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系列作文單項訓練法”的誕生(一)
我的作文教學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十 “系列作文單項訓練法”的誕生(一) 作文單項訓練是張光英老師告訴我們的。到了我這里,我把教材編排的訓練重點和每次作文的重難點結合在一起,設計出了學期學年的單項訓練項目序列。其中,三四年級正是學生觀察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我認真地看了當時朱作仁的一本書《語文心理學》,將其中談到的學生觀察認識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序列的主要理論依據(jù),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心理品質為突破口,開始了我的序列化作文教學訓練實驗。 接班以后,我首先對學生進行了作文摸底(相當于現(xiàn)在教育科研的“前測”?)。我讓學生獨立觀察敘寫了靜物——一種花,并作了相關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全班42人,相關數(shù)據(jù)如下: 觀察得具體,寫出了話的樣子:7人, 占16.7%; 觀察的一半,大概寫出了一些:9人, 占21%; 只寫出了花的幾個方面: 17人,占40.5%; 觀察順序不妥的: 5人, 占11.9%; 什么也寫不出來的: 4人, 占9.5%。 我對學生的寫作情況作了分析,覺得,這個班的學生,雖然學生升入了四年級,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養(yǎng)成初步得觀察習慣,沒形成初步得對靜物進行觀察的能力。 我結合朱作仁教授的《語文教學心理學》中的理論,理解認識了小學生觀察認識事物的時幾個方面的心理弱點: 一、無意性,在觀察中,注意力分散,沒一定的目的意識支配,甚至達到視而不見; 二、情緒性。兒童的情緒易變形明顯,感興趣的、具有新異性的其它事物,容易轉移他們的觀察注意力,而忘記自己的觀察任務。 三、輪廓性。學生缺乏精細的辨別能力,往往滿足于大致的、籠統(tǒng)的事物輪廓,而不善于觀察事物的局部,從而遺漏重要的細節(jié)。 四、主觀性。觀察事物時往往表現(xiàn)為憑主觀想象,想當然地表述自己得觀察對象。 五、片面性。不善于將局部與整體、此對象與彼對象聯(lián)系起來,往往觀察的比較片面。 從學生的實際觀察作文中,還發(fā)現(xiàn): 六、學生觀察生活時,以停留于表面現(xiàn)象,滿足于一般的了解,不能夠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一般性。 七、缺乏一定的目的,不能從眾多得觀察客體中選擇與自己觀察任務相關的課題——無選擇性; 八、許多事情發(fā)生在眼前,事物在眼前,就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缺乏敏感性; 九、不能主動搜集材料——缺乏主動性; 十、觀察事物時,“照相”一般,缺乏想象和聯(lián)想——沒有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