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角》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角》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角》教學反思1
在開始上這之前,我對本進行了簡單的教學分析。本的重難點應該是理解: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跟角的張口有關,張口越大角越大,張口越小角越小。在教學前,我思考了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讓孩子們理解角的大小跟張口有關。但我的內(nèi)心始終擔心:孩子們會不會理解不到這一點?會不會到最后還是老師直接灌輸這句話——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跟開口有關。帶著這樣的擔心,我走進了教室。
首先,我呈現(xiàn)教材試一試的第一個問題:下面的兩個角,哪一個大?孩子們不假思索的回答:"藍色的。"
"是的,我們通過觀察,一眼就可以看出右邊的角大。當然,我們還有一個更精確的比較方法——重疊法。把兩個角的頂點對齊,其中一條邊對齊,看哪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外面,誰在外面誰就大。"我一邊說,邊用進行演示,將兩個角重疊到一起。
接著,我問道:"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本質(zhì)上是在比較什么?大家想一想。"
"是在比較角的長度",生1搶著回答道。
"你所謂的‘長度’是什么意思呢?上指給我們看一看吧!"
孩子走上臺,伸出雙手指了指角當中呈水平方向的那條邊的兩端。
"你的意思是比較角的邊的長度,是嗎?"
"對。"
"既然如此,那我把綠角的兩條邊延長。現(xiàn)在哪個角大?"
"還是藍色的大,綠色的邊變長了也比不過,那個藍邊還是在外面。"有學生高聲叫道。
"也就是說,雖然綠角的邊變長了,但是綠角卻沒有變大。那就說明角的大小跟邊長沒有關系,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比較邊的長短。那該比較什么呀?"
"比較兩個角的高度",生2說道。
"你所說的‘高度’是什么意思呢?請到黑板上,指著這兩個角給我們比劃一下。"
他用兩只手在角的兩條邊上比了比。
"大家看明白他所指的`‘高度’了嗎?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站起說道:"我認為是在比較角的‘寬度’。"
"你所說的‘寬度’又是什么意思呢?上給我們指一指。"
孩子走上講臺,也用兩只手在角的兩條邊上指了指。
"從這兩位同學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說的‘高度’‘寬度’,實際上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自己的說法不一樣而已。是的,我們比較角的大小,實際上是在比較角的‘寬度’或者說‘高度’。在數(shù)學上我們有專門的稱呼,叫做角的張口度。"我一邊說,一邊用兩只手呈鴨子嘴狀比了比。
"藍色角的張口大,角就大。"
然后,我拿出一個用兩條卡紙做成的活動角擺在講臺上。
"誰能幫我把這個角變大?"我指名一個孩子上。
他把活動角的兩條邊向外掰了掰。
"為什么要這樣呢?"
"把這個角的張口變大,角就會變大了。"
"誰又能幫我把這個角變小并?說說理由。"孩子們紛紛舉手,我指名一個小朋友上臺。
這次她把活動角的兩條邊往中間聚攏,然后說道:"把這個角的張口變小,角就會變小。"
最后,我把活動角固定住,拿出剪刀分別從兩條邊上剪下一小段。問道:"我減掉了一段,現(xiàn)在這個角該變小了吧?"
"沒有,沒有",一個孩子著急的大叫道。
"為什么沒有變小呢?都剪了一段了呀!"
