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認識教學反思匯編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角的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
1、以一個相關的游戲或活動導入新課,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2、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角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雖然學生沒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夠初步辯認出現實生活中很多的角,對角有一些朦朧的認識。本節(jié)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切實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
3、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觀察、比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學習。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擺一擺、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動,充分感知角的形狀、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4、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次序不能顛倒,否則不能達到欲期效果。本節(jié)課,按照“擺角、拼角——演角——折角——觀察感受角——畫角——角名稱”的順序使學生對角的認識步步深化,效果較好。
5、課堂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活而不亂”,教師要掌握好“度”,適時“放”、適時“收”,不能一味地“放”。
6、一節(jié)課,至少要有一處創(chuàng)新,否則會聽之無味。不足:總有一部分學生誤將角畫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擺的活動中加一項:用四根小棒可以擺出什么圖形?三根呢?(三角形)兩根呢?(什么也不能擺)教師可指出:這樣擺成的圖形叫——角。這樣,學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現這樣的錯誤吧。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2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我執(zhí)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學課堂有很大的進步,F自評一下。
回顧整堂課,有三方面:
一、能夠做到環(huán)節(jié)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后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huán)節(jié)又包括5個小環(huán)節(jié),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及畫角。
二 、能夠做到“扶”“放”結合,如:折角、做活動角及比較角的大小,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而畫角是先教學生再讓學生獨立畫。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兩個紙條的優(yōu)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時,我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我也無
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我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通過這次講課,我感覺自己又學到了知識,并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3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第三冊的教學資料,主要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初步的認識角。這節(jié)課也曾聽過一些公開課,有過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但大體的也主要是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比較角的大小這三塊資料。那么怎樣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讓學生掌握這個資料,建立正確的空間觀念呢?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也作了必須的思考:
一、要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的概念。
學生對于角究竟有多少認識呢?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以往有過觀察物體的學習體驗,學生覺得在長方體、正方體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能夠說對于角的認識他們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直覺中感覺角應當是尖尖的,另外學生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覺得角的認識首先應當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fā),并在這節(jié)課當中發(fā)展他的認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學導入的環(huán)節(jié),運用了貼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兒童化的語言“認認老朋友”引導學生把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逐個地呈現出來,而后又從學生以及認識的三角形出發(fā),把三角形的一條邊去掉構成一個新的圖形,這個圖形就是角。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來理解角的形象。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理解的,另外正確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學生對角的概念的構成。角雖然出現了,但并不代表學生就已經認識了。在這個基礎上,我又設計了一個了解學生基礎的環(huán)節(jié)“關于角,你聽到過或者明白些什么?”,學生究竟有怎樣的基礎呢?這個基礎對于后續(xù)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教學,也就是尋找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僅有切合學生實際的才是對學生有意義的。
二、依存學生體驗,發(fā)展學生認知。
數學教學一向來都是以知識和技能為重要目標的,直至到了新的課程標準出臺才有了“經歷、體驗”這樣的詞語。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學中更注重學生的自我的體驗,因為文科更需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感受來理解文章的意蘊,那么在理科中又為什么要提到這個字眼呢。我覺得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哪一種教育,其心理機制是一樣的,什么東西都必須是來自學生內心的,無論是知識的重點還是難點,無論是他們容易出錯的地方,僅有學生自我體會到了這個點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的重視起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問題。體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在畫角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先讓學生回顧自我剛才創(chuàng)造角的時候是怎樣畫的`?因為有了剛才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我的畫角的步驟,這個步驟有比較成功的、簡便的,也有比較繁雜的,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構成了自我的看法,比如說,先畫一條邊,再畫一條邊,然后再將兩條邊延長到相交點,這個方法就有很多同學認為過于復雜,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為學生對于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體驗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進入體驗的概念,要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
這節(jié)課,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處理上還不夠好,學生折角后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供給的素材太過于開放,沒有供給一些有利于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4
1、大膽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在課一開始就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給圖形分類,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形象的發(fā)現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教授新課做好了鋪墊。在學習新知這一大塊,又精心的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生活動,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本節(jié)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僅貼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思想,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fā)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2、合理引導,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中獲得充分釋放,讓課堂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師生共同體驗了學習進程中的苦與樂。
3、利用多媒體優(yōu)勢,把抽象知識直觀化。
一位數學家以前說過:“數學這一學科是如此的嚴肅,最好不要失去機會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課件在數學課中創(chuàng)設情景,能夠營造出歡快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直觀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畫法,這樣就能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樣把握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有限課時的沖突,有沒有更合理的環(huán)節(jié)設計……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5
