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人》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人》讀后感1
20xx 年“決戰(zhàn)現(xiàn)代化”主題讀書活動,第一批閱讀市干教推薦了50 本書。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關系,本人認真研讀了幾本與自身相關的書籍。其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一書讓我印象深刻、獲益匪淺。下面我就主要談談在此次主題讀書活動中,對于研讀了這本書后的心得體會。
青年作家任浩之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一書,正是取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重申仁愛、謙恭、自強、自省、和諧等觀念,為我們找到了一個精神家園,也讓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到了支撐我們精神的養(yǎng)料。讀完此書,我的心靈仿佛得到了一次洗禮,也不由得將我引向了思考,我們的精神家園是什么?建設精神家園有什么樣的意義?怎樣建設我們的精神家園?
一、我們的精神家園是什么
精神家園是指心靈獲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園既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向心力,也是某個具體個體安身立命的精神之柱。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精神。它所反映的是中華兒女在長期共同生活、共同奮斗和共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道德模范、精神氣質(zhì)、情感態(tài)度等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合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在長斯的社會生產(chǎn)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
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就是對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是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如果是普通干部,那們堅定的理想信念,牢記的宗旨意識,就是正確的精神歸宿;如果是領導,那么,清正廉明的操守,為民的服務思想,就是正確的精神支撐。作為鄉(xiāng)鎮(zhèn)機關的一名普通共產(chǎn)黨員,我認為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是要潔身自好,一身正氣,帶領群眾將南豐建設成“實力強勁、品位高雅、民風淳樸”的江南現(xiàn)代化新城鎮(zhèn),提高南豐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
二、建設精神家園的意義
當今社會,建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已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這至少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這是為了滿足人們?nèi)找鏀U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jīng)越來越有條件來重視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需要的重要內(nèi)容。另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網(wǎng)絡普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出現(xiàn)多元化趨勢,特別是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以及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許多人的心理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沖突越來越大,一些人道德失落,信仰迷茫,迷失了人生方向,形成了心靈的空虛,這就是當代人的心靈沖突。要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化解人的心靈沖突,就必須弘揚中華文化,安頓人們的心靈,建設精神家園。
其次,建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增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需要。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也迅速增多,特別在西方強勢文化沖擊下,如果不重視弘揚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建設我們的精神家園,那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我們民族的.文化身份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造成一些人淡化自己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接受的西方文化也越來越多。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俘獲,喪失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成為某些西方大國的“文化殖民地”.
再次,建設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提升核心價值理念,建設現(xiàn)代化社會的需要,F(xiàn)代化社會需要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jié)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而建設和諧文化,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等等,這都需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需要重視人的精神歸宿和核心價值。
三、如何建設我們的精神家園
一是加強教育。要建設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還須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文化教育。比如,要善于聯(lián)系人們的精神需要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實際進行宣傳教育,同時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大眾教育經(jīng)驗,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資,盡量降低人民群眾接受文化的成本。又如,應當加強對青少年的禮儀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課中應適當增加禮儀教育的內(nèi)容,從家庭禮儀到社會禮儀。只有通過全方位的文化建設,才能使人們真正懂得真善美,自覺抵制假惡丑,形成健康的現(xiàn)代意識和社會風尚,為我們中國人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
二是弘揚中國文化。首先,應該全面認識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加強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燦爛文化。其次,我們在對外文化交往中,一方面,要對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心,不要迷失自我,不要盲目崇外;另一方面,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主動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三是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要從小事小節(jié)做起,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覺抵制低級、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事實說明,不論外界的誘惑多大,只要自身關口把得嚴,努力做到慎獨、慎微、慎初、慎欲、慎名,時刻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各種細菌侵蝕和腐化就會被拒之門外。共產(chǎn)黨員更要虛心接受組織和群眾的全面監(jiān)督,時刻用共產(chǎn)黨人的標準和宗旨檢查對照自己,把全部的才能、精力和熱情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去,做到思想不浮躁、步子不亂套,時刻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永葆共產(chǎn)黨員的本色。
《中國人》讀后感2
我閱讀了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一書,啟發(fā)很深。從某個程度上說,中國人是很丑陋的。這不是我看過了這本書之后就附庸著叫囂,環(huán)顧四周,看看我們生活的周圍——丑陋,無處不在!