"因為張口沒有變小,所以角是不會變小的。"
"哦,原是這樣呀!"我感嘆一聲道。
"那我再剪狠一點吧!"說著,我從兩條邊上分別剪下了一長段,只剩下小拇指一般長的邊。"現(xiàn)在,這個角總變小了吧?"我裝作得意洋洋的說道。
"還是沒有",孩子們大叫道:"張口還是沒有變,角沒有變小。"
"那也就是說角的大小是跟角的張口有關,與角的邊長無關。"我總結道。
其實,在孩子們進入狀態(tài)認真思考"比較角的大小,實際是在比較什么"這一問題時,我的擔心就慢慢消失了。如果他們的思考方向錯了,就以錯誤的方向為"反面教材",在認知沖突中回到正軌。在程結束的時候,我大力的表揚了那個‘比較邊的長度’的孩子。我告訴孩子們:"雖然羅XX沒有說對,但正是因為他,我們才排出了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向,離對的更近了。我們應該感謝他才是!"羅XX聽了,咧著嘴笑著用書遮住自己的臉。
數(shù)學不就是這樣嗎,錯著錯著就對了;數(shù)學教學不就這樣嗎,堂生成(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最好的教學資。
《認識角》教學反思2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角的認識是低年級的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從生活中來抽象出角。同時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用實物來演示,讓學生來觀察,觸摸,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經(jīng)歷了認識角,感受角,給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畫出角的`整個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然而,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課后,我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難點突破不夠。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我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但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存量有限,對生活中的知識感悟不能靈活的運用到學習中來,導致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大量引導,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在難點突破時,由于我備課時考慮的不夠,在課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稱放到了后半部分,沒有更好的聯(lián)系前后,因此小部分學生沒能完全的突破難點。
二、學生探究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數(shù)學學習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索取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在這節(jié)課中,我過多的設計了學生去主動探究,學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最后的拓展練習時由于時間不夠,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探究的問題還應設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響教學的進度。
三、拓展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
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在這堂課的練習設計時,我注重提高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視了高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高層次的學生有種“吃不飽”的現(xiàn)象,也錯失了學生開動思維,產(chǎn)生思維碰撞的機會,讓課堂失去了色彩。
教學是教與學相長的過程。教學之路漫漫,在以后的教學生涯里,我還需要不斷的向其他優(yōu)秀教師學習,積累經(jīng)驗。相信功夫不負苦心人,只要堅持鉆研,我們都能找到屬于適合自己的方法,給學生撐起一片學習的藍天。
《認識角》教學反思3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我執(zhí)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jié)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shù)學課堂有很大的進步,F(xiàn)自評一下。
回顧整堂課,有三方面:
一、能夠做到環(huán)節(jié)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后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huán)節(jié)又包括5個小環(huán)節(jié),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及畫角。
二 、能夠做到“扶”“放”結合,如:折角、做活動角及比較角的大小,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而畫角是先教學生再讓學生獨立畫。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兩個紙條的優(yōu)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時,我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shù)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我也無
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shù)卣f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我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shù)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shù)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通過這次講課,我感覺自己又學到了知識,并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認識角》教學反思4
一、從生活情境出發(fā),感知角的表象
本課教材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fā),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并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這一節(jié)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jīng)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shù)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tài)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shù)學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個角時,同時蘊伏著“銳角、直角、鈍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作了必要的準備。我們抽象出來的這些“數(shù)學上的角”跟學生“經(jīng)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chǎn)生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fā)現(xiàn)中。
二、參與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jīng)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fā)現(xiàn),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后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然后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zhì)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zhì)特征的認識。
三、再次尋找情境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于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征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shù)學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zhì)特征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四、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一個角,然后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里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后再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打開與合攏有關。
整節(jié)課通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活動經(jīng)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學生通過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xié)調(diào)參與下初步認識了角。
《認識角》教學反思5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畫面的角及實物角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圖形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使學生形成關于角的正確表象:
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展開學習。
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jīng)歷抽象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現(xiàn)實性,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數(shù)學的興趣。學生依據(jù)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fā)現(xiàn)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進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通過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動手操作具體感知角的頂點和邊,了解角的組成,然后通過動手做一個活動的角,從動態(tài)中認識角的形狀及大小變化,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fā)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xiàn)“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三、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jù)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fā)現(xiàn)角是有大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一層緊扣一層,層層都體現(xiàn)出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自主參與。