一、源于生活,課堂更有生活味。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因此,教學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由“親”產“趣”,由“趣”生“需”,激發(fā)學習的內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數學探究活動。
本節(jié)課我有序地組織學生三次找角的活動。
。1)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幾張漂亮的生活實物圖(鐘面圖、三角形圖、西瓜切面圖),讓學生找找這些物體表面上的角,使他們通過觀察這些物體表面的角,初步體會角是從物體表面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是一種簡單而美麗的圖形。
。2)當學生對“角”已有了一個較模糊的形象記憶時,我就讓他們說說想知道關于角的哪些知識,接著組織學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體表面的角。學生的表達樸素而真實,但正是這樣不規(guī)范的語言表述,使學生感悟到要認識的“角”是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煉的,是生活的樣版。這不僅為他們的后繼學習提供了材料,也為學生他們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3)當學生對角的特征已經把握以后,我組織學生利用各種材料制作和尋找角。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利用兩條小棒可拼成一個角;用圓形的紙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兩根紙條和圖釘可以釘成一個活動的角……這種設計放飛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角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既讓學生回顧、應用了所學的數學知識,更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寬松的語言交流和知識探索的環(huán)境。
二、互動的課堂,讓課堂更靈動。
從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數學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與教材及教師產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fā)展了情感態(tài)度和思維品質。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不能僅僅考慮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暢,而應更多的考慮學生如何“學”,突出學生自己鉆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個角的兩條邊,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感受并歸納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當學生對角的特征已經把握以后,組織學生利用:兩根小棒、一張圓形的紙和兩根紙條、一枚圖釘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角,看誰的方法最多?這樣的活動設計,不僅使學生對于角的特征認識得更加清晰、明確,而且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學生在圓形紙上折出的各種角中找到一種特殊的角――直角。引導學生通過猜想、討論、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斷直角、畫直角和角的方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的求知為主線,面對知識和學生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對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和探究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學生對角在認知上產生的矛盾沖突,在沖突中逐步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根據所需重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使角變得大一點?怎樣使這個角變得小一點?那么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有關嗎?當學生思維發(fā)生沖突、矛盾,課堂上就這個問題爭議不下時,教師及時出示了一道眼力題和一個活動角的`教具,通過課件和教具的演示,幫助學生體驗發(fā)現:“角的大小和兩邊的長短無關,當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邊叉開得越小,這個角就越小!边@些簡單而又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活動,輕而易舉的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蹲下來參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課堂更加活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痹谡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力求實現師生、生生的平等對話!岸住毕律韥韰⑴c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在教學活動中,我盡可能多地讓不同的學生表達自己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然后組織全體學生對這些不同看法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們在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機會對同一知識的不同層面進行理解。教師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足夠的思維時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主動地、積極地表現自我。在關鍵時刻,教師又不失去有價值的引導和適當的點撥,使學生在獨立獲取知識的同時,體嘗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創(chuàng)造活力。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6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內容雖然簡單,學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很難理解“角”這一抽象的概念。針對這一學情,本節(jié)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引出角、認識角、比較角、畫角。經過一堂課的教學后,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比較好的地方。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教學導入的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大膽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圖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挖掘學生關于角的原有的認知經驗。學生會從已經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發(fā),正確猜測。接著,讓學生大致地向老師比劃角的形狀,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緊接著,觀察情境圖,說說看到了什么,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畫面中的角。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供適當的材料,注重體驗感悟,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角,折角,畫角,做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創(chuàng)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fā)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三、化難為易,拓展思維
比較角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在轉動活動角的時候,要求學生按老師要求,把活動角由最小變大再變大,原本設計是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越大。學生突然說到,變成直線了,沒有角了。這時,我抓住學生地提問,反問角的本質是什么?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那現在這個形狀,有沒有頂點,有沒有兩條邊呢?答案是有的。學生在活動中不僅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又適當滲透平角的知識,以及鞏固角的本質。
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 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在找生活中的角,學生的回答局限在書,桌子,黑板和窗戶等長方形物體表面上,老師引導不夠,學生思維沒有很好的擴散開來。找角的特征時,老師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老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老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自己有時說話不夠簡練,點撥不夠巧妙,調控力發(fā)揮不夠,耽誤了些時間,從而出現課堂的前松后緊。在課堂最后一環(huán)節(jié)畫角過程中,由于時間比較緊,盡管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guī)范,我再點評和傳授規(guī)范的畫角方法,但整體感覺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有點心急。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7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辨角、數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學生自學畫角是進一步感知角;辨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最后通過玩活動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jié)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第一次試講我用大的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來在正式講時作了調整,放手讓學生來玩變角游戲,在游戲中就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接著,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然后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 ?通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8
