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目送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提起《目送》,最有名的莫過于這段:“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可我卻不喜歡這樣的心酸:為什么不能一起走呢?一定要留下一個在原地,所以一定是我不是你?
直到后來。
原來是因為怕自己會想念,所以寧愿離開。多無奈。
但有時候牽掛是忍不住的啊,你在不知不覺間心就飄了我身邊。
牽掛牽掛,牽腸掛肚。
可我現在漸漸長大,膩煩于你的牽掛,認為你大可不必如此擔心,我已經不是小孩子。
想著想著,思緒便無邊際無目的地蔓延開去……
于是再后來,我看見你老了也累了倦了,再也不會像從前一樣囑咐我這些那些。
而我居然不習慣。少了你的牽掛,似乎缺了什么很重要的東西。曾經沒感覺,那是因為擁有,所以不珍惜、不在意;失去以后,才發(fā)現你融入愛的.牽掛,已經一點一滴滲透了我的日子,沒了它,叫我如何安心。
作者的母親,則患了老年癡呆。她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認識了,卻一直念叨著女兒的乳名。她居然還能記得。那是病之前殘存的記憶啊,如同被蟲啃過的葉子,盡管不完整,卻依舊有清晰的脈絡……
散漫的思緒被驚了回來。
我明白,牽掛在母親的生命里,已經潛移默化成一種習慣甚至于一種本能,她沒有辦法不去想我念我。
幸好我還是在現在,沒有再后來。
可依然覺得心驚肉跳。
因為知道她一直在那里,知道她會在家里等我,知道她不舍得罵我打我對我嚴厲,就有恃無恐著,肆無忌憚地任性撒嬌發(fā)脾氣,索取著她的容忍、寵溺以及耐心。所以我從沒想過,如果有一天,她不認識我了,或是不在了,我該怎么辦?
記憶里的母親是一個很戀家的人,在有了我之后,戀自己家,也戀父母家。
“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qū)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嗞嗞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住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這樣溫馨的場景,一輩子只有一次,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能重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萬一有一天,她回不去了,我是不是也要開始牽掛,害怕她找不到了?
于是我才醒悟,平日里讓我厭煩的母親的叮囑和關心,其實就是她的牽掛?晌覅s毫不留情推開她關切的手,這樣的我實在是不夠成熟不夠懂事,居然沒意識到母親的牽掛是這樣珍貴。因為時間有限生命有限,她終究會走,終究會不能再牽掛。
所以我,是不是也該學會去關心她,不辜負了那份真摯的牽掛?
答案是肯定的啊。
成熟懂事后的你離她那么遠,母親能給你她不忘的想念——牽掛已很好,其余的,也只有你回報的感情,才同樣重要。
不論身在何方,母愛就是不顧一切、跨越千山萬水也要來到你面前的溫熱牽掛,所以請你,千萬別辜負了它。
目送讀后感2
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題記
當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很容易便是我聯想到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同樣是以人間親情為切入點,但龍應臺的《目送》,帶給我們的卻不僅是一份血濃于水的感觸與溫暖,更核心的還是一份對生命輪回及其本質的深刻思考與深切關懷。文中的龍應臺,是一位母親,同樣,她也是一個女兒,而她就是用自己兩種角色的目光,牽連著生命由起至終的整個過程,而那一個個背影蘊積著得是那漸遠漸濃的至深親情。當然,對于這本散文式書來說,不可或缺的還有那作者的敏銳,以及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間,溢出著的是與生命素面相對的真誠與理解。
本文看似隨性散漫,實則嚴謹縝密,構思精巧,形散神不散,文章開始敘寫“我”對兒子成長的'關注,目送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忽而筆鋒一轉,由母親寫到作為女兒的“我”眼中的父親緩緩消失的背影,及后來目送父親進入火葬場那一刻,前后的敘寫從表面上看似乎并無多大關聯,可實際上確有著內在的契合,作者在這里敘述得是生命輪回起止的過程,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是成長與自立,而對于作為女兒的“我”來說,目送著日益衰老的父親,這是以父親的經歷連接著兒子的生命軌跡,走向那生命的衰老與終點,而這看似散亂的行文中寫出的卻是人一生的生命情感歷程。在至親的注目中,人完成了生命的一切程序,正如梁銜所說:“散文,是一種深湛而美妙的藝術,它最大的特點便是‘散’,散得讓你無所適從,它是文學形式中的醉拳,看似醉,卻路數不亂,絕招暗藏。”也正是如此,這篇文章也顯得那般不同尋常。
靈悟的言語
貌似平淡的語言卻透著另樣的味道,發(fā)人深省,如文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yè)生,但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結束,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這句話似寫出了兒子從幼稚園畢業(yè)要上小學的過程,事實上又何嘗不是一句生命的真諦,蘊含了生命必然的成長過程;生命就是這樣,一個終點必然聯系著另一個起點,另一個起點再走向終點,終點再走向起點,如此輪回,周而復始。作者就是把自己對生命的體驗雜糅在敘述性的語言中,使平凡的語言也閃現出了靈性的光輝,具有內在的張力,這,也不正好實現了她對散文語言的主張。散文不應戴任何面具,主題,語言和個人心靈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最好的散文是洗凈所有的語言污染,找回語文本來的靈性,把真正的生活融入進去。
深刻的意蘊
寫實的手法——選取了我們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的事,作者卻進行了深度的思考,發(fā)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別有境界,如文中無論是”我”手牽手送兒子上學,在穿梭紛亂的的人群中,目送兒子的背影消失在門里,還是兒子長大后,我仍只能遠遠的看著他的背影,進入不了他的內心等等,這些生命實景寫生,每日都會在我們身邊或身上上演的情節(jié),被作者以冷靜的態(tài)度審查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體會到了另一種感悟,正如當代散文家劉亮程說:”作者都是通過自己接近人類的,但在此之前,他首先要發(fā)出屬于自己的聲音,一個有價值的作者更要關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變的東西,它們構成了永恒。”的確,就是這些造就了《目送》。