中國人之所以丑陋,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就是太虛偽,太愛面子,以至于幾千年來都沒有勇氣去面對自身的病癥,哪怕有向癌癥發(fā)展的趨勢,卻依然蒙著眼睛自詡為“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盡一切可能與手段來掩飾自身的缺陷——你說中國有缺點,是因為你生活的環(huán)境不如中國,你嫉妒罷了;或者是你擔心中國崛起了會吞了你們那可憐的小國,所以想在此之前盡一切辦法來打擊我們龍的傳人的信心而已。
臟、亂、吵。他說我們的廚房臟亂、家庭臟亂。很多地方,中國人一去,別人就搬走了。因為到處是冰淇淋盒子、拖鞋;小小孩子到處跑,到處亂畫,空氣里有潮濕的霉味。中國人聲音大。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中國人嗓門特高,覺得聲音大就是理大,只要聲音大,嗓門高,理都跑到我這時里來了。柏楊說:因為吵、臟、亂自然會影響內(nèi)心,窗明幾凈和又臟又亂,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中國人的窩里斗,天下聞名。柏楊說:每一個單獨的日本人,看起來都象一條豬,可是三個日本加起來就是一條龍,日本人的團隊精神使日本所向無敵!中國人打仗打不過日本人,做生意也做不過日本人,就是在臺北,三個日本人做生意,好,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中國人做生意,就顯現(xiàn)出中國人的丑陋程度,你賣五十,我賣四十,你賣三十,我賣二十。所以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條龍,中國人講起話來頭頭是道,上可以把太陽一口氣吹滅,下可以治國平天下。中國人在單獨一個位置上,譬如研究室里,在考場上,在不需要人際關系的情況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發(fā)展。但是三個中國人加在一起——三條龍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條豬、一條蟲,甚至連蟲都不如。所以就有了在中國做事容易,做人難的說法。
由窩里斗的哲學使我們中國人產(chǎn)生了一個很特殊的行為——死不認錯。中國人不習慣認錯,反而有一萬個理由,掩蓋自己的錯誤。所謂“閉門思過!彼颊l的過?思對方的過!不認錯是因為中國人喪失了認錯的能力。為了掩飾一個錯,中國人就不用很大力氣,再制造更多的錯,來證明第一個錯并不是錯。所以說,中國人喜歡講空話,喜歡講假話,喜歡講謊話,更喜歡講毒話——惡毒的話。
沒有包容性的性格,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自卑的時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時候,成了主人!獨獨的,沒有自尊。自卑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狗屎;和權(quán)勢走得越近,臉上的`笑容越多。自傲的時候覺得其他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顧,變成了一種人格分裂的奇異動物。還有,柏楊認為中國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脹的民族,為什么容易膨脹?因為中國人“器小易盈”,見識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點氣候,就認為天地雖大,已裝他不下。
柏楊不僅指出了這些不好的特征,還指出了改變我們中國人丑陋形象的途徑。那就是從現(xiàn)在開始每個人想辦法把自己培養(yǎng)成鑒賞家。我們雖然不會演戲,卻要會看戲,不會看戲的看熱鬧,會看戲的看門道。鑒賞家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民主是要自己爭取的,不能靠別人賞賜。自由、權(quán)利是我們的,你付給我,我有,你不付給我,我也有。沒有鑒賞能力就好象是瞎了眼的主人。如果我們每一個都成為一個好的鑒賞家,我們就能鑒賞自己,鑒賞朋友,鑒賞國家領導人物。這是中國人目前應該走的一條路,也是唯一的一條路。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豪感,就容易萎靡不振,失去銳意進取的信心;一個民族要是不會反省,沒有制衡機制,那又容易滋生毒瘤,甚至走向衰亡。說到制衡,美國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似乎永遠有聞過則喜的勇氣,美國人也寫了一本《丑陋的美國人》被美國國務院拿來做為他們行動的參考。一個有制衡機制的國家前進的行程是接近直線的,而缺乏這種機制的國家就會曲線前進甚至倒退。中國人太要面子,面子可以勝過一切,而理想、事業(yè)則在其次。面子到底值幾分錢呢?和事業(yè)比,和理想比,它一文不值。柏楊老先生的《丑陋的中國人》作于20年前,里面揭露的很多現(xiàn)象是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并沒有因為新中國的建立而改變,因為很多都已經(jīng)深入文化骨髓,成為了人們思維方式的一部分,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辈贿^好在,細細想來,還是有不少現(xiàn)象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好轉(zhuǎn)。但我們不應該麻痹大意,而應當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我認為,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一個能夠長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首先必須做到不斷地完善自己,而不是沉浸在自我膨脹、自我滿足的意識形態(tài)下。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真的是“禮儀之邦”嗎?是的,在對外宣傳上是的,可是環(huán)顧四周,真正像一個“禮儀之邦”嗎?!
