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成本线在观看,最新国自产拍在线,免费性爱视频日本,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4-11-18 13:50:0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八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模板八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2、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師: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師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師:每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研究一下.

              (師邊說邊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課件出示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誰來說說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開動腦筋,四人一小組動手操作一下。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小組匯報操作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在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0個,所以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師出示一面畫有100個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們是用直尺去量

              師:還有想法嗎?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換算成10厘米,那么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總結并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學生齊讀。

              2、知識遷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仿照剛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嗎?小組在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師巡視,生匯報。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書)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學生讀。

              師:現在,誰來告訴我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師在黑板上貼字條) 去掉“相鄰”行嗎?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鄰嗎?它們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師板書: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師領讀生跟讀(正讀反讀這三個關系式)

              3、根據進率,進行換算

              師:應用這些關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說出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個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過來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學著老師的樣子舉幾個例子嗎?(生舉例)

              三、深化新知,鞏固練習

              (一)、火眼金睛(下列說法對嗎?)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

              我們學校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機妙算(你能很快說出答案嗎?)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顯身手

              一個正方形桌面的周長是360厘米,邊長是多少厘米?這個正方形桌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顧整理、總結生成

              1、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內容,并把例題補充完整。

              2、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獲呢?(生暢所欲言。)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解決。

              五、布置作業(yè)

              1、83頁做一做

              2、練習二十第四題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闖關)

              小紅家用邊長5分米的方磚鋪地,客廳正好用了96塊方磚,小紅家客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導入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tǒng)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tǒng)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實踐應用

              1、另外一個環(huán)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請你算一算。

              2、根據統(tǒng)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632654668646

              3、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自主解決乘加、乘減問題,建構乘加、乘減問題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地計算。

              2、學生能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在感受、體驗、探索的過程中,體會“乘加、乘減”這一問題模型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聯系生活經驗解釋連乘的模型,增強探索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乘加、乘減問題的建模過程及模型內化和解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看圖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轉木馬圖,提出問題:旋轉木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你們先自己動腦筋想一想,我們也可以借助學具擺一擺,再在小組里互相說說。(教師在黑板上擺上4排小棒,分別是3、3、3、2。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ㄔO計意圖:小棒的出現使數學由具體人到符號化的一種過渡。)

              2、小組交流解決過程。

              說清楚

              (1)你想出了幾種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聽仔細

             。1)同學的方法和你的一樣嗎?

             。2)怎么不一樣?

             。ㄔO計意圖:自主關鍵,合作是內化,讓學生在獨立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交流,能進一步幫助學生們獲得多種的解題策略。)

              3、展示學生的解法,交流討論。

             。ㄔO計意圖: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交流意見,以達全員參與的目的;提倡并鼓勵算法多樣化,;注意調動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采用獨立嘗試,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探索過程中鍛煉提高能力;同時學會傾聽,在同學的經驗上想出新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結果

             、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等

             。ㄒ陨蠋追N方法中,方法①是連加,學生在以前已經學過。方法②、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所以必須要引導學生得出這兩種結論。對于其它的方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能講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1)師: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嗎?有什么問題要考考這些小老師嗎?

             。2)生生、師生相互質疑。

              4、結合小棒分析意義。

              3×3+2就是求比3個3多2的數。

              4×3-1就是求比4個3少1的數。

              5、小結: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法,對同桌說一說算理。

              6、怎么計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觀察比較。

             。1)你喜歡哪個算式,為什么?(優(yōu)化方法。)

              (設計意圖:在復習連加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3+3+3+2,還可以用乘加算式來表示3×3+2。乘加算式的發(fā)現源自于學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簡單美,同時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2)方法①我們已經知道了,它叫連加。方法②、③。你給它們取個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內容。(板書:乘加,乘減)

             。ㄔO計意圖:觀察比較是一種提升)

             。ㄔO計意圖:在上述活動中,學生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通過情境理解了乘加、乘減的意義,自然得出了計算的順序,同時為今后兩步計算應用題的學習建立了感性認識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在操作體驗和算法多樣化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學生從“實物”到“算式”的過渡。)

