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參觀韶山紅色教育基地的心得體會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參觀韶山紅色教育基地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參觀韶山紅色教育基地的心得體會1
4月19日在市安防協(xié)會領導的親自帶領下,我們帶著對革命圣地的向往,懷著朝圣般的渴望,參觀了毛澤東主席故里——韶山。我們不僅僅是去那里參觀,更主要的是學習,深入的學習我黨建黨,建國的艱辛,學習那些革命烈士的英勇頑強,學習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精髓。
韶山是毛澤東主席學習和成長的地方,也是他點燃革命的圣火,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找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正確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起點。在毛澤東主席的故鄉(xiāng)韶山,深深地感受到了韶山人民對毛澤東主席的敬仰、愛戴和懷念。毛澤東主席那高達10.1米、兩手卷握文稿、兩眼炯炯有神地注視遠方的銅像矗立于青松環(huán)繞的廣場上。帶著崇仰的心情看他的風貌,承受了許多風風雨雨,看他的歷史,經(jīng)歷了多少槍林彈雨,在他的眼中,時刻散出堅貞不渝的品格。久久瞻仰,心系偉人,欽佩之情溢于言表。站在銅像前,仿佛能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激蕩人心的巨人之聲。站在銅像前,會使你增添一種無窮的力量。有一種“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的革命豪情。
在毛澤東主席故居、在毛澤東銅像廣場、在長沙市的大街小巷,我們都能深刻的了解到,當年革命的火種,星星燎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能磨滅的烙印,這革命的火種,歷經(jīng)了80年風雨滄桑,依然經(jīng)久不息,見證著往昔崢嶸歲月,也照亮了后輩前行的路程。如今硝煙散去,只留下靜靜的故居、蔥郁的山林,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nèi)セ叵肫D苦年代的生死考驗、血淚洗禮。一座座歷史遺址不僅有其獨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歷史風貌,以及自然風光,都會對我們產(chǎn)生永久的魅力,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
通過此次“紅色之旅”,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使我對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新時期繼續(xù)學習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什么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幸福觀、苦樂觀有了新的認識;從而也更加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今天,我將把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帶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去,與時俱進、搶抓機遇、開拓創(chuàng)新、帶好隊伍,牢固。
參觀韶山紅色教育基地的心得體會2
我在毛澤東主席的母校一師求學,感受著一代偉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心中感到無限敬畏。大一結束那個暑假我決定去毛澤東主席的家鄉(xiāng)看一看,看一看他以前生活的地方,韶山。
坐火車上午到了韶山,韶山的火車站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不大,但是卻有一種怡人清新的感覺,遠離大城市的喧囂,格外寧靜。我坐了車站的大巴到了韶山。韶山的景色真的只有親自到了才能體會到,“一路景色,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暖氣上蒸,嵐采舒發(fā),云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圖畫!边@是正是一代文豪毛澤東主席筆下的韶山。在雄偉氣派的故居廣場,較以前擴大了很多倍。一代偉人的'銅像,高高聳立在韶山廣場,栩栩生輝。許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瞻仰毛澤東主席的銅像,給他獻花與他合影,毛澤東主席高大的身腔、偉岸的身材,一身整潔的中山裝,更令人肅然起敬。
我還參觀了毛澤東主席故居,這是一套非常普通的兩家合居的湖南民居,面臨池塘,依托青山,荷葉連連,人杰地靈。普通而陳舊的家具,顯示著那個時代的樸實。我們還看到了毛澤東主席那留有73個補丁的睡衣和書籍、黨費證等遺物時,在毛澤東主席的臥室里,桌上擺著一盞油燈,少年時代的毛澤東經(jīng)常在這盞桐油燈下學習,他自小熱愛勞動、關心別人、關心天下。是韶山這個簡樸的小山村,哺育了一代偉人,從而解救了全中國。
通過這次韶山之行,我的內(nèi)心受到很大的觸動,在那個艱苦的年代毛澤東主席克服重重困難成就大業(yè),為后世創(chuàng)造不朽。那當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卻又很多人吃不了一點苦,在自己的舒適區(qū),沒有作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繼承發(fā)揚先輩們艱苦卓絕的精神,不怕困難,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參觀韶山紅色教育基地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參觀韶山心得體會09-17
紅色教育基地培訓心得08-25
參觀韶山灌區(qū)作文11-10
參觀消防教育基地心得體會08-14
參觀警示教育基地心得體會10-23
參觀廉政教育基地心得體會08-20
參觀狼牙山五壯士紅色教育心得體會08-24
參觀廉政教育基地心得08-20
參觀基地作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