至此,我想起了前蘇聯文豪高爾基曾說過的一句話:”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倍谖铱磥恚赌克汀肪褪沁@樣一本值得交流的書,因此,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與它交流交流,收獲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悟。
目送讀后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薄垜_《目送》
無數次在朋友圈讀到這個句子,每一次都是如鯁在喉,難以言表,“龍應臺”三個字充滿了神秘。終于有機會拜讀《目送》,幾乎是逐字去讀,不想丟掉任何一個細節(jié)。讀出了什么呢?讀出了父母的憐惜和體恤、朋友的牽掛、兒子的離別;讀出了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癡呆;讀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還讀出了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她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整本書娓娓道來,滿滿的不舍與無奈。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在兒女長大之后,父母還未老去,在兒女有能力回報父母的時候,父母仍然在身邊。我期盼著這件美好的事情能夠發(fā)生在我和父母身上,給予我一個報答父母的機會,讓我和父母一起慢慢地變老,一起靜靜地幸福。想到自己每次回家,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這是你爹做的你最喜歡吃的麻辣魚;不用你收拾,快去休息會;這是給你留的火雞蛋;晚上不要睡那么晚……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感受到有爹娘在,自己永遠是孩子,有爹娘在的地方,才是家。我們像一根漂泊的風箏,線,永遠在父母手中,那是一種生命的支撐。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只有我們;我們的世界太復雜,裝得太多。在時光無聲的腳步中,父母越來越老了。衰老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每年,都在一點點地累積,或者在母親的脊背,或者在父親的頭發(fā),注視著,端詳著,不僅淚水漣漣,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恐懼!拔覀兌贾懒耍赣H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qū)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揪心的痛……
目送,有的送別一時,有的則是送別一世。
“他的嘴不能言語,他的眼睛不能傳神,他的手不能動彈,他的心跳愈來愈微弱,他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和你們感應的密碼,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戀,他想觸摸、想擁抱、想流淚、相愛……你告訴自己:注視他,注視他,注視他的離去,因為你要記得他此生此世最后的容貌!
“他躺在你面前,黃巾蓋著他的臉。是的,這是一具尸體,但是,你感覺他是那么的親愛,你想伸手去握他的手,給他一點溫暖;你想站起來再去親親他的臉頰、摸一下他的額頭測測體溫;你希望他翻個身、咳嗽一下;你想再度擁抱他瘦弱的肩膀,給他一點力量……”生命的支撐沒了,內心深處會有一處被抽空的感覺,存在的根據也會變得恍惚可疑。我佩服龍應臺的勇氣,能直面這個殘酷的畫面,只為永遠記住這個瞬間。字里字外的柔情,是滿滿的不舍與無奈。
父母那些被時光添加的東西:蹣跚、遲緩、軟弱,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無限的脆弱,認識到人生這個悲劇。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大限,只好等待著,那必將到來的日子,別無選擇。只愿當這天到來的時候,我們不會懊悔,不會內疚。作為兒女,在他們老邁衰弱時,我們曾經盡力照料呵護過,盡到了自己的一份責任。面對著一個鐵一樣的定局,我們做出過最好的抵抗。
目送讀后感4
有感情,有生活,有理解。 父母,孩子,兄弟,朋友,生活大多與這么多不同。 我們有時不明白,得到和失去,相遇和離開,今生她是不可預測的,到底是為了什么?
讀《眼睛》 ,有感動,有驚訝,而且時不時地在學習,我們的生命太短暫,所以在書中第一次品味那些朦朧的心情。
“所謂的母親和一個父親和女兒,但同時也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的記憶永遠無法消除它是清在我們加入溫暖的心“回來”的平臺告別,父親笨拙回來,父親和兒子份額的愛。然而,龍應臺寫的無奈和悲傷之路的背面。稀疏不斷告別告別親自到左邊的沉默,也許是一語中的“不追”的酒吧收集。
“兄弟,不是一種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可以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我們通過這一代人發(fā)展都是獨生家庭子女,沒有進行一個自己親生的兄弟和姐妹,甚至他們從未學習體會過與同齡人日日夜夜共同努力成長的生活。我們學生不知道,人到中年的兄弟姊妹聚在企業(yè)一起工作究竟是應該怎樣的心境;我們國家或許已經看過自家孩子父母與兄弟姐妹的相親相愛,亦或是比較陌生環(huán)境疏離;又或許看過網絡新聞里刀槍相向的兄弟;我們需要或許這些疑惑不已,于是翻開手中書籍——終于能夠得知,兄弟與姐妹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的歲月靜好。
“坐汽車到海邊,風輕輕地吹,像夢一樣溫柔??,但你看,這是一個不能走路了海灘。”我們沒有出生在困擾著二十一世紀的大陸,和平是我們所知道的.日益強大的國家,我們知道的發(fā)展;我們只知道和平鴿文章標題來橄欖枝,和平的土地,沒有硝煙和戰(zhàn)火,充滿了喧囂和熱鬧快樂的歌的。我們不知道我們會如此無知年輕! “全球兩萬六千人死于地雷不經意間,那里有1.1億點的地雷等著被‘不經意’的土地。”今天,在東北是尚未開發(fā)的毒氣彈,這其中的悲哀,這是什么大地無聲悲嘆或默默承受自己的男人很慘?
