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游褒禪山記》的結構特點
作者:likegang《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前期作品,寫這篇游記時他正在舒州通判任上,才三十四歲,政治舞臺上還沒有露頭角,但已有與山爭險、與海爭深的志氣。
本文名為游記,其實正如《古文觀止》評語所云:“借游華山洞,發(fā)揮學道!边@個“道”,我們可理解為治學之道,也可理解為創(chuàng)業(yè)之道。它的具體內(nèi)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顯然,它不是一般記游之作,而是傾吐抱負、借題發(fā)揮的思想小品。作者這樣寫,正體現(xiàn)其“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這一主張。因此全文的重點應在后一部分的發(fā)揮議論、闡明道理上。
粗看全文,會覺得前邊記游,后邊抒感,兩大部份界線分明,幾乎可各自獨立成篇;但如認真琢磨,就會發(fā)現(xiàn)其結構是十分緊湊的。這可從文章的布局上得到證明。我們先從整體來看,前邊的記游是為后邊的感慨和議論提供形象根據(jù),為它服務;反過來,后邊的抒感又揭示了記敘的意義和作用,賦予記游以一種特定的思想意義。這樣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足。而后段開頭的“于是予有嘆焉”,正是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前后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次,再從各個自然段間的關系看,除了末尾兩小段記同游者和.寫作年月日外,主要四段的安排是,一、四相呼應,一、三相呼應。第一段引出“華”字的“音謬”,第四段則應“音謬”,對“后世之謬”抒發(fā)感慨,提出必須“深思而慎取”的勸勉。以二、三兩段而論,寫前洞是為后洞的幽深難“窮”作陪襯,而兩洞的敘述又作為第三段的張本。第二段記前洞的“其下平曠”和“而記游者甚眾”,記后洞的“窈然”“甚寒”和記游者之“已少”“又加少”,則是與第三段中“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遙相呼應。也可以說,后者是前者的概括。至于第三段的“世之奇?zhèn)ァT谟陔U遠”,實因前段中“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一句而得到啟發(fā),加以引申發(fā)揮。最后,這兩段末了都在“悔”上作結,也顯得作者在布局上的精心安排。綜上所述,可見決非任意湊合之作可比。
文章結構的嚴密還表現(xiàn)在題材的選擇和詳略安排上。可以這樣說,文中所用題材都是圍繞著所要闡明的道理的。因而其詳略無一不經(jīng)過精心裁定。凡與所提的中心論點有關的就寫得詳一點,反之,就簡略一點,甚至干脆不寫。試看作者對褒禪山、華山洞的景色就不作具體詳盡的描寫,對登山探洞的動機,所作準備和當天氣候等一般游記常寫的內(nèi)容略而未提,而在頭段中卻用大半文字寫與華山的“華”字直接有關的內(nèi)容。這一處理顯然是為后文說明“深思而慎取”的必要性預下伏筆。但這一點又與全文中心論點無直接關系,所以第四段只用不到五十字帶過。第二段寫前后兩洞更是詳略分明。后洞較詳著筆,其實也只著重于寫“余與四人擁火以入”以下的經(jīng)過情形和未能“極夫游之樂”后的悔恨,而洞內(nèi)所遇卻未著一字。警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異常簡括,用連鎖句式強調(diào)洞“深”、進“難”、見“奇”三者間的因果關系,以便為后文“非有志不能至也”這一觀點提供依據(jù)。這樣,有詳有略,詳略完全服從于思想內(nèi)容的需要。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段。它從古人“有得”談起,接著以“有志”為中心進行分層論述。文章作在“至”和“悔”上。先說“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說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條件。而后又用兩個“亦不能至也”,說明“力”和“物”在一定條件下對“至”也會起決定作用,因此“有志”還不能說是充分條件。最后又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盡吾志也不能至”兩種情況,得出“有悔”和“無悔”兩個不同的結論,從而強調(diào)“有志”的必要性。這正是作者的所謂“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傆[全文,盡管作者“意之所至,筆亦隨之”(《古文觀止》評語),但除為說理者外,實無多余之筆,因此顯得章法謹嚴,無隙可擊。
《游褒禪山記》的結構特點由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頻道http://adivasplayground.com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游褒禪山記》的結構特點】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08-25
《游褒禪山記》的教學反思04-22
游褒禪山記高一語文教案01-15
高一下冊語文《游褒禪山記 》教案10-29
讀《游褒禪山記》有感01-12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08-25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04-30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9篇09-11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9篇09-10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8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