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復習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復習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復習教案 1
教學目標:
了解改造世界的內容,理解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同時,實踐的過程中努力實現(xiàn)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初步樹立自覺地改造世界,積極地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xiàn)個人人生價值的意識和信念。
教學重點
1、改造“三觀”是改造主觀世界的核心
2、努力在實踐中自覺改造主觀世界
教學難點: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活動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促進
教學方法:
講解法,調查舉例法
教學過程:
一、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內容
1、改造客觀世界包括“兩個改造”,即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活動是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促進的。
。1)改造自然界
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屬性與規(guī)律,變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態(tài),使自然界發(fā)生和諧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新的人工形態(tài)物和物質資料,以滿足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需要。
。2)改造人類社會
就是變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或管理體制,改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使社會面貌發(fā)生變化,不斷進步。
。3)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關系----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促進:
改造自然的活動推動著生產(chǎn)和科學文化的發(fā)展,從而,也推動著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發(fā)展。正確改造社會的活動調整和改變了經(jīng)濟、政治、思想等各個領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推動科學文化的.進步和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也就推動改造自然的活動越來越向縱深發(fā)展。
2、改造主觀世界包括“三個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系。
。1)改造思想:
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改造處于改造主觀世界的核心地位。
改造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改造“三觀”,因而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在改造主觀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統(tǒng)一的,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價值觀。
。2)改造認識能力
是指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養(yǎng)、科學水平和勞動技能。
改造認識能力和思維方法的途徑:
通過認真學習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改善知識結構,從而改進思維方法,提高認識能力.
。3)改造“三觀”是改造主觀世界的核心
關系——改造主觀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改造“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就使得改造“三觀”在改造主觀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三復習教案 2
【復習目標】
掌握高考成語題的解題方法
重點:①理解容易望文生義的成語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語
【知識講解】
講解正確理解和使用成語的方法:
1、理解關鍵詞的含義,不可望文生義
2、在理解原意的基礎上,把握比喻義
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語
、傩蜗嘟x不同的
、谝饬x相近而有細微差別的
、郯H色彩不同的
4、符合語法規(guī)范或邏輯關系
【復習時間】
10課時
一、高考成語干擾角度解密
高考語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語運用的題目,成語復習教案教案。從歷年高考來看,它都是以選擇題型出現(xiàn),且近幾年都是要求考生選出使用正確的一項;但是這道題的得分情況并不理想。其實占領這一“制高點”并不難,關鍵要破譯命題者設置干擾角度的“密碼”。
1、熟悉歷年高考中出現(xiàn)過的成語。
最近幾年高考出現(xiàn)過的成語:
x年 捉襟見肘 未雨綢繆 自慚形穢 如數(shù)家珍
x年 光怪陸離 雨后春筍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x年 安步當車 頤指氣使 車水馬龍 蓬蓽生輝
x 汗牛充棟 淋漓盡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x年 殫精竭慮 美倫美奐 炙手可熱 一勞永逸
x年望其項背 處心積慮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xx年 莘莘學子 不孚眾望 趨之若鶩 萬人空巷
從歷年高考的情況來看,試題中出現(xiàn)的成語除個別(如“美倫美奐”、“不孚眾望”等)較生僻外,絕大部分是在報紙雜志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且容易用錯的成語,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成語復習教案教案》。所以,我們在進行成語復習時,不能見難就鉆,應當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見而易錯的成語,這樣才會取得比較好的復習效果。
2、熟悉高考成語設題的干擾角度
解密之一:望文生義,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見的成語,命題者設題時常常利用我們不理解成語的含義,在設題時望文生義,故意曲解詞義。如:
例1、這次選舉,本來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孚眾望,結果落選了。(1997題)