              三、鞏固運用,模型內化

              1、P58 做一做1。

              2、練習十二4。

              3、練習十二5。

              四、課堂總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ㄔO計意圖:設計有梯度的習題,層層遞進。在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中思維不斷提升,培養(yǎng)了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特別是在例題的教學中,讓學生自由的說明方法,并展現算法的多樣化,有效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都是具有豐富潛力的個體。事實證明,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靈活駕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板書設計:

              乘加 乘減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 4×3-1=11

              9 12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新年游園會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到十幾減9方法的多樣化,培養(yǎng)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3.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到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12頁的內容。

              教學設計

              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

              1.師:(出示寵物小精靈皮卡丘)你們認識它嗎?你們喜不喜歡皮卡丘?今天皮卡丘來到課堂上和我們一起學習。下面,皮卡丘請我們同桌的小朋友先來做個湊十的拍手游戲。

              2.對口令游戲:10的組成。

              你說1,我說9,

              你說2,我說8,

              我說3,我說7,

              你說4,我說6,

              你說5,我說5。

              3.復習20以內9的進位加法。

              師:我們再來比一比看誰搶答得最快。2加9等于?4加5等于?……

              [10的組成和分解是學生口算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中“破十”法的基礎,而9加幾的進位加法是口算十幾減9的“算減相加”的基礎,而口算又是筆算的基礎,為了把基礎打牢,我一開課就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對口令、搶答競賽,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更熟練地掌握十的組成、分解。既復習舊知,又為學生探索新知,在知識和心理上做了積極準備,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4.創(chuàng)設情境。

              師:皮卡丘夸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決定帶大家一起去參加新年游園會。大家快來看看,游園會上有什么好玩的?你能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提個數學問題嗎?

              設難置疑,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

              1.引出課題。

              a.課件演示新年游園會的活動。

              b.師: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你會解答嗎?

             。▽W生從游園活動中選己喜歡的活動提問題。有說套圈的。本來有16個圈,小朋友套中9個,有幾個沒有套中?有說買氣球的。阿姨原來有15個氣球,被小朋友買走了9個,還剩多少個?還有說猜謎的。原來有14個謎語,猜中了9個,那有多少個沒猜中?)

              我想請××來解答。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6-9=7 15-9=6 14-9=5)

              c.師:觀察這幾道算式,你能發(fā)現什么?

              d.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十幾減9。(板書課題。)

              [在這里,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情景──游園會,讓學生從生動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愿望。]

              2.十幾減9計算方法的探索。

              a.分組探究。

              師:這三道算式你們是怎么算出來的?請你們四人小組任選一道來研究一下,也可以用學具研究。

              四人小組學習研究。

              b.匯報探索成果。

              師:哪個組能第一個派代表上來說說你們組算哪道題,怎么算的?

              師:有不同的方法嗎?

              師:皮卡丘夸大家真是棒極了,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它想問問大家你喜歡哪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算。

              [學生是有差異的,正確認識和處理這種差異,實施有效的因材施教,是使生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的重要保證。這里,我尊重學生的差異,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可以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游園活動提出數學問題,任選一道題進行研究、進行計算,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得到教師的充分肯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強化算法。

              a.師:十幾減九的算式除了這幾道,你知道還有哪些嗎?(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b.師:你會算嗎?用你最喜歡的方法,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并和你的同桌說說你的算法。

              c.師:你算哪道?怎么算的?

              自主練習,鞏固方法,體驗成功

              1.計算精靈算式。

              a.師:皮卡丘帶來了一些小精靈算式,你想上來摘哪道就摘哪道。

              b.拿到算式的學生進行計算。

              c.師:皮卡丘發(fā)現有些小朋友算得很快,你能把算得這么快的秘訣告訴大家嗎?

