《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愛這土地》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
【重難點】
《我愛這土地》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學習這首詩歌,重在體驗意象美,情感美,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實現(xiàn),吟誦以感其情,吟誦以會其意,吟誦以領其韻,直至產(chǎn)生共鳴。也就是說,以語言為落腳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學會鑒賞詩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 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與思想意蘊。
⑵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⑶ 學習現(xiàn)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jié)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味詩人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喚起體驗,讀出情感
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閱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huán)節(jié),由聆聽歌曲或者引用愛國詩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1、播放歌曲《祖國之戀》或者用與愛國有關的古詩詞導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對祖國的熱愛。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3、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fā)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fā),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么,你認為是什么誘因使艾青爆發(fā)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根據(jù)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學生應該能聯(lián)系時代背景感受到詩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讀懂意象
(即“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1、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詩人用了“嘶啞”這個形容詞,你會聯(lián)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么樣的情緒?”
2、詩人摯愛著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nèi)容包括哪些?
學生交流后明確:(關鍵詞句)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這些地方要讀重音。
探究質疑。
3、詩人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鳥,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对娊(jīng)》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贝撕篪B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豆旁娛攀住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古詩十九首》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詩人對祖國、對土地、對民族的熱愛,已到了不知如何傾訴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雖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fā)出來的,是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執(zhí)著的愛。
雖然我們與詩人不同時代,但我們從朗讀中會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詩人沸騰的熱血。
三、把握節(jié)奏,讀出韻味
1、如果讓你來朗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一處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覺?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正當我們?yōu)樵娙瞬粩嗟母璩龝r,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有何深意?
2、這樣的愛該用怎樣的語調(diào)表現(xiàn)出來呢?
3、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中總有幾個句子能特別打動你。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摯。這首詩中,表達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處?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怎樣理解詩人眼里的淚水?
(經(jīng)過思考、探究,學生有能力理解這淚水中飽含的深情。“深沉”一詞也許還不足以表達愛的熾烈程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我們的心房,激起我們持續(xù)的共鳴,留下不盡的余韻。)
4、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lián)姻,這首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但其內(nèi)在情感的旋律節(jié)奏非常鮮明。這個內(nèi)在的節(jié)奏就呈現(xiàn)為情感的變化。試著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現(xiàn)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
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fā)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x—199x),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x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shù)、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shù)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氨槐╋L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吧畛痢币辉~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xù)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昂恿鳌薄ⅰ帮L”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袄杳鳌毕笳鞒錆M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4、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nèi)涵 ,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么著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么?
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zhàn)于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回答: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fā)展而言,第一節(jié)蓄勢,第二節(jié)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xiàn)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nèi)容,說說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nèi)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余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nèi)涵豐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fā)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舟飛船……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御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jié),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閱讀理解并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nèi)容。
。2)詩中( )一詞 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贊美;( )一詞抒發(fā)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么?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 湛 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形象,學習象征手法,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并發(fā)散思維,進行簡單的詩歌創(chuàng)作。
教學內(nèi)容
本篇課文屬于中學階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nèi)容。學習此詩不僅僅是學習幾個生詞,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為后面幾首詩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首詩將分2個課時著重分析。本課的教學是在七、八年級的詩歌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鑒賞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詩的象征手法。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學習優(yōu)秀的詩歌可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本詩是艾青在抗戰(zhàn)初期寫的,充滿了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情懷。另外,也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初步培養(yǎng)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與環(huán)節(jié)設計
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2)導入新課。
3)由同學按感覺先劃分詩的節(jié)奏,然后老師再糾正,教給大家朗讀要領,之后全班朗讀,讓同學們進入詩歌的意境。
4)在同學們熟悉詩歌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詩歌,再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發(fā)表意見,最后由老師整合做總結。
第二課時
1)通過問題的形式具體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2)引導學生得出詩歌主旨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激發(fā)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3)最后簡述詩歌創(chuàng)作,欣賞幾首詩歌,鼓勵同學們課后進行創(chuàng)作。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理解關鍵詞和關鍵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
1)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2)象征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3)欣賞探究法
教學手段