例2、成都五牛隊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它甲B球隊望其項背。(1998年題)
例1中 “不孚眾望”與“不負眾望”,僅一字之差,但就是這一字之差,其語義迥然不同。“不孚眾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負眾望”意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可見句中的成語“不孚眾望”運用是恰當?shù)。? 中“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這里誤解了詞義,使用也不恰當。很多的.時候,成語字面的意思與它本來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會出錯,高考考過的類似的成語還有: “應接不暇”“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美不勝收”“聳人聽聞”“駭人聽聞”,“萬人空巷”“炙手可熱”“首當其沖”等。
解密之二:張冠李戴,用錯對象。
有些成語只適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題者常常故意偷梁換柱,張冠李戴,把使用的對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錯。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適用對象,特定的“方向性”,就會出現(xiàn)毛病。如:
例3、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xù)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高層次、高水平攀。(2000年題)
“洗心革面”比喻徹底悔改,指人的改過自新。而不能用來形容刊物。高考考過的類似的成語還有:“美輪美奐”“汗牛充棟”“左右逢源”“車水馬龍”“蔚為大觀”“蓬蓽生輝”。
高三復習教案 3
學習重點:
由于平時人們常把“結構”和“層次”連在一起說成“結構層次”,便有人誤解分析結構就是分析層次。其實結構包括下列要素:
。1)層次和段落
層次是指文章思想內容的表現(xiàn)次序。它是事物發(fā)展的階段性、客觀矛盾的各個側面、人們認識問題的思維進程在文章中的反應。換一句話說,層次是文章思路發(fā)展變化的階段。這就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合為一個考點的原因所在。
(2)過渡和照應
為使文章脈絡清晰,文路暢通,寫文章總要運用過渡和照應。過渡,是指上下文之間的銜接轉換,照應是指前后文的關照呼應。照應有文章內容與標題照應,各部分之間的照應,某些詞語的前后照應等形式。
。3)開頭和結尾
開頭和結尾是文章結構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閱讀的角度看,抓住開頭和結尾,不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結構,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對某些表達技巧的分析評價。
此外,還有線索等。
這樣看來,分析文章結構就包含著對上述要素的分析。
金題體悟:
例如(1993年高考第24題)
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人們越來越要求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潛能都解放出來”,然而,“人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響的能力”。它強調說:“開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和窒息創(chuàng)造精神這樣雙重力量是并存的!币虼耍斜匾杞虒W中妨礙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的因素:概念的內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無法產(chǎn)生突破和解決新問題□c對問題的固定反映方式□d限制了發(fā)散思維的發(fā)揮□e墨守成規(guī)更窒息了創(chuàng)新的愿望和靈感□f強調記憶、練習、再現(xiàn)的聚斂性思考□g忽略應用、聯(lián)想的擴散性思維訓練□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審美內容□j缺乏認知中的愉悅和激勵。
第二段(上段)中自a到j有10處沒有標點,其中有幾處應加分號,其余均為逗號。應該使用分號的是(只填字母)___________。
方法指導:
分析層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間的組合關系。分析層次有兩項要求:一是辨明關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間是承遞關系、并列關系,還是總分關系等等;二是分出邏輯結構中的等次,與多重復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層次是著眼于內容劃分的,因此,分析層次的依據(jù)是對各部分內容的準確概括。就全文的層次分析而言,是以對各自然段內容的準確概括為基礎的,也就是把內容一致的段歸在一起為一層。就段內層次分析而言,是以對各句的內容準確概括為依據(jù)的,也就是把內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為一層,余者以此類推。段內層次分析,首先要認清段的類型。從表達方式來說,可以分為記敘段、描寫段、說明段和議論段。段的類型不同,其組合規(guī)律不完全相同。還要注意句子之間意義銜接轉換的語言標志。全文的`層次分析和段內層次分析的原理、步驟是相同的。
有時,考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的試題也可以用簡答方式或填寫圖表、調整順序、編提綱、加標點等方式。
這里,考查的是劃分語段內部層次的分析能力。10個語句單位,實際上只能分為4個意群,在c、f、h三處要用分號隔開,才能明確顯示這個長句構成的語段內部的層次。仔細閱讀,不難看出這樣四個并列的意思:①概念的內涵固定化;②對問題的固定反映方式;③強調記憶和聚斂性思考練習④情感因素不足。如果不能理清這個思路,則會將其他闡釋性語句當作層次的關鍵,致使答案出錯。
又如:(1991年高考第27題)
下面這段話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給了標號。對該段思路的分析和圖解,正確的一項是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a)這塊將被后代永遠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尊嚴圣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蔭里。(b)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墓冢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樹蔭庇。(c)他的外甥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d)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萊和他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的傳說,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們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栽了幾種樹苗,這個兒童游戲不久也就忘了。(f)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往事和關于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jīng)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得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g)他當即表示愿意將來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h)