“老天,你為什么沒教過我這生死的一課?你什么都教了我,卻竟然略過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課?”我看著這些作者通過詢問蒼天,我試著揣度,那一刻,看著我們即將逝世的父親,她的心中是悲傷問題還是學生放下呢?我未曾親眼注視死亡,我僅僅只有一次完成一次的聽說,曾經發(fā)展與我說過話的人,曾經與我公司一起學習玩耍的人,她已不在人世……而我所體會到的,是周圍人強加給我的極度悲傷。我不知道企業(yè)要以一種怎樣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大量死亡,我也一直都是難以充分理解為何這樣一個人會在這之后世界上不是憑空消失,留下的僅僅是滿足人們對他的思念,或是社會早已泛黃的照片。讀著龍應臺的文字,我才慢慢深入了解,面對這種死亡,不論是對于自己國家還是需要別人,唯有放下與釋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表達。
母親的晚年,父親的死亡,兒子的成長,兄弟的共同行為;或自然轉變,生命的改變,花朵的綻放,古老的動物的毀滅;或國民軍流放的輾轉,戰(zhàn)爭留下死亡的痕跡,時間的飛逝...我們所經歷的,從未經歷過的,或從未經歷過的,可能被稱為生命。
這本書的封底說,“這是生與死的音符,深沉,悲傷,美麗” : 這本書或一本生命的書,有家庭,有友誼,有生與死,有毀滅,有纏綿的生命。
目送讀后感5
多少書值得回味,多少情可以重來。人生是單行道,從起點出發(fā),只有一個終點,舊時光回不去,但卻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記憶。龍應臺的《目送》引發(fā)了我諸多的感慨,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目送》只是一件件小事的堆砌,最終建成了人生的大廈。
回首盡是繁華處,終是一人闖天下
露天場里熱鬧而又喧囂,密密麻麻的一片人海,令人震撼。蔡琴的歌聲是一條柔軟的絲帶,拂過四五十歲的一代人的心,今晚的蔡琴一襲青衣,衣袂在風里翩翩蝶動,鎂光燈閃爍,提問聲不斷,然而在繁華下,蔡琴是一個孤獨的人,正如她所說,你們聽了我的歌,卻聽不出我的故事。自丈夫楊昌德的去世,蔡琴便只剩下一人。而此時的沈中山卻躺在重癥監(jiān)護室,城市中的燈火與他無關,掌聲笑聲,歌亦與他無關。有時候人生不就是這樣: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從我們呱呱落地到我們慢慢變老,我們都只是一個人。
理不清的人間事,剪不斷的母子情
龍應臺是一個外省人,教育是一條垂到井底的繩子,下面的人可以攀著繩子跳出井來,父母孤注一擲地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她從小便不被要求做家務事,但因為做了母親,她看食譜,做蛋糕,將孩子們的生活瑣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是愛讓她改變。當孩子長大,她又變成了個不會燒菜做飯的人,不懂得照顧自己,吃變質的食物,當安德烈教會她做牛排時,她說:“好,我學會了,以后可以做給你吃”,海風徐徐地吹,一枚濃稠蛋黃似的月亮在海面升起,正如安德烈的赤子之心,他所需要的是她的健康,而不是讓她做給他吃。母子情在書中散開,在我心中激起漣漪,因愛而成長,因愛而懂得,因愛而美好。哪怕母子分隔多年,時光依舊難擋濃濃的情感。
你忘記了世界,卻忘不了我
母愛是當她老年癡呆,當她分不清左右,當她不知道你是誰,但她依舊念叨著你的名字。與母親打電話的龍應臺,第一句話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兒。”對方總是回答:“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蹦赣H忘記了全世界卻依舊忘不了自己的女兒,她與時代脫節(jié)不懂得洗溫泉,她與記憶脫節(jié)記不清自己的兒女,活在一個人的世界里默默記掛著你。母愛是年輕時您送我一次次遠行時朦朧的淚眼,感恩是您陪著我長大,我陪著你,慢慢變老的行動。龍應臺的故事洋溢著親情的味道,悄悄潛入你的心,讓溫暖綻放。
今朝有酒今朝醉,忘卻昔時烽火連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正如金門的歷史,今日金門旅游興起,可誰曾想過這片土地曾沾滿了多少鮮血,1958年的秋天,這個小小的美麗的島在四十多天內承受了四十七萬枚炸彈從天而降。這里的孩子,注定沒有在沙灘上嬉戲的權利,這里的大人沒有見過家鄉(xiāng)的版圖,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這樣的金門,你還有要去旅游的欲望,或許當你踏入金門的一片森林時,你不知道腳下踩著的是什么,是骸骨,還是地雷。
讀完了《目送》,我感受到最多的是情,也感受到了龍應臺對政治與歷史的緬懷,一篇篇小故事被娓娓道來,一份份小感動充盈著我的心,在《目送》中,我找到了黃金屋,也找到了顏如玉。
目送讀后感6
老實說,作為一個孩子,我可能還未曾親自目送過其他人遠去,畢竟年紀還小,就算有過,也不會有過多么復雜的情感,也不曾有過如此多的感概與思緒。
但是,被目送的經歷,我有過多次,不知為何,記憶中的一個個片段始終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離別的每一點細節(jié),清楚到每一句叮嚀,一聲離別的話語,還有那一雙雙眼睛,那一雙雙目送兒女們離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現在眼前,那是目送兒女遠行的眼睛。
我總記得,每次稍遠或稍長的分別,比如去軍訓、去夏令營等,只要有條件,都是父母雙雙一起為我送別的。每次與父母分別時,父親總是默默地為我從車上取下行李后便又會靜靜地回到車里,讓母親陪我走到大巴車上,而我與他的別離似乎也格外的簡短,短到有時我甚至還來不及去再與他道一聲“再見”,給他一個擁抱?墒俏矣肋h忘不了,那雙最后望向我的寫滿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種鼓勵、堅定與信念的眼睛。我當然知道其實他內心會有更多的擔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間眼神的交錯給了我足夠安心,讓我感覺到什么是后盾,讓我明白,我不止一個人。
