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1
這段時間我略讀了劉鐵芳博士的《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一本教育哲學的讀本,本書中劉鐵芳博士通過一些教育中的實例加以說明講解,感受頗深,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寫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蔽矣X得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點點滴滴,實實在在的教育卻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于每一處都要認真觀察,隨時留心的。
客觀地說,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不可能每一個孩子在學業(yè)上都能達到同樣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個孩子在他所經(jīng)歷的學校教育過程之中,都能顯示出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內(nèi)心被集火,生命被點燃,每天都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狀態(tài),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努力促成學生向?qū)W,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于接受挑戰(zhàn);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xiàn)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fā)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tài),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tài),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干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xiàn),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tài)之一。
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這種想象力與好奇心的.翅膀張得越開越好。小學階段,以接觸大自然為主要任務,使孩子感到愉悅,有愉悅的體驗;六年級到初中階段,充分理智階段,閱讀為主;高中到大學,就是孩子充分現(xiàn)代化的階段。這里他提到健康的放松方式:體育、手工、閱讀、音樂等,一個孩子從小充分接觸了大自然,有愉悅的生命體驗,閱讀了足夠多的好書,具備了充分的理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可以保證他對許多東西喜歡,但絕不會沉迷,不會深陷其中!盧梭說:孩子從小應與自然保持一致。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深感覺到這本書應該常讀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自我修養(yǎng)的提高結(jié)合起來,反過來指導、內(nèi)化為自己的自覺教育行為。相信有好的教育理論知識的指導,我們的教育會更上一層樓。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2
《什么是教育》一書是德國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著,通過老師的入門引導和對此書的閱讀,我對教育的本質(zhì)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認識。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質(zhì)是一種技能的培訓。比如,在小學時,老師教我們怎樣讀漢語拼音,怎樣做加法減法。但就是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誘的。語言、數(shù)字等作為人們揭示自然,進行交流而發(fā)明的一種符號,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但兒童由于缺乏社會經(jīng)驗,對于這種抽象符號的理解會很吃力。我記得當時有很多同學(包括我在內(nèi)),對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兩可,而老師并不會讓我們?nèi)ダ斫膺@其中的原理,只要我們作對題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付這些抽象的符號,F(xiàn)在想象,這種做法一方面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為什么這樣說呢?
死記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們的考試題目,靈活變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們沒有理解原理,沒有掌握為什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當遇到完全陌生的領域時,就不能解答了,何談創(chuàng)新呢?這種問題現(xiàn)在已然存在于各種教學活動中。雅斯貝爾斯在其書中將教育分為了經(jīng)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和蘇格拉底式教育。經(jīng)院式教育“僅僅限于‘傳授’知識,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無創(chuàng)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屬于此。師徒式教育類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蘇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說,以師生間的平等關系為基礎,通過老師的引導,“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這種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質(zhì)。如前所說的“教育”,就其本質(zhì)而言,只能稱作“技能的學習”,就像剛剛出生的雛鷹,必須盡快在“父母”的幫助下學會飛翔,否則,它無法生存。但人的教育,應該遠遠不止于此。
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性動物。狼孩的存在說明社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經(jīng)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币虼,通過教育,了解歷史,將歷史活動或者說是社會活動與個人的內(nèi)心活動相結(jié)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會,產(chǎn)生對于自己和整個人類群體的認同感。