四、發(fā)揮想象,訓練提高。
這節(jié)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我讓同學們在“藍貓對話室”里和兩位小朋友開開與心心一起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題,讓學生比較數(shù)學課本表面上的角和課堂練習本上的角,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把練習放在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情境中,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chuàng)作畫,將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不足:
第一: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比如學生在判斷兩個邊長不一樣便角的大小一樣的角時,決大多數(shù)學孩子都說這兩個角是邊長長的那個角大,這時我沒有把兩個角做成實物的形式從黑板上拿下來,重疊在一起比一比,如果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觀的看出角的大小與它的邊長無關。
第二: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時候也處理不好,學生折角后比較角的大小時,由于時間關系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學生還不大會用,沒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認識角》教學反思6
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程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其實我應該首先讓學生指出活動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多讓學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動角,讓他們感受一下兩邊一張一合時角的大小變化,也就是說重點應該讓孩子操作、討論、感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有什么關系,但是由于一心想著內(nèi)容多,沒有給很多的時間讓學生操作,從而導致他們在沒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情況下,直接被我牽著鼻子走到了我要設定的目標,這個個過程是不符合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規(guī)律,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課標理念。
在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為學習群體,突出學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zhì)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畫直角”的片斷中都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罢壑苯恰钡倪^程中,學生通過合作找到了判斷直角的方法。在“畫直角”的片斷中,采用了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同學之間互相糾正,互相改進畫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認識角》教學反思7
下面就束老師“角的認識”一課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應當說角的認識是我們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作為角的起始課, 束 老師從孩子們熟悉的校園生活中的角導入,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運用,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認知規(guī)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折一折、畫一畫、做一做、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初步形成角的概念。縱觀本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特點:
一、還數(shù)學素材以生活本色。
低年級的孩子更多的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束老師在進行教材的選取及呈現(xiàn)上充分利用了教材。在課的開始課件呈現(xiàn)了一個校園的情境圖,通過觀察,先讓學生感性、直觀地看到角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做操同學伸開的雙臂、足球門、足球場的邊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師手中的`三角板等。通過找角的活動,使學生對角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的廣泛性,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數(shù)學的興趣。
二、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領悟數(shù)學知識。
本節(jié)課中,在引導探索,形成角的表象這一過程中,束張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找角、摸角、指角、折角、畫角等多種操作活動,充分感知角的形狀,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形成角的表象,由實物到圖形、由具體到抽象,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知識來源于生活,再回歸于生活這一基本理念。束張教師又設計了在生活中找角這一過程體驗,通過在圖形中找角這一體驗,學生把頭腦中形成的角的表象與角的圖形對應了起來,學生經(jīng)歷了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的過程,積累了一定的對圖形的個體經(jīng)驗。并通過后面練習的辨認作出了一些判斷,從而強化了形成的表象,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輔助教學。
本節(jié)課束張老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優(yōu)勢,如:課的開始的校園情境圖、生活化的角、角的畫法等多媒體的呈現(xiàn),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有效幫助學生建立了角的概念的表象,突出了重點。校園實物圖中閃現(xiàn)的紅色的角,易拉罐、水龍頭、剪刀等具有典型性的物品的角過渡到圖形逐漸放大的顯示效果,在本節(jié)課中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也為后面的畫角打下了基礎。的確,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教材的解讀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彼此傾聽和分享各自的認識成果的過程。由此要求我們教師應具有收集教育教學實踐信息資源的能力,能對信息加以整合,揚長避短,從而不斷創(chuàng)新出新的課程資源。
《認識角》教學反思8
本節(jié)課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認識角是進一步認識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
本節(jié)課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物體,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選取剪刀、三角形紙片、鐘面這三個實物抽象出三個角的基本圖形,并告訴學生這些圖形都是角,讓學生初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接著,介紹我讓學生拿出三角板,讓學生摸一摸上面的角,說一說你有什么感受?從而更好的體會角的組成,并適時告訴角各部分名稱,讓學生初步明確構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后我讓學生基于已經(jīng)形成的對角的初步認識,回到場景圖中尋找其他的角,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基本特征的認識。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認識角,有助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看,自主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認識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
在隨后的“試一試”中,我讓學生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并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明確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接著借助鐘面上由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體會到角是有大小的,并通過具體的操作,滲透角的大小是由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決定的,與邊的`長短無關。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直觀判斷上述由分針和時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之后,我讓學生把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做成一個活動角,并讓學生通過活動兩條邊感受角的大小的含義。
最后的練習設計:第1題,要求學生從一組圖形中辨認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體驗角的基本特征。第2題要求學生正確數(shù)出每個圖形中角的個數(shù),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正確辨認圖中的角,而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在鞏固對角的認識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對相關封閉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第3題通過紙扇和剪刀的打開與合攏的操作,讓學生體驗角的兩條邊叉開的程度變了,角的大小也隨之改變了。第4題讓學生用一張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認識角》教學反思9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于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充分應用了多媒體手段,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使學生的眼腦手口協(xié)調(diào)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創(chuàng)造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從多方面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shù)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本節(jié)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缺少數(shù)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整合。
