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國文脈讀后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文脈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文脈讀后感1
我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開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fā)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劉和審美潛流。” 談到文化,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源,是我們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歷經(jīng)千余載歲月的滌蕩,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shù)的文化瑰寶。面對如此之繁華盛景,一個中國人,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淵源一無所知,甚至鄙薄,顯然是極端可怕的。這不禁讓我們意識到,品鑒和把握先祖賦予我們的財富,并將其不斷延續(xù),推向高峰,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瑯滿目。正如我上文所說,把握和品鑒其精髓是關鍵所在。而文學的發(fā)展變遷正是華夏文化延續(xù)變化的一條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線,它的`活力充分展現(xiàn)了我國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華。因此,抓住這條主線,有助于我們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悟文化的神韻精髓。
然而我驚喜的發(fā)現(xiàn),點明主題之后,《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原點,從《詩經(jīng)》講起,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統(tǒng)一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展現(xiàn)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既是文學的發(fā)展,亦是歷史的變遷,生動地為我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縱觀全書,開始的兩個篇目,《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是總體綱領,它們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中國書法史,之后是對每個時代文脈分別以個體進行精細論述,使全書更加豐滿充實大浪淘沙,歷史沉浮,那一條貫穿中國文化的文脈正逢抉擇的關鍵。我們面對著繼承與發(fā)揚的機遇與挑戰(zhàn),余先生的作品點明了社會的現(xiàn)狀與背景的潮流。經(jīng)典不可復制,此話擲地有聲,既承認了人類一切文化壯舉由盛而衰的必然規(guī)律,同時也提出,應當敬畏經(jīng)典,保護經(jīng)典。
讀《海迪姐姐的故事》有感讀《莫泊桑文集》有感中國文脈讀后感書評
中國文脈讀后感2
與文化對話
邵櫻菲
“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背趼牭轿幕瘜W者—余秋雨先生的這句話滿分作文網(wǎng),我就感慨于它的生動與精煉。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好奇,我捧起了《中國文脈》。
談到一個國家的文化,的確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話題。我認為,它體現(xiàn)出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底蘊,一個國家的歷史積淀。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有著一條漫長而又多樣、精彩的`文化脈絡。
這本沉甸甸的書以中國文字為敘述原點,從《詩經(jīng)》講起,到春秋的百家爭鳴,秦漢的文字統(tǒng)一,著名的《史記》一書與司馬遷,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性與一流文采,直至每個人都熟悉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完整地再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解讀了其一波三折的進步、演化的歷程。
讀《中國文脈》,我仿佛與作者一起,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頌橐晃粫r間的旅行者,去品味《詩經(jīng)》之余韻,瑯瑯上口的重章疊句;品味屈原之《楚辭》,艱深而熱烈,華瞻而深深,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強健詩魂;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大膽跳出漢賦,追求華麗之風,還有許許多多的大作,為中國文化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最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我認為是余秋雨先生對于佛教的研究與敘述。他總結到,佛教的根本教益是“緣起性空”,也就是說,萬物的根源是一個個偶然事件的偶然組合。而在如今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人極力地追求功名利祿,金錢榮譽。既然世間萬物的根源都是空的,我們?yōu)槭裁床蝗ヂ仄肺渡畹拿篮煤蜕心切﹣碇灰椎摹靶〈_幸”呢?佛教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宗教追求的正是平和,自在與放松。當我們火急火燎地快節(jié)奏生活時,另一邊是輕煙繚繞,平靜美好。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逐漸看淡金錢與功利,去追求心境的平和與自在。
同時,《老子》中的“上善若水”思想也令我感觸。最高等級的美德就像流水一樣,默默地滋潤著天下萬物,滋潤著它們的根系,卻從不與其爭奪功勞,這就是最高的道!余秋雨先生說:“對我一生影響的思想有很多,但對我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老子的上善若水”。”他把人生的最高準則定為“上善若水“。我也希望,我會向上善的目標而努力,有堅定的信念,為社會作出積極的奉獻。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和“上善若水”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立足今日,回首中國文化深厚的歷史根系,能從書中的文字中結識千百年來中國文化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領略中國文脈的博大精深,呼喚亙古偉步,再現(xiàn)偉人智慧。
中國文脈讀后感3
秋末冬初,一本書闖入了我的生活,余秋雨用自己的筆墨,承接了幾千年的中國文脈。
作者先總序文脈,與書法歷史,再按時間順序仔細講述,從黃帝一直講到近現(xiàn)代,滔滔不絕。而在你仔細品讀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作者文字優(yōu)美,又會感嘆作者評判有力。作者會用大量詞語辭藻來描寫唐詩的美,也會運用比喻解釋眾人李白與杜甫友情不平衡的談論,甚至會用反問語氣將挖《紅樓夢》中啞謎之事問到一無是處。
在作者的筆下,最犀利的句子,會成為最有力的槍,駁斥膚淺的眾人,自成一派。他會用明清與近現(xiàn)代對比,使近現(xiàn)代仿佛人才輩出的假象被真相的到來拍打在一邊,而且將明清說成“最郁悶的年代”。他會用詩作數(shù)量證明乾隆一人寫的詩遠超《全唐詩》,但論質(zhì)量,還有什么好比呢?他還會用最理智的論證說明對于文天祥,忽必烈是最不希望他離世的人,而民眾的黑白思維促使他被扣上了反面印記。
看到真相被揭示我會暢快淋漓地叫好,而獨到詩意的語段我會仔細品讀,愛不釋手。我讀到作者在小山上遭遇狂風暴雨時的孤寂,用心感受;我讀到墨子演說自己的抱負,感動萬分;我讀到詩經(jīng)的雎鳩黃鳥、蒹葭白露,品味其中的`喜怒哀樂;我又讀到李白對于千古蜀道、九曲黃河、瀑布飛流的驚訝,隨即贊嘆著他超凡的詩作;我更讀到斷裂的《富春山居圖》的慨嘆,為它精彩而又不堪的命運嘆惋。
