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補白”閱讀教學中的精妙之筆
補白,作為一種閱讀教學中的操作技巧,是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與課文有關(guān)但課文沒有寫或沒有直接寫的內(nèi)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解釋和說明,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補白,可以是書面文字、師生語言,也可以是圖像、網(wǎng)絡資料。
一、建構(gòu)前提,對教學突破點補白
《驚弓之鳥》一課在引導學生理解寫更贏給魏王分析說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便射下大雁的原因這一重點段之前,補白展示大雁單獨飛和群體飛的畫面,同時播放大雁獨飛時和群飛時不同的鳴叫聲,為教學難點的突破打下鋪墊。教學《揠苗助長》時,可以緊緊抓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禾苗都枯死了”這幾個關(guān)鍵句,從學文向明理過渡。教學過程中,補白相關(guān)的植物知識,突破教學重點。教師先演示禾苗的剖面圖,講述禾苗的生長規(guī)律,在演示禾苗拔高,根系被拉斷時,激疑設問:如果這樣做會怎樣?學生討論后,追問:這個人的做法錯在哪兒?進而揭示寓意: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這里的補白或者為課文的延伸理解提供認知前提,或者在教學的轉(zhuǎn)折處搭建過渡的知識橋梁。不經(jīng)意間突破重難點,成為教學中的亮點。
二、鏈接背景,對主題深化點補白
《周總理的睡衣》一課最后有這樣一段話:“多年來,鄧奶奶隨身帶著它,一直帶到北京。從什么時候起,她就有了這個針線包呢?從延安的窯洞里,從重慶的紅巖村,也可能從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闭n文中提到的幾個地點其實是周總理與鄧奶奶革命生活的幾個重要階段。時間的推移越來越久遠,贊美了兩位革命前輩很早便具備了“艱苦樸素”的品質(zhì)并一直保持著這種優(yōu)良作風。三年級的小學生對這些歷史背景很難理解。教學中,可以利用電影、圖片,按照“北京→延安→重慶→長征途中”的時間順序邊展示邊解說。然后讓學生討論:有這個針線包的時間越推算離我們越遠,作者為什么要描寫這些呢?從而讓學生知道:課文的插圖作于1977年,是紀念周總理去世一周年的。這幅簡單的圖畫和短小的文章表達了人們對周總理光輝一生的贊美和對他高尚人格的敬佩。
這里的補白主要是把分散的情景、故事片斷和人物身世、經(jīng)歷、事跡貫穿起來,交代清楚,使學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以便準確地讀懂課文,深入理解主題。
三、聯(lián)想思憶,對情節(jié)高潮點補白
《倔強的小紅軍》一文最后一部分寫道:陳賡返回找到已經(jīng)犧牲的小紅軍時,回想起小紅軍與自己相遇時的種種“倔強”,不禁熱淚盈眶。教學這一部分時,借助聲像教材補白小紅軍臨犧牲時一舉一動的情境,在激情感人的解說中,使學生深刻感受人物精神的可貴!敦S碑》一課在理解描寫軍需處長成了豐碑的兩句話的含義時,配圖配樂,補白解說,把軍需處長犧牲前的心理活動展示出來。結(jié)合上文,揭示“豐碑”毫不利己,勇于犧牲的精神;聯(lián)系下文,揭示“豐碑”精神激勵感召隊伍走出雪山,走向勝利的巨大作用。《雷雨》一課“雷雨后”寫了“蟬鳴了”“青蛙叫了”──仿佛唱著贊美雨后美景的歌曲,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說說它們在唱什么呢?結(jié)合學生生活體驗在補白中使這幅“雨后美景圖”更加豐滿。
這里的補白,或者在情節(jié)描寫的情感點上引發(fā)共鳴,激情達義,或者在內(nèi)容敘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是教學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