母親每每也總會催促我早點上車,好找個靠窗的座位,別再暈車了,我也總會聽話,一個人拿著包走上車,挑個靠近窗戶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靜靜地多看幾眼媽媽的身影。媽媽也會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樣靜靜地看著我。
其實,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靜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樣復雜的思緒,不舍、擔心、緊張、期待、信任、鼓勵,或許都有,或許還有更多。這天下的.父母,又有幾個不是心疼兒女的呢?每個人都是在這種自相矛盾中經歷別離,逐漸成熟起來的。我沖窗外的媽媽搖了搖手,示意她快點走,畢竟她工作很忙,還要加班加點,她見了也點點頭,卻仍站在那里沒有挪動半步,又朝我揮了揮手,讓我別管她?粗坎晦D睛望向我的媽媽的眼睛,頓時,一股酸澀在心頭無限蔓延,親愛的媽媽,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離你遠去呢?
車子最終還是發(fā)動了,然后緩緩地駛離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別的母親,哦,對,還有那角落里那輛一直未開動的車子,父親還是沒走。車子越行越遠,母親的身影從漸漸模糊到消失?墒牵覅s能感覺到母親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縱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從未離我遠去,是吧,親愛的媽媽?
機場上,我打開了書,翻到了這篇名為《目送》的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淚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媽媽,您們也如此嗎?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漸行漸遠嗎?您們也會目送我長大然后離您們遠去嗎?您們也會舍不得嗎?也會倔強地想我像小時候一樣留在您們身邊嗎?我恍然明白,原來目送并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宿命,我們總會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長大成人,然后目送我們的父母老去,目送我們的下一代長大。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目送,我們目送時間的流轉,目送歲月的遠去,目送一天一天來了又去.......我們根本不必追,因為,追不到。
后來,我逐漸明白,我們的一生啊,便是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后感7
薄霧散盡,眼前的迷茫也將盡;夢醒時分,更多份坦然和珍惜。淡墨暮色,一條小路通向微光稀疏,轉角,一個背影佇立片刻,在微光朦朧中離去,不及片刻告別。柔光和眼前的淚交融,景像就像顏料盤里混合的顏料般暈開,那是淡黃而灰蒙的。剩一個背影,佇立原地,卻無法追上前,身旁的指示牌,示意你向反方向去。他說,寂寞可能是美學的必要。
在上帝的神奇畫板中,人的一生不過出生、活著、死亡這幾個場景。但是光有這么幾個歷程還稱不上是人生,可愛的上帝喜歡用不同的手法和色彩為每個人添彩,為其塑造擁有美感的人生。他想說,生離死別其實都是一抹獨特的風景。
在龍應臺的生命畫板中,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構成了她生命的幾大寂寞又感人的色調。在殯儀館的時候,她望著黑色的棺材希望那是她最后一次的目送,在熊熊爐火的暗色調中她肯定不會忘記她畢業(yè)后就職時父親的小心翼翼和關心陪伴。在明暗交雜的色調中,寂寞而溫暖,卻不忘告訴她,一個人也要堅強。在每次打起電話遇見一個忘記了自己的母親時,她腦海中的那個母親還是可愛微笑著看著她的吧。這幅畫里,電風扇還在吹,一張鋪著涼席的雙人床還有面向大海的陽臺,就像她書中所寫,“夕陽正在下沉,海水如萬片碎金動蕩閃爍!币慌蓺q月靜長、人間美好的氣氛。為這幅畫上色,那是淡綠色的風扇、咖啡色的涼席、金燦的海面、暖橙色的陽光,對了,照在床頭的湘繡上,溫暖而閃耀。
雨天,她給自己的小兒子遞過一把預備準備好的雨傘,被果斷拒絕,她頓時失神回想十七歲的她也曾是多么憎惡媽媽堅持遞過的傘,這景是淡藍色的。在機場送別兒子,“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勉強在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面對長大的兒子,他們已不再是上學前依賴自己的那個樣子,那個背著書包在人群中不斷回頭的孩子已經長大,做到了離開時頭也不回。這幅畫是灰藍的冷色調吧,但母親的牽掛和愛卻為其加了一層淡淡的暖濾鏡。而在最后父親的葬禮上,“滿山遍野的茶樹,盛開著花,滿山遍野一片白花!毙值軅兎鲋赣H走下山,風吹亂她的頭發(fā),她折一枝茶花,用手帕包起,泥土路上一只蜥蜴爬過,背上的藍色火焰是畫里的小點綴。漫山的白,純潔而清雅,泥土的褐黃,是質樸的歸宿。母親望向遠處祝融山峰的'眼光,不僅有憂傷,我能看到淡然還有珍惜,畫面大片的白,寂寞而不乏美感
“在平凡和現實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
每個人都會在成長中收獲感動和幸福,也逃不過生離死別的憂傷和痛苦。在深夜里神色匆匆的趕往機場,在關心的人面前得不到回應,在曾經最愛你的人說不記得你是誰,最親的人不免永遠離去,只留你一人時,一切看起來糟糕透頂,巨大的孤獨和寂寞包圍著你。然而,你難道就此停滯不前了嗎?我們都要經歷從安德烈、菲利普到龍應臺,再從龍應臺到她母親的時候,從不理解到甘愿付出,從牽掛不舍到坦然向前。此時陰雨綿綿,一張倔強的臉浮現眼前,他身后空無一人,前方如何更是茫然。
“但雨傘終究已備好在背包里,見過幾番決堤和眼角的淅瀝,仍要孤勇徒行,等放晴的消息,最后,晴空萬里!