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書中說:“教育正是借助于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一個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和為一體的活,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备鶕(jù)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教育必然會伴隨我的一生,同時,它一定是一種互動的活動!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3
晚上閑來無事,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從教已經(jīng)第三年了,我雖然已從幼稚逐漸走向了成熟,但是對于現(xiàn)在孩子需要什么樣的老師這個問題,我還有所疑惑。坐起身,目光掠過床頭的一本書,一個標題吸引了我:《教育,我們忽視了什么》。我想:或許我可以從這本書里找出我想要的答案。
《教育:我們忽視了什么》這本書匯編了20xx年江蘇省中學“師陶杯”全部獲獎論文,在講述教育“尷尬”的同時,也體現(xiàn)著教師對教育現(xiàn)實的反思和教育理想的追求。這本書的第一篇就是翔宇教育集團寶應實驗初中的張愛軍老師寫的《教育:我們忽視了什么》,這是他基于畢業(yè)班學生狀況的現(xiàn)實思考的成果。我看了之后深受感觸。張老師從畢業(yè)典禮上學生的熱鬧和教師的落寞引起的發(fā)差現(xiàn)象為緣由,繼而再現(xiàn)了現(xiàn)在畢業(yè)班學生的一些“狀況”,而后結(jié)合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和想法進行分析、總結(jié)出引起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會以過去的學生作參照加以對比,把過錯全部歸因到學生身上,總是以懷疑和否定的眼光審視孩子的做法和想法,最后導出他的結(jié)論:教育,我們究竟忽視了什么。
的確,我也剛帶過初三,有過這樣的體會:學生對家長的敵視,與老師的`對立,與同學的不友善等等,還有畢業(yè)之后,學生們熱鬧地忙著寫畢業(yè)留言時,老師默默地坐在辦公室里整理著自己的東西……這些情景有點在我身上發(fā)生過,有的沒有。面對這些情況時,我也曾猶豫過:現(xiàn)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老師才算滿意?平時辛辛苦苦的傳授知識、教育他們,他們卻不知道感謝,甚至在畢業(yè)的時候不都來問候一聲。但我并沒有多想,我本能地把責任都推給了學生,認為是他們沒有“良心”,“忘恩負義”,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學生的錯,老師怎么做都是為了學生好,殊不知有的時候方法使用不當也會適得其反。教育的主體是“人”,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發(fā)展,要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育的關鍵字在于“育”上,而我們很多老師卻光注重于教,忽略了育人的功能。
看來我確實錯了,張愛軍老師把學生看的如此深遠,把教育想的如此透徹,這份心思是值得我學習的,也正是由于他的這種凡事多思考的精神使得他的論文獲得了江蘇省“師陶杯”論文比賽的一等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他的文章標題命名了這本書。我愿當一名像張愛軍老師一樣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攜愛而行,更好地詮釋教育的意義。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4
早就聽說《愛的教育》是一本深受啟發(fā)的好書,我在暑假里用平時積攢的零花錢買下了這一本讓我夢寐以求的書。
回到家,我就坐在椅子上,孜孜不倦地拜讀起來。我仿佛至身于這本書的情節(jié)中去,周圍的世界對我來說好像消失了一樣。其中《我的母親》這一篇使我受益匪淺,這是安利柯的父親寫給安利柯的一封信,讀著,讀著,我的心不由得沉重起來!澳阋涀,母愛是人類最神圣的愛,賤踏它的'人會受到唾棄,無論一個人他多么有成就,只要他傷害了他的母親,使母親痛苦,他就是最卑鄙的人!
讀著這一段段的文字,我為安利柯感到幸運,因為他有一個這么優(yōu)秀的父親指導著他,教育著他,同時我也為自己感到很慚愧,我何嘗不是一個讓母親既傷心又痛心的安利柯呢?是的,我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
在家里,我就像個“小皇帝”,媽媽就好像是專門伺候我的保姆,媽媽照顧我就好像是她應盡的職責!皨專茵I了。”媽媽就拿來好吃的放在我邊上。“媽,我渴。”媽媽就起身給我去端水。我時常對自己說要懂事,要好好珍惜這種“特權”。
有次,媽媽拿來了我不愛吃的餅干,我忘了自己以前諾言,就沖著媽媽吼了起來:“我不要吃這種,你又不是不知道!焙鹜昃桶扬灨伤υ诹说厣,這時我看見媽媽邊往地上撿餅干,邊用一種狠狠的眼神瞪了我一下,我知道我把媽媽惹火了。
我害怕媽媽發(fā)火時候那兇巴巴的眼神,就像要把我“吃掉”一樣。說是遲,那是快,我馬上蹲下去和媽媽一起撿餅干,一邊說:“媽媽,我錯了,我不該這樣對您!眿寢層脺厝岬目跉鈱ξ艺f:“你要記住,要想別人對你好,至少你得尊重別人!甭犃藡寢屨Z重心長的話,回想起一段段的文字后,就好像給我的心靈來了次洗禮,讓我陰暗的心靈頓時感到陽光起來。
雨天,我經(jīng)常在上學的路上看到媽媽牽著孩子的手,背著沉重書包,不顧一切地為孩子打著傘,全然不顧自己被雨淋得濕透……是的,所有的母親都愿意為孩子遮擋所有的風雨,這就是母愛,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我的媽媽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這時,我感受到了母愛真的是那么的偉大,我真想一下子撲到媽媽的懷里,請求媽媽的原諒。媽媽,我拿什么來奉獻給您呢?我一遍遍地追問自己。我會做個好孩子,好好學習,用優(yōu)秀的成績來回報您對我的愛!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5
雖然閱讀下來感覺較為吃力,但是還是花了大約二十天陸續(xù)看完了《教育是什么》。作者沈思先生人生閱歷豐富、思想深邃,雖以教育命題,但全書并不局限在狹義上的學校教育,更是包含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職場教育等更加豐富宏大的主題。
掩卷思索,對照自己近二十年的受教育歷程、十五年的工作經(jīng)歷、以及六年為人父的家庭教育角色,我既感受到實踐與先進理念的巨大落差,有一種理想與現(xiàn)實不能合拍的困惑,又有一種撥云見日的開悟。在兩個層面上有所收獲:
一、找準人生角色定位
借鑒作者的說法是有關“道”的層面。正如書中所說,教育需要回歸本心,將“培養(yǎng)人”作為根本任務,只有在這個定位上教育才能良性發(fā)展。人生數(shù)十載,我們大部分時間需要同時承擔多種角色:子女、父母、夫妻、學生、朋友、下屬、同事、領導。有些以主動選擇的,有些只能被動承擔。只有我們能夠準確定位自己在某一時刻的角色,全心投入進去,才能使得人生絢爛多彩。
比如作為子女要懂得感恩并孝敬父母;作為夫妻要相親相愛共擔人生風雨;作為學生首要任務是學習,努力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作為下屬要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做自己崗位上的.螺絲釘;作為同事要相互補位,共同創(chuàng)造團結(jié)協(xié)作的工作氛圍;作為領導要善于帶隊伍,激發(fā)士氣,既會管(人)又會理(事)。