1、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生活空間
創(chuàng)設民主、愉悅、寬松的學習情景,讓學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場景中。如,符老師的整節(jié)課主要圍繞參觀名建筑這一教學情境,學生興趣盎然,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在教學過程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自主探索的能力。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對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感到困難、乏味。在數學中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激發(fā)控索欲望。通過畫一畫創(chuàng)造出三角形
3、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新課標強調:“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學中要使數學問題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題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發(fā)現。
總之,這節(jié)課,符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采取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又在生活中應用數學,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生活,應用數學,日常生活,生活空間,小學生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9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角的認識是低年級的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來抽象出角。同時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用實物來演示,讓學生來觀察,觸摸,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了認識角,感受角,給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畫出角的整個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然而,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課后,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難點突破不夠。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我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但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存量有限,對生活中的知識感悟不能靈活的`運用到學習中來,導致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大量引導,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在難點突破時,由于我備課時考慮的不夠,在課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稱放到了后半部分,沒有更好的聯系前后,因此小部分學生沒能完全的突破難點。
二、學生探究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數學學習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索取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在這節(jié)課中,我過多的設計了學生去主動探究,學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最后的拓展練習時由于時間不夠,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探究的問題還應設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響教學的進度。
三、拓展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
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在這堂課的練習設計時,我注重提高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視了高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高層次的學生有種“吃不飽”的現象,也錯失了學生開動思維,產生思維碰撞的機會,讓課堂失去了色彩。
教學是教與學相長的過程。教學之路漫漫,在以后的教學生涯里,我還需要不斷的向其他優(yōu)秀教師學習,積累經驗。相信功夫不負苦心人,只要堅持鉆研,我們都能找到屬于適合自己的方法,給學生撐起一片學習的藍天。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在本節(jié)課上,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fā)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guī)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事先準備好的多媒體動畫來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
發(fā)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匯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在處理想想做做第四題時,我設計了折一折活動,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最后頂點不變多折幾個比大小,操作起來困難最大。學生不理解更不會折。這還需要我再鉆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圖。
數學活動可以說在每個課堂都有,但活動后到底有沒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課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過這次活動我深深的`體會到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后,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chuàng)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這節(jié)課我想會更好。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1
在本節(jié)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jié)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雖然教學設計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是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如果這樣安排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2
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程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其實我應該首先讓學生指出活動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多讓學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動角,讓他們感受一下兩邊一張一合時角的大小變化,也就是說重點應該讓孩子操作、討論、感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有什么關系,但是由于一心想著內容多,沒有給很多的時間讓學生操作,從而導致他們在沒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情況下,直接被我牽著鼻子走到了我要設定的目標,這個個過程是不符合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規(guī)律,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課標理念。
在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突出學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畫直角”的片斷中都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罢壑苯恰钡倪^程中,學生通過合作找到了判斷直角的方法。在“畫直角”的片斷中,采用了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同學之間互相糾正,互相改進畫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3
《認識角》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這部分內容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角。角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認識角是進一步認識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本節(jié)課我主要突出三方面的教學設計。
1.認識角
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是讓學生觀察實物,通過指一指的方式從實物上找到角,把這些從實物上找到的角移下來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一個從實物到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直觀認識了物體上的角。接著,學生通過摸一摸的方式,感受角的特征,知道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和兩邊是直直的,教師演示畫角,提醒同學可以在角里面畫一條弧線來表示這個角。再通過學生自學書本84頁了解尖尖的地方是頂點,兩條直直的線是邊,從而得出角是由一個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最后,由學生自己來畫一個角,并能正確指出自己所畫角的頂點和邊。緊接著,完成判斷角和在圖形上找角的相應練習,鞏固對角的認識。
這一部分的教學,有些遺憾的地方是,在教師演示畫角時,采用多媒體演示,如果改成自己黑板上板演畫角,學生對角的組成印象會更深刻些,圖形展示要比文字的表述來的更形象直觀。形成角的表象是重點知識,如果只是多媒體演示一帶而過,學生對角的表象可能體會的也不夠。
2.認識角的大小
