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青城山導(dǎo)游詞(精選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dǎo)游,常常要根據(jù)講解需要編寫導(dǎo)游詞,導(dǎo)游詞作為一種解說的文體,它的作用是幫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點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那么優(yōu)秀的導(dǎo)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城山導(dǎo)游詞(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城山導(dǎo)游詞1
游客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陽光旅行社的“青城山一日游”之旅。俗話說相逢即是緣,我很榮幸能成為你們這次旅行的導(dǎo)游,希望在旅途中通過我的熱情服務(wù),生動講解,能讓大家輕松愉快。首先,我將會自我介紹,大家都稱我們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那么,我們炎帝姓什么呢?對了,姓姜。值得驕傲的是我與咱們炎帝同姓,大家可以叫我小姜,我們常說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可別忘了我們炎帝姓姜哦。旁邊這位坐在司機座位上的呢理所當然就是我們這次游覽的司機李師傅了,他將會和我一起陪大家來完成這次旅行,李師傅向大家打個招呼吧。
車已啟動,請大家在欣賞風(fēng)景的同時注意安全,不要把頭手伸出窗外,外面的風(fēng)景是抓不住滴。(請看窗外,四川應(yīng)地處四川盆地,冬日整天煙霧繚繞,如睡眼朦朧的少女,而今天,為歡迎大家的到來,她笑開了眼,露出了金燦燦的太陽,真是天公作美,為我們這次的旅行開了個好頭。)我們現(xiàn)在正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期間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行程安排以及目的地的`概況。相信大家對我國的四大名著并不陌生,尤其是吳承恩所寫的《西游記》更為大家津津樂道,為我們的生活增色不少,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總是端坐于天庭之上表情嚴肅的玉皇大帝;白發(fā)白須的慈祥老人太上老君:動輒對天界,冥界發(fā)號施令的四御神仙,還有那一顆顆靈丹妙藥。這故事里出現(xiàn)的人物都是道教人物,大家是否會感到好奇呢?而今天,我們的目的地就是道教圣地,青城山。它位于灌縣西南15公里處,背靠岷山,西臨川西平原,方圓二十里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一百零八處勝景,由于此山諸峰環(huán)繞,形如城郭;茂林修竹,終年常綠,故名青城。我們將會在20分鐘后到達,,然后通往我們這次欣賞的主要景點,天師洞。期間,我會為大家講解它的來源,以及里面主要的人物塑像和他們的故事傳說。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我呢或許道行還不深,沒有為大家講解全,如果在坐的游客們有了解的我們可以一起討教,我會虛心學(xué)習(xí),再不然我們也可向里面的道士討教討教?赐旰,我就會帶大家領(lǐng)略青城四絕:洞天乳酒,洞天貢茶,白果燉雞,道家泡菜。那么,我們就好好休息下,養(yǎng)精蓄銳,再“問道青城山”,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
青城山導(dǎo)游詞2
大家辛苦了,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了青城山的腳下,因為我們是組團游客,在此之前我們已事先為大家購買了門票,請大家隨我往這邊走,記住要跟緊哦,離我較遠的游客可以看我手中的導(dǎo)游旗,不要擠,一個一個來,大家都會進去的。唐代詩人杜甫有詩曰:“自古青城客,不唾青城池!彼,請大家除了足跡什么也別留下,愛護這里的衛(wèi)生。
自古以來,不少羽客,隱士來此結(jié)廬居住。傳說,有位老人在一日夜半似夢似醒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凡對他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矣!”傳說,這位老人拜領(lǐng)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qū)使。傳說,這位老人到此后,不愿離開,在此結(jié)廬傳道。聽了這些傳說,你們是否對這位老人越發(fā)好奇了呢?現(xiàn)在我們正通往我們今天游覽的主要景點,天師洞的路上,去看看這位老人得道成仙之地。
踏在這塊塊青石板上,看看周圍的參天古木,大家是否有“青城天下幽”的感覺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碑斈銈兛吹竭@青石板上布滿的苔蘚,屋頂上斑駁的落葉,并不是山上的道士偷懶,而是為了體現(xiàn)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理念與青城山的景色相得益彰,因此才有了“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并發(fā)展成為道家的第五洞天。所以,請大家注意安全,小心地上的`苔蘚,不要滑倒。不知不覺我們已走到了天師洞,它又名常道觀,創(chuàng)建于隋大業(yè)年間,也就是公元605——61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可見它飽經(jīng)風(fēng)霜,見證了道教在此發(fā)展的興衰。初建時名遠慶觀,唐改稱常道觀,宋代又改名為昭慶觀,或稱黃帝祠。因為觀后有天師洞窯,一般人又將其稱為“天師洞”。
從門外觀看,他為重檐歇山頂建筑,而古代這種建筑模式是最高地位的象征,可見道教在當時的地位。我們正踏入的是天師洞的山門,一條長長的石級將人們引向幽靜深遠的宮內(nèi)。石路兩側(cè)鑲有石刻,上刻黃炎培、謝無量、吳稚暉等人的詩文。 古常道觀位處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間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后有第三混元頂聳立如屏,左接青龍崗,右攜黑虎塘,三面環(huán)山,前方白云谷視野開闊,可望千崖迤邐,萬樹凝煙,身居深山目及天際,一派神仙都會的境界。而且天師洞的宮觀建筑把山門、三清殿和黃帝殿作為核心,布置在中軸線上,大小十多個天井和曲折環(huán)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錯落,把殿宇樓閣聯(lián)成一片,廊柱上楹聯(lián)詩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滿詩情畫意,與周圍的山景相襯,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于自然的思想。
大家請隨我來,我們一進門就可以看到這三座塑像,他們就是該殿中供奉的三清教主。中間這位是元始天尊,他手拿混元珠,象征“天地未行,萬物未生”的“洪元”狀態(tài),為三清之首。他的本體是長生不老的,即使天地萬物都毀滅,他仍絲毫不受影響。每當新的天地形成后,他就下凡人間,在世間傳道度人。當然,他所度之人也非等閑之輩,都是有很高神品,神階的神仙,如太上老君,五方天帝等,可見老大的地位不可動搖。在道教神仙譜系中,雖然元始天尊的地位最高,但是民間影響最大的卻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他最早并不是神仙,而是人,即古代在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大家看,元始天尊右邊也就是我們左邊的這位就是道德天尊了,老君常常像這樣是一副皓首白發(fā),慈顏微笑的神情。他手搖太極扇,象征著世界已初步形成的“太初”狀態(tài)。道德天尊左邊這位就是我們道家中的靈寶天尊,他是三清中排行老二的尊神,一般又被稱為“太上道君”或“上清靈寶天尊”。盡管他的地位很高,但是由于來歷不是很清楚,影響較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小的多。他懷抱太極圖,象征著世界從無形向有形過度的“混元”狀態(tài)。
黃帝祠是黃帝祠,里面供奉的軒轅黃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樸靜雅,橫額上有元老、大書法家于石任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的“軒轅黃帝洞碑”刻的是馮玉樣將軍1943年撰題的頌詞:“軒轅黃帝,偉大民祖,戰(zhàn)功烈烈,仁愛各族。制禮作樂,能文能武,垂教子孫,流芳千古!边@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為神。青城山因有黃帝到丈人山,訪寧封修習(xí)“龍蹺飛行”之術(shù)的傳說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間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天師洞南,有古龍橋,這里兩巖斷裂,下臨深谷,古代以木飛架其間,后依巖壁鑿成通道。游人至此,頭頂?shù)r,俯窺深澗,景色奇險。對面巖上,一道深漕縱貫蒼巖,深20余丈,闊6丈,名擲筆槽,亦稱“涮筆槽”,裂槽從巖頂直到山足,深約70米,寬約18米,兩巖斷裂,下臨深谷,古代以木飛架其間,令人心顫目眩,后依巖鑿壁成通道,旁置石欄。到此,頭頂?shù)r,俯瞰深谷,景色奇險,名為偏橋。喝令魔王不得再為害百姓,朱筆畫山,筆跡成槽,留下奇觀。