然而,本書留下了太多可以思考的深刻問題,可以研究的重要課題,更是提出了振興文脈的呼吁。的確,夢想的實現(xiàn)在于實干,新一代的我們,要傳承中國文脈,為它的發(fā)揚光大做出不懈努力。
而我也感謝作者,感謝他引領我進入如此高深的討論,賞析每一篇文章。我用驚奇的眼光看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從容大氣,看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深邃,看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萬丈豪情。如今的我,已與文學為友,以文脈為師,真正愛上了文化。
中國文脈讀后感4
我平常讀書,喜愛挑作者,喜愛挑書的封皮。
寒假里,閱讀組舉薦了幾部書,我先上網(wǎng)搜了一下全部書目的介紹,準備選出自己比較喜愛的來讀。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堅決果斷先搜尋了他的《中國文脈》,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高雅,配以一簇大紅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撥著我的心,所以當即拍下了這本書。這部書一共分三個部分:
一是中國文脈。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國古詩的源頭——《詩經(jīng)》,還談到了諸子百家中的老莊孔孟,從體裁上來看還賞析了楚辭、秦碑、漢賦等;然后縱橫大唐詩文,點評南唐李煜,盛贊了宋代豪放詞風及愛國情懷。隨后,他論元雜劇、明清小說,最終來到近現(xiàn)代,回望了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這一路寫來,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國雜亂的文學史按年頭、體裁及歷史作用清楚地梳理開來,讓我的腦中的歷史文學學問馬上呈立體狀。
二是筆墨歷史。作者縱覽歷史,回望過往,從甲骨金文,始終寫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寫了漢字之于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它的書寫是一種集體人格程序,有風范和表情,不僅是集體的審美,更有韻致,推動了文化的`美學品行。漢字千年,歷久彌堅,漢語魅力,當并不只遣詞達意,更須在用典引文、在修辭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個話題來說中國的上古時代,從揣測皇帝到感悟神話,然后寫殷墟甲骨,考古記事。余先生回溯了黃帝和炎帝的時代,他列舉了許多史家對于上古中國歷史的質(zhì)疑,認為華夏文明皆是外來,或者,認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話傳聞。
以我的學識,讀起本書來覺得有些費勁,但卻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我通過閱讀本書,把上高校時期學到的古代文學史回顧一遍,又親近了中國歷史。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好像能從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中國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體溫。循著這條脈絡,我感覺自己似乎在探尋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頭。余秋雨先生說自己想通過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來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對于我而言,我讀過他的這本書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長者智者導引著,遺忘了眼下的熱鬧與物欲,遺忘了世俗的紛擾,只想徜徉于中國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尋、去收獲,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嗎?想來,在當今社會中能讓人擺脫紛繁陸離的世界,細心潛讀的書籍真的不是許多呀!
對于中國文字,我雖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化、他的美、他的精髓我從未想過,讀了本書,我剎那間發(fā)覺原來漢字竟然是一種藝術,感謝余秋雨先生帶我領會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藝術寶庫,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可以把這座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也同我一樣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劣谧罱K的一部分內(nèi)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閱讀,覺得他有許多歷史的專業(yè)學問,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還是前兩個部分的內(nèi)容。
中國文脈讀后感5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有社會的地方就有文化,而文化,則是依靠文字為載體,傳遞獨立人格的思想內(nèi)涵,觀念主見,它在一代又一代歲月的風化中日臻完善,嬗變?yōu)橐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先秦的諸子百家,大眾的儒家思想,端午清明的節(jié)日風俗……是我們的精神文化;琴棋書畫,筆墨紙硯,文學作品……是我們的物質(zhì)文化,二者都是我們這個民族萬千人民的才智結晶。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思想的巨人以文字點燃文化的火炬,即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以科學民主思想代替封建迷信,但并不止步于此,正如余秋雨所說:這種轉化更有一種接近本源性的物質(zhì)基礎,即“鋼筆文化”代替“毛筆文化”。五四斗士們自己也運用毛筆,但他們是用毛筆在呼喊著鋼筆文化。毛筆與鋼筆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們各自都牽連著一個完整的世界。
展望建國xx周年的今日,各種文化思潮此起彼伏,我們接納優(yōu)秀的外國文化,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包涵各自民族的特性,但不管怎么說,我們都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因為只有她,才賜予我們其次重血與肉,才讓我們在濃濃歷史迷霧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歸屬。
在歷史的觀照下,我們找尋現(xiàn)實生活的`脈絡和意義,猶如久旱逢甘霖,我們遇見文字,如饑似渴寫下內(nèi)心孤獨與深思的獨白,大膽而羞怯的表達我們的愛情與希望,耳邊廝磨迷茫與遲疑不決。似野草,春風吹又生,似煙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卻又不是,然而記錄文字,就是塑造我們自己。 希望你的文字里,有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的鮮活匠氣,有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冷峻深邃的思想,更有春秋《詩經(jīng)》“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熱情敦厚…… 站在歷史的宏偉長城上,看國破家亡,兵荒馬亂之中,中華文化霎時可能隕滅,但在一批批忠貞文化志士的愛護下,一息尚存。因為堅決,因為執(zhí)著,他們使傳統(tǒng)文化歷久彌新,而現(xiàn)在,處于新世紀,新將來的我們,作為千千萬萬高校生的我們,莫非不應當在心底保存對傳統(tǒng)文化的虔誠信念,為她,更好的雕琢自己,為她,更好的取精去粕,為她,更是為我們泱泱大國——中國。
文化相傳的過程,是我們民族精神靈魂的解閃爍與解放。行走在文化絲綢之路,愿每一個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世界都能使你心靈更加豐滿充盈,擁有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開啟心智,涌現(xiàn)你獨一無二的魅力,呈現(xiàn)當代高校生的豐神俊貌!