A、全段先敘述參觀過程(順序),再交待選擇墓地的經(jīng)過(轉入插敘),共分兩層:(a)(b)(c)(d)(e)(f)(g)(h)
B、全段先總述,再介紹墳墓,然后從樹的來歷入手,引出托爾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層:(a)(b)(c)(d)(e)(f)(g)(h)
C、全段先說明墳墓將永遠對后代產(chǎn)生巨大影響(將來),再介紹墳墓的現(xiàn)狀(現(xiàn)在),又追述選擇墓地的經(jīng)過(過去),共分三層:
——(a)(b)
——(c)(d)
——(e)(f)(g)(h)
D、全段以說明托爾斯泰埋骨樹下的愿望為最終目標,由大到小,層層遞進,共分五層:(a)(b)(c)(d)(e)(f)(g)(h)
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為總領句,(b)(c)緊接著介紹墳墓,接下來是由墓及樹、由樹及人,引出托爾斯泰的愿望。由此可見,答案應是B。
練習鞏固: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5題。
山因雨長秀,石因雨生色。
沿著東山仄仄的曲徑石道慢行,眼光穿過春雨編織的雨簾,東山奇巖異筍盡收眼底,滿山石頭嶙峋突兀,經(jīng)春雨的浸潤,盡顯出奇異的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繽紛在其中。
遠處觀望,煙雨霧靄里,有的巖石似舟船渡海,有的似巨龍騰飛,有的似駿馬奮蹄,有的似雄獅眈視;近處審視,有似刀斧之形,有似巨筆之態(tài),有似劍戟之狀,還有那數(shù)不盡的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縫,似幽深莫測的大世界,又似一部千古不朽的史書。
離我不遠的一塊巨石,負重承托著一塊兩頭翹起的彎彎石頭,似一艘即將出海的漁船。我凝神視之,只見船兒動了,似緩緩破浪入海,濺起團團白色浪花。定神視之,原來是一簇簇輕如棉絮的乳白云煙從石船底下悠游而過,使人對石船產(chǎn)生了游動的幻覺。我轉到一尊赤紅色的巨石面前,只見一個老石匠和兩個青年石匠,頭戴雨笠,站立在麻竹粗壯的手腳架上,依著巨大的巖石雕鑿,看那精神矍鑠的老工匠和血氣方剛的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們的衣裳,隆凸起的肌膚清晰地顯露出來,宛如一座立體的浮雕。我斗膽走上前去,問他們?yōu)楹我耔忣}字,他們卻哈哈大笑起來,指著漫山飄灑的煙雨對我說:“我們雕的是‘煙雨東山,薈萃奇石’,這可是一次難以尋覓的機遇呀!
一陣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的笑聲,伴著春雨融入東山緩緩流動的煙云霧氣里。
1.本文二、三自然段抓住了東山巖石什么特點來寫的?(10字以內)
答:□□□□□□□□□□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三自然段突出了雨中東山巖石之美。
B、二、三自然段表達了雨中游東山的情趣。
C、二、三自然段抒發(fā)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D、二、三自然段點明了大自然也有著令人思考的深刻寓意。
3.第四段寫石匠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A、說明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B、說明大自然的美景要靠人的智慧和力量來創(chuàng)造。
C、說明抓住機遇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D、說明人與大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4.結合本文內容回答下面問題。
、偃囊訽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圍繞_______________展開景物描寫。
、谌闹饕男揶o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個短句概括出全文景物描寫的內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勵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jīng)沒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肅、陜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xù)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的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shù)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jīng)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guī)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但注定要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卦旄G辍iL城占據(jù)了遼闊的空間,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jù)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yǎng)。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zhàn)爭的中國才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源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jié)節(jié)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決不炫耀、毫無所求得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
它,就是都江堰。
6.(1)用一句話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過10個字)
答:作用是□□□□□□□□□□
(2)第一段的意思,如果換成以都江堰為主體,應如何表述?(不超過20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第二段首先概述長城的偉大,原因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不超過12個字)
答:因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中“站遠了看”和“味道”分別指什么?
