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歷程》讀后感(通用8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的歷程》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1
《科學的歷程》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熔于一爐,系統(tǒng)疏理了世界科學技術史,其間滲透了編史觀念和科學觀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學”一詞的一般含義是“人類在與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相協(xié)調過程中產生的理性知識”,指出中國歷史上存在一種與“近代自然科學”不同的“科學”,它們在自然觀、方法論上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還指出,近代自然科學亦有兩種傳統(tǒng),一是數(shù)理實驗科學傳統(tǒng),一是歷史博物科學傳統(tǒng),這兩種傳統(tǒng)是西方文化中“空間性思維”與“時間性思維”方式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體現(xiàn)。
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種共性,而這種共性造就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產生了不同的科學體系和文化體系。
古希臘,古雅典的“為科學而科學”的思想決定了其科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勢必會極重視思維、邏輯、科學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觀感情和形而上學的思想。
我國古代的思想和科學都是將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講究的是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關注宇宙和自然環(huán)境和邏輯思維的.要少得多。在我國關于自然科學的理論比較少,這與古羅馬的思維有些相似。講倫理的多,談科學的少。
科學的哲學思維方法,對推動一個民族的科學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了解科學的發(fā)展,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很重要,應該多學習這方面的的知識。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2
科學的追求是一條永無止境但又奇妙的道路——題記
科學,這短短的兩個字,卻蘊含了無窮無盡的秘密。從古至今,科學不斷的延續(xù),古有蔡倫造字,阿基米德的杠桿定理,今有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茖W,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
科學與文化是不可分開的兩個詞,因為科學,文化才能更好的傳承下來。近千年,乃至近萬年來的民族文化因為有了科學,才能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科學則是無窮無盡的,它以它獨特的魅力,誘惑著每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有了它才能不斷延續(xù)?茖W則是發(fā)展之需,有了它才能強盛。美國是一個極其好的例子,它沒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只有區(qū)區(qū)的四百年,但它依靠著自身強大的科學技術,逐漸成為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國,正是它極其發(fā)達的科技,鞏固了它那么多年來的霸主地位。
人類歷史上的科學家如此之多,但最后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只有少數(shù)幾個人,他們身上最寶貴的并不是他們的科技成果,而是他們身上的科學精神——一種鍥而不舍,永不放棄,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這些有活力的青少年所學習的。
科學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但越是這樣,我們就應該繼續(xù)前進,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為祖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3
我第一次把這本書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覺是這本書好沉重。但聽完田教授對這本書的介紹,一種不由自主的敬仰縈繞在心中。
《科學的歷程》,這本書既凸顯了理性思維,又不令人文關懷,在完美的闡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時代的主題的同時,也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道主義的色彩,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科學史佳作。在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學和技術始終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動了人類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發(fā)展,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之盛衰落。喬治薩頓說過,科學的歷史雖然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小部分,但卻是本質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夠解釋人類社會的進步的那一部分?梢赃@么說,因為有了科學,所以人類才有可能獲得今天的一切?茖W成為一種獨立的,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精神范型,是從希臘開始的,兩千多年前希臘人所創(chuàng)造的光輝奪目的文化成就,為現(xiàn)代文明奠定了基礎。希臘是科學精神的發(fā)源地。