從接受別人給的傘到給予別人傘,最后在自己的背包里備好傘,寂寞可能是美學的必要。
目送讀后感8
喜歡讀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案┦赘蕿槿孀优!睍r,卻溫柔婉轉彷佛微風吹過麥田。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這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還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赌克汀肥侨珪氖灼,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還是沉寂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清晰地記得孩子在第一次獨自騎車去上學時的情景,單薄的身體背著又大又沉的書包,使勁瞪著車子,還不忘揮手向我告別,真的是目送孩子離開,直到看不見。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減少了對自己的依戀,甚至時不時爆發(fā)”家庭內戰(zhàn)“,上演”持續(xù)冷戰(zhàn)“,每想到這些,那種撫養(yǎng)孩子過程中的酸楚與無奈,瞬間填滿我整個胸膛。孩子啊,只有等你長大了,也身為父母時,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媽媽的真實心情。
讀《目送》,會讓我又一次地感受到與父母分別時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時隔幾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時,二老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就在去年春節(jié),全家要去蘇州看望父母,準備過一個團圓年。但天公不作美,動身出發(fā)的夜里下了一場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積雪讓出遠門的全家做了難,車票已買好,路又不好走,怎么辦?”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的`電話早早就打了過來,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來了,以后還有機會。但,想要見父母的念頭太強烈了,克服種種困難,還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等踏進家門,見到父母的一瞬間,所有的辛苦都煙消云散,父母老了,真的顯老了,不爭氣的眼淚奪眶而出,一下子緊緊和父母相擁在一起……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9
如果說有一部作品會讓我深深地覺得初讀不識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莫過于龍應臺的《目送》了。一個人在成立一個家庭后就會有兩種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這條路的中間,目送著父母的老去,目送著孩子的離去,目送著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邊緣,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點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時期的那段時光,要么就是父母年邁后的歲月,至于中間的幾十年,為何總是印象模糊?我總在想,究其原因,或許那段時光我們太過急于長大,太過急于擺脫父母的呵護。走著走著,我們從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剡^頭一看,好像又都已經過去了,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一種成長的痕跡,撫之悵然,但卻又無處追尋。才發(fā)現原來不管我怎樣熱愛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樣惋惜與你的錯過,不管我怎樣努力地要重尋那些成長的痕跡,所有的時刻仍然都要過去。在一切的痛苦與歡樂之下,生命仍然要靜靜流逝。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是的,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當然也應該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成長、遠行、離別、重聚,或者再也無法相見,所有過去的歲月像是一張蝕刻的鋼板,把每一劃的刻痕都記錄下來了,有深有淺,有滿盈有空白,有幸福也有遺憾。曾經與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時候都陪伴你的人,他們漸行漸遠,作為子女的我們只能望著他們的背影,想追卻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是的,如果在離別之后,一切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所有在相聚時被忽略了的細節(jié)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復地溫習,每一句話在回溯時都有了一層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在回首之時也都有了一層更溫柔的光澤,那么,不必追。
如今三五好友,靜坐閑聊,相比十五年前的青澀少年,放在面前的不是冰鎮(zhèn)雪碧可樂,更能接受的是一杯清茶。確實,回憶總在不經意間沉淀,如風的往事,總會在腦海中劃出一段段軌跡,或淺或深,刻畫人生五味。這一生,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你和他,有些會給予我?guī)椭行┤司褪莵韼Ыo我傷害。于是我會懂得,原來不是只有好人,是會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傷害你。不過之后你會懂得,他們的到來還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教會我們學會珍惜更好的。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們,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這時光飛逝,看滄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輪走過一圈又一圈。當我們已經頭發(fā)花白,牙齒稀松時,還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陽回憶往事。
所以,我要感恩,從我出生一刻開始。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感恩擁有與失去。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方式,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處世哲學。我們要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每個人都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把感恩化做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自己的人生信條;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學會感恩,學會理解愛、給予愛,學會用寬闊的胸襟包容生活。
生命之外,應該有一種東西是更長遠更重要的,應該有一種東西是值得珍惜并且好好收藏的——一顆感恩的心!