《中國人》讀后感3
主題詞有兩個,‘中國人’ 和‘信仰’,一本讀不下去的書——《中國人的信仰》 讀后感。書不是社會科學調(diào)查類的記錄文字,而是三個作者自己相信并且想要宣揚的東西,加上十七位政協(xié),教授,國學學者,方丈,音樂家,畫家等等人士的訪談。 居然就算在中國人頭上了。我想我只好這里說一句 :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屬于他們代表的那群中國人。第二個詞“信仰”, 我特別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 “信仰” 兩個字 在維基百科里的解釋,看起來挺靠譜的,所以我把它抄在這里,以彌補此書沒有提供的名詞解釋。如下: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qū)ι竦男欧妥鸪、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與崇拜經(jīng)常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與崇拜還有不同。信仰主要針對“觀念”,而崇拜主要針對模某個“個體”,例如上帝、耶穌、太陽、獅子等。信仰與“認知(相信)”不同,一般說認知(相信)一種理論,而不是說信仰一種理論。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特別是體現(xiàn)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體現(xiàn)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lián)繫。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但是馬上我就發(fā)現(xiàn)維基網(wǎng)站自己都在說這個詞條沒有列出參考和來源,所以不能查證,而所謂能夠查證,就是來自具有公信力的出處,類似‘直線是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是個公理一樣的公信力。 我欣賞他們這樣的坦誠,就像我花了這些時間,硬生生幾乎看完這本書, 然后羅里吧嗦寫這么一堆下來,無非就是一個目的:不推薦您看這本書,但是萬一如果您有興趣看的話,希望您記得我們所信的所仰的都應該來自自己獨立的認知和判斷,別人說的,即使是印成了書,也不過是他自家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確,也未必值得追隨。
書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國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腦白金廣告的語言技巧,沒有邏輯也不提供分析說明,只用斬釘截鐵的話語說出口號式的句子。很多陳述句,使用不同的同義或類似的修飾詞,中心詞仁愛啊和諧啊被無數(shù)次的重復,達到強調(diào)的效果,讀后感《一本讀不下去的書——《中國人的信仰》 讀后感》。因為沒有邏輯,看起來很難受,同時因為語言單調(diào)重復,中國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比如人是時間的主人,比如說國家是人,國家是善等等。(我還是喜歡馬克思關于國家的定義,那正常多了。)
接下來的一章是“中華文明重光”,很多內(nèi)容看不懂,也許是專業(yè)學術(shù)的東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雖然在題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國人在內(nèi),但是寫的東西又把俺們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從技術(shù)層面來說,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揚什么,達到讀者的心靈,至少得讓人看懂吧。
后面的訪談錄,因為是特定的某些人群,不是我們常識理解的普通人,比如占中國人很大比例的平頭百姓,頭銜里沒有學者,沒有家,不靠研究這個研究那個謀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畝三分地掙錢糊口養(yǎng)家的人。這些被訪談者所說的,或出于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于冠冕程式理論,比作者們前面寫的東西從內(nèi)容上來說,有意思些,也飽滿些,對白的記錄沒有那么空洞,也沒有那么多口號式的語言。訪問者有時很有技巧的應和,在應和中套入自己想說的話,向他們自己提倡的說法靠攏,不小心就以為了是被訪問者和他們自己宣揚的主題的共鳴。被訪談者當然不好意思直接否定。