沈思先生在書中寫道:“想不想做,在心,排第一;怎么做,在腦,排第二;具體做,在手,排第三。”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理解自己所承擔的角色,并按照上面這句話去審視自己,堅持做人做事的規(guī)則,人生就一定會釋放光彩,會更有意義。
二、善用問題分析工具
借鑒作者的說法是有關“術”或“器”的層面。三維九方圖是沈思先生的創(chuàng)新,清晰直觀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教育是什么的闡釋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分析、解構(gòu)問題的工具,是將對某一問題的思考過程顯性化、邏輯化的手段。正像作者所說,三維九方理論是“解釋教育、推動教育轉(zhuǎn)型升級之利器,也是解釋文明、推動文明轉(zhuǎn)型升級之利器”。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對問題,需要像沈思先生這樣找到一些“利器”來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比如在分析問題中常用到的頭腦風暴法、魚刺圖法、系統(tǒng)圖法等等,在執(zhí)行中用到的有PDCA工作法、5W1H工作法等等。在工作中,只要我們堅持做到宏觀思考、中觀分析和微觀執(zhí)行,善于運用辯證思維和各種問題分析工具,就一定能夠做到事半功倍。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6
在閱讀了《教育是什么》一書后,全書主要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也從中吸取了許多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及教育等方面的理論,同時對我街道岱山的“理想教育小鎮(zhèn)”的未來輪廓有了一定的憧憬。關于教育是什么?人們所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本書中也有一定的答案可循。
“人是什么,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本書首篇的內(nèi)容便是關于人而展開!碍h(huán)境是什么,是教育的第二個問題”,本書第二篇的內(nèi)容是關于課堂軟環(huán)境而展開!叭耸墙逃膬(nèi)因,環(huán)境是教育的外因,作為內(nèi)因的人與作為外因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本書第三篇的內(nèi)容是關于教育的具體落實而展開,而后作者又立足于三個三維九方理論模塊構(gòu)建的三維九方理論體系,讓我們這些關心教育的人多了一個觀察教育的新視角,多了一個解釋現(xiàn)有教育現(xiàn)象、開創(chuàng)未來教育新局面的新的理論工具。
作為一名街道青年,就我而言教育應該首先要面向孩子的,在這個時間段里的教育決定著他未來的處事方法、行為模式,直接塑造著他在未來的認知。要幫助孩子們認識生命的價值和理想的意義,讓孩子們得以感悟生命美好,珍惜生命存在。
畢竟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生命的準確意義還不能太好地理解,但只有明白什么是生命,明白父母養(yǎng)育一個生命的艱難,明白每一個生命存活于世的可貴,他們才能懂到底什么是愛,什么是珍惜,才能學會尊重每一個小生命,學會感恩自己的父母親人、老師朋友,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能有寬廣的胸懷,與他們、社會達到完美的`融合,從而隨著世界的發(fā)展和諧發(fā)展。
其次,我認為理想教育還應該培養(yǎng)孩子們積極向上的三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說過:“這次疫情結(jié)束后,希望國家逐步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蔽覀兇蠹叶贾溃挥袠淞⒄_的“三觀”,才能讓孩子在面對災難和危機時作出正確的應對。而對于一個人來說,樹立三觀要從孩子時期開始,尤其是在他剛剛對世界有了自己的個人認知時,很多重要的問題都要開始培養(yǎng)。
在我看來,“理想教育”不僅是教育學生們知識、構(gòu)建高質(zhì)量教學環(huán)境,更應該塑造孩子們良好的理想信仰與價值追求,如此才能跳出狹義的“教育”,全方位融入人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需求,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提升居民的平均教育素質(zhì),將岱山打造成一個從學生到家長、從少年到老年、從本地人到外來人口在內(nèi),人人享有高質(zhì)量教育公共服務的“理想教育小鎮(zhèn)”。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7
暑假期間,我用了一周的時間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我個人認為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引用別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屬于別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屬于自己的全部是廢話。這種拼盤文化,很適合饑餓者速食。
本書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題,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應該深入思索的命題: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理應當從教育對人的長遠影響角度來評判。某國的教育應當屬此例——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精神。這種人本教育既不忽視生存的需要,也沒有把生存當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識之上,重視人,人是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主體;人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人的發(fā)展服務,提高人的生活質(zhì)量,達成人的夢想。從教育的長效來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國十數(shù)載,四處碰壁,只好把實現(xiàn)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當時,他也未必十分熱衷的推銷自己的理論,因為從接受的角度來看,一個四處碰壁的理論肯定吸引力不強。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yōu)秀的有72人,優(yōu)秀率僅2。