目送讀后感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背影仿佛在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里面的一段話,淡淡的文字,深深的思考,從這段話里,我讀到的不是小女人對離合悲歡的凄凄慘慘戚戚,而是,對人生必經一幕的理性思考。痛楚、無奈、隱忍、不舍……,情到深處,卻分外內斂、平和。上帝在賦予人類感性的同時亦賦予我們理性,理性有時能安撫靈魂的痛苦,有時亦只會平添幾分無奈的悲涼,眾生恐只能在情感的貪嗔癡里面感受歡樂與無奈。
人說男人三十而立,我早了兩年。那天晚上,和父親從醫(yī)院出來,我選了一家飯館,父親給我要了一瓶啤酒,吃完飯,我買單。這些原本該由父親做的事告訴我一個事實——父親老了,而我,就是他生命的延續(xù)。這一刻起,我不再是一個懵懂的少年,我的肩上要承擔起家的責任,我而立了。我討厭這種感覺,更令我不爽的是討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沒得選擇。父親的身體越來越差,與此同時,一個新生命正在孕育之中,20xx年11月,一聲啼哭,小丫頭來啦,充滿生命力,從此我又多了一重身份——父親。孩子的到來讓家里多了很多溫馨,我也在不斷地體會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20xx年4月,父親再次住院,我知道這一次他恐怕再也沒辦法回來了。老天教給了我好多卻沒教給我這生死大問的一課。
慢慢的,父親開始神志不清,更多的時候說的都是胡話,只有跟他說起寶寶的時候他的表情才有變化。那天,父親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神迷茫而游離,大口的喘著氣,時間啊!這會你能不能快些,讓我的爸爸少些痛苦;鹪釄龅臓t門前,抽屜緩慢的向前滑行,我深深的凝望著,就這樣目送我的父親離開。而半年前,我也正是用深情的目光迎接寶寶的到來,只是,那時的我,是喜悅的。在這目接的喜悅與目送的悲涼中,在感性的苦樂和理性的思考中我糾結前行。而立之年做父親的'幸福與失去父親做兒子的懷念交織在一起,這種感覺,讓我難以遁形。
有時,我會蜷縮在一個角落,咀嚼自己的寂寞。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我第一次感覺到孤獨可以給人力量,前行的力量。
細想來,教師和學生的緣分,何嘗不是目接目送!三年前,我們充滿欣喜,目接著朝氣蓬勃的新生走進校園;三年中,為了共同的夢想,我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挑戰(zhàn),一起迎接成功;三年后,當畢業(yè)的驪歌響起,師生淚灑校園,戀戀不舍中,我目送他們離開。此時的他們,褪去了當年的青澀,昂揚著迎接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而我,不也在這目接目送中,成長著、成熟著嗎?他們的背影在告訴我,不必追。確實,不必追,共同成長的三年,于我,與我們,就是最好的經歷,這份情,不必說。
我想,人的一生,也應該是在不斷的目接目送中得以延伸。目接的喜悅,目送的失落,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體驗。在我看來,目接和目送就好比起點和終點,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的是目接和目送之間的過程。不是嗎?
目送讀后感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生命的注目禮——《目送》讀后感。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薄@是龍應臺散文集《目送》的開篇要義,也就是因為讀到了這句話,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
《目送》分為三個大篇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講述了龍應臺與父母、兒子以及朋友在生活中的小故事;“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是以小見大,對生活中很隨意的事物所激起的思考和感悟;而最后一篇“滿山遍野茶樹開花”則是通過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父親最后日子里的身心變化。如果說是時間雕刻了我們的生命,那么龍應臺用文字為我們拭去了雕塑上的灰塵,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生死之門間的點點滴滴,而正是這份清晰讓我們明白很多事情只能目送,不必追,這是一種無奈,然而目送之間也充滿著喜悅的存在,生命就是這樣令人悲欣交集著。龍應臺寫此書時,50多歲,所面對的是病危的父親,有些癡呆的母親和獨立而叛逆的.兒子,書中用了很多對話的形式反映了家庭的交流,而這些對話讀來也讓人感慨萬千:“爸爸,是我,讀后感《生命的注目禮——《目送》讀后感》。今天怎么樣?做了什么?”“在寫字。禮拜天你回不回來吃飯?”“不行呢,我要開會!薄笆俏,爸爸,今天好嗎?什么痛?”“腳痛,忍不住吃雞,痛風又發(fā)了!薄安皇侵啦荒艹噪u嗎?媽媽不是不準你吃嗎?你偷吃的是吧?”……“媽媽,是我,爸爸能說話嗎?”“一天都沒說一句話!薄鞍崖犕步o他,我還是試試看吧!薄澳闶悄囊晃唬俊薄拔沂悄愕呐畠。”“你怎么都不來看我,你什么時候來看我?”“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剛離開你!薄拔野l(fā)現一只長尾山雉,興奮得指給華飛(兒子)看——他卻轉過身去,一個快步離我五步之遙,站定,說:‘拜托,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我們從這些對話中一定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人生雖各不相同,但都大致如此,我也常因工作不回家吃飯;我母親也曾責備外公偷吃油條;我外婆也愛不停的講述幾十年前的往事;我爺爺彌留時也一天都沒說一句話;我也曾覺得我母親沒見過世面,一起出行很尷尬……這些都是我們眼中生命歷程的一部分阿,只是我們一目十行,甚至根本不入法眼,沒有向這些過程行注目禮,有時候想起來了往往已經來不及。
