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調查研究切忌脫離實際
調查研究切忌脫離實際
作者/ 朱文鴻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明確要求,各級黨委要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組織力量開展調查研究,努力回答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帶有全局性、戰(zhàn)略性的重大問題。然而,不少基層干部反映:一些上級機關的領導干部在開展調研活動時,習慣于“坐著轎車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熱衷于聽匯報、看材料,很少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和呼聲,造成出臺的政策與基層實情不符,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調查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領導方法和領導環(huán)節(jié),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始終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并把它貫穿于調查研究的全過程,是把握調查研究正確方向、提升調查研究質量的關鍵。
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真實情況,促進正確決策,推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黨一切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是領導職責的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從來不做脫離實際的空頭理論家。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須臾不可分離。因為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解決問題則是調查研究的指向和歸結。加強調查研究是當前解決各種新問題的迫切需要。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妥善解決層出不窮的新矛盾、新問題,推動我們的事業(yè)更快更好地前進?辦法不會從天而降、唾手可得,只有通過廣泛的學習借鑒和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獲得。只有準確掌握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實際情況,才能確保決策的科學周密,使問題迎刃而解;只有充分了解真實而不是虛假的民意,才能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如果拿著走樣的民意硬拍板,憑著虛假的情況強決斷,那么十有八九會出現失誤,不僅問題難以解決,而且會損害黨和人民的事業(yè)。
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調查研究質量不高,出現選題不準、深入不夠、范圍狹窄、調用脫節(jié)等弊病,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作風飄浮,拋棄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他們有的帶著一身官氣到基層,習慣于“從干部中來,到干部中去”,到農村不訪農戶,到工廠不進車間,只是把機關的會議室搬到基層去,滿足于開會聽匯報、作指示;有的在選擇調研課題時,往往唯上是從,敷衍應付,避重就輕,對影響本地區(qū)、本部門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群眾反應強烈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興趣不高、熱情不大,甚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的“嫌貧愛富”,開展調研活動總喜歡到經濟較為發(fā)達、交通較為便利的地方去,在經濟欠發(fā)達、條件較艱苦的地方往往難覓其蹤影;有的甚至是冬天往南“調查”,夏天上北“研究”,貌似調查研究,實為度假旅游。顯然,這樣的調查研究不可能了解到真實的社情民意,其結果只能導致決策的失誤,給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調查研究與實際問題脫節(jié)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客觀上存在著影響調查研究者獲得真實情況的各種障礙。比如,有的被記者圍著,攝像機林立,閃光燈不斷;有的被各級干部層層陪著,前呼后擁,動彈不得;有的被調研對象支配著,想看的地方看不了,想聽的話聽不到。即便是安排同群眾見面,找哪些人座談,甚至該談什么、不該談什么、有些問題怎樣談、有些數據如何匯報,都事先作了交待。凡此種種,割斷了主體與客體的聯(lián)系,拉大了領導與實際的距離,調查研究成了霧里看花、蜃樓遠眺,其效果可想而知。
歷史經驗證明,什么時候我們開展調查研究能夠貼近客觀實際,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黨的事業(yè)就順利發(fā)展;什么時調查研究與實際問題相脫離,就會造成工作中的失誤,使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遭受損失甚至挫折。各級領導干部應從繁雜的一般性事務中解脫出來,針對本地區(qū)、本部門存在的實際問題調查研究,盡快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yè)才能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首先必須改進作風,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確保調查研究的高質量。作風不實是調查研究脫離實際問題的罪魁禍首,形式主義是提高調研質量的“大敵”。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領導干部在群眾面前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全面深入傾聽群眾呼聲。我們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勝利之本和力量源泉。黨的干部“本色是工農”,切不可忘記宗旨,脫離群眾。領導干部面對群眾,既要熱情坦率、表里如一、平等相待,又要開誠布公、推心置腹、言行一致;要深入一線,親身體會,經常接觸普通群眾,洞察他們的喜怒哀樂,傾聽他們的肺腑之言。要深入到問題的所在地、矛盾的癥結處,進行縝密而細致的調查研究,切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但要聽成績,還要聽失誤,掌握全面、客觀、真實的第一手材料,為科學決策奠定堅實基礎。如果成日高坐機關,僅憑文件、會議、匯報開展工作,則往往會為會上的美文華章所陶醉,為虛假的匯報材料所欺騙,難以真正了解基層實情,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其次要在研究思索上多下功夫,善于從調查獲得的材料中抓住問題的實質。什么叫解決問題?怎樣才能解決問題?簡而言之,問題就是矛盾,解決問題就是“揭示矛盾——認識矛盾——處理矛盾”這樣一種社會實踐。研究思索,就是對調查中獲取的大量和復雜的材料進行梳理篩選、分析綜合,經過反復比較、鑒別、思考、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小中見大,實中見虛,微觀中見宏觀,個別中見一般,把零散的系統(tǒng)化,把粗淺的深刻化,抓住關鍵,總結規(guī)律,從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和思路。在調查中,問題的外在和表層現象較易顯露出來,因而容易認識把握,對問題的深入揭示、深刻認識卻需要做過細的研究思索,完整的結論、解決的途徑、科學的決策都只能產生于整個調查研究過程的末尾,研究思索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所以說,既認真深入調查又注重研究思索,構成了完整的調研過程和認識過程,有助于提高調查研究的實效,促進調研成果的轉化,制定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決策,最終把問題解決好。
最后要加強制度建設,從根本上消除造成調查研究脫離實際的種種障礙。長期以來,對于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既沒有硬性的要求和量化的標準,又缺乏切實有效的檢查監(jiān)督機制。某些領導干部名為“調研”實為“走秀”,靠經過加工、潤色的材料進行決策和指導工作,造成了決策失誤,卻能夠官照當、權照使,甚至照樣提拔重用,群眾對此反應強烈。因此,必須探索建立新形勢下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一整套機制和制度,不僅要對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的對象、途徑、成果等提出要求,而且要在調查研究的吃住行、接陪送方面搞一些“約法三章”,做一些獎懲規(guī)定,對領導有所約束,讓基層有所遵循,社會便于監(jiān)督,從源頭上防止調查研究背離客觀實際。同時,對于因調查失實造成決策失誤的領導干部,決不能聽之任之,必須嚴肅追究其責任。
。ㄗ髡邌挝唬褐袊畬礁刹繉W院學報編輯部)
【調查研究切忌脫離實際】相關文章:
求職簡歷切忌“自做多情”08-17
選好切入視角,切忌模糊“打包”08-18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切忌空談理論08-17
調查研究報告05-25
班主任工作切忌“心罰”08-17
對勞動爭議糾紛的調查研究02-20
視力調查研究報告07-26
對勞動爭議糾紛的調查研究02-20
對勞動爭議糾紛的調查研究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