中國文脈讀后感6
前記
談到文化,這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瑯滿目。
文化,之所以稱為文化,就是因為它的那般與眾不同,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shù)、再有資金,也與優(yōu)秀文學基本無關。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中國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它早在黃帝一代便開始作為記錄的工具,于是,文字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在那平靜安詳?shù)狞S河流域一帶,孕育出了《詩經(jīng)》。余秋雨先生這樣評價詩經(jīng):“《詩經(jīng)》使中國文學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這種香氣和聲音,將散布久遠,至今還聞到、聽到。”于是,中國的文化,便從此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走向了極為博大精深的漢朝。
領略漢朝
在漢朝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著名文學家:司馬遷,司馬相如,孔融,班昭,班固,東方朔。在這些人物中,令我最欽佩的人就是司馬遷:他在年輕時是一個旅行家,游覽過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在他三十七歲時,他因為幫著戰(zhàn)敗投降的李陵說了幾句好話,就惹怒了皇上,被殘酷的處以死刑,但是,他為了自己未編寫完成的史記,最后決定用腐刑代替。我一直十分驚訝于他用超長的勇氣竟然活了下來,因為當時在那個彌漫著開疆拓土之勢、征戰(zhàn)殺伐之氣的時代,人們對死亡看得比較隨便。司馬遷過去侍從漢武帝出巡時,常?吹疆敃r的大官由于沒有做好迎駕的準備而自殺,就像懊喪地打一下自己的頭一樣簡單,周圍的官員也不以為意,例如當時河東太守和隴西太守都是這樣死的。他大可以直接死去,撒手人亡,但是他并沒這樣做,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
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其有價值的地方就在于它開辟出了一個新的寫作思路——散文。就這樣,時間一晃而過,到了三國鼎盛時期:
亂出豪杰
文化上的三國對壘,讓人啞口無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兒子中有兩個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攏在一起,占去了當時華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謂“天下三分月色,兩分盡在曹家”。曹操的詩,干凈樸實,簡約精悍,曹植的詩,凄凄涼涼,純美高雅,曹丕的詩,綺麗工練,抒情深婉。三個人中,每一件精品都是能使世人嘖嘖稱奇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但是,話說回來,其實諸葛亮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家,他寫的《出師表》在中國,只要有點文化的人就知道,南宋詩人陸游曾經(jīng)這樣評價出師表: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只是,諸葛亮的文章,是當做一份軍事文件來寫的,只憑這一點,他就比那心胸開闊,壯志激昂的曹操略顯遜色。因為曹操,他是真的把詩當做詩來寫的。
自三國以后,便是唐朝——一場審美的大爆發(fā)。
審美之勢
唐代文學自立而冗,豐富而挑剔,就像一場文學審美大爆發(fā)。在這場審美爆發(fā)中,接過中國文脈的人是是田園文學家陶淵明。他自幼修習儒家經(jīng)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厭倦了官場生活,于是脫穎而出。他感受自然,享受平靜,以大自然為魂魄,享受田園生活,最后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
繼陶淵明之后,在唐代,一個又一個文學巨匠脫穎而出,這,就是為什么唐代文學如此之興盛的原因。但是,唐朝的唐詩盛世,其實南北朝功不可沒。北魏就像一個文化大熔爐,集各朝文化于一身,使它們?nèi)谟谌A夏文明之中。
北魏王朝,不僅在唐詩上有著光榮的成就,還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國家文明中,以龍門石窟與云岡石窟為最,今年寒假我還特意的跑去做實地考察,當我看到了那壯觀雄偉,高高聳立在那石壁之上的石窟時,我不禁發(fā)出一聲感嘆,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大批勞工熱汗朝天的修建石窟時的場景。
亂藏蘊麻
時光變遷至了宋代,盡管宋代已經(jīng)失去了唐代的輝煌,但是畢竟宋太祖趙匡胤提出了文人當政的政治思想,所以中國文脈還依然閃耀著明亮的光芒。使宋代文學還是與往日比起來更別具一格。
宋詞的出現(xiàn),使中國的文脈為之一振,使無數(shù)的愛國詩人因為憤憤不平,而留下了自己的筆墨: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祝鹭傡粝,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當我在電腦上打出這些熟悉的詩詞時,我不禁再次被它們的驚天氣魄所打動。宋代,就是一個愛國志氣的高漲的時代。就是他們的氣概促成了擁有豪邁之氣的宋詞,并使其達到巔峰。這,或許是連文學水平達到鼎盛的唐代也自愧不如的。
文化延續(xù)
元代,一個壽命只有鮐背之年的朝代,創(chuàng)造了中國抹不去的恥辱——他是中國第一個受到外族入侵的朝代。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漢族文化與文脈很難在這個朝代中繼續(xù)延續(xù)下去。但是,令漢人沒想到的是:元朝皇帝闊窩臺與耶律楚才并沒有將中原地區(qū)整改為牧地,反而十分推崇漢文化。中書令耶律楚才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湛然居士文集》便出自他手。
耶律楚材主張漢化,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身為中書令的他,做了一系列改革大事:他選擇了自己的主要幫手——清楚漢族典章制度的丞相,主張不殺人,不屠城的信念,促成了財政,軍權,法權互不干擾的局面,并且及時控制住了高利貸,采用了戶籍制度,于是元朝日漸強大起來。
耶律楚材一生清貧,余先生這樣寫道:“他死后,政敵對他的家庭財產(chǎn)進行了查抄。結果發(fā)現(xiàn),“惟琴阮十余,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shù)千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財產(chǎn)。真是太廉潔了。”不僅如此,他還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他追求的“王化歸一統(tǒng)”、“四海皆弟兄”的世界里,從來沒有復興契丹之夢。盡管他的契丹曾經(jīng)建立過那么壯闊和強大的遼國,留下了那么豐富而動人的故事。