從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希臘人出現(xiàn)了才智卓越的哲學家,他們是許多學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天然哲學家泰勒斯,阿納克西曼德、阿納克西來尼,赫拉克利特等,有人文哲學家羅泰哥拉,蘇格拉底等,有體系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學家西怕可思、托勒密等、有數(shù)學家歐幾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有醫(yī)學家希波克拉底和蓋倫,有生物學家特奧菲啦死特,有地理學家西塔斯和埃拉脫色尼。這些天才人物許多不僅在一個領域工作,而且在許多領域均有建樹。像亞里士多德幾乎在每個領域都發(fā)表了卓越的見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拜課全書式學者。
科學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傳播著,蔓延著散發(fā)著文明的光輝。即便是在歐洲自然科學處于沙漠狀態(tài)的時期,也有阿拉伯人由建立的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的阿拉伯帝國脫衣而出。他們繼承了希臘人的科學遺產,在公元8世紀把西方科學帶進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遺憾的是阿拉伯科學的輝煌時期也只延續(xù)到了12世紀。然而,正所謂“西方不亮東方亮”,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持續(xù)上升到了17世紀。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四大發(fā)明,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后,對近代科學的誕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中國人對近代世界科學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19世紀經常被譽為科學的世紀。這是自然科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科學都推到了又一個高峰,位人類開創(chuàng)近代文明史做出了不替代的貢獻。而20 世紀則把近代科學推到了一個轉折點,科學技術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成為了人類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核威脅,環(huán)境危機,生態(tài)危機,能源危機以及文化危機等全球性的'問題不斷的出現(xiàn),使人們重新認識自然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帶來的一切成果,更是開始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的概念作為了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五千年的歷程,五千年的輝煌與辛酸,不可否認,自然科學的進步的確給世界帶來了很多的改變,也給人類的進步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在發(fā)展自然科學的同時,我們應該注重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試想,如果科學的每一步發(fā)展都以危及人類的生存根基未代價,那么這樣的發(fā)展還會有意義嗎?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4
《科學的歷程》是一本關于科學史的書籍。
《科學的歷程》表現(xiàn)出了兩種編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吳國盛集納了傳統(tǒng)的科學史史料,在很多問題上延續(xù)了傳統(tǒng)科學史的敘述方式。另一方面,吳國盛對很多問題的敘述又表現(xiàn)出自己的見解。這就可以使普通讀者既可以了解作為大眾語境之下的科學史,又可以看到吳國盛這位導游所發(fā)現(xiàn)的'獨特景觀。
本書最大的特點,是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繪。因為作者的學術研究橫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兩大領域,因此也注定了本書的一些特點。在對一些歷史事件描述時,既能讓讀者鉆進去,又能讓你走出來,對有些問題進行了適度反思。比如在談到18世紀英國產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除了對紡織、蒸汽機的發(fā)明進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認為“工業(yè)革命基本上是在與理論科學無關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但卻馬上帶動了相應學科的發(fā)展?茖W自此越來越面向實用技術,并形成了科學—技術相互加速發(fā)展的循環(huán)機制”。閱讀此書有點像登山時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導游,在引領你看景的同時,還能陪你談古論今,思考原由。
本書還有兩個令同行刮目、讓讀者感激的優(yōu)點:一是插圖豐富,并且隨文在版面周邊出現(xiàn)。這樣能使所敘述的歷史事件更加生動、直觀、親切,關鍵是能使讀者有一個想象空間和印象,并長留在他的腦海中。二是這次第二版作者彌補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氣力補充了注釋、參考文獻及索引,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參考文獻第十條,作者把近20年國際和國內出版的科學史書籍進行了系列點評,內容既涉及綜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談到內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縱論的架勢。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對照,這樣讀者如果想進一步研究的話,可通過索引和參考文獻查找更詳細的資料。
吳國盛在本書中一直強調現(xiàn)代科學正處在十字路口上,科學的未來如何,人類的未來如何,是一個應該引起現(xiàn)代人反思的問題。在本書最后一章,他對科學進行了一定的反思,認為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必須注意到潛在的危險;人類通過大規(guī)模開發(fā)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動搖人類生存的根基。