只不過即使那些沒有讀過書,不知道儒家,佛教,道教的人們,也會有自己很樸素的自發(fā)的生而為人,祖祖輩輩的傳承下來的價值觀,行為準則(我還是不要用信仰這個詞,太大),這些東西會規(guī)范,左右,甚至引領他們一生的作為,誠實,童叟無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或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等。他們未必一字不差的這樣表達, 他們也未必能夠有機會表達(你看,寫這種書的作者不會去采訪我們)。所以我不認為這本書里寫的是中國人的事情,而是三個作者自己以為自己在寫中國人的事情。
最后一章“信仰啟示錄”,實在毅力不能夠,沒有細看,就不作評論了。
我一邊看書的時候一邊試圖理解作者們這樣說這樣寫的出發(fā)點,目的在哪里。因為相信人心不輕易那么險惡,才會認為他們是真心的相信自己所說的能讓世界更加美好,才有此書,而不單純?yōu)榱嗣A硪环矫,深深發(fā)現(xiàn)出版書的自由原來很足夠。
那么對于書中所說的仁愛等,在下的看法如下:
對于個人來說,獨善其身的時候講究仁愛真誠沒有任何問題(我會把正直排在第一位),但是對于一個機構(gòu),組織,甚至社會來說,作為基底的'應該是公平,公正,合乎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秩序,能夠獲得美好生活的公平機會和可能性,以及明確的秩序之內(nèi)沒有任何人可以剝奪的權(quán)力和自由, 以及以上所有的受到保障的可操作性。而這些,不能指望作為已經(jīng)握有/被賦予權(quán)力的個體的自發(fā)的信仰仁愛,施善于其他民眾,而是一個能夠保證他不濫用權(quán)力侵害他人的權(quán)利的完善的制度。
我不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不是因為這本書說的都不對,而是因為,自欺欺人式的唯心可能會混淆甚至誤導人們的注意力的方向,使人的注意力從這個社會真正的癥結(jié)和弊端離開,那么文字也可能是禍害。(就象對另一個新聞的炒作會讓大眾的注意力從一個新聞上離開,哪怕后者多么值得長久的關注。)可幸,應該會有很多人象我一樣,讀不完這本書。
另外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真的應該要多讀點書,否則看到這樣的書,不能夠引經(jīng)據(jù)典的反駁里面的一些深深不以為然的說法,不是一般的懊惱啊。
《中國人》讀后感4
從心理學的角度,每一個人的特質(zhì)與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他的經(jīng)歷中得到答案,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就一定要知道他的過去。同樣,作為中國人的特質(zhì),也應當從中國5000年發(fā)展的文化中去求解。
一、沒有安全感導致中國人有神經(jīng)質(zhì)的恐懼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除了三個黃金時代以外,動亂非常可怕,一個王朝取代另外一個王朝過渡期間的大混亂,總有三五十年,由政權(quán)的奪取到政權(quán)的安定,又要二十年左右。然后政權(quán)在腐敗,反抗力量再起,大混戰(zhàn)重新到來,陷入治亂相疊的惡性循環(huán)。中國人可以說是長期地生長在貪污、混亂、戰(zhàn)爭、殺戮、貧窮里面,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因此中國人始終沒有安全感。
一直以來中國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權(quán)利,也不曉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權(quán)利,讓中國人產(chǎn)生神經(jīng)質(zhì)的恐懼,這個也怕、那個也怕,自我保護意識特別強烈,“明哲保身”的思想一直在文化的傳承中被延續(xù)。
二、自私導致中國人永遠不團結(jié)
不必說國家民族,就個人來說,一個人如果貧窮太久,苦難受得太多,他對任何事情都會發(fā)生一種不信任的心理反應。中華民族經(jīng)歷的災難與患難太多,因為他們相信的太多了,受到的欺騙也太多,每一次都在失望中落空。當一個王朝徹底推翻另一個王朝,讓人們在滿懷期待中再次得到的還是貧窮。
中國人太聰明,太聰明的極致一定是太自私。凡是不自私的行為,不自私的想法都會被譏笑成傻子。
團結(jié)的意義是,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權(quán)利和利益拋棄一部分。比如現(xiàn)在有兩個圓形的物體,必須用刀削成兩個較小的方形才能緊密地粘在一起。中國人有句古話:“一個和尚擔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敝袊讼M约翰槐幌,削別人的,這樣怎么能團結(jié)。
三、虛偽導致中國人缺乏誠信
中國人是諸葛亮式的虛偽,心里想的與所做的事情完全相反,虛偽的.行為導致中國人的誠信出了問題,也讓中國人習慣用錯誤掩飾錯誤,證明第一個錯不是錯!