本著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展示課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指導點撥,師生共同學習的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并且我還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增加了視頻和音頻的教學,增強了直觀性,趣味性。
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課時
1)介紹作家生平和本詩寫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并開始寫詩。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1932年回國,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為1個革命者。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國山河淪陷,生靈涂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2)導入新課
土地,自古以來便是眾多詩人飽含深情歌頌的對象。中國作為1個歷史悠久的農(nóng)業(yè)社會,土地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我們曾經(jīng)學過的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而當中華民族走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詩人艾青用飽含深情的詩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nóng)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卑鄬ν恋氐年P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F(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3)先由學生劃分節(jié)奏,后老師糾正,集體朗讀。注意把握3個方面的要領:感情基調(diào)——憂郁;語速——緩慢;節(jié)奏——停頓恰當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自由討論,老師總結本次討論
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分為4~六個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最后選出代表發(fā)表對詩歌看法。
老師綜合各小組看法,對此次討論做簡單總結。
第二課時
1)分析關鍵詩句及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
問題:
a.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b.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d.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a.鳥歌唱的內(nèi)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盁o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c.“鳥”是詩人自己的象征,這只鳥是1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nèi)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藝術特色:
a.意象內(nèi)涵豐富(象征手法)。在詩中的每1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nèi)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了一定意義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yōu)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播放愛國小短片或愛國歌曲(如電影《地道戰(zhàn)》節(jié)選、《紅星歌》、《延安頌》)
主旨和作者情感: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3)簡述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欣賞,鼓勵同學們課后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詩歌創(chuàng)作:
要求形象生動傳神,創(chuàng)造優(yōu)美意境,思想內(nèi)容深刻,語句高度凝煉集中,概括性強,優(yōu)美形象生動,韻律節(jié)奏鮮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詩歌作為文學體裁,以抒情為主,或敘事,或說理,想象豐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欣賞兩首詩歌:劉湛秋《中國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教學評價
優(yōu)點:本次教學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注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形式多樣,包括朗讀感知、師生討論、問題探究與課外詩歌欣賞等。在[)教學工具上,采用的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結合視頻或音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整個教學很好地營造了文本學生老師三者的詩意對話,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點:由于課時安排較長,內(nèi)容較多,可能造成課程不集中的學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課時分配與課后延伸
1)課時分配
本詩學習分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節(jié)與總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艾青的詩有著特有的憂郁美。詩人的這種憂郁,源自民族的苦難,體現(xiàn)著他深刻的憂患意識,博大的歷史襟懷和濃烈的愛國真情!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學習了象征的手法,同時,我們還感受到了那個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憶古思今,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好好珍惜。愛國,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盡的主題。在這首詩中,我們沐浴在作者的飽含愛國熱淚中,我們感動,也激勵我們,為祖國更好的明天奮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3)作業(yè)與答疑
作業(yè):
a.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1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2、這首詩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系?)
b.背誦全詩
c.課后延伸:請同學們課外閱讀《艾青詩選》
課后答疑示例:
a.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把第二節(jié)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b.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
參考答案:
a.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b.詩人不用“圓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
附: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嫣紅姹紫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
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風,
像1個太悲哀了的老婦。
緊緊地跟隨著,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
那從林間出現(xiàn)的,
趕著馬車的,
你中國的農(nóng)夫,
戴著皮帽,
冒著大雪,
你要到哪兒去呢?
告訴你,
我也是農(nóng)人的后裔——
由于你們的,
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
歲月的艱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們快樂啊,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
苦難的浪濤,
曾經(jīng)幾次把我吞沒而又卷起——
流浪與監(jiān)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貴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們的生命,
一樣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沿著雪夜的河流,
一盞小油燈在徐緩地移行,
那破爛的烏篷船里,
映著燈光,垂著頭,
坐著的是誰呀?
——啊,你,
蓬發(fā)垢面的少婦,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與溫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敵人,
燒毀了么?
是不是
也像這樣的夜間,
失去了男人的保護,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經(jīng)受盡敵人刺刀的戲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無數(shù)的,
我們的年老的媽媽,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異邦人,
不知明天的車輪,
要滾上怎樣的路程?
——而且,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透過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
無數(shù)的,土地的墾植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yǎng)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顫抖著的兩臂。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引起同學對新詩的興趣
2、增加對新詩的了解
3、體會本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教學目的1、3
2、難點:教學目的1
三、教學設想
由同學分小組自主備課,選出優(yōu)勝組所推薦出的一名小老師上臺授課(說明:在我校課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
四、教學過程(以下內(nèi)容為授課同學的.教案)
(一)、導入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蘊育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宋詞是唐詩的進化,他們的不同在于宋詞的每個句子長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講究押韻。而元曲是宋詞的進化,為了適應老百姓的需要,變成了唱的,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詩是怎樣誕生的呢?今天我們就要為《我愛這土地》找找媽媽。
。ǘ⑿略
1、提問:同學們都有備課,你們能說說嗎?(由同學各顯身手)
.總結:關于新詩的產(chǎn)生也即現(xiàn)代詩的產(chǎn)生主要有三點:
。1)、“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使規(guī)律的古詩變成了文學圣地的LKK,放進了“博物館”;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現(xiàn)代主義移植了過來;
。3)“五四運動”時期,胡適的《嘗試集》出現(xiàn)了新詩花園的第一只玫瑰。
2、提問:那么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新詩呢?
明確:現(xiàn)代詩有幾個特點:
。1)自由,不押韻,不必對仗,不論平仄;
(2)抒情,“以我手寫我口”,著重個人的直覺;
(3)新的手法----要顛覆,要新穎,要不俗,不膚淺;
。4)要能向人的.心靈進軍----感動人心。來讓我們看看這首詩:
心弦
丟失了陽光海浪的沙灘
殘留著的是蝕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丟失了的心靈
殘留著迷茫的無知
終于
在那一天
發(fā)燙的淚水就那樣奪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卻留下了動人的旋律
它說:“我是不是早該走了”?