所以我非常慶幸自己在26歲的時候就讀到這本書,提前懂得了一些到時候才明白的事,得以重新審視自己對于親人、朋友以及生命的態(tài)度,免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至少在大家尚能互相清醒感知,目光尚炯炯有神的時候,讓對方明白這一段路上有我們的深情厚誼。我也非常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也能讀一讀這本書,加深理解,因為生命的目送是相互的,你目送著我,我也目送著你,若是能夠目光交處,會心一笑,一切皆了然于胸,我們的生命必將多一些寧靜安詳之美,少一些遺憾和追悔。
《目送》是一本深邃美麗的生命筆記,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龍應臺用筆尖在夜空中為我們點上星星,發(fā)幽微之光,引人仰望沉思。讓我們記得打開這本書,記得生命的注目禮。
目送讀后感1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的《目送》一書,字行間流露著讓人不禁觸景生情的感動與親情。而在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龍應臺與父親之間的親情。
父親,是一位慈愛、關心女兒但又孤單,寂寞的老人。他全心全意地陪伴著女兒,但卻只能“目送”她的走遠。女兒由于工作的繁忙又或自己家庭的瑣事,不能陪伴父親,從以下這一段便可以看出兩者的矛盾。
“‘禮拜天可不可以跟我去開同學會?’他突然在后面大聲對你說,隔著正在徐徐關上的鐵門。鐵門‘哐當’一聲關上,你想他可能沒聽見你‘沒時間’的回答。”
讀完這一段,我不禁觸目傷懷,“大聲說”、“徐徐關上的鐵門”、“沒時間”等字眼,讓我觸景生情。父親想與女兒一起去同學會,唯恐女兒不愿,直到最后才鼓足了勇氣大聲說,但最后仍遭到女兒的冷漠拒絕,在鐵門“哐當”一聲關上的時候,父親心中多么失落與孤寂,這樣的場景直擊我的心房,讓我感到凄入肝脾。為龍應臺父親難過的心情感到傷感,同時也為龍應臺的`工作繁忙感到無奈。是的,在現代社會中,有多少兒女也同樣如此為了奔波勞碌工作而不能陪伴父母,甚至不能陪他們吃頓飯?這種遺憾,也許只有年邁的父親才能體會吧。
而不珍惜年輕的時光,待到父親的油盡燈枯時,再想回頭挽回以前的點點滴滴,卻怎么也回不去了。
“你要陪他出去散步,發(fā)現他無法從沙發(fā)里站立起來。他的身體微微向右傾斜,口涎也就從右邊的嘴角流出。他必須由你用兩只手臂去拉,才能從沙發(fā)里起身。他的腿不聽腦的指揮,所以腳步怎么都邁不出去。他的手,發(fā)抖!
這一段則講述了龍應臺想陪伴父親出去散步,卻發(fā)現父親已不再年輕了,他變得瘦弱、年邁,甚至不能行走!翱谙褟挠疫叺淖旖橇鞒觥薄ⅰ盁o法從沙發(fā)里站起來”、“發(fā)抖的手”都指向著同一個事實——父親已不再健壯了,父親年輕的時光已經逝去,他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終點。龍應臺可能想起,是時候該陪陪父親了,但當她回來時,卻只能“目送”著父親的離去了。
“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在《注視》這一篇中,有一段讓人傷感得落淚的字語:
“他的嘴不能言語,他的眼睛不能傳神,他的手不能動彈,他的心跳愈來愈微弱,他已經失去了所有能夠與你們感應的密碼,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戀,他想觸摸,想擁抱,想流淚,想愛……”
這是父親瀕臨死亡的時刻,死神在父親的身上環(huán)繞,他心中的確不舍,他想兒女、妻子、朋友、親人,而他失去的,是與你們感應的密碼。死亡像一把鎖,人們拼盡了平生的氣力渴望去打開,但父親卻失去了與親人們感應的密碼。那些悲傷的字句,真是透骨酸心。
龍應臺的《目送》一書,是一本生死筆記,道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生死離別,它深邃、憂傷、美麗、傷感。親情的那些感人心脾的瞬間,真真正正地打動了我!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饼垜_與父親之間的親情,或許正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年老父母親的愿望,也許只是希望我們多多陪伴他們,放下工作,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多陪陪父親去散心;多幫幫母親的家務,別在“目送”父母親離去時,還抱有遺憾。
《目送》所傾訴的,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目送讀后感13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tài)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樣桀驁而犀利,用鋒茫畢露的文字,呼吁國人為保護環(huán)境而努力,為社會腐敗而憤怒。
《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她,是那樣慈愛而溫柔,用一個母親的赤誠愛意,溫暖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給安德烈和飛利浦一個沒有遺憾的童年。
《親愛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樣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時,用理性的頭腦,謹慎的文字傳達自己的關切,為他分擔成長的煩惱。
而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涵。
讀完《目送》,忽然想起幾天前車站的一件小事。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回想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fā)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則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在乎他們的點點滴滴。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14
耳邊拂過清風,微透涼意,輕輕翻開書頁,書香迎面,指尖摩挲著頁面,在龍應臺細膩的文筆中,沉沉地醉去……
這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是對生命的目送。