中國歷史中不斷的朝代變化,中國的等級制度,讓中國人不敢說真話,明哲保身,這是歷史的劣根性。虛偽的個性讓中國人缺乏誠信意識,只求自保不顧及他人感受,也成為現(xiàn)在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桎梏。
四、心胸狹窄導致中國人的自卑與自傲
中國人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獨獨的沒有自尊,以至于中國人很難有平等的觀念。你如果不是我的主人,我就是你的主人。自卑的時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時候成為主人了。
中國人容易自卑,五千年來對人性尊嚴摧殘的封建力量不是一天天減少,而是一天天增加。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君臣之間是平起平坐的,帝王和大臣坐在同一個榻榻米上,直到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的叔孫通制訂了朝儀,就是在劉徹當皇帝的時候,也就是儒家學派當權(quán)的時候,是皇帝成為了恐怖的權(quán)威。君和臣、官和民的距離越來越遠。到了十四世紀的明王朝建立了“君父”觀念與之后建立的“廷杖”的制度思想的結(jié)合,是中國人的自尊幾乎泯滅。
中國人容易自我膨脹,因為中國人“器小易盈”,見識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點氣候,就認為天地雖大,已裝他不下。
五、缺乏獨立思考導致中國人缺乏自省力
中國文化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最燦爛的,百家爭鳴。但是,從那個時代以后,中國文化就被儒家控制。自從孔丘先生之后,四千年間,沒有出過一個思想家!所有認識字的人,都在那里批注孔丘的學說,或批注孔丘門徒的學說,自己沒有獨立的意見。同時,五千年來,在皇權(quán)的統(tǒng)治下,中國人唯一的標準就是皇權(quán)的標準,以官的標注為標準、以官的利益為利益。積威之下,人味全失,而奴性入骨。
文化讓我們?nèi)狈Κ毩⑺伎嫉挠柧,也恐懼獨立思考。所以中國人什么都和稀泥,沒有是非、沒有標準,也缺乏道德的勇氣。
從孔子發(fā)展出來的儒家和儒家學派對中國人的影響十分深遠,一直到現(xiàn)在。但是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保守的,嚴格一點說是反對進步的。儒家學派有一種說法:“利不十,不變法”。就是說沒有百分之百的利益,絕對不可以改革。長久的崇古、不求上進,保守,使中國人喪失了創(chuàng)新的動力,因而也沒有了自我檢討、自我反省、自我調(diào)整的能力。
柏楊說:“我們的丑陋,來自于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可控地傳染了中國文化中的病毒。歷史的本身我們無法選擇也無權(quán)判斷對錯,這些特征雖然都單薄并且刺眼地擺在這里,但是這些特性都可以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求解,同時也可以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求證。
《中國人》讀后感5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于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回復平穩(wěn),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报D―林語堂
寫在《中國人》封頁告訴我們,即便書中將會揭露多少關于中國的缺點,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林語堂先生卻依然那么深的愛著自己的祖國,這是毋庸置疑的。
學習語文的歲月中,林語堂這個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腦海里,語文老師總是會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選擇閱讀《中國人》是因為想知道這樣一位能用英文來寫中國文化的中國人能寫出什么樣的文字來描繪自己的國家。畢竟用并非母語的語言來寫一個國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就像我們讀翻譯過來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相對于英文原著永遠是驢唇不對馬嘴一樣,巨大的文化差異再加上不同的語言,這種難度可想而知,而這樣一位似乎能克服這種難度的作家,的確令我對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書中不乏對中國社會各種現(xiàn)象的揭露與批判,可以說是比較客觀的從中國社會、歷史、文化各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超越國家、民族與語言的隔閡,讓更多的西方人對中國人與社會有全面的了解、認識。就像今天我們上海舉辦百年盛會――世博會,雖然我們很多的方面可能達不到世界一流標準,但我們敢于把一個真實的中國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讓世界更直接和客觀的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從而接納中國。
在寫《婦女生活》的章節(jié)中,林語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讀起來感觸良多。作為一個現(xiàn)代女性,對于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我當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為名,實則借以顯示自己的高尚。聯(lián)想今天的中國,也許大家都在談論和維護的東西,往往就是一種極度的不平等、不公正,這才需要大家去關注和維護。要是與西方女性相比,也許在事業(yè)上,中國的女性要略遜一籌,但因為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原因,中國女性更有機會成為妻子和母親。我認為獨立的女強人與賢妻良母并不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相反,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進取的同時,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來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獨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沖破一些世俗觀點的勇氣和膽量。要平等,首先還是態(tài)度問題。林語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傳統(tǒng)的封建家庭中,還是有許多婦女掌權(quán)的,哪怕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條束縛下,還是有許多的才女活躍在歷史中。