明清蕭條
讀過歷史書的人應該知道,明清兩朝閉關自守,廢除宰相制,設立錦衣衛(wèi)監(jiān)視重臣,大興文字獄,使文人墨客喪失考科舉的意義,隱居山林。不僅如此,朝廷還閉關自守,拒絕與外國的貿(mào)易往來,從而斷絕了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新。所以,朝廷得不到新鮮的血液,文武百官中,大部分只是一些阿諛奉承的'官員。再加上皇帝的享樂并且聽不進錚丞的勸告,最后中國文脈在這樣的推動下走起了下坡路。
所以,明清兩朝中,真正有價值的文學家也只有了曹雪芹與王陽明。
王陽明,創(chuàng)建了“知行合一”的“心學”,他留下來的四句話即是“心學”的精髓: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曹雪芹,在中國,幾乎是人人皆知。她寫下的《紅樓夢》被后人極力贊揚!皾M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四句話成了這本書瀟灑的寫照。我一直不知道,余先生是非常熱愛《紅樓夢》這部書的。他在《中國文脈》中這樣說道:
“小說,習慣說“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我們中國人喜歡集體打包,其實這四部小說完全沒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級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紅樓夢》。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項背。”
我覺得這段話說的的確有道理,《三國演義》氣勢恢宏,故事密集,是一本從史學角度上來看十分重要的書,只是它按照陳舊的正統(tǒng)觀念來劃分人物正邪,有臉譜化傾向;《水滸傳》好得多,有正義,有性格,但是,小說情節(jié)到了好漢們被逼上梁山后,情節(jié)就無法繼續(xù),這一點在我看來十分可惜;《西游記》,在整體文學品質(zhì)高于上兩部,可惜重復過多、套路過深,光憑這兩點,就影響了整本書的精神力度。
所以,我想說,《紅樓夢》通過了一個家族興衰的輪回,讓人充分體驗到了人性美的存在狀態(tài)和幻滅過程,有一種時有時無的虛幻之感。
但是,畢竟在這茫茫540年中,只有曹雪芹屹立在中國文學圣壇上不倒,但是光靠那一只螢火蟲是無法照亮整片中華大地的,所以,復興衰落的中國文脈,是我們?nèi)A夏子弟應該做的頭等大事。
走進現(xiàn)代
為什么中國的文脈不能復興?這是我讀完書后,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但是,我現(xiàn)在總算是想出答案來了。為什么?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太安逸,沒有一絲波瀾,激發(fā)不起“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的激情;厥坠糯,多少的好詩好詞都是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或者是作者的政治抱負未能如愿的時候?屈原,自己的政治抱負未能實現(xiàn),于是寫下了《懷沙》賦后便投河自殺;司馬遷受到了奇恥大辱后寫下了《史記》,從此悄然無蹤;蘇軾一生被貶多次,但是他對生活抱滿希望,寫下了一首又一首千古名句……
所有的證據(jù)都悄然的告訴了我們,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必須要有激情,要多多出去活動,開開眼界,不能“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閉門造車,就像在學校里天天做著同樣題型的卷子一樣,是始終是沒有效果的。
文章至此,我就引用一下余先生的話吧:
“對中國來說,中國文脈是一種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種千年的無奈。抓住它,滿手芒刺;丟棄它,步履艱難。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范本!
中國文脈讀后感7
一股文化潛流,流過《楚辭》,屈原的沉吟感慨在楚江上空回旋;流經(jīng)熠熠生輝的漢賦,司馬家的絕唱千古流傳……隨著時代的變遷,又經(jīng)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淘洗,將中國文脈傳承至今。
中國的歷史文化成就頗高,然而要在此中探尋到一條文脈,實屬不易!吨袊拿}》這本書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探求文化、傳承文化的旅者。他踏遍中國與世界古文明發(fā)源地,獨自尋找著文化的根源,只為剖析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他以自己獨特的文筆為讀者呈現(xiàn)出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他細致地尋找、深刻地思考,憑借文章的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藏匿于時間深處的文化光華。這感受讓人回味無窮,這過程讓人難以忘懷。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唐代文化描述的片段——唐詩幾男子。唐代是一場審美爆發(fā)的時代,是詩歌的盛世。這一盛世誕生了豪邁激昂的詩仙李白,誕生了具有憂國憂民、悲天憫人情懷的.詩圣杜甫。唐詩包含了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仁愛的同情。它有“月落烏啼霜滿天”的自然美景,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誓言,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的豪情,有“會當凌絕頂”的壯志。在我看來,唐代是全人類詩歌領域的巔峰時期,唐詩在中國文脈中散發(fā)著綿綿不絕的溫熱。
中國文化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反而會踏著那早已為之鋪好的紅地毯,身披屬于他的光輝,且行且吟。我也愿在閱讀這條道路上慢慢探索,默默熱愛。
中國文脈讀后感8
《中國文脈》這本書是作家余秋雨在20xx年寫的,在這本書中,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脈絡。
作者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起,歷經(jīng)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偉大的詩人和瑰麗的文學作品。
首先,在先秦諸子中,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莊子、孟子;第二等級:老子、孔子;第三等級:韓非子、墨子。