2、不應只讓學生認識固定角,還要讓學生認識移動角,如生活中的雨刷器工作時形成的角等。充分的聯(lián)系實際生活。
《認識角》教學反思10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內(nèi)容設計
這部分教材是初步認識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題:第1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第2道例題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動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并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著教材還介紹了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3題,主要是從圖形中辨認出角或數(shù)出角的個數(shù),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4.5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并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二、編寫特點
1、初步認識角時,教材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實物,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抽象出角的圖形,指出這就是角。然后,讓學生從教材所給的圖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這樣,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2、教材設計了做一個角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活動。活動編寫開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彈性,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滿足學生不同學習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每個學生都能給出想法、做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既可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
3、教材加強與其他知識內(nèi)容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綜合性。比較角的大小時選擇“鐘面”作為學習素材,通過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的轉動,不僅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變化,而且也深化了對有關鐘面的認識。
4、教材結合已經(jīng)初步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其他的多邊形,讓學生數(shù)出這些圖形中角的個數(shù),引導思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樣既鞏固了對角的初步認識,又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多邊形的認識。這些安排對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數(shù)學內(nèi)容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很有意義的。
5、例題的編寫有層次,有一定的彈性,條理清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如“你知道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等啟發(fā)性的語言確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shù)學知識。例題和習題可操作性強,調(diào)動了教師的能動性,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真正體現(xiàn)了《標準》提出的教材編寫思想。
三、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判斷等活動中初步認識角,
2、并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樣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生:每人準備一副三角板,一些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課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實物素材(鐘、瓷磚、五角形、三角板等)。
1. 導學:瞧!同學們,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禮物,喜歡嗎?請每個小組拿出這些禮物摸一摸,看一看,他們各是什么樣兒的。(學生觀察、相互議論、師參與)
2. 展交: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這些禮物里藏著一些新的幾何圖形,瞧。ㄕn件演示抽象角的過程)我們把這些圖形就叫做“角”。
這些角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請仔細觀察、找一找,是幾部分組成的。(先讓學生說,如有困難教師幫助。)
3. 組織互學:你還能找出這些禮物的哪些地方還藏著角嗎?(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組里指一指、說一說。小組長匯報學習情況。)
4. 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給同學或老師看一看。(相互評價)
[設計思路:教師提供各種典型的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地觀察、感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動性、參與性。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后,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豐富對角的表象積累,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二、動手做角,加深認識
5. 導學:從叔叔阿姨送來的禮物中我們認識了角,你能說一說角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嗎?(相互說說后指名說)你能想辦法做一些角嗎?請動手試一試。
6.組織展示。(教師評價、鼓勵)
7. 引導自學:看看蔬菜老師們又是怎樣想辦法做角的(引導學生讀圖)?你也拿出自己的學具學一學,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shù)學。我在教學中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做角,這樣既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shù)學活動的經(jīng)驗。然后組織展示,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環(huán)境,讓學生變“聽眾”為“主人”,由消極接受變?yōu)榉e極發(fā)現(xiàn),并在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肯定自我傾聽他人意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觀察比較,感悟大小
演示活動:教師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叉開的大小,感知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與角的大小的關系。
1、導學:剛才我們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時看出兩針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說說自己的體會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展示交流:根據(jù)你的想法判斷教材74頁四個鐘面上的角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判斷后在小組里說一說,相互評價。)
3、導學:我們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呢?
先判斷教材75頁兩個鐘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蘿卜老師是怎樣比較的。(課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較方法)
用這種比較方法比較老師給你們畫的兩個角的大小,并給你的同伴說出比較的結果和比較的方法。
導學:你知道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請想一想,試一試。(學生探索討
論后組織展示交流)
?設計思路:我先讓學生看角的大小,然后用比較的方法來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既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又學習新的比較方法,同時也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最后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并組織交流,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教流中拓寬知識,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四、應用拓展,積累經(jīng)驗
1.“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同學們表現(xiàn)真棒,從叔叔阿姨們送來的禮物中學會了這么多的數(shù)學知識,老師也想考考你們,請完成第1題。
組織交流,評價鼓勵。(作出判斷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判斷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2.自己測試。
完成“想想做做”2、3題。(老師報結果學生自己評價)
引導思考:“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組織全班交流。
按規(guī)律判斷。(師說圖形生判斷,相互評價)
3.玩一玩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紙扇和剪刀按老師的要求玩一玩。(師說要求,生親自操作。)
多玩幾次后組織說說得出的結論。
根據(jù)剛才的結論你能很快判斷一些角的大小嗎?請試試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區(qū)別的角。)
4、總結評學,拓展延伸
總結評學。