答:“站遠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8個字)
“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十五個字)
8.第三段從哪三個方面對都江堰和長城作了比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長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請加以概括。(各不超過15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對文章的內容和寫法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觀點,以反襯的手法貶長城褒都江堰,滿懷激情地贊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績。
B、開始不寫都江堰而寫長城,是為下面更好地寫都江堰作鋪墊,因為二者有許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評述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工程時,融進了自己的文化認識和感受,抒寫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D、作者贊美都江堰,主要是因為它歷史悠久,長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輩。
E、作者著眼于造福人民大眾的角度,鮮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勵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都江堰熱愛和崇敬的感情。
第29課時參考答案
1.形狀奇異,七彩繽紛
2.D
3。C
4。①我的所見所聞;雨字②比喻;使所寫的事物具體形象。
5.東山春日煙雨圖。
6.(1)揭示主旨,總領全文。
。2)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7.(1)留下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2)“站遠了看”指從今天看歷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樸,給人渾厚感覺。
8.修建時間、社會功用、文明特點。
9.長城:突兀在外,講求排場,缺乏活力。
都江堰:浸潤延伸,樸實真誠,充滿活力。
10.AD
高三復習教案 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關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jīng)了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為什么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容是后面章節(jié)《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今后學生參加生產(chǎn)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布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qū)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并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fā)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xiàn)在社會上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盡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采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于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體現(xiàn)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jié)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于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志、因特網(wǎng)等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jié)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為:戰(zhàn)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tǒng),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huán)中,這些創(chuàng)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于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tài)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fā)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后,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么,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著什么?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yī)院的產(chǎn)房里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jù)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yī)院誕生,成為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xiàn)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后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qū)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了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展示世界地形圖和世界人口分布圖。學生自主探究,找出人口稠密地區(qū),并分析該地區(qū)人口稠密的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所以在人類歷農(nóng)業(yè)發(fā)展較早,現(xiàn)在也是工業(yè)、交通發(fā)達、城市集中的地區(qū)。
(2)指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67頁活動1,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確并深入理解把握人口密度的概念為: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shù)。
3、人口問題
(1)小組討論由于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然后在組內交流,推薦代表進行陳述。陳述結束之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人口過多、增長過快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控制人口的增長,比如我國和印度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但是,現(xiàn)在有些國家卻出現(xiàn)了鼓勵生育的政策,比如說德國和科威特。那么,人口增長過慢會引發(fā)什么問題?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人口應該怎樣發(fā)展,才科學呢?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但現(xiàn)在世界主要人口問題是人口過多,人口增長過快。所以正確的人口觀應是: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