魏晉文脈分為三段,第一段寫的是曹操,寫了很多他的詩句,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薄扒嗲嘧玉疲朴莆倚!薄霸旅餍窍,烏鵲南飛。”他用干凈樸素凝煉的筆墨以開闊的氣勢書寫著人生。第二段寫的是阮籍和嵇康兩人,他們可以稱得上“魏晉名士”了。第三段寫的是陶淵明,他以詩句展示出了最鮮明的文學主張,創(chuàng)造了一種以“田園”為標識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種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
唐代文化中詩是最繁榮,唐代詩人的前四名,當屬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寫的好的當屬韓愈和柳宗元。宋代文脈寫的是蘇東坡,他對詩、詞、書法、音樂等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排在他后面是是辛棄疾、陸游和李清照。元代出現(xiàn)了戲劇的,關漢卿、王實甫的出現(xiàn),讓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并肩而“毫無愧色”。
而古往今來的人們大多壯志未酬,例如:南山腳下悠然采菊的陶淵明,數(shù)百年后才被人記起;聊發(fā)少年狂的蘇東坡,多次被貶謫;萬里覓封侯的`陸游,至死也未見九州統(tǒng)一;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戰(zhàn)的岳飛,終究不抵流言蜚語;不畏漢武,嚴謹記實,受奇恥大辱后仍不停筆寫《史記》的司馬遷,人情失恰,不知所蹤。
綜觀余秋雨先生在本書所寫的文人志士,大多壯志未酬,空留遺憾!但是正是這幫豪情高漲,充滿斗志卻顯無奈,似是不懂風情的文人志士,傳承發(fā)展了中華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們那種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與度外,不失氣節(jié)大義的氣概,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生命的傳承,生生地擔起了中國的文脈。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源,中國文脈的基礎,深深根植在每個中國人內(nèi)心的中國之魂。作者:張錦鵬
中國文脈讀后感9
早已耳聞余秋雨先大名,很有幸一次在的書架上看到余先生的這本書就痛快買了下來,但是能力有限距今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已經(jīng)有余才算初步讀完。接下來談談讀完這本書的吧。
何謂中國文脈,“中國文脈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幾千年來的一種最高等級的潛流和審美潛流。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文等級沒有像官階、軍銜、財富等這樣的來界定,它由一種不太明顯的東西來定,這種東西叫——品味”。什么是品味,這里我給大家?guī)讉品味對人產(chǎn)生影響的例子。我們常說一讀過什么樣的書在他的身上就會有這樣的影子。例如他穿衣服的品味,做的風格等。一個暴富的土豪他的汽車里肯定不會聽著舒緩的softmusic。一個飽讀詩書的也不會去帶一條大金鏈子。
當今上某些“成功”人士扛著大師的旗號來以文炫已,以文訓世的.現(xiàn)象數(shù)見不鮮。如某丹在百家講壇上講《論語》多少人津津樂道,我當時就在老爹的要求下看了幾次,甚至家里還買了他的書,最后聽說因在北京穿著暴露被轟趕下臺,F(xiàn)在還有很多頂著無數(shù)頭銜到處給人送去靈震撼的“大師”,請大家一定擦亮眼睛,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
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生盲目的背著并不理解的發(fā)蒙文言,例如《三字經(jīng)》里邊有些東西已經(jīng)明顯是錯誤的、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的講述早就應該退出文化記憶的文化殘屑、。
面對上述現(xiàn)象先生直言“文脈既隱,小丘成峰。健翅已遠,殘羽沖鵬!币虼似惹行枰獊戆衢_蕪雜重新梳理中國文脈。
中國文脈讀后感10
樸實無華的書本中飽含中國文化的精彩與滄桑,用獨特的順序講述了中華文化的衍變,為人們帶來文化的盛宴。
來到紛亂的魏晉,在當時群雄爭霸,在亂世中有文化的閃光。當時,每人都都以占據(jù)地區(qū)為目標,而曹家一家父子卻擁有極高的文化文學創(chuàng)作的和修養(yǎng),在文學成就上曹操,曹植的成就高于魏王的曹丕。但曹丕在歷朝皇帝中的'文學成就可以達到第二名。在之后的很多朝代中都沒有出現(xiàn)可以相比的人,而同時期的人,建安七年干旱的較早。其他的政權都不注重文學知識劉蜀中出了一個以《出師表》而聞名的諸葛亮。
在人物的描述中,作者謝了晉時的阮籍,嵇康,倆人都是不拘禮法的名人,一個用自己的方式處世,不應會司馬昭提出的結親。因為一個美麗又有才識的岳家女孩去世而在葬禮中大哭一場,為母親盡孝沒有像傳統(tǒng)禮法素食三年,守孝三年等束縛的雜習。因為母親的死在吐血,并不像別人一樣陪哭吊唁,沒有冗長的傳統(tǒng)孝則,卻是見其效。
與之相似的嵇康則是完全離世,有幾個朋友極其珍重,但也因為珍重而不明而殞命,用離別信,絕交信讓自己的文字和情變得不明而高尚。在最后因為性情不羈,不懂順應而被他人陷害而死。但文學留下他們濃厚的一筆。
以后的朝代發(fā)展到北魏是最接近大唐盛世的時代。當時鮮卑族統(tǒng)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沒有像以前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一樣,他們在族內(nèi)統(tǒng)一了漢語,允許甚至提倡漢語漢字,漢化。統(tǒng)治者甚至首先進行了通婚。這類行為讓文化民族漢化。讓倆種不同的文化碰撞融合,讓漢文化中融合了北方特有的粗獷,豁達。讓文學融入了更多特色達到了一個頂峰。
所以完全的漢文化是不符合中華文化特色的,在北魏正因為不是純凈的文化文學而將很多的文化融入,創(chuàng)下了許多文化的新例。留下了無數(shù)人嘆為觀止,連冰心都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石窟文化。所以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是更多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接受新的,去除糟粕,讓本身更加出色。大唐盛世也是在這種基礎和方法建立出來的,文學也在其中蓬勃發(fā)展。
文化的進步應該不斷接受新的事物,將其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出去糟粕讓自己更加完善。文化和現(xiàn)代各種事物的發(fā)展都應以史為鑒,吸取經(jīng)驗教訓,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中國文脈讀后感11
