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第一冊(十三歲的際遇)
抓綱舉目 循跡以求——《十三歲的際遇》求“跡”
《教師教學(xué)用書》在該課“課文說明”中說“它只是抒寫一種心境或情緒,錯綜變化,全憑主觀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顯得更加隨意,似乎無跡可求”。
也難怪,課文一開始從7歲看到北大照片說起,中間提到10歲“乘汽車從北大校門口經(jīng)過”時“固執(zhí)地扭過頭去”拒絕看北大,以及“這已是我來到北大的第三個秋天”,“兩年前的自己”“還不滿十四歲”,“已經(jīng)長成婷婷少女,就要度過自己的十六歲生日”等等,最后又說“所有逝去的歲月都會重新開花結(jié)果,所有往昔的夢幻都會再現(xiàn),我將不顧頭上蒼蒼的白發(fā),再次像個十六歲的女孩那樣,輕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除課題外,全文中沒有一處提到13歲。乍一看,確實如教參所說的那樣“無跡可求”,難以把握,以至于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這篇文章時說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年齡是I0歲、14歲、16歲、70歲等。
但是,如果我們能緊緊抓住題目這個“綱”來閱讀,就能追尋到它的“跡”。
首先抓住13歲?焖匍喿x后,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第二部分(6--12段)集中寫了13歲的際遇。因為13歲正是作者跨進北大校園成為一名北大學(xué)生的第一年。也許有人會說,第二部分沒有一處提到13歲,怎么斷定第二部分就是寫13歲的際遇?這需抓住幾個時間來領(lǐng)會。一是“這已是我來到北大的第三個秋天”,二是“眼看八七級新生穿著軍訓(xùn)時領(lǐng)來的綠軍衣滿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級的‘老生’了”。把這兩個時間與“不是已經(jīng)長成婷婷少女,就要度過自己的十六歲生日了嗎”一句相照應(yīng),用一個減法算式:16-3=13,正好求出作者進入北大校園的時間——13歲。
其次,抓住“際遇”二字來理解。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接由事物到人物的順序?qū)懥怂?3歲時進北大的際遇。一是圖書館!安胚M校門,高年級同學(xué)就帶我們參觀了圖書館!弊髡邔懥嗽趨⒂^圖書館時被那4OO萬冊藏書所震撼,從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與無知,于是就有了在知識的海洋中探尋的行動,并進而產(chǎn)生出“渴望生活,渴望創(chuàng)造,渴望有一幅輕靈的翅膀”的思想。二是北大人。在這里,北大的學(xué)生讀書專注入迷,探討問題敏感、純潔,言談犀利而機智,精神狀態(tài)生機勃勃。而北大的老師們,雖然多種多樣,但他們共有的特點是嚴(yán)謹(jǐn)治學(xué),誠懇做人,與學(xué)生的關(guān)系平易而自然。如果說圖書館是北大的象征,是知識海洋的象征,那么,北大學(xué)生則是“渴望渡向美麗彼岸的船客”,老師就是那“代代相傳的辛勤的舵手與船工”。所有這一切,都使作者產(chǎn)生了一種“喜歡”的心理,“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梢哉f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把13歲的際遇寫得層次清楚而重點突出,何來“無跡可求”?
抓住“13歲的際通”后,如何理解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的內(nèi)容及作用呢?我認為,第一部分寫“7歲的夢想,I0歲的信心,13歲的際遇,16歲的回顧”(教參語),其目的只在于交代與北大的緣份,對北大的感情,引出對13歲際遇的敘述。第一部分最后一句“北大,兩年里積攢下來的那么多話,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來”,就是為了引出下文對13歲際遇的集中的敘寫。第三部分則是對北大的歌頌,表達對北大的熱愛之情。作者首先用詩句表白自己的理想,“向往大海的波濤”、“渴望”為北大“頡取最燦爛的珍珠”,然后,表達對北大的感謝之情和留戀之情。
套一句老話來說,就是“綱舉目張”。如果我們能始終抓住“13歲的際遇”這個“綱”,就能清楚地張課文之“目”。我認為在快速閱讀的基礎(chǔ)上.從中間突破,先看13歲有哪些際遇,然后再來理解首尾部分,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中心),這樣,或許會更利于教學(xué)。
【第一冊(十三歲的際遇)】相關(guān)文章:
初中語文《十三歲的際遇》教案02-13
《十三歲的際遇》讀后感08-24
十三歲際遇讀后感06-15
我的際遇08-24
眼睛的際遇作文05-05
《十三歲的際遇》讀后感5篇03-22
《十三歲的際遇》讀后感2篇04-09
眼睛的際遇初二作文08-18
十三歲的天空作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