4%,但是他的學說卻深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恐怕這一點連孔子本人都沒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磥,衡量一個教育的好壞成敗還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發(fā)芽,開枝散葉,逐漸發(fā)揚光大,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謂“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nèi)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fā)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發(fā)展人各方面獨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獨立性、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獨立性、習慣的獨立性等等這些標志個體獨立意識的教育。面對一個受教育者,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然后成為生活的強者,最后,他讓周圍更多的人都變成強者。所謂的“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須是一個有著獨立精神的人,一個獨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育者有責任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可是我們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沒有老師學生就不能長大成人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記住,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會成為獨立的有想法的個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8
周末翻了《什么是教育》一書,雖然有些章節(jié)哲學意味比較濃,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我每看-章節(jié),就做些簡單的摘錄,及時的總結(jié)出里面的一些思想觀點。經(jīng)過將近一周的閱讀,我終于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顫,收獲很大。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感想。
首先談談教育的含義,書中談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教育法,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
我覺得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nèi)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chǎn)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什么是教育?在我眼里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給學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的向往。
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會灌輸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在我的數(shù)學課上總是讓孩子們學會做一道題會做一類題找到學習中的“道與術”。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些觀點,細想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簡直是太少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一直是在強迫下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我要努力去喚醒學生的靈魂,去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我一直以為學習本該是件快樂的事。每個人生來就有探究的欲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當我們?nèi)ソ邮苄迈r的事物時,我們的內(nèi)心得到了滿足,我們會獲得一種快樂。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yè),通過培養(yǎng),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yōu)秀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種勸學的態(tài)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zhì)。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9
偶然的機會有幸得以加入敘事者這個平臺,通過這些老師們的教育隨筆、讀后感以及讀書分享等,無聲的浸潤著我。最近敘事者共讀的書目是《做有溫度的教育》。
首先,這本書就深深的吸引著我。帶著有溫度的教育當是如何的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并且一旦開始,我便不愿合攏。他的一些觀點,一些話,讓我對教育是什么,教育應該帶來什么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時的被夸大,教育者的職能不時地被貶低,教育者的地位時上時下。作者寫到: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我覺得教育本應如此。
教育工作者,無論身負盛名還是背負罵名,他的職業(yè)靈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轉(zhuǎn)化優(yōu)生,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標,有的人認為教育就是搞好成績!假設這些教育目標都達到了,那么不及格的,沒有考上985、211的,不是優(yōu)生的.,這些學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么呢?那這部分沒有達到所謂的教育目標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種“優(yōu)待”呢?
教育者面對的教育對象性格迥異,天賦亦然。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一片葉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評價標準體系里又如何都會稱心如意呢?每個人自有每個人的出路,教育應該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們的學生當中,有的天資聰穎,學習能力快;而有的,稍微遲鈍,有點吃力。面對這不同層次的學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更多可能。讓他即使某一個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著!