這里我主要分成三個環(huán)節(jié)來教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做角:先由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來嘗試做一個角,然后,請幾位同學上講臺介紹自己做好的角,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的位置,加深孩子們對角的組成的認識。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才是認識角的大。哼@里,我拿了兩位同學做好的大小不等的角提問:這兩個角一樣嗎?引發(fā)學生去觀察比較,可以發(fā)現這兩個角是不同的,接著追問:哪里不一樣呢?引導學生思考兩個角不同在哪里,原來是大小不同。從而得出“角是有大小的”這一結論。第三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活動,通過操作手中做好的活動角,要使角變大一些,你該怎么做?要使角變小一些呢?學生先在下面自己操作,再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邊說邊展示。學生回答后總結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兩條邊張開的大,角就大;兩條邊張開的小,角就小。再通過想想做做3三個鐘表時針和分針所形成的三個角的比較,鞏固“對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大小有關”的認識。
這里,由于時間的緊張,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并沒有較好地展開,教學上有些倉促。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做角,可以多提供給學生一些材料,讓學生自由創(chuàng)造角。
3.比較角的大小
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先出示兩個大小比較接近的角,請同學們觀察,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關系,學生一下子不能馬上回答出結果,設置了一個思維障礙。從而,引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一種比較準確的方法——重疊法。首先由教師介紹重疊法的操作過程,然后同桌兩人用這種方法來比一比誰做的角大,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操作中掌握重疊法。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比較兩把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同一個角,先提問學生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受三角尺大小的影響,很直接想到大的三角尺上的角比較大,小三角尺上的角比較小。當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時,我并沒有很快告訴他們正確答案,而是帶領他們一起來觀察,用重疊法來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當操作最后兩個角的兩條邊和頂點完全重合時,學生表示很驚奇,從而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4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本節(jié)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認識角、找角、折角、比角、畫角。針對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學導入的環(huán)節(jié),我從學生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出發(fā),用一朵云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么圖形并說出理由。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你認為角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從而引出課題:角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其次,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的環(huán)節(jié)時,我讓一學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學生指出三個點。我趁機在黑板上點一點問“這是角嗎?”“怎樣才能是角?”。讓學生進行猜想教師再進行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來。設計這環(huán)節(jié)時,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沒有從物體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通過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來。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學生對角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對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樣準確的描述。在點出一點后,問學生這是角嗎?學生很肯定的回答,這不是角,只是一個點。
當教師問學生怎樣才能是一個角的時候,學生紛紛指出還有兩條直直的線。當教學到這里時,教師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fā)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那怎樣才是。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里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當我完整出示一個角后,我清晰的聽到了幾個呼氣的聲音,忙著答道這是角。顯然學生對完整出示的角顯得很興奮。在指角的時候,我不單單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更注重請學生指出,兩邊之間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長就是角的大小。以便于高段的數學接軌。
最后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環(huán)節(jié)時,我創(chuàng)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嘗試折角后,讓學生談談你是怎么折的,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標出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角在哪里?初步感知角的大小。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為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的引導,讓學生說說哪里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fā)生變化。由于在引導的時候,沒有讓學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學時,不管老師怎么引導,還是有部分學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度無關,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教師可以把這一環(huán)放在一邊,可導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么有關?從而進行教學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后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jié)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fā)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在教學完本課時后,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才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在整堂課中,我創(chuàng)設了直觀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一一探究-一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1、角來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在認識角時,我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里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后讓學生從剪刀、三角尺、鐘表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于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創(chuàng)造角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利用身體的一部分,手臂和肘關節(jié)的張開變化,直觀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又用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延長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讓學生觀察有沒有變化,引導學生得出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又把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張開,學生一眼看出角變大了。這巧炒的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么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后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我先示范畫角,然后讓學生說角的特點畫角時應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角,學生都畫得很好,并且總結兒歌讓孩子們更進一步掌握畫角的方法。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不足,比如老師說的多,應讓學生多去發(fā)現,總結;課堂評價語言單一,激勵性不強,今后的教學中加強改進,爭取做得更好。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角》教學反思02-06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4-05
《認識角》教學反思06-25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3-19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01-08
認識角教學反思01-27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1-12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4-02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7-31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