無論如何,吳國盛并不反科學——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學?吳國盛并不認為科學不好,而是希望科學能更好、更人性。至于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如果作為科學傳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論爭鳴,當然也不無益處。盡管有些爭論其實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或情緒問題。究竟那種科學傳播形式讀者更喜歡、能更好地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科學的歷程》可能給出了一個答案。因為親近科學的最好途徑,可能就是從了解她的歷史開始。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5
“科學”二字總會給我一種親切而又遙遠的感覺。親切是因為我現(xiàn)在所從事工作被稱作“科研”工作,而遙遠是因為離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等科學工作還離得太遠,同時也因為實際工作中所參與的是非常具體的工作,并沒有從宏觀上把握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內涵以及歷史。
讀過《科學的歷程》后,首先讓我明白了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學史對于我們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也許是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中國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數(shù)教育、技能型教育,這種教育的一個消極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學神話,樹立了不正確的科學形象。首先是將科學理論靜止化、僵化,其次是將科學理論神圣化、教條化,再次是將科學技術化,最后是將科學實用化、工具化。在教科書中紛至沓來的新概念、新術語、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讓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和習慣:這就是真理,學習它、記住它。久而久之,歷史性的、進化著的科學理論被神圣化、教條化,人們不知道這個理論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是這樣,但我們還要相信它是真的。這種教條的`態(tài)度明顯地與科學精神格格不入,將會嚴重的阻礙創(chuàng)新性工作的開展。
讀科學史,最有趣的莫過于看那一個又一個的偉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偉人之所以是偉人,這與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質是密切相關的。自然界萬事萬物,我們可能也會像偉人一樣遇到過,可是最終,為什么我們卻做不出像他們一樣的成績呢?偉人背后的故事告訴我們,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總之,了解科學發(fā)展歷史,了解偉人成功的足跡,對于科研工作具有點點滴滴的啟示和激勵作用。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6
這個疑問并不存在在這本書里:它講述的是與“技術”相關的那部分的“科學”史;屬于科學史,同時也是一部技術源流史。而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討論:不同的人、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需要讀什么——科學史?技術史?還是科學哲學史?
科學史不僅是人類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產生的觀念史,更應該是科學與社會互動的進化史。借今年增訂本《科學的歷程》出版之機,重讀此書,進一步體會到作者在科學思想史和科學社會史這兩個維度的努力。該書以“從自然史到文明史”開篇,至“科學史與人類未來”結尾,這種演進的視角貫穿始終。在我看來,作為一位哲學家寫的科技史,《科學的歷程》在對科學精神的把握是該書所有優(yōu)點中最值得稱道的,確實將科學發(fā)展中的哲學思想源流梳理得異常清晰。甚至不僅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本科學哲學思想史。
本書以時間為序,各卷首以提綱的.形式概括了相關時期科學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yī)學等學科的代表學者為主要書寫對象,勾稽出一個個劃時代的發(fā)現(xiàn)與學說。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是如何突破一個個“錯誤的權威”,人類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來一個個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與世俗權威一度扮演著不小的阻力,保守與偏執(zhí)的思想即使在科學家群體、甚至創(chuàng)造了突破性進展的科學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們亦可發(fā)現(xiàn),早期的科學與技術的“社會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與提倡實驗這兩項寶貴精神并非同時出現(xiàn),直到近代,科學與技術才作為合力相互發(fā)展、促進,并深刻改變人們的認識空間與生活面貌?茖W的生成機制、學術環(huán)境的營造更牽扯出了不同時期地區(qū)與國家間地域、語言、政治、經濟等各方方面發(fā)展的樣貌。
不過就這部書的裝幀和行文看,算是一部節(jié)奏很快、能夠開闊視野的科學技術史入門,其定位并非特別深入,可能只是要讓大家知道科學技術的重大發(fā)展,然后特別有興趣的可以去讀比較艱深的學術著作,比如吳教授的高足張卜天翻譯的一些書,所以我覺得作為休閑閱讀而言,也的確不必過于苛責這本書的一些弱點和不足,所謂開卷有益,但凡認真閱讀,我相信一點不會對這本書感到失望。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7