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國文脈》,全文近三萬字,共計425頁,一氣呵成,粗線條概括了中國文化(以文學為主徑的小文化)的經(jīng)脈。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藝術感覺都是超常的,表達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寫得中氣充沛、淋漓酣暢。而這種駕馭歷史、囊括文化、指點江山、評判古今的做法,沒有宏大的視野、敏銳的洞察力、鮮活的欣賞力與聰穎的表達智慧,也無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學風嚴謹,善思求真,具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不凡氣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華大地,考察并闡釋諸多被埋沒的文化遺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轟動一時;十多年前他又不辭艱辛穿越全球數(shù)萬公里,考察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作品《中國文脈》一書里,他以“文脈”提綱挈領,生動解讀中國三千年文化史,讓那些隱沒的高級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綱舉目張。他以高視野、新角度和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寫作本書,目的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布,期待天才再臨”,期待中華文化的復興。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畫壇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飽蘸深情的筆墨,大氣磅礴地勾勒出漫長的中國文脈畫卷,流露對中華文學家園的滿腔撫愛和關切之情,時而工筆重彩,繪聲繪色;時而妙筆生花,汪洋恣意;時而清新點染,靈光流動……畫卷從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的作品《詩經(jīng)》開始,蜿蜒曲折,飽滿生動: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的先秦諸子;行吟在江風草澤邊孤傲而爛漫的屈原;忍辱負重奮筆疾書“以史立身”的司馬遷;叢林邊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風骨飄逸、奇譎多才的魏晉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園中氣定神閑、流淌潔凈淡遠之氣的陶淵明;在唐詩巍峨頂峰瀟灑行走的幾男子:李白、杜甫、王維;宋代數(shù)個同時足踏在文化巔峰和政治巔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蘇軾;元代定國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潤的怪才黃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悶中,一枝獨秀的`曹雪芹……他們是文脈畫卷中俊俏的峰巒,余先生用詩意充沛的筆墨夾敘夾議,讓那些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漸漸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時,對影響文脈至深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評價,并深入剖析文脈之根——精神之脈和人格之脈,于中國文明有重大意義的佛教文化,精辟論述其生命力、影響力和獨特魅力;對玷污集體人格的負能量——小人,展開精細解剖和分類,具有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在閱讀作品《中國文脈》過程中,我總是忍不住會想起明朝文學家楊慎所作作品《臨江仙》中的兩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的,在中國文脈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就像滾滾長江,呈現(xiàn)過一波又一波讓人矚目的璀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終究會淘盡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會成為不可復制的經(jīng)典,就像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創(chuàng)作的元雜劇,讓中國文脈在元代突然超常發(fā)達,但是元代之后,風華耗盡的元雜劇,像一個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過程便轟然倒下,拒絕有人以“振興”的說法來做人工呼吸、打強心針。盡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無法追趕元雜劇的依稀蹤影。對此,余秋雨評價說:“文脈,從來不是一馬平川的直線,而是由一組組拋物線組成。要想繼續(xù)往前,必須大力改革,重整重組,從另一條拋物線的起點開始。一切需要刻意“振興”的文化,都已經(jīng)與文脈無關。而且,極有可能擾亂了文脈的自然進程。現(xiàn)在社會上經(jīng)常有人忙著要把那些該由博物館保護的文化遺產(chǎn)折騰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而且動靜很大,我就很想讓他們聽聽元雜劇轟然倒地的壯美聲響。
中國文脈讀后感12
車窗外是綿延的山脈,高低起伏,各有其態(tài)。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幾許裸露的山脊,卻也不覺突兀,黃褐色的土壤與竹的墨綠相襯,頗有幾分相映成趣的味道。這,或許便是一種脈吧?一種自然的脈,有起有落,或有斷裂,卻依然渾然一體。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國文脈》中所提到的文脈啊。不過是一個有形而一個無形罷了。
所謂文脈,在余秋雨先生看來,便是一個減法。依我所想,所謂減法,便是由加法演變而來。如若沒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蘊,沒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會有這文脈一說了,更遑論余秋雨先生那種手握斧鉞大膽取舍的果敢與對文化的敏銳洞察之深刻。
全文從太過古老以致無法考究的神話開始,帶領我們穿越一個個朝代,領略朝代中各個文采魅力均是驚艷絕倫的著名文人,探尋他們的內(nèi)心,了解他們的生平,追隨他們的足跡,直至今朝。而將這一切串聯(lián)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說的“文脈”。
初論及文脈,我不能說一無所知,但也大略明白約是如山脈一般的、專屬文化的一條脈絡。然而卻從未想過這脈絡中涌動的是什么,或者說是什么組成了這脈絡。那么,是什么呢?是文人嗎,還是所謂“文化”呢?
