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1
教學內容:
P53例4,課堂活動3題,練習八第3、4、5、6、7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三位數的退位減法,能正確計算。
2、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及與同伴積極合作的意識。
教學難點:
解決實際生活中兩步計算問題的思考方法和步驟。
教具準備:
主題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只列式,不計算。
1、比276多308的數是多少?
2、一個加數是355,另一個加數是361,和是多少?
3、減數是84,被減數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學習例4
1、小朋友喜歡看電影嗎?今天育才小學組織全校學生看電影。電影院里有800個座位,男同學有327人,女同學336人,電影院還剩多少座位?
2、生先獨立思考怎樣列式計算,再在小組里討論說一說。
3、師指名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板書。
第一種:⑴先算男同學和女同學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個)
、圃偎氵剩多少個座位?
800—663=137(個)
說一說怎樣算出800—663的得數的?
師在計數器上演示計算的過程。然后再板演豎式計算。
第二種:⑴先算出男同學坐了以后剩多少個座位?
800—327=473(個)
、圃偎闩瑢W坐了以后還剩多少個座位?
473—336=137(個)
4、小結三位數中間有0的連續(xù)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課堂活動:
第3題。(引導學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課堂作業(yè):
1、第3題,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想、分析等活動來認識條件和問題。然后再列式計算。
2、第4題,學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說出4個250就是1000,所以夠吃4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還可以列成減法1000— 250—250—250—25—=0。
3、第6題,先讓學生認識圖形,明確水表、電表、氣表下面寫出的數,就是水、電、氣本月底的讀數,并填入圖下的表中,再分別算出本月使用數。
4、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直接填在書上)
五、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在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課件,刻度尺,5厘米長的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名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
師:高多少?矮多少?比畫一下。你們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學情預設】有的學生可能用手比畫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學生能說出具體高幾厘米或矮幾厘米,只要學生說的在合理范圍內就行。
師:“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的身高,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認識古代人們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師: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來看看古代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的。(課件出示教科書P2例1的情境圖)
師:觀察這些情境圖,同學們能說一說圖中的人們是如何測量物體長度的嗎? 學生自由發(fā)言。
【學情預設】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量石頭的寬度,用拃量布的長度,用腳長量竹竿的長度。
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1拃、1腳長等都能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2.用身體上的“尺子”測量。
師:現(xiàn)在我們就用拃作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師:課桌的長是幾拃?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師:老師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學情預設】讓學生自由表達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1拃的長度不同,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師: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學情預設】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自然不一致。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板書: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例1情境圖中的素材,簡單地介紹了長度單位產生的過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充分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三、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統(tǒng)一了長度單位,用一定的長度單位度量。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們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師: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們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0,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出示課件)
師:有的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袄迕住笔且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以自主觀察為主,在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適時予以全面、準確的概括,是探究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
2.認識1厘米。
。1)認識尺子上的1厘米。 師:(出示課件)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教學筆記
【教學提示】
例1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并使學生初步體會測量就是用“單位”量。
【教學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用厘米進行測量的基礎。應注意通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3
教學目的:
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薄⒁磺子卸嚅L?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场⑶缀兔字g的關系是什么?
二、新課
。、教學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么?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說,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說說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三、作業(yè)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yè)
四、課后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千米和米有什么關系?
。场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教學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說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感知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场⒄黹L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80頁2、3
學生測量
3、完成81頁5-9
四、課后記
五、時分秒
。薄⒛苷J識,寫鐘表的具體時刻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能進行時分面的簡單換算
4、能計算經過時間,知道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時間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4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例6、例7及相應的“做一做”和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和量線段。用刻度尺畫線段。
教學難點
掌握線段的特征,會分辨線段。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在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每次接到任務時,他們?yōu)槭裁炊际菑母吒叩蔫F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
。ㄉ阂驗閺蔫F管上滑下來比走樓梯快。)
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W生可能回答:鐵管很直或樓梯要拐很多彎等。)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特征。(教學例6)
。1)看看線段有什么特點。
、俳處煄ьI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根細線。小組討論、交流。
、诮處熞龑〗Y:直的,有兩個端點。
教師補充: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板書: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2)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1題。
師:找一找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訂正。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特征,并指出無論怎么擺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兩個端點,那么它就是線段。
2.尋找身邊的線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么是線段了,你還能在教室里找到線段嗎?