              2.走迷宮。

              a.師:比一比,看誰能最快幫助皮卡丘找到回家的路。

              b.展示學生作品。

              c.師:□+9=□還有不同的填法嗎?把你想到的填法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3.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十幾減九,你發(fā)現十幾減九里藏有什么小秘密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從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指出各個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3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初步進行物體與其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間的相互轉換。

              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4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簡單描述看到的形狀。比較幾個物體的正視圖(側視圖或上視圖)。

              本單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題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觀察4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一道思考題里觀察的物體要復雜得多。

              在三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觀察了由3個相同的正方體擺的物體,初步學習從正面、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并用圖形描述物體各個面的形狀,這些都是繼續(xù)教學本單元內容的基礎。

              從3個小正方體的拼擺至4個小正方體的拼擺,數量上僅多了1個小正方體,但拼擺時的變化卻多得多。各種拼擺組成的物體形狀各不相同,它們的視圖有時相同,有時不同。如果學生理解這一點,他們的空間觀念和觀察物體時數學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發(fā)展。例題出示三個都是由4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由大卡通引導學生先從正面看這三個物體,比比看到的形狀是否相同,再從側面和上面看,也分別比比形狀,這些活動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達到教學要求。

              用4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不只例題中的三個,還有許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繼續(xù)擺一擺、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畫一畫。這些要求既與例題自然銜接,又比例題適當提高。擺一擺讓學生整體感知物體的特征,先擺再看便于學生理解物體某個方向的形狀。例題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擺一擺的要求,教學時要想辦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擺的物質條件,絕不能圖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實物圖代替看擺出的實物。把看到的圖形畫出來,是表達觀察、思考結果的一種方式。對學生畫圖的要求不宜過高,能畫出草圖并基本正確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題要求依據視圖擺出物體,其中第(1)題的擺法各只有一種,第(2)、(3)題的答案是開放的。要鼓勵學生擺出既符合視圖要求,形狀又不相同的各個物體。引導他們經歷研究視圖的結構想一想應該怎樣搭動手拼搭驗證搭成的物體是否符合要求的過程,這個過程既能發(fā)展空間觀念,也能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在進行第(2)、(3)題的拼擺時,可以分步進行。如先拿2個或3個正方體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體放到適當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幾種放法并檢查擺出的`各個物體的視圖是否符合題意。第5題是第6題的鋪墊,每個樓房模型都只要4個正方體就能搭出。學生在搭的時候,會自覺體會其中某個正方體被遮著,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個看不到的正方體事實存在,也是空間觀念的反映。第6題左邊物體中的各個小正方體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間物體中的個別小正方體不容易看到;右邊物體中有個別小正方體被遮著,不能直接看到。說出三個物體各由幾個小正方體擺成的難度不同,要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數、怎樣想的。

              思考題是從前、后、左、右分別觀察由6個正方體擺成的物體,供教學選用。要注意的是,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觀察由4個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頁的例題,第10~11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教材提供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讓學生通過觀察,領會上下、前后的含義,認識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組織學生領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是相對的。想想做做通過看一看、擺一擺、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描述上下、前后位置關系的習慣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空間觀念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物體之間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場景里體會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里的簡單問題,初步學會用上下、前后等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發(fā)展初步的'位置觀念

              3 在分組學習中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 觀察:小朋友觀察自己寬敞、漂亮的教室,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講臺、課桌椅、小朋友)

              2 設疑: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呢

              3 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一認它們之間的位置。(板書:認位置)

              二、討論交流,感悟新知

              1 出示主題圖教室

              提問:觀察主題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 (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說一說) 告訴學生圖中四個小朋友的姓名

              2 討論交流

              (1)組內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軍的什么位置

              (2)小組匯報。板書:國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軍前面

              (3)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上面,還可以怎么說 小明在小軍的前面,又可以怎樣說

              3 分組討論

              提問:你還能找出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討論后匯報:

              地球儀在講臺的上面,講臺在地球儀的下面

              小紅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紅的后面

              4 聯系教室真實場景,感悟位置關系

              小組學生相互說一說、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指出:兩物體之間有一定的位置關系,

              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面,那么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下面。