無語 沉默 靜寂
那旋律終被微風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她就是我們班的葉燕雪。下面我們再來看一首胡適先生《嘗試集》中的一首詩:
蝴蝶
兩只黃蝴蝶
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
一只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
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
天上怪孤單
同學們我相信我們也能開出更美的詩園牧瑰的
3、講授新課(以下內(nèi)容隨處可見,恕不煩敘)
背景介紹
作者介紹
重點內(nèi)容分析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5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對它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為它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依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著名詩人。其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新中國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詩人”自稱。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詩人。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教學提示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并劃分節(jié)奏,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目標導學二:朗讀詩歌,體悟情感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劃分詩歌節(jié)奏。
2、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詞語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明確:深沉。
背景(強調(diào)):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作為詩人的艾青,親見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踐踏的過程,懷著對侵略者的痛恨與對家國的熱愛寫下了這首詩。因此,“深沉”一詞中既包含著對這片土地深切的`喜愛,又包含著對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災的沉痛。
3、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其“深沉”的特點。
目標導學三:分析詩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義
1、探究: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它們是如何從常見的實景變?yōu)橐庀蟮模?/p>
明確:“土地”:土地是實寫的腳下的“土地”,但它同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征。因此,這里的“土地”,不再是單純的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
“河流”與“風”:“河流”與“風”本是常見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遠洶涌著”和“悲憤”兩個修飾語,“風”前面加上了“無止息地吹刮著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如此,“河流”“風”便不只表現(xiàn)了實景,更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奮力抗爭的革命斗爭,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也就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意象”。
“黎明”:這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云涌的斗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
教學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詩歌中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感的客觀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請你說說上述意象分別象征著什么。
教學提示
象征:用一個具體的事物來代表一個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義的載體,是后者精神的呈現(xiàn)時,就可以說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作者為何選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創(chuàng)造合適的意象來表達這深沉的情感嗎?
明確: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是熱愛中華民族,熱愛自己的家國。因此,選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國最為適宜!昂恿鳌薄帮L”“黎明”等景象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動蕩之勢的大地的畫卷,再配以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它們便更加鮮活地組織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義。也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絕的沉重雨滴”等。
學法指導
學生可大膽嘗試,模仿艾青的寫詩手法,自選景象作為表達情感的意象。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為何要將自己假設為鳥?如何理解這只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明確:這是一只愿意將生命耗盡,將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的鳥。作者將自己假設為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渾然一體。而假設為鳥后,一開篇便說“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本來,鳥聲是優(yōu)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但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zhàn)初期)、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共同作用于鳥兒,使其變成了以嘶啞喉嚨歌唱的悲涼意象,以此表現(xiàn)出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執(zhí)著、堅貞和頑強。
目標導學四:賞析作品,把握詩歌藝術特色
1、這首詩在結構上共分兩節(jié),請簡要說說兩節(jié)詩歌各有什么特點及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明確:詩的第一節(jié)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象,去表現(xiàn)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jié)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筑了全詩內(nèi)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lián)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nèi)在邏輯結構。此外,從手法特點上看,第一節(jié)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節(jié)則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fā)結束了全篇,從而把注意力引到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2、探究:本詩多次出現(xiàn)助詞“的”,這樣寫會不會顯得詩歌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請就此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詩人為求詩句簡練并富有詩意美,在寫詩時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詞“的”,即便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的”字多次出現(xiàn),也會顯得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不僅不避諱這個助詞“的”,還巧妙地運用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飾語,以展現(xiàn)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6
一、導入
剛剛經(jīng)歷了國慶六十周年,思考一個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獝蹏?
歸納要點:
1.祖國強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愛國;
2.國家培養(yǎng)了我,所以我熱愛祖國;
3.老師家長教育我要愛國,周圍的人愛國,所以我也愛國。
出示課文PPT(創(chuàng)作年代不顯示),散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分析朗讀語氣
思考:每一句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并要求學生讀出這種語氣。
我愛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痛苦)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悲憤)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低緩、沉重)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深沉)
三、默讀質疑
歸納問題并板書:
1.為什么詩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鳥?
2.為什么是一只嘶啞著喉嚨快死去的鳥?
3.詩人筆下的土地為什么是這樣的?
4.這只鳥為什么會“常含淚水”?
四、背景介紹,釋疑解惑
出示創(chuàng)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戰(zhàn)爭時期。
PPT出示“抗日戰(zhàn)爭年表”,依次朗讀屏幕出示的字幕:
1931年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 3月 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布建立,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1937年 7月 7日,盧溝橋事變。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 3日,中日淞滬會戰(zhàn)開始。
11月 8日,日軍占領太原。
12日,上海淪陷。
20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12月 5日,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13日,日軍侵占南京并開始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
27日,日軍占領濟南。
1938年 2月 3日,徐州會戰(zhàn)開始。
5月19日,徐州棄守。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先后對重慶轟炸218次,投放各類炸彈21593枚,炸死炸傷市民24萬人。
1938年 6月12日,日軍攻占安慶,武漢會戰(zhàn)開始。
10月25日,漢口失陷,武漢會戰(zhàn)結束。
27日,日軍占領武漢三鎮(zhèn)。
1938年11月13日,長沙警備部隊縱火焚城。大火延燒3日3夜,全城被燒十分之九,燒毀房屋5萬余棟,2萬余人被燒死。
依次回答:回顧了這段歷史,你有什么感受?如果你身處1938年,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怎么辦?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辦?
再次朗讀課文,并播放朗誦錄音。
嘗試回答質疑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五、提升中心
艾青愛不愛國?當時廣大的中國人民是否熱愛祖國?