從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設計思路:認識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知識,積累活動經(jīng)驗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我應用:“導學、展交、訓練”教學模式,按照“由實物抽象出圖形并認識圖形、做角并認識角的大小、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巧妙地把導學、展教、訓練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條有理,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課堂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倍归_教學。課堂活動中把課件演示和學具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對角的認識,根據(jù)活動內(nèi)容的特點和意圖選擇合理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突出了‘動手操作’這一學習方式的有效性。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做到為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真正體現(xiàn)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20xx年8月
《認識角》教學反思11
1、本節(jié)課能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數(shù)學學習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shù)學,在生活中學數(shù)學,將數(shù)學教學變成活動的教學,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親自感知、親身體驗,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大家操作、討論、發(fā)言,都躍躍欲試。
2、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直觀的認識角,體驗角的特征,學生用圓形紙折角時,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角,如:因教學時間關系,這里我沒有多用些時間。反思起來,如果當時我能抓住時機,及時展示學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做出評價,到學生體驗角的特征后,再讓學生思考并判斷自己折的是否是角。這樣,在凸現(xiàn)學生個性思維、個體差異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
3、數(shù)學教學中,讓學生根據(jù)需要進行動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把抽象的邏輯思維轉化為直觀的感知,因此,本節(jié)課設計的`學生動手操作的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的調(diào)動,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理解透徹,加深了對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和應用,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認識角》教學反思12
《角的初步認識》反思說課
一、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
、苯滩姆治觯
《角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38——39頁的資料。
這一教學資料是學生在已經(jīng)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引出角,并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的角,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畫角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透過各種實際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資料,為以后進一步學習角的其它知識奠定了基礎。
、矊W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級的學生,基于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背景,他們知識面窄,個別學生主動性不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潛力還比較欠缺,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jīng)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構成數(shù)學的概念。因此本課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以“數(shù)學活動”引領全課,從生活中認識角,從實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體驗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學生在理解中應用和發(fā)展。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已有經(jīng)驗,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苯Y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⒉透過經(jīng)歷觀察、操作等活動,建立角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潛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識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和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
三、教材處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體的主題圖,然后出示例1,我認為書里的情境圖比較復雜,而且又是立體圖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顯,所以我先出示例1,讓學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題圖,這是由原先的立體圖形改為此刻的平面圖形,看起來簡潔明了,避免了由于立體圖形帶來的一些干擾,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圖中突顯出來,便于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感知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畫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學流程:
為了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根據(jù)新課程倡導做數(shù)學的理念,所以本節(jié)課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做”中體驗、“做”中探究。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首先我采用談話法,這樣的導入簡潔,所以設計時我仍然采取這樣的導入。
。ǘ┮龑骄,構建新知。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安排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聯(lián)系實際,找角。
首先出示39頁例1,讓學生找角,由于這些實物都是學生平時經(jīng)常見到的,學生對角也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個物體隱藏,出現(xiàn)三個角,這時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這天認識的新朋友。這樣設計的目的便于學生觀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頁主題圖,讓學生從圖中發(fā)現(xiàn)角,學生邊匯報,課件邊閃動角,采用演示法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有角,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讓學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沒想到學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頂點處,我沒有急于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自己糾正,我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問學生這是一個角嗎?這時學生明白原先這是一個點,我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并指指看,學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并摸一摸三角板進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稱。自然地從生活中的角過度到數(shù)學中的角,逐步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之后出示從例1三個實物中抽象出的三個角,讓學生分別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然后出示練習八的第1題,透過讓學生辨別真假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決定潛力。
活動三:小組合作,折角。
讓學生獨立折角并組內(nèi)交流,然后把學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在折角的過程中,透過眼、手等感觀直接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的特征,但在折角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了折成半圓的狀況,這時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等學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來決定,使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時,我讓學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畫出來,為畫角做好鋪墊。
活動四:動手操作,做角。
我為學生準備了細繩、小棒、硬紙條等,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角并展示,師生、生生及時評價,在做角時有的小組還做出了活動角,并發(fā)現(xiàn)角有時會變大,我抓住這一契機,讓全體學生都獨立做出活動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成功的,凸顯了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xiàn)。
活動五:體驗感悟,畫角。
我先示范畫角,然后學生試著畫角,但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潛力的培養(yǎng),所以再上課時,我先讓學生用直尺獨立試著畫角,根據(jù)學情揭示畫角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培養(yǎng)潛力。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設計了三個練習題:第1題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題找書上的角。第3題練習八的第2題。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生活中。到達拓展應用,培養(yǎng)潛力的目的。
。ㄋ模w納總結,課外延伸。
