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后感
篇一:諦聽歷史,遐思古今——《山居筆記》讀后感晚上打開電腦,在舊文件夾里發(fā)現了好幾篇女兒初二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保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一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一直在拜讀 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一書。第一次接觸余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一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宏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顆觸摸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余淺談一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脫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xiāng)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余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丑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么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邊欣賞,一邊感嘆的啞口無言!
最后,我確也不敢亦不想多說什么了。還是讓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淺談吧——
“自己是什么?是一個神秘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腳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來了,覺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現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你自己!
篇二:跟隨智者的思想遠行――讀余秋雨《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先生花了二年多的時間精心寫成的。為此他辭去了行政職務,按照他的說法是純粹為了寫作。余先生為了海南某副對聯的準確,不惜親自前去考證,可見其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之嚴謹。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歷史的暗角”終。凡一十一篇。我斷斷續(xù)續(xù)地讀來差不多有一年時間了。每每捧起書本,總能感覺到一位學者對歷史的回顧,對文化的思索。雖然我今天不能達到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境界,但通過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我恍然隨余先生在歷史中遨游,讀著他的文字體會他的思想脈搏,實現自己對歷史、對人生的理解。
近來央視播出開年大戲《走西口》,反映當年山西人的一段困苦的歷史。余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剖析了山西,揭開山西作為中國“華爾街”的面目。展現了晉商那曾經的輝煌。而這段歷史是我所不知的,我讀喬貴發(fā)創(chuàng)“復字號”才知道喬家大院的由來,才知道“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讀日升昌總經理雷履泰的經歷才明白了什么是管理!決不輸給現代管理方式的管理模式!凡此種種,我對山西有了不同以往的認識。明白了從商要成功也要又文化的支撐,只有融文化于商道中才能做大做強。
與走西口相對應的就是“闖關東”了,去年電視劇《闖關東》得到了不少的好評。與“走西口”獨自闖天涯不同“闖關東”的拖家?guī)Э诘倪w徙,是人口的大移民。余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又給我介紹了一種迥然不同的人口流動――流放。觸怒君王的大臣被免一死的無不被流放,清宮辮子戲中時常出了這么一句“發(fā)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于是東北的土地上多了由于株連而獲罪的家族。余先生經過親歷實地,用心考證,從文化傳播的角度闡述了由于文人士子的流放他們給東北帶來了新的文化。南宋時被金虜的洪皓在白樺樹皮上默寫《四書》,教村人弟子;張紹甚至開講《大易》。清代楊越還教當地人南方的農耕技術,破木為屋。余先生還引章太炎語介紹了因文字獄世代流放的呂留良家族對東北文化傳播的貢獻。
我讀到祖籍上海松江的被流放的藝術家楊瑄“生經多難情愈好,未覺人間古道論”時不禁感覺到文化的力量,中國之所以走過漫漫五千年而不毀,文化是支撐的脊梁。
余先生對文化的關切,對鄉(xiāng)情的眷戀在文中隨處可見。在“鄉(xiāng)關何處”中他把筆觸寫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余姚。
余姚,我們當今對它的了解就是每年黃梅季節(jié)產的楊梅的故鄉(xiāng)。想不到這個“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地方孕育了不少文人學士,其中不乏大家!它還臨河姆渡文化遺址,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化之鄉(xiāng)。在這片土地上,產生了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這些文化巨子。當余先生用深情的筆調娓娓道來時,我也為之感動,隨著他的記憶流動。故鄉(xiāng)之情是中國人不舍的情懷,“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岳麓書院,一個有千年歷史的學府。它承載著歷代文人的向往。余先生在“千年庭院”一文中傾訴著自己的感情。岳麓書院有著一流的文化哲學大師教授,朱熹、張栻。他們進行了中國文化史上極有名的“朱、張會講”,類似當前的學術交流研討會,可是決不是任何研討會能與之比肩的。當時的學生們聽講論道,即推動了學術又促進了教學。還有一位就是明代的王陽明,他的哲學理念不僅僅影響中國,還影響著扶桑。日本海軍東鄉(xiāng)平八郎隨身佩一印章,上刻“一生低首拜陽明”。