當時的國家是否強大?當時的中國是否給廣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那么為什么人民這么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國家需要他的人民。
出示: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
六、經(jīng)歷歷史
1938年早已成為歷史,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走進那個時代;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在經(jīng)歷著歷史,創(chuàng)造著歷史。
剛剛過去的2008,在座每一位都經(jīng)歷過。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但這又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年,是中國人最團結最勇敢的'一年。
出示圖片
(持續(xù)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已造成全國19個省受災)
(拉薩“3·14”事件)
(4月7日,奧運火炬巴黎受阻)
(4月28日,膠濟鐵路火車相撞)
(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9月25日晚21時10分04秒,神七飛天)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引發(fā)全球動蕩)
回憶起剛過去的這一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視頻《2008感動中國特別獎》。
穿過2008這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年,我們由衷地從心底里發(fā)出一個聲音:“中國加油!”是災難,也是力量的凝聚。生死相依,生死相助,我們在一起;是歡樂,也是精神的檢閱,微笑相連,激情相遞,我們在一起;這是一張又一張陌生的面孔,在這個瞬間被我們記住,這是一個又一個無言的身影,在這樣的場景被我們銘記,這是一個又一個感動的聲音,在這樣的時刻被我們傳遞,因為他就是我和你。2008,為什么我們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的心在2008緊緊地與祖國貼在一起,在2008,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頒獎詞)
我的教學反思:
2007年第一次上這篇課文,沒什么感覺。只是覺得要學生走進抗戰(zhàn)這段歷史,很難,F(xiàn)在的處理則很好。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發(fā)來的短信,發(fā)的就是這一首詩。一時間萬分感動。第二天拿去班上讀給學生聽,學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這一次在課堂上回顧2008,效果反而不如預想的好。如何處理,還需更加考慮。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7
一、教學內(nèi)容:
1、學習朗讀
2、體味情感
3、詩歌比較
二、課型與課時
朗讀課,賞析課,課時一節(ji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寫了一首對祖國母親的深情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讓我們—起來感受它。
二)、穿插一:背景資料介紹
艾青出生于1910年,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調(diào)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活動一:深情地朗讀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聽朗讀錄音,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感情基調(diào)。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初讀理解詩歌內(nèi)容)
3、小聲跟讀課文錄音。(要求:用沉郁悲壯的調(diào)子來讀,進一步理解詩歌內(nèi)容。)
4、齊讀課文。
四)、活動二:細膩地體味
初讀詩歌我們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鳥,借助鳥的歌唱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那么這只鳥歌唱的內(nèi)容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土地、河流、風、黎明)
請同學們試著用以下格式為詩中意象作旁批
我從“xx”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實際上是在寫。
例:我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土地,實際上是在寫正受著日本侵略軍無恥欺凌和折磨的祖國。
四、板書:
土地——象征國家對祖國的熱愛
河流——象征人民對人民的贊揚
風——象征斗爭對侵略軍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對未來的憧憬
最后兩句詩——直接抒情
五、教師小結:
全詩巧妙地通過多種意象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從而激勵著當時中國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齊讀全詩(朗讀目標:讀出深沉、激昂、悲壯之情)
五、活動三:詩歌的比較《中國的土地》和課文《我愛這土地》
背景介紹:劉湛秋(1935~),安徽人。讀中學時開始發(fā)表詩作,現(xiàn)為中國作協(xié)會員,曾任《詩刊》副主編。這首詩寫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文革的噩夢中醒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自由讀兩至三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比較這兩首詩在內(nèi)容和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內(nèi)容上:相同點都是寫的中國的土地。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主要是寫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xiàn)狀;而《中國的土地》主要是寫改革開放以后的新時代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點都是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中除了表達愛國之情外,還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革命者的贊揚等情感。《中國的土地》中更側重于對祖國和人民的贊美。
六、作業(yè):
古往今來表達愛國之情的詩歌有很多,請同學們從七至九年級的古詩詞中找出表達愛國之情的詩句,標出作者和出處,寫在積累本上。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8
學習《我愛這土地》,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課題:
《我愛這土地》
課型:
講讀2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愛國持人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xiàn)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巴恋亍毕笳髦B(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shù)、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shù)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個別字詞讀音;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小組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小組分別齊讀,注意重音劃分
五、課堂練習
一、給下邊加點字注音。
艾( )青 嘶( )。 ) 姹( )紫嫣( )紅 薔( )薇
二、下列詞語沒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嘶啞 喉嚨 急怒 腐爛
B.黎明 溫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機 洶擁 神奇
D.復新 悲憤 象征 摯愛
三、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的意義。
①.我也應該用嘶。 )的喉嚨歌唱
、冢@永遠洶涌( )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③.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 )的風
、埽驗槲覍ν恋貝鄣蒙畛粒 )
四、填空
、伲啵1910—1996), 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主要詩集有:《大堰河》、《曠野》、《火把》、《歡呼集》、《春天》、《歸來的歌》、《艾青詩選》、《艾青短詩選》等等。
、冢ㄟ^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xiàn)手法叫 。
③.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的詩句是 。
五、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jié)奏.重音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六、教學反思: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我愛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選擇了“鳥”這一意象,表達了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表達了他渴望祖國拜托日寇侵略,獲得解放的心情。
學情分析:
現(xiàn)在的初三學生處在和平年代,沒有什么體驗,對我愛這土地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五大模塊,即“導課—介紹作者—朗讀吟誦——品味欣賞--總結”。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根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我對本課做出以下安排: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xiàn)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lián)想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重點:
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三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能力。
四 教學過程
、睂胄抡n
作為中國人,我們因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們也要記得,中國不只有文明,有輝煌,還有恥辱。即使這些都已成為過去,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依然要銘記,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
抗日戰(zhàn)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yǎng)尊處優(yōu)環(huán)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nèi)涵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這里的導入可幫學生進入情境,利于他們理解詩歌主題。
、沧髡呒氨尘昂喗
1938年抗戰(zhàn)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 朗讀吟誦
在這一步,著重讓學生讀,并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方法指導。通過反復朗讀,理解“鳥”這一意象,體會作者對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