而作為90后的現(xiàn)代女性,我認為更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態(tài)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卻幽怨與消沉,用積極的心態(tài)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在“背景”這一章節(jié)中,作者寫道了中國人在長期的老莊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脫老猾”的性格。中國人是生來的現(xiàn)實主義者,那種圓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個人的心中,漸漸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這種軟弱無為的性格在中國人看來似乎是一種經(jīng)歷世事、超凡脫俗的表現(xiàn),是人生態(tài)度的最高理想與追求!奥槟静蝗逝c實利主義的態(tài)度是建立在對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會有的態(tài)度。”正是這種麻木不仁,消極態(tài)度的影響,大家總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們似乎沒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許大家根本就不知道為什么逃避,只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響應改革的人便越來越少。更何況中國人歷來是一個易于滿足的群體,只要能填飽肚子,便就已經(jīng)很是滿足了。封建制度與思想已經(jīng)消亡殆盡,可封建思想帶給中國人的劣根性卻依舊存在,并無改觀。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新聞,人們對受傷者頻頻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見義勇為雖然仍被稱頌,但對于“精明”的人來說,見死不救私會成為一種聰明的舉動,人民總是在逃避責任,害怕引火燒身。大多數(shù)人總把這種行為歸咎于道德的`缺失,卻忽略了封建思想蠶食下人性的泯滅。由于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實利心態(tài)與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致使中國人極度的缺乏社會責任感與群體意識,冷漠、固執(zhí)。從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語堂先生對《中國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讀。當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較如今的確有著很大的差異。那是個沉睡中的中國,一個病態(tài)下的中國,但是,那也是個值得慶幸的中國,因為她擁有一批清醒的兒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這,但有這樣一批人,就想林語堂先生,他們敢于站出來,把自己放在鏡子面前細細的端詳,敢于說出實話與真相。如今的中國仍需要這樣一批人,更需要一個包容的社會,一個不會簡單的把敢于講話的人冠以“五毛”和“憤青”的社會。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國能做到這一點,那么中國的復興,也就真的不遠了。
《中國人》讀后感6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wǎng)絡。
他說,或許不應過分苛責。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文如下:我在從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里。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購物,要么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現(xiàn)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為什么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低頭發(fā)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唯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據(jù)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在中國各地中小城鎮(zhèn)最繁榮的娛樂業(yè)就算麻將館和網(wǎng)吧了,一個萬多人的小鎮(zhèn),有幾十個麻將館五六家網(wǎng)吧是常事。中老年人參與到麻將,青年人上網(wǎng),少年兒童看電視。中國人的娛樂生活幾乎就濃縮為麻將、上網(wǎng)和看電視。不管是在網(wǎng)吧,還是在大學的電腦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都在玩游戲,少部分在聊天。在網(wǎng)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讀書的學生少之又少。再看看各部門領導,一天忙于應付各種檢查、應酬、飯局。讀書已經(jīng)變成了學者的專利,也許很多學者也不看書了。這確實讓人擔憂。
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國民文化素質(zhì)偏低。
二是從小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是"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