在這個“唯楚有才,於斯為盛”的千年學府中走出了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理財圣手。王夫之、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等等影響中國史的人物皆出此們。隨著余先生的筆觸我又體會到文化的力量。
提到“天涯海角”我們一定知道那就是海南。在現如今我們要去趟那里飛機不過幾個小時,而在遙遠的過去,那里又是怎樣一幅情景呢?余秋雨先生通過“天涯故事”告訴了我海南的故事。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我們都很熟悉,可是他在吟誦后又被發(fā)送到了海南島。唐至宋以來有5位宰相被貶海南島,以此有了“五公祠”,可人們記憶猶新的還是蘇東坡。他在海南島自己耕作,自己釀酒,甚至還自己制墨,豪放派詞人度過初期的憂傷后還是不改豪放作風。他為自己三年的海南生活吟了兩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而海南人民認為那些貶斥到此的人物是海南人的緣分!疤扑尉醴枪讯鳎傃氯耸坑衅婢墶。一唱一和頗為有趣。
余先生在篇篇文中流露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景仰,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對當今世事的思考。他在“一個王朝的背影”對清進行了客觀的評述,不以非我同類而左右評價;在“抱愧山西”中批判了太平天國對山西票號業(yè)發(fā)展的摧殘;在“蘇東坡突圍”中點了那些因妒忌而陷害詞人的官員的名。尤其在“遙遠的絕響”一文中對魏晉人物的評點,對嵇康、阮籍的推崇,對山濤的評說。循于格而又不囿于格,體現了一個文化人保持自己觀點,獨立思考的品格。
我讀了余先生的《山居筆記》好像給自己的思想也開了一扇窗,新鮮的空氣呼呼地吹了進來。開卷有益,追崇先圣,言語無忌,獨立思考。這應該是我以后學習的準則,也是余先生這本筆記對我的啟迪。
篇三:讀《山居筆記》
不知是否懷著一股不羈的叛逆,在老師瘋狂強調閱讀書目時竟也看起了 “閑書”。這是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匆匆閱讀之余,也忽的有了意外的收獲。
我也長在大山里,余秋雨一般帶著對大山深深的情感。余先生對大山的感情一言難卻,所以一路尋到了承德山莊。我想也只有如此靜謐的地方,才容得下他滿腹的才情。
他寫道:《一個王朝的背影》。如此傷感的意境卻也寫得萬分的輕松。仿佛他真只是來往的游人,游走在歷史的刀刃上。一點閃失也沒有,穩(wěn)穩(wěn)的如同散步。
歷代清帝王在承德避暑,也為此處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一個王朝的背影華華麗麗,沒有一分慚愧。大概人們一定會罵開聲吧——這是很小很小便埋下的種子,清朝該死!竟輸盡了江山!
但最后,歷史的暗角里什么也沒有了,一切榮華都散了。卻是一個極好的藏身之處,也是一個極好的收容之所!刂l?小人。
是的,小人。
篇四:《山居筆記》讀后感
跟隨余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凄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于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里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fā)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yōu)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扎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之后,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fā)。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zhàn)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里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范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yè)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遍布全國,支撐著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余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xiāng)余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吧傩‰x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xiāng)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里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余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并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huán)節(jié)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余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jié),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guī)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山居筆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03-18
《山居筆記》讀后感07-04
山居筆記讀后感03-16
關于山居筆記讀后感03-18
山居筆記讀后感(精選20篇)09-10
《山居筆記》讀后感12篇05-05
山居筆記讀后感15篇05-21
《山居筆記》讀后感15篇05-14
《山居筆記》讀后感(15篇)05-14
山居筆記讀后感8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