(2)鄉(xiā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將學生分為兩組,結合課本圖片從鄉(xiā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利弊兩個方面進行自由辯論、發(fā)言。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社會問題,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
(三)小結
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感想,目的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總體印象,盡快理清思路,達到知識的遷移。
我安排了兩項作業(yè)
(四)拓展:家鄉(xiāng)的人口分布情況調查
通過這個實踐活動,使學生增強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加深理解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增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人口分布情況調查分兩步進行:
1.周末對自己的爺爺和奶奶進行一次采訪,問一問:從你的曾祖父母開始,經(jīng)過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為什么原因?現(xiàn)在的家庭人口是處于增長的趨勢還是呈下降的趨勢?為什么?
設計本問題的目的是通過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變化過程,印證課本上關于人口增長的結論和數(shù)據(jù),即理論聯(lián)系實際。
2.通過你家的情況,你能否理解雖然我們已在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口的總數(shù)還在繼續(xù)增長,這是為什么?
通過本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高三復習教案 5
一、目標點擊
1、知識目標
。1)掌握本單元四篇課文的基礎知識。
。2)了解本單元四篇課文的有關內容。
2、能力目標
。1)學習鑒賞科技說明文、科技論文的一些方法。
。2)學習本單元四篇課文的寫作特色。
二、要點回放
1、有關作者
(1)《數(shù)學與文化》
齊民友,1930年生,安徽蕪湖人,數(shù)學教授,曾任武漢大學校長。
(2)《熵:一種新的世界觀》里夫金和霍華德:是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
。3)《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梁思成(1901—1972),中國現(xiàn)代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廣東省新會縣人。1923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27—192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回國后從事建筑教育研究工作,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建筑系并擔任系主任直到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美國耶魯大學兼任教授、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設計委員會成員。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為中國建筑史的研究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1943年寫成《中國建筑史》一書。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重要建筑的設計的領導人之一。著作《梁思成文集》。
(4)《宇宙的未來》
斯蒂芬·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學家。1942年出生于英國牛津,自從患了側索硬化癥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失望和沮喪,開始了他的宇宙學研究。他后來在相對論、“大爆炸”和黑洞等領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988年出版宇宙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在30多年中,他一直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研究。現(xiàn)任牛頓曾經(jīng)擔任過的劍橋大學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
2、常見生字詞
生字:熵罄廡膨脹睇
詞語或成語:澤被嘔心瀝血絞盡腦汁深不可測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夷為平地告罄無濟于事萬變不離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左睇右盼荒謬絕倫欲揚先抑雜亂無章尷尬膨脹……
3、課文內容
。1)《數(shù)學與文化》:本文論述了數(shù)學作為科學語言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數(shù)學能夠影響人類精神生活的幾個特點,即數(shù)學的確定性、簡單性、抽象性和自我完善性,高度評價了數(shù)學在促進人類思想解放、使人類擺脫宗教迷信、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功績,把數(shù)學提到文化興亡、民族盛衰的高度來認識。
(2)《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本文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出發(fā),將熵的觀念引申到能源、環(huán)境等領域,對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能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問題表示了深深的憂慮。
(3)《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本文以介紹建筑創(chuàng)作為主要內容。建筑是時空藝術,“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指在時間、空間的綜合持續(xù)中,建筑創(chuàng)作的重復與變化。重復與變化相互矛盾相互統(tǒng)一。如果只強調重復,作品往往毫無二致;只注重變化,作品往往雜亂無章。一個成功的建筑創(chuàng)作則是重復與變化的辯證統(tǒng)一體。
。4)《宇宙的未來》:這篇講演,從古代巫師的預言,談到近代宗教預言,再改動到對宇宙未來的討論,主要探討了宇宙未來的兩種命運:一是繼續(xù)膨脹下去,一是收縮以至于坍縮成一個點。膨脹還是收縮,取決于宇宙的平均密度。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對宇宙的未來作出科學的論斷。
4、寫法鑒賞
本單元四篇文章是科技說明文和科技論文,寫得都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于作者高明的寫法有關,現(xiàn)總結如下。
。1)《數(shù)學與文化》
語言品味:①準確,本文語言正像數(shù)學那樣邏輯謹嚴。
、谏鷦,力求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來闡釋,使文章通俗易懂。
、哿鲿,文章充滿激情,筆力雄健,氣勢飛動,縱橫馳騁,無所不宜。