、 品味欣賞
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 總結
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再細細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 作業(yè)
熟讀成誦
、 板書設計:
鳥——歌唱——土地
我——熱愛——祖國
教后反思:
這節(jié)課的設計依據(jù)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讀法。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 讓學生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以獨特的意象,嚴謹?shù)慕Y構,完善的形式抒發(fā)了濃厚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懷,整堂課教學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高。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共和國之戀》)。
二、進入課文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diào)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后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同時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diào)。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說明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說明觀點)
2.帶著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三、課堂小結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意象象征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qū)
課后練習
一、基礎題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鞏固題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把第二節(jié)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題
5.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1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合作,培養(yǎng)會學
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課文簡介:
這是一首在現(xiàn)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詩的第一節(jié)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fā)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暴風雨等一系列內(nèi)涵豐富,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nèi)涵。第二節(ji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詩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愛這土地》一詩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課的內(nèi)容。作為初三的最后一冊語文書,它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對初中知識的總結,歸納,直面中考;又是對高中知識的承接。
面對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現(xiàn)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讀節(jié)奏的兩個新題型,我們應及時適當?shù)膶淌趦?nèi)容進行調(diào)整,補充必要的語法知識。近幾年來,初中語法教學淡化甚至零化,不僅造成初,高中教學出現(xiàn)大斷層,也使學生面對英語大量的語法無所適從。我們的學生這方面問題尤為突出,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最大限度的利用好這套教材做好這個銜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應初步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3、教學設想:
《我愛這土地》作為詩歌單元的首篇,又是名篇,應重點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xiàn)代詩歌的基本特點,總結現(xiàn)代詩歌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guī)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擴充文學基礎知識)
方法:組合學生課下搜集材料,教師適當補充
2、寫作背景簡介(重點)
目的:便于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題
方法:組織學生課下搜集的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影象材料,創(chuàng)設課前愛國情境
3、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重點、難點)
目的:提高詩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討論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把握詩歌的主題。(難點)
目的:學習朗誦方法,培養(yǎng)愛國情感
方法:教師指導朗誦,學生練習朗讀
4、能力目標: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
5、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側重于朗讀,在此基礎上深刻體會作者的感情;
第二課時把握意象,學習象征手法,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有關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影視作品。電影《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暈頭轉向,看了真讓人精神振奮。電視劇《烈火金剛》,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殘忍行為真讓人痛恨不已。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要了解歷史,記住歷史,無論它是光榮的,還是屈辱的。抗日戰(zhàn)爭雖然帶給中國人民巨大災難,但同時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精神的歷史。(生活在和平年代養(yǎng)尊處優(yōu)環(huán)境中的學生做到讀詩悟情,把詩人那種特殊的內(nèi)涵極其復雜的情感理解深刻卻并非易事,這些音像資料可以幫助學生形象感受詩人特殊的寫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簡介:
1938年抗戰(zhàn)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他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詩歌《我愛這土地》。(再次強化特殊背景,加強愛國氛圍)
3、聽錄音,初步感知情詩人借土地抒發(fā)自己對處于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這個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在詩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讀
朗讀指導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因此,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應重讀。
試讀,表重讀
朗讀節(jié)奏
關聯(lián)詞后如:“假如”后停頓
學生標節(jié)奏,試讀
主謂之間,謂賓之間要停頓
語法知識補充:句子成分(幫助學生掌握停頓方法)
學生自讀,試劃分
這一步主要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的方法,從而在理論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擴展:文言文的朗讀節(jié)奏與此基本相同。課下試著劃分。
5、跟讀錄音,再次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
6、朗讀小擂臺
重點設計這個活動和比賽,促使學生競爭,并通過競爭掌握知識,切實感悟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達、運用等實際能力,完成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多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達到學一會十的水平和升華感情的目的。
7、作業(yè)設計
進入角色,以詩人的身份,第一人稱的角度寫一篇創(chuàng)作感受,最終落實體會詩人感情的難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
第二課時
1、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用學生自身感悟把握主題
2、緊扣“土地”,師生賞析詩歌
學生有感情齊讀,提出自己的疑難。
老師進行匯總,按順序分條列在黑板上。
分組討論解決,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老師巡回提示,了解解決情況。(十分鐘)
對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找代表自行解決。如:意象的象征義,結合背景顯而易見。
稍有難度的,老師專門提出來,重點講解。如:鳥這抒情形象的選擇
3、語言賞析:
讓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注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板書設計:
鳥——歌唱——土地
我——熱愛——祖國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2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fā)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nèi)涵。
《鄉(xiāng)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xiāng)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diào)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fā)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guī)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xiāng)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位于語文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說一下我的教學設想。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首詩歌,關于詩歌課標有如下要求
1、課標理念: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教材分析