觀后峭壁上有一處檐穴,名叫“寶仙九室洞”即道教第五洞天。廊亭依山崖而建,山崖下有一洞,相傳乃張道陵修煉之處,此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窟的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zhí)鞄熓瘛C嬗腥,神態(tài)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師鎮(zhèn)山之寶:“陽平治都功印”。洞外還有張道陵三十代孫、宋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塑像。宮觀西北處有“降魔石”。傳說當年張道陵在此降伏惡魔時,有巨石擋道,張以劍劈石,如砍豆腐,石分為二,再分為三。至今可見三巨石沖天而立,其中一塊有“降魔”兩字。
我們的講解就先到這里了,現(xiàn)在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你們可以到處看看,二十分鐘后我們到這里集合,請大家注意安全!
青城山導(dǎo)游詞3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出發(fā)去游覽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qū)63公里,因景區(qū)青山環(huán)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里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jīng)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已經(jīng)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fēng)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qū)聯(lián)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chǎn),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huán)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chuàng)始人東漢的張陵張?zhí)鞄焺?chuàng)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fā)展很快,清城山上發(fā)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并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據(jù)地質(zhì)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億8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山體抬升時受強烈擠壓,巖層破碎。起伏較大,褶皺明顯,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絕壁深壑,斷崖裂石,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區(qū)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單八是一個吉祥數(shù)字,表示景點很多,但人們更向往的是這里滿布山嶺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無盡的清涼幽意,以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護完好的宮觀建筑藝術(shù)。
說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fā)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jīng)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梢哉f,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xí)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fā)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chuàng)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chuàng)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jīng)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qū)教派的產(chǎn)生。青城山所傳屬于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tǒng)乃與上清道結(jié)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chuàng)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nèi)丹術(shù)與符咒術(shù)相結(jié)合,稱“可以驅(qū)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fēng)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shù)朗,不娶妻室,不吃葷腥,?chuàng)立了一套養(yǎng)身習(xí)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wù),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后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臺碧洞”,并封他為“碧洞真人”。
從此,青城山道系屬于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新中國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來丹臺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變,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響的一支。1957年,“中國道教協(xié)會”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瑩被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其后,傅元天道長也被選為中國道協(xié)副會長,1992年當選為會長,并兼任中國道教學(xué)院院長。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來青城山的。
山門
各位貴賓,現(xiàn)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于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著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闭扇朔逡?qū)幏獾妹鄠鲗幏馐屈S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fēng)云,寧封幫助黃帝學(xué)會“龍蹺飛行”之術(shù),打敗了蚩尤,統(tǒng)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tǒng)領(lǐng)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維修和補建。
建福宮建筑面積1196平方米。前建亭樓映襯,后有丹臺翠林,門額建福宮三字是1940年主席林森所題,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范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是東華帝君,即神話中的東衛(wèi)公,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師,右為道教全真派創(chuàng)立者王重陽。殿堂板壁上有張三豐祖師的詩。楹柱上掛的394字的“青城長聯(lián)”,寫景說典,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索道
進山門,我們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這條林間山道首先進人眼簾的是路旁并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著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fēng)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回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zhuǎn)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峰頂?shù)陌私峭ぁ⑿耐;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臥云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這些山亭都應(yīng)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貼切的楹聯(lián),更富有詩意。各位在游程中將會不斷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