《科學的歷程》是一部講述科學史的著作,作者是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國盛教授。這本書是由作者在北大和清華開設科學史課的課堂講義匯編而來,全書共分為十卷46章,72萬字。作者在書中按照時間脈絡,從宇宙起源開始講起,重點介紹了作為現(xiàn)代科學精神發(fā)源地的古希臘文化和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科學發(fā)展進程,還原了科學的前世今生。
我最初了解到這本書還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薦書,將這本書作為7本構筑知識地基的必讀書之一。雖然早早的就把讀這本書作為參加讀書匯活動的目標書目,但是看到70多萬字的大部頭,還是有些發(fā)怵,直到最近讀后感要交稿了,才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細細的通讀完?赐曛螅辛艘环N融會貫通的感覺,雖然書里的好多內容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都有,但當時只是作為孤立的知識點來學習,并沒有前后連貫起來,而《科學的歷程》把原來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的科學事件全都串聯(lián)了起來,科學發(fā)展的脈絡在腦中就變得清晰起來。下面僅就兩個我印象深刻問題談談感受。
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科技發(fā)展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書的開篇,作者用了三卷介紹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科學發(fā)展歷史,其中的整整一卷介紹了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并將其作為近代科學大發(fā)展的思想根源而推崇備至。古希臘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科學成就在各古代文明中確實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書中講到,“在人類歷史上,希臘人第一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觀,這正是科學精神最基本的因素。許多古老的民族,要么只有神話或宗教式的自然觀,要么缺乏一個獨立的自然界概念。自然界要么被認為是混亂、神秘、變化無常的,要么被認為與人事密切相關。而希臘人,首先把自然當作獨立于人的東西整體的看待;其次,他們把自然界看成一個有內在規(guī)律的、其規(guī)律可以為人所把握的對象;再次,他們發(fā)展出了復雜精致的數(shù)學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規(guī)律。在這三個方面,希臘人都開了科學精神之先河。”
希臘文明雖然光彩奪目,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陷的,希臘人注重說明和理解自然,卻沒有用來改造和征服自然,希臘文化成為了有閑階層的智力游戲,并沒有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希臘被羅馬征服后,希臘文明隨之被拋棄,歐洲陷入了長達一千多年的黑暗中世紀。與之相對照的,中華文明雖然也發(fā)展出了獨具特色的科學體系,為世界貢獻了四大發(fā)明,瓷器和絲綢也獨步全球。但其過于強調實用性,需要現(xiàn)實的需求引領才能向前發(fā)展,而沒有形成一套可以自我演進的理論體系。而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既繼承了古希臘的科學思想,又吸收了中國的實用技術,走上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良性循環(huán)之路,中華文明在近代科學發(fā)展上就被遠遠的甩在了后面。
第二個問題是什么是科學精神。本書的后面7卷都在介紹16世紀以來的科學成就,各種科學突破令人目不暇接,科學的大發(fā)展中,資本主義對生產效率的追求確實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但根本原因我認為還是繼承自希臘文化的科學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正是秉持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才使得科學技術能夠在短短的幾百年里突飛猛進,并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所謂求真,是科學家們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學》第一卷中總結了希臘學術的重要特征,其中一個就是希臘人發(fā)展科學和哲學,不是為了功利和實用的目的,而只是因為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感到困惑和驚奇,為了解除困惑不得不求知。所謂求實,則是科學家們踐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迷信權威,科學精神并不認為現(xiàn)有理論就是絕對真理,而只是當前針對現(xiàn)實世界的最佳解釋,一旦有新的證據(jù)出現(xiàn),現(xiàn)有理論也可能被推翻。燃素說、以太說,曾經都是獲得學界認可的理論,但是新的氧化理論,量子理論出現(xiàn)后,由于其更符合實際,原有理論馬上就被學界拋棄了?茖W精神是人類能夠不斷逼近真理的根本保證。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 篇8
親近科學最好的途徑,可能就是從了解它的歷史開始!犊茖W的歷程》是老師在課堂上向我們推薦的一本書。剛開始感覺課外閱讀科學類書籍負擔很重,因為我本身對科學類的問題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當把書看下去的時候,我卻發(fā)現(xiàn)了不少科學的可愛可讀可學之處。
科學史是溝通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橋梁,全面理解科學,是我們的社會走進科學時代之后的內在要求。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人類科學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從東方、希臘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紀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紀這個高技術時代。最后,作者強調現(xiàn)代科學正處在十字路口上,未來的科學怎樣發(fā)展,人類文明如何進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個值得全人類關心的問題。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要看到更多潛在的東西。