單元要求: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形象,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特點:以巧妙的抒情方式和富有深刻含義的語言抒發(fā)詩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3、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特點及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及把握巧妙的抒情方式。
3、通過朗讀和比較閱讀,激發(fā)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
4、體味詩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到樂學從而體現(xiàn)“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4、學情分析
。1)學生認知水平
本詩是初中生接觸的第一首現(xiàn)代詩歌,對詩歌的文體知識了解不多,對詩歌的欣賞能力還不高。同時本詩的寫作年代距今較遠,今天的學生很難理解詩人那種特殊情感。
(2)教師課前預判
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讀作品,邊學習邊體會現(xiàn)代詩歌的主題,指導現(xiàn)代詩歌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5、說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xiàn)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6、說難點
結合本詩寫作背景,把握詩歌的形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根據(jù)新課標對欣賞文學作品的要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依據(jù)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上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二、說教法
關于教法,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對我的啟發(fā)很大:“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彼晕艺J為教師應當選擇適當?shù)慕谭ㄊ箤W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于是我選擇的教法是:
1、誦讀法
2、點撥法
3、比較閱讀法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xiàn)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三、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同時新課標也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于是我為學生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欣賞感悟法
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各方面的共同發(fā)展。
四、說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參照教學重、難點,我將主要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展開教學活動。
一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播放日軍侵華的片斷。
同學們,誰不愛自己的祖國,誰不愛自己的土地,當日寇的鐵蹄踐踏我們土地的時候,詩人艾青拿起筆來投身抗戰(zhàn)的洪流,寫下了《我愛這土地》一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詩歌,感受詩人艾青的拳拳愛國之情。
這里用音像資料,以強烈的視聽效果,渲染氣氛感染學生,幫助學生形象感受本詩的寫作背景。
二、資料助讀
我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作者和背景資料,這樣做是為了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學生交流后,我用多媒體打出了作者和背景的重要資料,讓學生加深印象,有助于學生盡快理解詩歌。
本詩是初中生接觸的第一首現(xiàn)代詩歌,對詩歌的文體知識了解不多,因此我介紹了現(xiàn)代詩歌的有關知識。
現(xiàn)代詩
又稱"新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chǎn)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于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詩歌閱讀方法:一朗讀,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二感知,看標題,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nèi)涵
本堂課我就以這三個步驟指導學生欣賞本詩,讓學生學會閱讀欣賞詩歌的方法。
第三環(huán)節(jié):我首先進行了朗讀指導
幻:朗讀指導一讀,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閱讀書后《詩歌的節(jié)奏》,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節(jié)奏的`規(guī)律。
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停頓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
感情:
。、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試著說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
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停頓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
感情:悲愴、深沉
。场W生自薦朗讀詩歌,讓學生點評。
。础⑦@首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不易把握,特別是這幾句要重點指導:
重讀:能鮮明表達詩人情感的詞因此,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意象應重讀。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接下來,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
第四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把握感情
詩歌閱讀方法
二感知,看標題,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讓學生默讀詩歌,看標題,勾畫出最能表現(xiàn)詩人感情的句子也就是本詩的主旨句,結合背景,說說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指導學生方法后學生會很快找到主旨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五環(huán)節(jié):研習詩歌,欣賞品味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nèi)涵
結合本詩的特點,我采用了點撥和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析形象,品語言,悟內(nèi)涵。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首詩是怎樣抒發(fā)愛國情感的。
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板書;鳥
我
。ㄒ龑W生了解本詩的藝術特色;巧妙的抒情方式,即把我比作一只生死眷戀土地的鳥,形象抒發(fā)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
2、詩中的鳥兒,歌唱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有什么深刻含義?板書歌唱土地
。ㄒ庀缶褪亲髡咴娭薪柚惆l(fā)情感的形象,我為什么沒有直接問意象呢,因為七年級學生很難理解什么叫意象,這時我讓一名學生扮演小鳥有有感情朗讀,找歌唱的事物,學生會很快地找到這首詩抒發(fā)情感的形象即土地、河流、風、黎明,這樣下一步分析意象的象征含義就水到渠成了。
我讓學生看書后練習一有關象征知識,由于象征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又初次接觸,我先舉出生活中有象征意義的實例來點撥學生再舉幾個類似的例子加深理解。
蠟燭-——奉獻精神
蓮花——高潔
同學還可以說出蜜蜂老黃牛春蠶松樹等有象征意義的事物
這樣就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去探討本詩形象蘊含的象征意義。
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本詩中這些事物有什么深刻含義,明確象征意義。這時我板書了土地的象征意義,這也是本詩所抒發(fā)的感情。
我用化深奧為淺顯的方式,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幻:意象
象征含義
土地、
河流、
風、
黎明
4、品味詩歌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nèi)涵
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要品味詩歌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本課的語言凝練含蓄富有感情,因此我讓學生找出并朗讀感受最深的語言,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可能會找出嘶啞、悲憤、激怒、深沉等詞語
我又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背景來品析這些詞語是怎樣表達作者的的愛國情感的。
如果學生回答不明確,我會以嘶啞為例來點撥,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最后請學生小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意象內(nèi)涵豐富
2、抒情方式巧妙
第六環(huán)節(jié):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結合書后附文,與課文比較二者抒發(fā)感情的異同。
學生朗讀,小組討論交流。
1、用剛學過的欣賞詩歌的方法,進行能力遷移,讓學生初步把握《中國的土地》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通過多角度比較兩篇詩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同樣
的意象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抒發(fā)不同的情感。激發(fā)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閱讀能力。
第七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再次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回味本詩蘊含的愛國情感。
最后我在《黃河大合唱》的背景音樂中,(打畫面;抗戰(zhàn)——抗戰(zhàn)——奧運北京喜)
我充滿激情地結束本文:同學們,艾青這首詩喚起了我們的民族情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力量,讓我們感受到了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也許我們今后再也不會面臨詩人所面臨的民族苦難了,但那種民族的憂患意識,民族的自豪感,振興民族的希望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同學們,展現(xiàn)民族精神的奧運會即將舉行,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
系即將舉行的奧運會,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課文寫一首詩。目的是練習仿寫,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意識。
以上是我今天的說課內(nèi)容,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導!
