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數(shù)學教案模板集錦五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湊十法計算6加幾的題目,理解6加幾的計算過程并會口述.
2.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能力.
3.滲透函數(shù)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6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進行6加幾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9加幾,8加幾和7加幾的題目,你們還記得怎么算嗎?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說口算過程.(想:把8湊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學生開火車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師: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了9加幾、8加幾和7加幾的題目,猜一猜今天我們該學習什么了?(6加幾)
板書課題:6加幾
二、指導探索.
1.教學例1.
。1)板書: □
師:這道題該怎么算呢?請你們試著做一做.
學生嘗試著完成.全班進行交流:
隨學生口述的過程,教師演示課件6加幾.
師:同學們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這道題,說明你們很會學習,誰愿意再用湊十法說說這道題的計算過程?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問: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書: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學生很快說出結果,要問他:你怎么算得這么快?學生可能是由上一題 推算出來的',在此要給予鼓勵并引導學生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如果沒有上一題的結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學生分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2.教學例2【繼續(xù)演示課件6加幾】.
板書: □, □, □
師:這幾道題你會做嗎?請你試著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會出現(xiàn)幾種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較:哪種方法能很快說出得數(shù)?(用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 來推算 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繼續(xù)演示課件6加幾】.
1.
指名敘述圖意:左邊的葉子上有6只七星瓢蟲,右邊的葉子上有5只七星瓢蟲,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蟲?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訂正:你是怎么計算的?
2.
學生自己敘述圖意列式解答.
訂正:你是怎樣計算的?
3.指名口算.
4.學生獨立完成下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游戲:投籃【詳見探究活動】.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2、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能夠根據(jù)物體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計出一些物品大約有多重。
教學構想:
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具準備:
教學時,教師要準備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xiàn)1克有多重的實物。同時還應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2分硬幣及一些到商場里購買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見的秤。
教與學的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情境導入,看一看。
程序:同學們你們都到過商場買東西吧?那你們都喜歡到商場買些什么呢?老師這有幾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輕一些嗎?
2、聯(lián)系實際,掂一掂。
說話:請你拿出你到商店購買的商品。如:一袋紅棗、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較一下自己所買的'商品和小組同學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輕。讓學生選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物品。
。酆單觯荷虉隼锍R娛称返妮p重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食品,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shù)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二、新課教學,認識質量
1、認識秤。
提問:怎樣才能更準確的對這些商品的重量進行比較呢?你們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嗎?引導出用秤稱一稱的方法)
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嗎?
讓學生把提前準備好的各種秤的資料讀一讀,介紹一下它們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師總結:展示課件中的秤。
[簡析:學生要想獲得關于秤方面的知識,必須查閱很多學習資料。這也是引導學生課外學習的很好方法。]
2、認識千克
。1)猜一猜。
提問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圖釘)猜一猜你認為哪一包重?(學生間產(chǎn)生爭論)
。2)稱一稱。
說話:同學們都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稱稱看吧。
學生動手稱,并互相交流稱后的結果。
。3)感受1千克。
說話:這幾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來只憑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斷出它們的重量,應該用秤稱一稱。
學生在通過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驗證結論。
。4)感受幾千克。
學生分小組秤一下所帶商品的準確重量。并指名請演示秤重量的過程。一開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類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讓學生通過“在玩中學”掌握基本知識。
。酆單觯阂詣邮只顒訛橹骶,層層遞進。隨著課改的發(fā)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討“樂學”,提高教學效率。在本課中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小組內同學自己動手,通過反復稱一稱、掂一掂、拎一拎的實踐活動,在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真正感受到了一千克的實際重量。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樂學”問題!
。5)動手操作
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稱出1千克雞蛋,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數(shù)數(shù)有多少個。
說一說書上37頁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題說出電梯或卡車的載重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幾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數(shù)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時為今后學習“噸”打下基礎。
4、認識重量單位“克”。
。1)稱一稱。
a、用臺秤稱一枚2分硬幣。
b、用臺秤稱1塊橡皮。
c、質疑: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認一認。
秤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做單位。我們常用天平秤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時,需要用砝碼。你知道下面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嗎?教師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出示砝碼。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動手稱出10克黃豆有多重。1個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感受“克”。小組同學通過掂鵝毛和塑料尺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觀念。
練習:稱一稱鉛筆盒里的學習用具的重量。
。酆單觯和ㄟ^生動有趣的數(shù)學活動,使學生加深對千克和克的認識,充分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總評】:
在這篇教學設計中我們看到新課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它的沖擊力。新課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注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更為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全面發(fā)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體驗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排列順序。
2.大膽地用語言表述排列的結果。
活動準備:
1.事先聯(lián)系好一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來幼兒園配合幼兒活動。(也可利用圖片的方式)
2.《幼兒畫冊》(第三冊P7)。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入活動。
師:你家里有幾口人?爸爸、媽媽和寶寶一樣高嗎?
