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成本线在观看,最新国自产拍在线,免费性爱视频日本,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演講稿>公眾演講>好記者好故事講稿

            好記者好故事講稿

            時間:2022-08-18 17:00:30 公眾演講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好記者好故事講稿

              愛和使命

            好記者好故事講稿

              ——好記者好故事講稿

              許益明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叫許益明。2005年,畢業(yè)于蘭州大學新聞系。學了四年新聞專業(yè),到鎮(zhèn)江日報社工作11年,我一直想做個好記者。和領導磨了三年多,終于在2008年,我才在真正走上新聞采訪一線。做紙媒記者四年還沒過癮,又被領導派做新媒體,好在還是可以痛并快樂著。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三個故事。它們都與愛和使命有關。第一個,我發(fā)現(xiàn)的新聞背后的故事,來源于兩次相隔近10年的采訪。第一次是1999年12月12日,滬寧鐵路線句容市寶華鎮(zhèn)東河道口發(fā)生震撼一幕。為從疾馳的列車前,救下東河村一對祖孫倆,該村老會計兼道口監(jiān)護員王祖修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事發(fā)后,鎮(zhèn)江日報記者賈又敏和習斌兩位老師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第二天第一篇消息就見報了,他們又再次來到東河村深入采訪。于是,王祖修生前盡忠職守、公而忘私、樂于助人的感人事跡廣為傳頌,后被授予烈士稱號。

              第二次是2009年2月,我接到任務,采寫一組回訪平民英雄的系列報道。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位就是王祖修。當我來到東河村采訪,發(fā)現(xiàn)不但英雄王祖修的名字,東河村人從來沒有忘記,我們鎮(zhèn)江日報記者的名字,他們也不曾忘記。特別是烈士遺孀王思蘭老人再三托付,向賈老師、習老師問好,感謝他們當年的報道。

              我也因此產(chǎn)生好奇。后來得知,當年參與其中的記者,還不止他們兩位。義舉發(fā)生時,我們報社老記者吳之如恰好乘坐那趟列車,在那個手機還很稀罕,話費很高的年代,他毫不猶豫用自己的手機給報社上報新聞線索。隨后那幾天,賈老師和習老師幾乎走遍整個東河村,走訪了所有村民,筆記寫了厚厚兩大本。時隔近十年,他們其實可以給自己當年的優(yōu)秀作品,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可他們卻把機會留給了我。我想這也是愛和使命吧!就像王祖修對村民的愛和對崗位的使命一樣,新聞戰(zhàn)線上的前輩也是如此。他們對事業(yè)的熱愛和強烈的使命感,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相比王祖修烈士的氣壯山河。我要講得第二個故事要溫柔許多。那就是有關鎮(zhèn)江大愛之城的由來。鎮(zhèn)江大愛源于網(wǎng)絡,網(wǎng)絡大愛源于黃絲帶,黃絲帶則源于愛心天使陳靜。和很多鎮(zhèn)江人一樣,我也是2006年下半年就開始關注陳靜。盡管當時我還沒到采訪一線,可我永遠忘不了2007年1月28日那天的溫馨場景,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古城鎮(zhèn)江滿城盡飄黃絲帶。數(shù)千網(wǎng)友爭當志愿者,上萬市民慷慨解囊,籌資70多萬元,拯救愛心天使陳靜。當時她正在北京等待骨髓移植手術,急需這筆救命錢。

              陳靜老家鹽城農(nóng)村,家境貧寒,在鎮(zhèn)江求學,是江蘇大學計算機專業(yè)03級學生。勤工儉學,卻常常接濟同學;發(fā)起愛心活動,為重病同學募捐近20萬元;畢業(yè)前夕,卻不幸得了白血病……她的故事打動了很多人,也一直被媒體關注。沒想到我第一次寫有關她的新聞稿,竟然是一次生死告別。