謝謝大家
附1: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象征含義象征意象
祖國大地土地
反抗精神河流
風
解放區(qū)黎明
設計意圖:內(nèi)容簡約,布局合理,美觀大方,既體現(xiàn)了課文重點內(nèi)容,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附2:教后反思:
教授這堂《我愛這土地》,感受頗多。
一是讓初涉詩歌的七年級學生,了解并運用了有關詩歌的基本知識。作為工具性的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在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學會閱讀名篇佳作的方法。本課就以《我愛這土地》一文為例,讓學生了解并運用了閱讀詩歌的方法。
(一)朗讀,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ǘ└兄,看標題,找主旨句,不忘背景
(三)品味,析形象,品語言,悟內(nèi)涵
二是讓學生感受到了詩歌的獨特魅力。
在朗誦環(huán)節(jié)中,在反復聽讀、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閱讀詩歌節(jié)奏和重音的方法,更在朗讀中,體會到了詩歌字里行間所散發(fā)出來濃郁的詩歌氛圍,感受以了在短短的幾行字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一腔濃濃的愛國熱忱。這是一般文學體裁所無法比擬的。
三、在課堂教學中參透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角度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這意味著“人文精神”將會在未來的語文教學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標準》在字里行間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詞,給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一個信號: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追尋失落的“人文精神”。
何為“人文精神”?通過學習《標準》,我認為語文課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閃爍著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是主體意識、創(chuàng)造思想、責任感、獨立人格、權力意識等方面的內(nèi)容!段覑圻@土地》中所洋溢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可以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服務人、發(fā)展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愛生命。在本節(jié)課中尊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這也是語文課堂中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人文”是潛移默化的、長遠的、隱性的東西。這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逐步的滲透人文精神,把這作為日常教學的一部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培養(yǎng)學生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4
教學說明:
現(xiàn)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在現(xiàn)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約占整個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業(yè)考試不考,教師對詩歌教學有輕視的情緒。而實際上,詩歌在人的審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所以選《我愛這土地》進行這次教學。
教學法上,以反復朗讀和教師的精彩賞析為主,盡可能地避免無目的的泛泛討論,避免看起來很熱鬧,學生收獲很少。
本教學設計的優(yōu)點:
1、個人朗讀和專家朗讀相結合;專家朗讀安排了復調(diào)的形式,以突現(xiàn)朗讀的個性化,淡化朗讀技巧,讓學生學會“情動而辭發(fā)”。
2、教學過程中注意:讀寫結合,方法和能力先結合(具體什么方法:聯(lián)系背景去讀)具體詩歌朗讀過程中從語言到思想情感,從思想情感到語言形式。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文本教師讀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師生互動時應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語文老師要擔當這一文化使命,讓心靈詩意的棲居,成為思想的蘆葦。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和教師的賞析中,把握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師掌握,實際可以不用意象這個術語,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意象(如鳥、暴風雨、河流、風、黎明)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觀看影片,激發(fā)情感
播放《小兵張嘎》片段
師:看著這一場景,同學們,你們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憤怒……
師:今天我們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寫于1938年11月17日,與《小兵張嘎》的背景相一致,當時,日軍侵占了我國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任意地殺戮我們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面對這一社會現(xiàn)實,詩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讀詩歌,理解內(nèi)容
1、學生自由朗讀。
2、師:通過朗讀,同學們,你認為詩中,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鳥?
。ㄉ簮蹏⒂赂、抗爭……)
師:這是一只愛國、勇敢、敢于抗爭的鳥,這只鳥實際上就是誰的寫照?
生:詩人。
師:是的,詩人正是通過借助“鳥”來表達自己對祖國情感的!這是詩歌與其他文體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鳥對土地的熱愛,正是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2、師:鳥兒在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她歌唱什么呢?