(2)《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論證方法:①引用論證
一是引用權威人士的話,二是引用民間諺語,來增強讀者對科學原理的理解能力。
②概括論證
概括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質,具有簡明扼要的特點。
、鄯治稣撟C
本文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析論證法。在簡述一個科學道理或提出一個觀點后,作者往往將問題分解開逐一論證。
(3)《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分析方法:文章分析嚴謹而辯證,比較詳盡地介紹了一些著名建筑的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的關系,看法準確精當。
。4)《宇宙的未來》
本文體現(xiàn)了演講的特點:①生動的導引,開頭從古代的巫術和近代的宗教預言談起,增加了趣味性,深化了演講的主題——科學地求實精神。
、趪乐?shù)耐评,本文作為一篇科學演講,其最終目的是讓人信服,而嚴謹?shù)耐评韯t能增強說服力,作者沒有對宇宙的未來作明確的預言,正說明演講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③幽默的語言,本篇演講的語言幽默,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使所論述的問題更易于聽眾接受。
三、方法指津
本單元學習的是科技說明文和論文,這些文章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文質兼美,給人以啟迪。學習的方法是提要鉤玄,提要鉤玄是韓愈所倡導的一種閱讀方法,它的意思就是要在閱讀中抓住文章的要點,領會其精神實質。
提要鉤玄的方法,具體有指出重點,剖析難點,概括內容,提煉觀點,分析觀點等,這就需要把閱讀、理解、分析、判斷、概括、推理等能力融合起來,在當代社會知識爆炸、信息激增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尤其適用。
四、考點例析
[考點]2003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關于現(xiàn)代文閱讀的要求
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析]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題。
人類正面臨著全球變暖的挑戰(zhàn)。聯(lián)合國的一份報告向我們描述了氣候變化產(chǎn)生的災難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擴大,將使非洲成為受影響最廣大的地區(qū);熱帶流行的瘧疾和寄生蟲病將向北蔓延,使歐洲出現(xiàn)流行病;地中海地區(qū)由于嚴重缺水會半沙漠化,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蕩然無存;在英國,肆虐的冬季風暴將變得司空見慣,東部的某些地方可能變得過于干旱而無法種植各類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將大大減少甚至干涸,飲用水源遭到破壞;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致使短時間內大量降水,洪水泛濫,城市淹沒,山體滑坡,交通中斷。而最為嚴重的影響,將是地球上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由于海岸線受侵蝕、海岸被淹沒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破壞而被迫離開家園。
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地球的平均氣溫將比現(xiàn)在升高3℃。這一預測是以近年來地球氣溫升高的現(xiàn)象和溫室效應為依據(jù)的。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chǎn)生的保溫效應。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可以減少地表熱量向空間散失,使大氣層保持一定的熱能。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含量直接影響著地表氣溫,當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時,地表氣溫就相應升高?茖W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環(huán)境的演化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大氣層的保溫作用,全球氣溫將為—40℃,而現(xiàn)在全球平均氣溫為16℃?茖W家們預言,人類如不采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比1850年工業(yè)革命時增加一倍。
導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工業(yè)革命開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量越來越大,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不斷增加。同時,雷擊、蟲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壞也使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綠色植物遭到破壞。所以,要控制全球變暖,必須改變能源結構,大力植樹造林。有科學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全球我們必須樹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氣環(huán)境觀念,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愛護頭頂?shù)倪@片藍天。
(2003年全國高考卷第7、9題)
1、下列對“溫室效應”這一概念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A、指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能夠接受陽光的一定的密閉空間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保溫效應。
B、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劇增以后,又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從而使地表氣溫相應升高的效應。
C、指在接受陽光的密閉空間中能夠影響地表氣溫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氣溫相應升高的效應。
D、指大氣層中主要的溫室氣體,通過減少地表熱量向空中散失,在特定密閉空間中產(chǎn)生的保溫效應。
[分析]
此題重點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能力。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是閱讀的基礎。能否在上下文語境中迅速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是閱讀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標志。本文始終圍繞著“全球變暖”這一氣候現(xiàn)象來展開論述。其中涉及“溫室效應”的問題。那么究竟什么是溫室效應,考生對此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此題答案應該選A原文中說:“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chǎn)生的保溫效應。”這一定義有四個關鍵詞,即“透射陽光”“密閉空間”“熱交換”“保溫效應”。B項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劇增以后,又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從而使地表氣溫相應升高的效應。只有“熱交換”一個條件,可以排除。C項也與原文意思不符也可以排除。D項只有“熱交換”和“保溫”兩個條件因而也不是正確選項。而A項保留了全部四個條件,只是前后順序作了調整,“透射”改為“接受”意思基本一樣,所以應選A、