在很多時候,對后進生的學生冷眼相待,對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心灰意冷,對種種不如意的學生行為的消極對待都是在剝奪學生更好成長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有情緒,教育者更應該做一個優(yōu)秀的情緒管理師!
或許是作為一名新教師,或許是因為我本身不會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我對自己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即使始終不做作業(yè)的、調(diào)皮頑劣的,我都始終對他們懷抱著希望,我總是愿意相信:下一次他們會更好的!我也愿意相信,當下成績的不如意,也并不代表著永恒!
社會、學校、家庭,太急于給成長中的孩子下定論,貼標簽。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淪于壞標簽中,既已定論,又何苦掙扎的消極避世態(tài)度。這些急功近利的行為非但不能激勵學生知恥而后勇,卻恰恰讓這些標簽稱心如意。因為比起撕掉標簽,接受這樣的標簽貌似更容易!
教育,應為學生提供茁壯成長的養(yǎng)分,以及快樂成長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殺他們成長的概率。教育,應為處于其中的每個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種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應是有的!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10
女兒高中畢業(yè)時,成為耶魯大學當年在中國大陸錄取的兩名全額獎學金獲得者之一。媒體報道后,引發(fā)一眾熟人朋友前來淘取“捷徑”,我們因此仿佛籠罩金光,自以為在子女教育方面有了一點點話語權,從此開始關注國內(nèi)有關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然而,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始,聽了很多以槍眼為中心畫靶子而自稱神槍手的故事,其言雖諄諄,聞之卻藐藐。直至近日獲沈思先生所著《教育是什么》,才有披沙瀝金而眼前一亮之感。
在《教育是什么》一書中,作者以“轉(zhuǎn)變思想、釋放人性”為基點,提出物質(zhì)形態(tài)人與精神形態(tài)人的新概念,揭示精神形態(tài)人在從欲望到情感再到思想的心力增長過程中,因與處于道、術、器不同水準的教育環(huán)境互動,而呈現(xiàn)出個體人被文化而文明萬千差異化結(jié)果的客觀規(guī)律。
當今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家庭,均可滿足孩子作為物質(zhì)形態(tài)人的成長需求。但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家庭和學校與社會環(huán)境,卻不能提供孩子作為精神形態(tài)人心力增長的必要充分營養(yǎng)。聯(lián)想國人從“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誤區(qū)開始,歷經(jīng)十二年不容子女有絲毫思想空間耳提面命的嚴酷督促,到高考時迷信穿旗袍可“旗開得勝”的愚昧,不禁掩卷嘆息:育人何其難!
育人難,難就難在包括學校、社會、父母的人性教育思想形成難!在“器”、“術”類教育環(huán)境中,常見表現(xiàn)為:
一曰“器”。家長、學校強調(diào)“師長之尊”,奉教學大綱為圭臬,凡事以孩子是否“聽話守紀”為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培養(yǎng)千篇一律的“復讀機”,而非具鮮活情感、思想的人。
二曰“術”。家長、學校以“傳道,授業(yè),解惑” 之師自居,將孩子置于從屬地位,上課滿堂灌,作業(yè)一大堆。盡管以愛的名義耗費精力傾注心血,卻難獲取孩子的高分成績、優(yōu)良品行。
在此“器”、“術”類教育環(huán)境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子女教育成果何其難?而若首先由家長“轉(zhuǎn)變思想、釋放人性”,則可掌握如沈思先生所述人性教育思想,抵達“道”之境界。舉“道”之綱,自能張“器”、“術”之目,獲取教育的豐碩成果。
回顧小女的成長歷程,夫人循循善誘,有效激發(fā)孩子強烈的求知欲釋放其人性能量,為其作為精神形態(tài)人提供了充足的心力增長動力,可謂抓住了“悟道”之綱而呈現(xiàn)出與沈思先生所述教育規(guī)律高度吻合的結(jié)果。小女從小到大,一直處于“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的積極狀態(tài)。這種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熏染的孩子,心中自有大世界,當然能在耶魯大學和美國職場這類超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嶄露頭角。
由此可見,育人難,難在“悟道”。若能用心“悟道”,創(chuàng)造能充分釋放子女人性能量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則何愁育人難?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02-24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11-08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04-25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6篇11-08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6篇)11-08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06-30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03-13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后感(精選6篇)03-08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通用7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