2.游戲:比高矮。
爸爸、媽媽和寶寶比高矮。提問:爸爸、媽媽、寶寶三個人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請小朋友按照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順序給三個人排隊。
換一個寶寶再次與爸爸媽媽比高矮。
幼兒做相關練習。
請幼兒翻開《幼兒畫冊》,仔細觀察圖中小動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標記,從不干膠紙上揭下小動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鼓勵幼兒互相檢查,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經(jīng)驗。
活動延伸:
提供四種高矮不一的物體,鼓勵幼兒比一比,說一說。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第一課時厘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1頁到3頁內容。
學習目標:
1、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能在直尺準確找出指定的厘米數(shù)。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學習過程:
一、掲題示標:
1、故事引入: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幫古人解決這個難題。下面請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并把課題齊讀兩遍。
2、口述并出示目標:
。1)、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我能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2)、通過學習我能學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過渡語:你們有信心學會嗎?同學們非常自信,老師也相信你們。怎樣才能學會這個新本領呢?下面請出我們的學習指導。
二、口述并出示學習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1-3頁內容,重點看書中的情境圖。思考并討論:
1、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時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種?你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2、尺子上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是什么?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可以記作什么? (自學5分鐘后,小對子進行交流并口頭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學探究)。
生認真地看書自學,師巡視,督促人人認真地看書。
2、議一議(小對子交流)。
1、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時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種?你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2、尺子上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是什么?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可以記作什么? 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對子間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時巡視,觀察小對子交流情況,對合作不太好的小對子給以幫助和提醒 , 促使每個小對子及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到討論交流活動中。
3.說一說(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進行匯報展示)。
學生匯報時有不足或不準確的地方老師或其他成員可以及時給予補充,在展示完之后,給與評價或獎勵。
4.知識歸納:
(1)利用“鉛筆”“文具盒”“拃”等作為長度單位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會因選取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使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的得到物體的長度。
。2)厘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可以用“cm”來表示。1厘米記作1cm。 通過剛才的匯報,老師發(fā)現(xiàn)各個小對子的自學效果的確很好。到底同學們運
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怎么樣呢?下面請看我們今天的闖關題,比一比誰發(fā)言最積極,誰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強!
四、學情展示:
第二關: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 )做單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來表示。1厘米記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約是()厘米。
4、圖釘?shù)拈L大約是()厘米。
第三關: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線嗎?(內容見同步課件)要求:獨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歸納小結:
。1)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使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的得到物體的長度。
(2)厘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可以用“cm”來表示。1厘米記作1cm。
六、鞏固提升:
這節(jié)課大家表現(xiàn)的都很棒,下面我們就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比賽做作業(yè)。
1、完成課本第2頁的1、2小題。
七、板書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測量長度
教學內容:
課本4頁到5頁內容。
學習目標:
1、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會分辨什么是線段。
教學重難點: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學習過程:
一、掲題示標:
1、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來進行測量。那如何進行測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標:
。1)、通過學習我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通過學習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線段。
過渡語:你們有信心學會嗎?同學們非常自信,老師也相信你們。怎樣才能學會這個新本領呢?下面請出我們的學習指導。
二、口述并出示學習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4-5頁內容,重點看書中的情境圖。思考并討論:
1、你是如何估計并測量橡皮長度的?測量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測量彩色紙條和毛線在方法上有什么區(qū)別?毛線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ㄗ詫W4分鐘后,小對子進行交流并口頭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學探究)。
生認真地看書自學,師巡視,督促人人認真地看書。
2、議一議(小對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計并測量橡皮長度的?測量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測量彩色紙條和毛線在方法上有什么區(qū)別?毛線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3.說一說(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進行匯報展示)。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設計說明
1.培養(yǎng)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數(shù)量關系。
理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為了讓學生理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注重讓學生經(jīng)歷從示意圖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讓學生結合示意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對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與平均分聯(lián)系起來。通過圖形表征和語言表征等多種形式,將具體問題和運算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有理有據(jù)地選擇算法。
2.經(jīng)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決問題主要是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而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則是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過程。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主題圖呈現(xiàn)的用除法解決的兩種不同的現(xiàn)實情境,幫助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直觀化,讓學生經(jīng)歷從現(xiàn)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同時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要解決的問題與除法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經(jīng)驗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圓片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主題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分組交流各自從圖中看到的信息)
2.組織學生匯報。
⊙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教學例3,探究解題方法。
(1)引導學生從圖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并講給同桌聽。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預設
生1: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
生2: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個問題。
①學生小組合作,先分析問題,然后匯報方法。
預設
方法一:用圓片代替蠶寶寶,動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筆畫一畫。
、诮處煆娬{:我們可以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幫助分析數(shù)量關系。
(4)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賹W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匯報想的過程:求每個紙盒放幾只,就是求每份數(shù),這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5)引導學生自己動腦思考,第二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并說明理由。
、賹W生列出算式:15÷5=3(個)。
、趨R報解題思路:15只蠶寶寶,每個紙盒里放5只,求要用幾個紙盒,就是求15里面有幾個5,這也是平均分,應該用除法計算。
(6)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并與小組里的同學討論。(學生討論,然后交流討論的結果)
不同點:第一個問題是求每份數(shù),第二個問題是求份數(shù)。
相同點:兩個問題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2.學習用乘法檢驗。
(1)引導學生質疑:大家解決的這兩個問題到底對不對呢?你們能想辦法檢驗一下嗎?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檢驗方法,并檢驗解答是否正確。
(3)引導學生總結檢驗方法:可以用乘法檢驗。
3.總結。
我們剛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設計意圖:先將學生置身于現(xiàn)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再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分析數(shù)量關系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作鋪墊。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5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5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5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5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