我自是沒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運,家門前的大山里還能有幸遇到古舊的藏書閣,但畢竟,家附近還是有山的。懷揣著對“脈”的一種敬意,我登上了山。在山頂俯瞰,俯瞰山脈,也俯瞰林立的樓房。入目密布的樓房,假若城市是一種“脈”,那樓房該是這條“脈”的基礎。那文脈的基礎是文章么?是詩詞歌賦么?不,我想不是,文脈的基礎當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筆墨”之雛形。因它只是墨色端莊的方塊字,還未曾擁有那種恣肆壯美的體態(tài)與內(nèi)在。
余秋雨先生認為,筆墨是用來書寫歷史的,它貫穿了古今,述說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奇。沒有錯,筆墨的確承載了歷史,但在我看來,在看了《中國文脈》一書后的我看來,承載歷史真正內(nèi)涵的`,卻是文字,筆墨真正能代表的,不過是當代人的一種精神罷了。我從未覺得自古以來的文人是文脈的全部,對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書中隨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隨歷史的波濤,我見過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跡、坎坷和輝煌。沒錯,他們是筆墨的傳承者,他們也用自己的精神書寫了歷史,但是,倘若沒有文字,歷朝歷代的文人們又何以書寫呢?筆墨于我,不過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種更具國人內(nèi)心真情的文字。但換個角度,筆墨又是文字的升華,用文字來講述情感,或許需要很多描寫,而筆墨,也許只需幾許。也因此,筆墨和文字成為兩種不同的體系,盡管它們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達國人內(nèi)心真情。當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我無意感慨,但眼看這時代,筆墨除了成為文檔中字體一欄的固定一員,也并無太多用處,并不為大多數(shù)人鐘情。盡管政府提倡學寫毛筆字,學習這種筆墨,可是真正喜愛它,不將它視為一種無奈的任務,抑或是炫耀的資本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不否認在千千萬萬人中,總有那么些鐘情于筆墨的人們,但需要我們灌注情感、花費大把時間和精力的筆墨,除了那些真正有底蘊、有閱歷的人們,又還剩多少呢?
故而,我更為看重文字。
無論多少年過去,文字依舊是人們表達、體現(xiàn)情感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從國人出生開始,由身邊人引導;上學,又轉變?yōu)檎勍潞妥魑?工作,又演變成所謂論文的存在;再過幾年,它又成為你抒發(fā)內(nèi)心愁緒和歡樂的表達方式。就這樣,文字成為證明國人生活閱歷、文化內(nèi)涵,抒發(fā)國人內(nèi)心情感的幾近唯一的方式。墨色端莊的方塊字牢牢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國人的內(nèi)心,國人慣于用此表達,也鐘情于用此表達。這種表達,往往成為中國歷史上浩長文脈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篇章神話、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至近代、現(xiàn)代、當代的散文、新詩、小說等等。也正是因為這種表達,專于文字的表達,使得文字無可替代地成為中國文脈奠定的基礎。
至此,我終于解開困擾我內(nèi)心許久的謎題,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脈之基礎。中國自古以來流傳的端莊方塊字是有無窮魅力的,僅一個字,就可以從它的變形中發(fā)現(xiàn)無數(shù)奧妙。而當文字一個個匯聚在一起,成為文章的時候,文字就仿佛是你的心,它連接了現(xiàn)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四維空間和二維平面中架起溝通的橋梁,這才是文字真正的精華所在,也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生命的傳承,生生地擔起了中國的文脈。
行走在這條文脈之上,領略文字的偉大,雖從不曾妄圖將自己與文脈相接,但卻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脈永存。
文字中華民族的根源,中國文脈的基礎,深深根植在每個中國人內(nèi)心的中國之魂。
中國文脈讀后感13
高考作文有這樣一個題目,“對音盲來說,貝多芬等于不存在。對于畫盲來說,畢加索等于不存在。對于只讀流行小報的人來說,從荷馬到海明威的整個文學寶庫等于不存在。”此中提及的盲指眼界與思想的邊界狹小不自知,而現(xiàn)今“盲”可能已經(jīng)成了文化的病毒,傳染著數(shù)量龐大的群體。
書中有一文段專門寫目前現(xiàn)實中人們的一種盲目選擇文化行為,令我深思。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于漫長而龐大的中國文化中不分優(yōu)劣、高低、真?zhèn)、主次、輕重、正邪選擇了“排山倒海的'文化”。此時尋找文脈居然成了拯救。這樣的“文化繁榮”將掩蓋文化真正的生命支點,流于俗套。而作為現(xiàn)代的我們迫眉之急應該是破除“盲”的大問題。
現(xiàn)代的“盲”不是對文字需求的缺乏,而是文字過度飽和,在閱讀過度的不那么好的文字后對好文字的麻木盲目。這是審美在流失,比人人都是文盲更可怕,因為受到粗制濫造文字侵害的人也可以認為自己對文字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他們受害卻不自知,堅定地推自己為主流,逐漸也讓更多人不知情地受害,也許甚至會逆轉文脈的未來方向。
群山藏青天,春泥匿清泉。當人們只關注群山與春泥時,他們永遠找不到群山背后正“掃灑青天開”,春泥之下正“清泉石上流”。
大家也許聽說過“信息繭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狹小的空間,在自己的電子設備中。它是時代大數(shù)據(jù)的產(chǎn)物,將你曾看過搜集過的東西不斷遞到你面前,永遠限制在已知的信息中,一旦處久繭房我們便很難踏出。時間,讓深處繭房的人們越來越狹隘,永遠無法自我找尋未知的精彩。
現(xiàn)今流行小說之風,我難以否認部分網(wǎng)絡文學的確精彩,但在浩如煙海的小說影視劇中,青少年極易跟隨媒體的推薦而盲目找文學,盲目地認為網(wǎng)絡文學就是新時代的文化主脈。不斷將自己放在網(wǎng)絡文學的繭房中,心甘情愿束縛自己,除網(wǎng)絡文學外再無傳統(tǒng)文學,所以如莊子之語“井蛙難語海,夏蟲難語冰,曲士難語道”。正是如此,我身邊有些朋友可以一夜找到四本感興趣的網(wǎng)文小說,而四個月都未必能找到一本有著文化傳統(tǒng)主脈生長而恰好對自己而言適合的經(jīng)典。蒙于繭房,擦肩于經(jīng)典之畔,則不盲也盲!