              如果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前面,那么另一個物體就在這個物體的后面

              5 游戲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后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后認得準

              三、拓展應用,深化提高

              1 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指一指、說一說,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讓學生轉換位置后說一說,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 想想做做第2題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學生獨立擺一擺

              (2)小組內相互檢查擺得對不對

              (3)小組采取互幫活動,把小朋友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

              3 想想做做第3、4、5題

              情境1:有幾只小動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也高興地趕來了。(投影演示動物圖)

              小朋友,你能說說這些動物之間的位置關系嗎

              小組討論后匯報

              情境2:小動物們?yōu)榱舜鹬x小朋友說出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想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它們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來排排隊

              上來排隊的小朋友分別說一說,我前面有幾個同學,后面有幾個同學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據冰箱里物品擺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說一句話嗎

              情境4:最后,小動物們還邀請小朋友去看電視呢!(投影演示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學知識說一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小組交流后匯報

              四、總結評價

              1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又學到哪些本領

              先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再告訴大家

              2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種物品間的位置關系說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劭傇u]

              認位置這節(jié)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場景里體會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里的簡單問題。具體地講,這節(jié)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 關系

              2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描述物體所在位置,不但培 養(yǎng)了學生用上下、前后等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

              3 選用了觀察、討論、游戲等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中主動探索位置關系的變化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4 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能力培養(yǎng)。如小組同學相互檢查擺得對不對;小組成員間開展互幫活動,把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等等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讓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通過各種活動準確的體驗一分、一秒。

              3、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秒,并準確建立一分、一秒的時間觀念,知道分秒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表,自制鐘面。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識

              出示鐘面喚起學生記憶,并撥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師:大家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誰能說說關于時鐘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時針和分針。(與學生共同說說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是及時補充)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若是學生說的不夠完整,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復習)

              生:……

              師:同學們的記憶里可真好,看來大家學過的知識是難不倒你們了!那你們能正確迅速的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嗎?來比比賽!(教師撥時間,學生認讀,對于不正確的給予指正,并說說是怎樣認讀的.? )

              二、 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啊!敢不敢繼續(xù)挑戰(zhàn)自己?大家仔細看看老師出示的這些鐘面上針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嗎?

              生:有的鐘面上有三種針,有的鐘面上有兩種針。(師提示:較短的一根指針叫時針,它表示多少時;較長的一根指針叫分針,它表示多少分。)

              師:你知道最長最細的是什么針嗎?秒針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對,就是一秒!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認識一下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2、說說是幾秒,教師提問:秒針走一大格表示幾秒,從1走到4表示幾秒,從7走到1是幾秒,……同桌再互相說一說。

              3、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秒表的讀法)

              4、體驗1秒鐘

             、賻煟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這是什么發(fā)出的滴答聲?

              鐘表發(fā)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趯W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郾纫槐,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學習1分=60秒,并體驗1分鐘

              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讓學生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問: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么呢?請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咱們來做一個1分鐘的體驗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一分鐘可以做的事。

              三、 聯系鞏固

              1、填單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呀?現在老師想來考考你們,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人每天睡覺大約9( ) 系紅領巾大約20( ) 煮飯大約30( )

              2、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計量時間的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過得快不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浪費1秒鐘!

              五、課外作業(yè)。(略)

              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1分=60秒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2、 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并且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并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 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熟悉所學過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長度單位。

              教學、具準備:課件 直尺 硬幣 米尺 正方體盒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以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引出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認識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長呢?你們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長度,你能找出來嗎?請大家試著找一找。

              教師小結: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勢表示出一毫米的長度。

              4、估測數學書的厚度。

              5、練習

             。ǘ、認識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長度

              3、米和分米的關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說一句話。

              5、剪一分米長的吸管。

              6、比劃一分米的長度。

              7、估測課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練習

              1、游戲:給物體選擇合適的單位

              2、辨一辨數學日記。

              四、小結

              五、課外活動。

             。ú橐徊椋好、分米、厘米、毫米國際上采用什么樣的符號表示?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