當一位母親在家門口目送孩子離去時,必是面帶不舍。離去的孩子是否能回頭望一眼,看一看那個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的人?也許某一刻,當你回首,她依舊佇立門口,用充滿不舍的目光望著你,目送你離去;也許某一天,當你厭倦了漂泊的生活歸來時,她已不在。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她)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愛這本書,也愛這句話,這句話一次又一次地撞擊我的心房。當我們追求一個又一個人生夢想時,幾時會注意身后飽含深情的目光?幾時會發(fā)現那目光中的不舍與依戀?也許多年后的一天,在你家門口也會上演一場“目送”。等你的孩子走遠驀然回首,依然可以看見你佇立門口,看著你的目光追尋他(她)遠去的背影。那一刻,你是否渴望你的孩子跑過來,告訴你他(她)會記得;貋砜纯?伤(她)沒有,因為他(她)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有多遠,你的牽掛又有多長。
“我遞過一把為他預備的傘,被他拒絕!@么小的雨’,他說!畷忻暗摹,我說!灰f。細細的飄雨濡濕了他的頭發(fā)!边@是龍應臺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我卻失神了,自己不也是這樣嗎?多少次,父母遞過傘,我總是固執(zhí)地不接,哪怕細雨淋濕頭發(fā),也弄不明白是出于一個怎么樣的心理,只記得當時父母眼中閃過一絲的失望。其實那傘就是父母的愛——充滿著暖意與親情,卻被我們無意之間的冷漠,丟棄于角落而不知何時在風中飄散了。想到這里,心像是被揪住。
這時,心中竟莫名地有些驚慌。
龍應臺的父親去世三年了,她仍無法釋懷,因為她覺得自己父親在世時,她一直沒盡到為人兒女的責任。我也有些怔神:就在前些日子,我又發(fā)現媽媽的頭發(fā)有一根白發(fā),雖只有一根,卻讓我心驚不已。多少次,我將它剪了,可它又固執(zhí)地長出來,在黑發(fā)間白得那樣顯眼,像一根錐子,深深刺痛著我的心。在我父母老時,會不會像龍應臺父親一樣,孤身一人,返回故鄉(xiāng),寂寞茫然地度過晚年?想到這,心又一次被狠狠攥住,抽疼抽疼。
每次我們外出學習,有哪個父母沒有站在家門口看著自己兒女的背影漸行漸遠?有哪個父母不在期待兒女可以回過頭看自己一眼?但我們沒有回頭!任父母頭上白發(fā)漸多,皺紋漸深。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想起回頭,也許當我們想回頭時,父母已不在。
不!我不要這樣!我不要等父母老去才懂得后悔!我才初中,父母還沒有老去,我可以每天給他們一個擁抱,我可以……剎那間,我又找回了心的方向,F在明白還不遲,對吧!我可以對父母說聲“我愛您”,我還可以幫父母洗洗腳、做做家務。
龍應臺說:“不必追。”可我說我們就得追,大步追,努力追,趁父母尚未老去。
放下書,又一陣清風拂過,是那樣的輕柔。媽媽走來,端了一杯牛奶,奶香消散了我心中的寒意。我開顏一笑:現在明白還不遲。不是嗎?
最后,我只能誠懇而尊敬地對父母道一聲:爸、媽,感謝你們給我無私的愛,讓我在你們的愛中綻放精彩!此生,能做你們的女兒真幸福!
花落花開,云卷云舒,但愿時光停駐,讓我永遠做你們的女兒。
目送讀后感15
時隔兩年,已是大學生的我再重溫這本書,已是不同的心境。
獨自身在異鄉(xiāng),無處安放的思念匯聚成河,順著微弱的電流流淌至家的那一頭。
深夜,耳機里回響淡淡的鋼琴曲,開水的水汽裊裊起舞于空氣中,我將心神漸漸沉入文字里。
墨香氤氳,夜色正美。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十二年的求學生涯,我們原本天真懵懂的眼神逐漸被世塵沾染,成熟而深邃。父母額頭的皺紋也恰如時光的刻痕。
青春的對立是腐朽。
離家,離開爸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再也不能嘗到那些熟悉的菜的熟悉的味道,再也不會有人在我深夜學到疲乏時送上一杯熱騰騰的牛奶,再也不會有機會抱怨那些瑣碎的嘮叨,再也沒人陪我在床上一邊看電視一邊評頭論足。
少了那個人的身影,除了習慣,別無選擇。 如此,便更加珍惜每次的通話時間,會笑顏晏晏地說著最近的趣事,偶爾撒嬌賣萌發(fā)發(fā)小脾氣。其實心知千言萬語都抵不過一句:我好想你。
身與身的距離遠了,心與心的距離卻在接近。
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書里說,“爸爸得了老年癡呆癥,便只會窸窸窣窣地低頭小碎步走路!
想起有次媽媽突然問我,“如果我得了老年癡呆癥,不會被你嫌棄吧?”明明是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我夸張地笑:“怎么可能?不會的,你放心好了!
從不知他們是這般缺乏安全感,也不敢想有一天那雙一直溫柔的眼,會變得渾濁而茫然,不敢想有一天會聽到一聲傻傻的問:“你是誰?”。
小時候你不曾放開我的手,長大了我又怎會放開你的手。我只想牽著你在人生這條路上,走一會兒,再走一會。
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舟山,似乎并不只簡單地意味著再也呼吸不到質量為優(yōu)的空氣,不只意味著再也吃不到海鮮,而是明白徹底作別那過去的.時光。
只是固執(zhí)的追尋兩個城市的共通點。只是總會想起曾經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每每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看見一家熟悉的店、一個熟悉的牌子便高興地說“我們那里也有”。路上偶爾會撞見一張似曾相識的臉,恍惚間想起當時明媚陽光下的笑臉。
晚自修結束回寢室的路上,想起高中時自己也曾這樣走在晚自修結束回家的路上。冷冷的風環(huán)繞,整個人瑟縮在外套里。然而一抬頭,卻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朗朗夜空,繁星滿天,眼前唯有沉沉的霧霾籠罩,如揮散不去的陰靈,模糊了視線。
終歸,不是家。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總要學會長大,學著獨自去面對生活里的風風雨雨。身邊或許不再有無話不談的閨蜜,不再有那個陪你嬉笑打鬧無所顧忌的同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認識一批新的朋友,去擁抱這個嶄新的世界。
“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停筆,耳機里的音樂還在緩緩流淌。這個夜晚,這些淡淡的文字,大概是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