四是好書越來越少。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jīng)。他在書中說:在中國旅行時發(fā)現(xiàn),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fā)達國家!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地告訴他:書里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里,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這里說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yè)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得關門停業(yè),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yè)。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里靜悄悄地讀書。另一個國家匈牙利,它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讀書風氣最濃的國家,常年讀書的人數(shù)達500萬以上,占人口的1/4還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8個。以色列環(huán)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chǎn)的糧食不但自己吃不完,還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其他國家。而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yī)學、經(jīng)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他們的發(fā)明也非常多,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有小物件,也有尖端產(chǎn)品。一個區(qū)區(qū)小國,因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服的“大國”。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
《中國人》讀后感7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這位“清末怪杰”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zhàn)前后也就是五四時期世界范圍內(nèi)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許如今的中國人不再像是辜鴻銘所寫的那樣,可是設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固執(zhí)癡狂的學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與火熱純凈的童心堅守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情懷。這個倔強執(zhí)拗又特立獨行的人,用他的尖銳老練的文章展現(xiàn)出他對西方文化利弊的獨特分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褒揚和推崇,對同胞們?nèi)ビH就疏,去傳統(tǒng)而就舶來的行為之痛心與責備,通過這本書,通過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滿滿地宣泄出來。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把中國人所有的行為都歸結(jié)為精神的附屬品。在他的另類推論里,認為人類自身的自私與怯懦產(chǎn)生了商業(yè)主義,從而造成了英國的群氓崇拜的泛濫,導致了德國的強權(quán)崇拜教和軍國主義,并最終促成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而控制軍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國文明中的這種使軍國主義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么,中國人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辜鴻銘認為,“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它的丑陋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并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并沒有邪惡!弊髡哂纱送普摮鲋袊说牡诙N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于中國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體而產(chǎn)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于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辜鴻銘在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在他眼里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過理性教育的歐洲人那樣用大腦和智力來使用。他還認為真正的中國人過著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說,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與其說中國人的發(fā)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說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對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學技術(shù)當然是沒有興趣的。
而且在書中,多是中西比較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辜鴻銘在把中國文明和歐洲現(xiàn)代文明進行比較的時候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現(xiàn)代歐洲的宗教,使他們的心靈而不是頭腦得到了滿足,哲學使他們的頭腦而不是心靈得到了滿足。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作者也認為,作為群體的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嚴肅的歐洲式的宗教,中國道教和佛教的廟宇、寺院和道觀更多的是邊緣化了的消遣娛樂的場合。然而,與其說沒有宗教,還不如說中國人不需要宗教。辜鴻銘認為儒學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給人以正確的國家理念,并把這種理念上升為一種宗教。儒家的哲學和倫理體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產(chǎn)生影響和教化作用的,是這種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綜合體儒學取代了宗教。
這本書雖然有著一些比較偏激和迂腐的主觀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全書去感受辜鴻銘在時代之下的不安與期盼,去了解中國人精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拓展一些關于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在哲學及政治層面的理解!叭绻f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但愿“中國人的精神”的思考與探索之路能夠一直走下去。