作者吳國盛現(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學術研究橫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兩大領域,這也決定了本書著述的一些特點。這本書既凸顯了理性思維,又充滿了人文關懷。正如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席澤宗評價這本書的時候認為:“寫得有聲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繪,雅俗共賞,曉暢易懂,可讀性極強!睍校髡邽榱恕巴ㄋ住,比較多地插入了歷史圖片,還有講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頓看蘋果落地,瓦特看開水壺燒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拋球。為了學術,作者又對這些流傳很廣的故事進行了專業(yè)、學術的分析,指出它們是否確實可靠,歷史依據(jù)和理論何在。因此這本書能夠被大眾讀者所接納。
全書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作者對此章有詳細的描述,加上老師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講解得比較詳細的緣故,我覺得古希臘的智慧的確能讓人贊嘆不已。
在生活中,我們對希臘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fā)源地,擁有令人向往的愛琴海,現(xiàn)在是歐債危機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但是,我認為古希臘的科學與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才是它真正的標志。
恩格斯說過,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種以后觀點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論自然科學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臘人那里去?茖W成為一種獨立的,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精神典范,是從希臘開始的,兩千多年前希臘人所創(chuàng)造的'光輝奪目的文化成就,為現(xiàn)代文明奠定了基礎。圣賢輩出,英才涌動,他們中出現(xiàn)了一大批材質卓越的科學家和科學家,他們都已成為以后許多學科的開山鼻祖。
希臘人獨特得科學成就及其傳統(tǒng)的產生,有其自然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條件。由于航海和貿易的發(fā)達,經濟的繁榮,城市的興起,給希臘人創(chuàng)造新文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亞里士多德說過,哲學和科學的發(fā)展需要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好奇、閑暇和自由。幸運的是,希臘人具備全部三種條件。好奇,可以保證科學研究的系統(tǒng)性和純粹性。閑暇和自由則是保證好奇心的重要社會條件。
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對于現(xiàn)代人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現(xiàn)在大部分人對于學術的研究,具有過多的功利性。社會上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所謂的專家學者,讓人感覺真實的、純粹的知識道理遙不可及。這大大阻礙了科學、知識的研究發(fā)展。關于對待科學的純粹性,我們必須向古希臘人學習。
在璀璨的科學史上,希臘出現(xiàn)了多種學派,它們也擁有各自的代表性觀點。例如米利都學派——尋找構成萬物的基本材料(萬物本源是水);畢達哥拉斯學派——強調數(shù)學研究,萬物都是數(shù);愛利亞學派——主張萬物變化只是假象,不變才是本真;還有原子論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個人擁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幾乎被所有現(xiàn)代人知道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還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學家埃拉托色尼、歐幾里得及其《幾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說。
雖然希臘科學體系的理性傳統(tǒng)對后世影響極大,但是它也是有嚴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臘科學過度重視理性,而輕視經驗。希臘科學重視理論建設,而輕視知識的應用,重視理論科學,輕視技術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對于歷史的描述融合了兩種編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國與西方的內容,科學思想史與技術史、社會史又有著適當?shù)谋壤钆洌緯杏X脈絡比較清晰,同時又有著作者比較多的個人色彩,可以進行吸收過濾。
閱讀此書,猶如有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帶領我走進未曾深入接觸過的科學歷史旅程,不僅讓我對科學史有所了解,還能帶領我對此進行思考,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相關文章: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01-21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2篇)01-22
科學的歷程讀后感(通用54篇)06-29
成長的歷程作文02-16
成長歷程作文02-18
心路歷程作文11-15
我的成長歷程作文02-23
美的歷程讀后感11-30
《苦難的歷程》讀后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