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學生道德教育探討
內容提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社會傳統道德教育,社會基礎道德教育,社會經濟道德教育,社會理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則是:整體目標與層次教育相結合,道德灌輸與榜樣示范相結合,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與道德人格塑造相結合。
關鍵詞:市場經濟 中學生 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必然引發(fā)社會道德的深刻演變。我們從這個角度去審視和探討當前社會狀況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從而尋求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導向,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使之合乎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需要。
一、經濟體制轉軌對中學生產生的正負面影響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作用于社會道德,有其正負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是積極的、進步的因素,從道德教育的實質和總體上講,目前我國道德風氣中最深刻、最明顯的變化,是人們的道德心理和行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虛”向“實”、由封閉向開放、由單一向多元、由“依賴順從型”向“獨立自主型”的轉變。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其阻礙道德進步的消極因素一面。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各種觀念隨之發(fā)生變化,其中包括社會道德觀念的變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會誘發(fā)如“錢權交易”、“紅包現象”、“有償救人”、“公款揮霍”等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的成長階段,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認知的困惑和道德規(guī)范選擇的艱難,若不及時進行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勢必會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面對這種形勢,積極主動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培養(yǎng)中學生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是擺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嶄新課題。
二、中學道德教育的目標任務
中學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規(guī)律,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響的一種過程和行為。這種教育應具有一種整體目標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實施道德教育,必須科學的構建道德教育的目標導向體系。人類道德觀念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嬗變的多層次的歷史系統,因此,中學道德目標的構建也應毫不例外的在這其中尋求內涵和支撐。它的教育目標應該指向全部歷史,即過去、現在和未來,而決不能簡單地定位于當前對市場經濟的單一適應,否則不僅違背人類對美好道德價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而使新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失去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標的構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內容。
1?社會傳統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相聯系的傳統美德教育。主要內容是:提倡“公忠”愛國的道德原則(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強調“人倫”價值和“人倫關系”的準則(如孟軻“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倫”準則);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義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視修養(yǎng)踐履的道德行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養(yǎng)等)。
2?社會基礎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與現代化社會相呼應而又超出經濟道德范圍的一種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是:教育學生樹立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道德觀念;培養(yǎng)學生真誠、友愛、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質;要求學生履行遵守各種社會公德的道德義務等。
3?社會經濟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的與市場經濟有直接聯系并可以能動地適應其發(fā)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識;造就學生競爭、務實、實效、創(chuàng)造的道德精神。
4?社會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學生進行超越現實,面向未來的一種高層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主要內容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國家和社會利益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懷教育;共產主義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實現中學道德目標應遵循的原則
1?整體目標與層次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如前所述,中學道德教育應是一種規(guī)范的科學的教育行為,而不能成為一種簡單零散、修缺補差的狹隘的短期教育行為,因此必須具有內容的系統性和目標的整體性。其實現也應該是有層次、循序漸進的。首先應將道德教育的整體目標與不同層次的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分學段、分步驟地對道德教育的整體目標做出科學的安排和合理選擇。
(1)初中階段應主要向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基礎道德、社會傳統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觀念的灌輸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
(2)隨著學生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的逐步發(fā)展,對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應主要向他們進行社會經濟道德、社會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質、道德人格、道德情懷的理性教育。每一種事物都有它的聯系性,從學段上區(qū)分道德教育的層次性也并非為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學段中道德教育目標的選擇,也應該因學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覺悟的差異而有不同層次的區(qū)分,要本著從實際出發(fā)的科學態(tài)度,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達到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2?道德灌輸與榜樣示范相結合的原則
各種優(yōu)秀道德觀念的內化都不具有自發(fā)性,道德能力和覺悟也不能游離于道德灌輸之外,而是系統的、科學的外部灌輸教育的結果。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外部灌輸是自覺內化的前提,自覺內化是外部灌輸的升華。通過外部灌輸教育,將代表社會本位的優(yōu)秀的道德觀念內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信念,外顯為規(guī)范的道德行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決不能輕視或舍棄道德的灌輸教育,要隨時幫助中學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離正確的人生道路,但這種灌輸決不是指枯燥無味的、死搬教條的說教,而應該下大力氣、花大功夫以豐富的內容、多種多樣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優(yōu)秀道德知識的灌輸教育。
換言之,與學生接觸的同時,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務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學生面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地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積極回答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這樣使他們能夠對老師產生一種特別親切的感受,并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質的提高。同時,還應與榜樣示范相結合,在中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生動活潑鮮明的形象能使學生受到激勵和感染,因此具有較大的教育功能。教師既要向學生宣傳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志士仁人,也要為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范例,如學校、班級中的先進模范、校園之星等;還可以在學生中開展例如衛(wèi)生評比、設計評比、演講會等一系列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緊密聯系起來,使教育成為實實在在的行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也應成為學生的楷模。實踐證明:言傳重于身教永遠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教師不但自身應具有較高的道德理論修養(yǎng)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營造出道德效應的優(yōu)質氛圍,使學生產生一種追求道德完善的驅動力,而且要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出表率,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從而避免個別學生一聽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厭惡的現象。
總之,將灌輸教育與榜樣示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寓娛樂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產生“教育共振”,實現道德教育的目標。
3?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與道德人格塑造相結合的原則
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學生履行道德義務,遵守各種道德規(guī)范,使一切優(yōu)秀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觀念外顯為道德的規(guī)范行為,這是中學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必須十分注重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學校和教師應有目的地利用和創(chuàng)造各種道德情境,分類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具體的道德實踐活動,積累他們的道德經驗,從而使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遵守各種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
但是,目前的中學道德教育存在著一種只是簡單地、表層地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的傾向,這是很危險的。我們知道,對中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有助于他們在道德生活中以主動者、創(chuàng)造者的道德身份出現,帶著高度的責任感去審視、評判各種現象,帶著參與的積極性去理解、追求、選擇某種道德價值,從而使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可由外在的道德戒律走向內在的道德自覺和外在的自律,才能使中學道德教育真正進入一個全新的高度和理想實效的境界。人格遵守道德規(guī)范體———學生生活的空間具有多維性,他們廣泛接受各種復雜的道德信息,若不能幫助他們對其進行科學的、辯證的分析和選擇,就會無形中關閉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門,而讓資產階級的人生哲學滲透其靈魂,導致發(fā)生不堪設想的后果。所以我們說: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決不能掉以輕心。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人的工作,而人本身應有自己的主觀意愿,有驅動力,所以很難做,也很難見效。但是越是難做的工作,干好了、見效了,就越有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確實給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和挑戰(zhàn),而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我們要牢牢把握時代脈搏,深入研究、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對策,把學校真正建成培養(yǎng)四化棟梁之才的沃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學生道德教育探討】相關文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學生道德教育探討08-17
實踐性道德教育的探討08-17
道德教育在探討中努力前行08-13
道德教育在探討中努力前行08-13
實踐性道德教育的探討08-07
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08-0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個人收入分配機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