。ㄉ和恋、河流、風、黎明。)
3、思考問題:
師:這首詩,除了鳥、土地這些具體形象之外,還有暴風雨、河流、風、黎明,那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請同學們聯(lián)系1938年的歷史背景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讀一讀)
生:暴風雨指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并進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勝利的曙光,對新生活的向往……
4、師:看呀,為了我們祖國的黎明的,多少人為之流血犧牲,那么,詩人筆下那只盡全力歌唱的鳥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ㄉ夯钪覍A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
5、學生齊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把第一小節(jié)朗讀一下。
師:剛才同學們都讀得非常地整齊,但詩歌,光光讀得整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深情地去朗讀,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晃幻胰沃竞昀蠋熅实睦收b,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6、欣賞任志宏老師的朗讀。
師:聽完之后,請同學們試著、學著去讀一讀,讀出情感。
7、學生學讀。
師:下面
8、學生齊讀。
三、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師:同學們,我們對這首詩歌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有了體驗,朗讀詩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體味它精彩的語言。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這首詩歌的語言。
1、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也應該”什么意思?
師:“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們把它改為“假如我是一只鳥,我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看看這樣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也應該”包含了怎樣的含義?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意思,表明面對祖國遭受蹂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嘶啞”:
(1)鳥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
師:“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們一般形容鳥的聲音是怎樣的?
生:清脆、悅耳、動聽……
師:那么,我們把這句話改為“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好不好呢?詩人為什么用嘶啞這個詞語形容鳥的喉嚨呢?
生:(1)不停地歌唱,時間長,喉嚨都嘶啞了。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內(nèi)心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師:鳥兒歌唱了土地,河流、風、黎明,詩歌中,詩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詩人卻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四個對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同學們思考一下有什么好處?
生:使這些形象更加具體,土地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即當時我們的國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對我們的土地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蹂躪,我們奮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詩人加上這些修飾語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纏綿地深沉的愛。
4、愛的深沉……這個省略號如果要你補充來,你會怎么寫?感受詩人愛的深沉到什么程度?
師:是的,詩歌結尾,詩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細流匯聚到感情的水庫里,當感情的閘門轟然打開時,洪流沖激而下:“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皭鄣纳畛痢边@個省略號如果要你補充出來,你會怎么寫?
生:生死與共,至死都不分離;活著,我將傾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面對祖國遭受欺凌,我們要奮起反抗,直到勝利。(無比溫柔的黎明)
師:是啊,詩人與土地生死與共,為了無比溫柔的黎明,愿意奉獻自己的一切,我們深深體會到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下面讓我們再一起聆聽一下陳鐸老師的朗誦。同學們可以試著跟讀。
5、陳鐸老師的朗誦。
6、可以的話,可請學生朗誦。
四、讀寫結合,升華情感
師: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如果你再來創(chuàng)作,可以換哪些詞?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下來。
生:交流……
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詩人用精彩的語言,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相信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撞擊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詩歌!
五、結束:
齊讀詩歌結束本課。
《我愛這土地》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對象是初三學生,對詩詞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作為我校學生,大部分的語文基礎不是很好,理解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因材施教”。
【導學流程】
自主學習的內(nèi)容
一、回顧舊知
1、給加點的字注音:
沁園春( )莽莽( )紅裝素裹( )折腰( )略輸( )
稍遜( )成吉思汗( )稍遜風騷()數(shù)風流人物()
二、基礎知識感知
1、艾青(1910~1996),現(xiàn)代詩人。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nóng)婦養(yǎng)育到5歲回家。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fā)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diào)憂郁而感傷。艾青是繼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
2、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值此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艾青用筆飽蘸深情地寫下了《我愛這土地》。
3、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三、文本探究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為什么小鳥喉嚨嘶啞了還要歌唱?
3.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4、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5、評說詩中“鳥”的形象,用“這是一只__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四、基礎知識拓展與遷移:
1、第一部分(第一節(jié)):以鳥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使詩的境界更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節(jié)):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表達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詩在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之后,轉換了角度,像一個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樂譜最后一個休止符的意義,他吸夠了氣、蓄足了勢,終于唱出了最高的一個音符。
2、這首抒情詩采用了象征手法表達情意。詩人假設自己是一只鳥,通過鳥兒對土地的歌唱,表達了詩人對處于苦難之中的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熱愛之情以及決心為其獻出生命的強烈愿望。
請記錄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
小組討論
文本探究的題目1、2、3、4、5、
提問展示問題預設
文本探究題目1、2,3、4、5、題
課堂訓練問題預設
試用結構框架圖來表示本篇古詩的結構。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詩人自己 土地——祖國大地 河流風——抗爭精神 黎明——勝利的曙光意象樸實象征深遠
常含淚水 愛得深沉 直抒胸臆熱情澎湃
整理內(nèi)化
1、學生總結本篇古詩詞所用到的寫作手法。
2、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不足。
【《我愛這土地》教案】相關文章:
《我愛這土地》詩歌06-18
《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02-15
艾青《我愛這土地》詩歌02-27
《我愛這土地》仿寫詩歌01-28
我愛這土地仿寫詩歌01-29
仿寫《我愛這土地》詩歌合集09-14
《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11篇04-01
艾青《我愛這土地》詩歌7篇02-27
艾青《我愛這土地》仿寫詩歌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