課外延伸作業(yè),讓學生用角創(chuàng)作畫。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豐富了對角的認識,更激發(fā)了學生大膽想象并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
本節(jié)課的教學和我的預設基本貼合,反思后也發(fā)現(xiàn)了不足之處:1、動手活動多,課堂紀律相對不是很好2、難點比較角大小,缺少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實踐。只是跟著老師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間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練習。沒有花太多的時間讓每一位孩子親自比一比,說一說比角的方法。
《認識角》教學反思13
1、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認識角”的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教師設計了認一認、比一比等活動,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2、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展過程,尤其是比較角的大小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判斷思維的空間,學生依據(jù)對角的各部分認識,在相互交流中發(fā)現(xiàn)角是有大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一層緊扣一層,層層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自主參與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由易到難,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加深了學生對直角的認識。通過用重疊法、比一比等練習,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之間的大小關系,讓學生體會到這些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角》教學反思14
本節(jié)課的設計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在課前教師針對學生己有的認知水平,設計本節(jié)課的重點在于比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邊之間的關系。通與普通的教學相比,本次教學更強調(diào)學生參與角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同時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的感悟。學生得到的知識是通過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而得出的結論,并不是由老師包辦。
教學中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敢于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說,正是由于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diào)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jīng)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fā)展了清晰的空間觀念。學生在獲得對數(shù)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fā)展。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學生現(xiàn)在己經(jīng)完成的發(fā)展過程,而是關注他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tài)或正在發(fā)展的過程。從前期的調(diào)查中,可知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角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對角己經(jīng)有了很樸素的初步認識,故教學中可以深挖角的初步認識的內(nèi)涵,這也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認識角》這一課中,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角。課堂教學中針對性的出現(xiàn)練習,讓學生明白,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尖尖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兩條線沒有一個公共頂點,所以也不是角。
由于學生對怎樣的圖形是角已經(jīng)有了感性的認識,故本節(jié)課教學步驟有所調(diào)整。首先課前引入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設計,在發(fā)現(xiàn)角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雖然學生并沒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夠初步辨認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角。所以,從現(xiàn)實生活中抽象出角的環(huán)節(jié)不需花費太多時間,重點在于如何畫角、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同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加入一定量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創(chuàng)設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出角,這就是將學生大腦中己有的角的形象用具體的實物呈現(xiàn)出來。接下去,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教師會盡可能的讓學生展示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再給予適時的引導和評價,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造工作,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培養(yǎng)。這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知。
而通過活動角的操作,學生在把角變大邊小的過程中,將進一步明白角的大小和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和邊的長短無關。強化了認知,在他們的動手活動中,獲得了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他們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操作、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從而把握概念的本質(zhì)、建立清晰的'空間觀念。
通過后續(xù)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角的大小的辨別方法,己經(jīng)有了很直觀的認識,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直觀的材料,通過課堂上一系列有關角的大小的操作活動,學生己經(jīng)在腦海里建立起角的大小的概念。明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一角的特點,初步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但是問題同樣存在,學生在教學后對角的概念己經(jīng)有了本質(zhì)的理解,他們在教學后,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夠舉一反三,他們己經(jīng)能夠找到角,但是他們對兩個角拼起來也是一個角這點,還缺乏一定的認知。
而這一點則需要教師在課后加強引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梢酝ㄟ^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練習紙上畫一畫角的符號,同時標上數(shù)字的方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多的是形象思維,他們無法在大腦中直接形成很清晰的角的形象。通過畫圖的方法,能讓他們把頭腦中的表象具體到紙上。在畫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會產(chǎn)生沖突。兩條邊能組成一個角,在中間再添上一條邊,則又形成了兩個角。那么,原來的那個角算不算角呢?沖突產(chǎn)生學生自然而然會理解,原來的那個角也要計算在角的總數(shù)之內(nèi)。學生在獲得對數(shù)學知識理解的同時,空間觀念也獲得了建立,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fā)展。
《認識角》教學反思15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jīng)歷找角、摸角、畫角、辨角、數(shù)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學生自學畫角是進一步感知角;辨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最后通過玩活動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jié)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第一次試講我用大的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學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來在正式講時作了調(diào)整,放手讓學生來玩變角游戲,在游戲中就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接著,我把黑板上畫的一個角的一條邊沿長,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沒有變,再把另一條邊延長,體會角的大小還是沒有變。然后學生思考:如果把兩條邊縮短呢,這個角的大小會不會變 ?通過演示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還有學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有關,那剪刀的兩條邊就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shù)學產(chǎn)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shù)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shù)學。
【《認識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角》教學反思06-25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1-12
認識角的教學反思01-08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3-19
認識角教學反思01-27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1-27
《認識角》教學反思02-06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04-05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8-11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