《中國人》讀后感8
讀后使我那顆原本浮躁麻木的心,被針深深刺痛了,久久不能平靜。不要說看到周圍的人不讀書而沉迷各種游戲、網(wǎng)絡、影視等現(xiàn)象見怪不怪,麻木不仁,就連我自己也已經(jīng)想不起沒有書讀就反應遲鈍,吃飯無味的日子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了。后來參加工作了,讀書的時間更少了,后來忙于各種事情和應酬,發(fā)現(xiàn)讀書久了竟會不知不覺會睡著……后來就習慣于不讀書了,或者不能安靜讀書了。
現(xiàn)在的孩子們更是不愛讀書。上課提個古典名著,幾乎沒有讀過。上歷史課,竟然拿影視作品作為歷史的真實。更可笑的是,竟然連傳統(tǒng)文化都拋棄了,文言文一竅不通,理解很困難,給歷史課帶來極大困擾。學生最初犯錯誤的時候,我耐心解釋;之后,還是沒有明顯提高,我無語了;最后,我都有點妥協(xié)了。材料讀不懂,又不是歷史教師的錯,我當時這樣想。現(xiàn)在看來,這和學生長期不閱讀,或者缺少必要的閱讀有直接關系。閱讀不僅關系著一堂歷史課的成敗,一個學生的未來,它更多的是關系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讀書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根植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孩子們?yōu)槭裁床粣坶喿x,而愛上網(wǎng)絡、影視了呢?原因很多。老話說:上有所好,下必所效。新聞媒體過度宣傳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全民皆以玩三G手機、掌上電腦為榮為唯一,而靜靜的悠閑的享受的讀書成為奢侈,成為老土,成為另類,一個不喜歡或是失去讀書興趣樂趣的國家,將會是什么樣的國家?一個不讀書的民族,那民族文化將會是怎樣的傳承?一個不愛學習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不愛學習的民族是劣等粗魯無知的民族。文化的沙漠,是永遠無法支撐起五千年甚至更加久遠的優(yōu)秀國家和高素質(zhì)的民族的。
有網(wǎng)民說:中國人不愛讀書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民文化素質(zhì)低,二是從小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三是“應試教育”,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讀課外書,四是好書越來越少。我覺得說的有一定道理。記得我在外地上高中的時候,竟然在學校及其附近找不到一個書報亭,為買本《半月談》還要穿過兩個大路口;大學畢業(yè)的時候,我買了一本范文瀾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位學姐當時就批評我說:買這些書干嘛?那位售貨員接話說:一看這位姐就是個學藝術(shù)的。我無語了。我現(xiàn)在幾乎不去新華書店了,理由有二:書太貴,沒有我想看的專業(yè)書。好書越來越少,反而很多圖書在網(wǎng)上卻能找到,而且物美價廉。
一位日本大師在其《低智商社會》一書中提到:在中國旅行時發(fā)現(xiàn),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鐘,人均閱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fā)達國家!
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人最愛讀書,一個是以色列,另一個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當孩子們稍稍懂事時,幾乎每一個母親都會嚴肅的告訴他:書里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鉆石貴重的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是離不開書的。在猶太人眼里,愛好讀書看報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種美德。在“安息日”,所有的猶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業(yè)和娛樂活動,商店、飯店、娛樂等場所都要關門停業(yè),公共汽車要停運,就連航空公司的班機都要停飛,人們只能呆在家中“安息祈禱”。但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全國所有的書店都可以開門營業(yè)。而這一天,光顧書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這里靜悄悄的讀書。匈牙利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不足中國的百分之一,但卻擁有近兩萬家圖書館,而我國平均45、9萬人才擁有一所圖書館,長年讀書的人數(shù)在500萬以上,占人口的四分之一還多。知識就是力量和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自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以色列人口稀少,卻人才濟濟。建國雖短,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有八位。以色列環(huán)境惡劣,國土大部分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卻把自己的國土變成了綠洲,生產(chǎn)的糧食不但能滿足自給,還能源源不斷地出口;匈牙利,諾貝爾獎得主14位,涉及物理、化學、醫(yī)學、經(jīng)濟、文學、和平等眾多領域。若按人口比例計算,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大國”。一個小國,因愛讀書獲得智慧和力量,將自己變成了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大國”!
再對比我們的國家,其結(jié)果不言而喻,不禁讓人深思:一個崇尚讀書的泱泱大國,怎么會淪落至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反問社會的時候也在一遍遍的問自己,在教書之余,我是不是也應該積極做點什么?
【《中國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人作文06-04
中國人讀后感11-10
中國人串詞10-29
中國人的優(yōu)秀作文08-18
我是中國人作文05-19
自豪的中國人作文05-10
《丑陋的中國人》讀后感11-09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10-10
丑陋的中國人讀后感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