群山藏青天,春泥匿清泉。找到青山與清泉已是難事,更何況青山千重,清泉萬眼,如何選擇最適合的風景也成難題。
短視頻網(wǎng)站已占據(jù)了時代視野,為生活添彩,但與此同時,文化雖然擁有多元性卻讓人們被動失去了部分經(jīng)典選擇權,不必說短視頻能多吸引人,一個有趣的幾分鐘的短視頻能吸引上百萬的點贊,無數(shù)人在線觀看,可快餐式對于文化來說卻不一定是件好事。千千萬萬個短視頻介紹成千上萬本經(jīng)典,幾分鐘之內(nèi)你能了解到無數(shù)本書,而只言片語很難讓人選擇經(jīng)典,人們時間又有限,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們難以細致選擇一本好書,以至于常常讓人選錯書而覺得經(jīng)典不適合自己,逐漸遠離和誤會經(jīng)典。蒙于誤會,擦肩于經(jīng)典之畔,則不盲也盲!
群山藏青天,春泥匿清泉。找和選已讓人患上“盲”的弊病,文化主脈的傳承成為難題,所以借以此文愿諸君都能發(fā)現(xiàn)千重群山藏青天,萬般春泥匿清泉。當我們自行跨出破除盲的第一步時,世界已經(jīng)改變。
中國文脈讀后感14
從《山河之書》到《中國文脈》假如說前者是閃爍在中華文化長河上的亮麗一景的話,后者便是前者的締造者。假如說我是一個從不懂歷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時,我卻被余老師用那么通俗,簡潔,干凈而又給予魅力的語言吸引著,我從來不知道浸著歷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讓人醉,你為我們講解并描述的不是那鐵騎血腥的歷史,娓娓道來的而婉諾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攜著遠古文化氣息,那么親切地走來了,你全部的懷疑,被她微微一笑折服了。那種美是我從不曾目睹的,那種愛是迷失自我的歲月里,光輝的一筆,那是生命里的切切私語,是生存狀態(tài)自然程現(xiàn),就是她讓我心里像點著了一場大火,讓我的思索從平淡、消極、頹廢,又回到了重新思索、平淡、感知、美妙?勺苽羞是有的,有那么一天起先,我不那么熱衷于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著腳也夠不著,我憔悴了,心的火還在燒著,“燃燒是一種讓人睜不眼睛的吞噬;鹧嬉砸环N灼熱而飄忽的獰笑,快速地推動著毀滅。那一刻,我這一邊已經(jīng)打算剎時化為灰燼,哪知有一雙手伸了進來,把傷殘的我救出!蔽覐膲趑|中醒來,生命那么觸手可及,連樓蘭姑娘也在為我婉惜,我還是要重整旗鼓,昂揚地走下去。正像我對數(shù)理化的宣揚,那種數(shù)字美,那種簡潔美,那種約定美,那種不用粉飾的美,那么傲岸地推動著生產(chǎn)力。我想用我的力氣,用我感召的力氣,為我敬愛的祖國盡微薄之力,這是我的青春!踏著青的'遺跡,我的人生帶著年齡的冗余前
進著,可時間已經(jīng)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讓一種東西停止了,而讓一種東西無力了,我沒有自信了,帶著的清高的外表,卻感到了那種來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讓我傷透了。西天最終的一絲余光鋪開了夜的序,我起先了我爭渡的最禮相遇,不知道算不算愛上了你。
我的書房里,泛泛的燈光里,我席地而座的隨意,散落一地的書,干癟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應當知道,我不想睡!
中國文脈讀后感15
早已耳聞余秋雨先生的大名,很有幸一次在超市的書架上看到余先生的這本書就痛快買了下來,但是能力有限距今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已經(jīng)半年有余才算初步讀完。接下來談談讀完這本書的感悟吧。
何謂中國文脈,“中國文脈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幾千年來的一種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等級是文脈的生命。文學的等級沒有像官階、軍銜、財富等這樣的東西來界定,它由一種不太明顯的東西來定,這種東西叫——品味”。什么是品味,這里我給大家?guī)讉品味對人產(chǎn)生影響的例子。我們常說一個人讀過什么樣的書在他的身上就會有這樣的影子。例如他穿衣服的品味,做事的風格等。一個暴富的土豪他的'汽車里肯定不會聽著舒緩的softmusic。一個飽讀詩書的學生也不會去帶一條大金鏈子。
當今社會上某些“成功”人士扛著大師的旗號來以文炫已,以文訓世的現(xiàn)象數(shù)見不鮮。如某丹在百家講壇上講《論語》多少人津津樂道,我當時就在老爹的要求下看了幾次,甚至家里還買了他的書,最后聽說因在北京大學演講穿著暴露被轟趕下臺,F(xiàn)在還有很多頂著無數(shù)頭銜到處給人送去心靈震撼的“大師”,請大家一定擦亮眼睛,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
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盲目的背著并不理解的發(fā)蒙文言,例如《三字經(jīng)》里邊有些東西已經(jīng)明顯是錯誤的、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的講述早就應該退出文化記憶的文化殘屑、。
面對上述現(xiàn)象先生直言“文脈既隱,小丘成峰。健翅已遠,殘羽沖鵬!币虼似惹行枰獊戆衢_蕪雜重新梳理中國文脈。
【中國文脈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國文脈讀后感08-07
《中國文脈》讀后感08-20
中國文脈讀后感08-13
中國文脈讀后感01-10
中國文脈讀后感書評08-23
2022《中國文脈》讀后感07-27
讀《中國文脈》有感08-24
《中國文脈》讀書心得05-16
《中國文脈》讀后感1000字08-24
《中國文脈》讀后感6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