2、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難”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界各國遲遲不采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不改變能源結構和大力植樹造林,以致大氣層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
B、1850年工業(yè)革命以來,大量開采和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結果,大大增加了溫室氣體的含量。
C、由于人類無限制的破壞,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劇消失,沙漠進一步擴大,使得地表氣溫也隨之不斷升高。
D、因雷擊和蟲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導致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減少,而人類對此卻束手無策。
[分析]
此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四個選項,都與生態(tài)平衡和氣候變化有關,有一定的干擾度要準確選出,就要仔細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項所說的生態(tài)變化與人的活動沒有關系。A項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關信息進行的歸納,顯然是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確的,可以排除B項中的大量開采和燃燒也都是人的活動,也是正確的。C項直接點明是人類無限制的破壞,也是正確的。D項雖然提到人類,但“雷擊”和“蟲害”卻不是人的活動所造成的,所以不正確。因此,只有D項是正確的選項。
五、遷移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1—4題。
現(xiàn)在,在加強改善文藝評論的呼吁中,也涉及評論風格的多樣化,無疑,文藝鑒賞該是其中的一種。文藝評論與文藝鑒賞本是密不可分的。文藝評論雖屬于“論”,但必須以藝術現(xiàn)象引起的具體感受為出發(fā)點,因而,凡評論必有鑒賞。同時,文藝鑒賞在對于是形象的具體感受中,也必然伴隨著鑒賞者的觀念、傾向、認識、態(tài)度,因而,凡鑒賞也必有評論。但兩者在對文藝作品的感受與認識,又有側重不同與深淺之別。鑒賞更多的重感性,帶著主觀的個人喜愛;評論更多的重理性,要求客觀的科學分析。文藝鑒賞只是文藝評論的基礎,而文藝評論則是文藝鑒賞的深入;評論基于鑒賞,又高于鑒賞。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把某些評論拉回去,戴上一頂“鑒賞式”的帽子呢?這是因為,評論只要不停留在個人喜愛的鑒賞性階段,有著應有的客觀性與科學性,那么,它在風格特征上更多地保持著鑒賞的印記,便自有其特殊的魅力。這首先是它的論述比較具體形象。文藝鑒賞是一種由生動的藝術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動,舍棄具體形象、具體感受的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也就舍棄了鑒賞。因此評論展示作者的審美判斷呈現(xiàn)位“鑒賞式”時,其行文往往是生動形象、具體感人的!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笔且环嗝疵烂畹娘L景畫!但它又不只是自然風光的單純描繪,《唐詩鑒賞集》是這樣賞析的:“細柳新綠,這不是春天的色彩嗎?黃鶯唱和,這不是春天的音樂嗎?白鷺從南方飛回,正是春天的第一批客人;冰消水漲,遠方的船兒不遠萬里而來,正說明人們已經(jīng)開始一年之計在于春的活動。這一切形象地構成了一個鮮明的主題——春天來了!边@里理性的思考沒有游離生動的形象;相反,正是從生動的形象中引出內含的意蘊。這類評論的論述還比較富有個性色彩。文藝鑒賞并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一種積極的感受。鑒賞者在感受作品的基礎上馳騁想象,對藝術進行再創(chuàng)造。由于鑒賞者的主觀條件不同,這“再創(chuàng)造”也就會呈現(xiàn)出它的差異性,帶著濃厚的主觀色彩,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誠然,文藝評論需要客觀的科學評價,不容主觀偏見;但優(yōu)秀作品本可以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評論,鑒賞中的偏愛,往往使評論跳動著作者特有的觀察、感受與體驗,為評論帶來特有的色彩。當然鑒賞式評論僅僅是評論中的一種,而且,它只能用于評論文藝作品,對文藝思潮、文藝流派、文藝運動等文藝現(xiàn)象,它就無能為力了。同時,它還有自己的缺點,就是由于它容易溺于鑒賞者的偏愛,成為偏見,使評論失去公正的態(tài)度。所以,評論而為鑒賞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頂富有特征的“帽子”,而不能讓帽子成為自身。
1、對文中加線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抽象思維和邏輯判斷”指鑒賞中的理性思維。
B、“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莎士比亞并沒有賦予哈姆雷特明確的性格特征。
C、“評論而為鑒賞式,也只限‘式’,戴上一頂富有特征的‘帽子”’中的“式”和“帽子”含義不同。
D、“讓帽子成為自身”意思是以鑒賞代替評論。
2、作者認為鑒賞中的“再創(chuàng)造”會呈現(xiàn)“差異性”,下面不能說明這一點的是()
A、《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引得無數(shù)人一灑同情之淚,但魯迅說:“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
B、魯迅筆下的“阿Q”,有人認為是階級的典型,有人認為是民族的典型,還有人認為是人類的典型。
C、歌劇《白毛女》中的黃世仁讓人憎恨,喜兒則引人同情。
D、《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達吉亞娜是普希金心目中完美的俄羅斯婦女形象,但在今天的俄羅斯讀者心中卻是褒貶紛紜,莫衷一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評論必須以藝術形象引起的具體感受為出發(fā)點,鑒賞也必然伴隨著鑒賞者的觀念傾向認識和態(tài)度,這種密不可分的關系就是兩者的辯證關系。
B、鑒賞式評論的“魅力”在于理性的思考伴隨著生動的形象,跳動著作者由鑒賞中的偏愛產(chǎn)生的特有的觀察感受和體驗。
C、“優(yōu)秀作品本可以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評論”,強調鑒賞式評論應注意角度的變化和內容的豐富。
D、鑒賞式評論容易溺于偏愛而成為偏見,使評論失去公正的態(tài)度,所以只能用于評論文藝作品,對其他文藝現(xiàn)象無能為力。
4、對本文論述的中心概括準確的一項是()
A、評論與鑒賞的辯證關系
B、鑒賞式評論的短與長
C、文藝鑒賞的性質與特點
D、提倡鑒賞式評論
參考答案:
1、B2、C3、B4、D
【高三復習教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11-12
高三英語復習課教案12-15
【優(yōu)選】高三英語復習課教案12-26
(推薦)高三英語復習課教案01-23
高三語文修辭復習課教案08-26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精選12篇)11-14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12篇11-12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12篇)11-13
高三英語復習課教案英文12-18
高三語文二輪復習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