              那是2008年11月30日,我剛調到《鎮(zhèn)江日報》社會新聞部采訪一線,常在本地網(wǎng)絡上找線索。那天網(wǎng)友"老黃"發(fā)帖披露一個不幸的消息:讓人難以置信,更難接受。11月28日凌晨,此前已成功完成骨髓移植手術的陳靜在鹽城老家病逝。于是,我立即采訪求證,特別采訪到了多位赴鹽城送別陳靜的愛心網(wǎng)友。多年來,他們一直在默默支持陳靜,直到陳靜走了,他們也沒有停下腳步。就好像網(wǎng)友"老黃"帖子里寫的那樣,"陳靜雖然走了,但你是大愛的起點,絕不是終點。"隨后很多愛心網(wǎng)友聚攏起來,組建網(wǎng)絡公益團隊,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黃絲帶網(wǎng)絡志愿者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年來,他們發(fā)起了一系列愛心活動,幫助貧困中考生、自閉癥兒童和艾爾茲海默癥老人等人群,解決實際問題。他們的大愛之舉,傳遞著愛和使命,成了我的新聞富礦,也深深地感染著我。

              這便有了第三個故事。照片上,這位瘦弱而靦腆的中年男子叫陳瑛明,是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山區(qū)小泉小學潘何村教學點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也是這個教學點唯一的一名老師。去年暑期,我們金山網(wǎng)牽頭策劃發(fā)起"金山e支教大愛隴上行"公益行動。原本是為了幫助江蘇大學"熒光小組"大學生支教團協(xié)調西部支教學校的問題,順勢發(fā)動愛心網(wǎng)友為當?shù)刎毨絽^(qū)小學援建新媒體遠程支教教室,以此來為彌合東西部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數(shù)字化鴻溝做點事。

              沒想到,我們去清水踩點的時,聽說并采訪到陳老師的故事:堅守鄉(xiāng)村教師崗位26年,如今每月收入僅有860元,一個中年漢子帶著教學點13個學齡前幼童,為供兒子上學,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后來我們給陳老師的教學點也援建了一套新媒體網(wǎng)絡支教設備,網(wǎng)友眾籌了1.5萬多元愛心助學金資助他的兒子上學。陳老師感動得直掉眼淚,雙手顫抖,幾乎是捧著早就手寫好的感謝信,幾度哽咽,卻非要堅持給大家念完。后來當?shù)刂驹刚呓o我們發(fā)來一段視頻,讓我們倍感欣慰。之前從未接觸過電腦的陳老師,竟然摸索著把支教設備用了起來,試著開展多媒體教學。中間那張不太清楚的照片,就是那段視頻截圖。其中有個細節(jié),讓我當時看了,笑出了淚水。陳老師不懂英文,他把"金山e支教",讀成了"金山‘呃’支教",符號@讀成了"圈‘a(chǎn)i’".

              一年來,陳老師通過不斷學習,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通過網(wǎng)絡,登陸我們金山網(wǎng)論壇,發(fā)帖和網(wǎng)友互動。原來我總以為他會抱怨待遇低,可他埋怨最多的卻是自己,"恨自己不能交給孩子更多知識,上了網(wǎng)才知道不懂得太多。"他對孩子們的愛,和對教育事業(yè)強烈的使命感,也激勵著我。

              教書育人如此,新聞工作其實也是如此。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社會的參與者。無論是報道,還是活動,幫助別人,我們常常收獲太多感謝!有時候,我想或許我們也應該感謝他們。我們幫助他們,他們也幫助了我們。當下傳統(tǒng)媒體面臨巨大壓力,媒體融合的課題還有待破解,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的未知遠大于已知。前方必然還有很長一段坎坷路要走!只要我們心中有愛,只要我們肩頭有使命擔當,只要我們薪火相傳,我相信我們就不會孤單,我們的新聞事業(yè)就將繼續(xù)書寫更絢麗的華章,我們就將共同講述更多更動人的故事。

            【好記者好故事講稿】相關文章:

            好的故事作文09-05

            好的故事作文03-22

            好的故事中考作文09-10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03-22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04-20

            好家規(guī)好家訓好家風征文04-20

            好的故事中考作文2篇04-14

            好的故事作文(通用55篇)02-21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5篇03-24

            好家風好家訓好家教征文范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