。▽W生可能回答:數學書的邊、黑板的邊或門、窗的邊等都是線段。)
師:剛才同學們從生活中的物體中找到了線段,那么你們能不能從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中找到線段呢?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生說出這幾個圖形中的線段。
3.量線段的長。
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固定,所以線段的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的。
。ò鍟嚎梢粤砍鲩L度。)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那怎樣測量線段的長度呢?(測量線段的`長度和測量物體的長度一樣,要把尺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或幾米。)
請同學們先估計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再測量出來。教師巡視指導。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2題。
4.畫線段。(教學例7)
。1)嘗試:讓學生分組嘗試畫線段,畫完后在小組內展示,并和學生一起及時進行評價。
。2)討論:畫一條指定長度的線段(3厘米)應注意什么?
步驟:右手拿鉛筆,把筆尖從0刻度開始畫,左手按著尺子不動,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并標上兩個端點。
。3)演示:課件演示畫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著筆,從0刻度開始畫,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標上兩個端點。
(4)反饋: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再讓小組的同學互相檢查,評一評。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2題。
2、師:現(xiàn)在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ㄉF管是直直的,樓梯是彎彎曲曲的,直直的路線近一些。)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馬上要結束了,讓我們回憶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五、作業(yè)設計
1、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2、課后作業(yè)。
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六、教學板書
認識線段
教后反思
線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既抽象又實際。因此在教學時應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多種實踐形式,直觀感受線段的特點,從而逐步建立線段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從實踐中得出概念,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yǎng)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桿,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交流
組內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于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厘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長,所以一根旗桿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練習(課件集中呈現(xiàn))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范,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教學反思
雖然旗桿、課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他們只是有一個相對概念,即在比較中知道誰比誰長(或高),但是明確具體的量,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旗桿到底是13米還是13厘米呢?很多學生能很快說出是13米,因為旗桿比較長,所以就要選擇長的長度單位米,而不會選擇一個“標準量”進行比較,所以在學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時,我們還是要耐心引導。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6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
一.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置,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才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么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么長。
師:為什么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實際生活中人們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測量,這會帶來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們需要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你知道有那些嗎?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數字、厘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厘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厘米為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么測量的?
2.統(tǒng)一測量的方法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淳毩曇坏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四.鞏固反饋
五.發(fā)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么?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7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過程,體會類比思想。
2。掌握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重點:
掌握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具準備:
彩色紙條。
學具準備:
彩色紙條。
教學過程:
一、口算訓練
見口算題卡
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讓學生說一說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
同桌之間,找一找,說一說。
說說一共指的是誰和誰一共。
求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數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數。
2。解決問題
可借助線段圖來理解題意。
學生列式。
四、鞏固練習
兩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蟲?
學生獨立找解題所需要信息,并試著解答。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8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為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厘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jié)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厘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了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tǒng)的經驗。對什么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chuàng)設情境,從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沖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么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么呢?”的問題,引發(fā)認知沖突,充分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fā)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觀、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厘米的學具,感受厘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厘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思考〗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厘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厘米、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厘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厘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厘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厘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xiàn)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yōu)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據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后,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yǎng)。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9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內容: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第3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內容:
第4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內容:
課本5頁及練習一第7、10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
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為了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當每次接到任務時,為什么他們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比較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觀察體驗,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直
師:請拿出袋里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的'曲的吸管、鉛筆、繩子、鐵
絲等。
學生匯報。
師:你覺得桌子上哪些東西是直的?
學生迅速找出自己認為是直的東西。
師:請大家互相堅持誰拿對了,誰拿錯了,并且互相糾正。
2、感知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東西除了直以外,你還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假如從鉛筆的任意一端開始,摸到鉛筆的另一端,我們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把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我們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像書本的邊、直的吸管那樣都有兩個端點。
3、從實例理解線段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沒兩點連結起來。
教師在黑板出示:
學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兩個點用線連起來。
師:同學們畫的這些線都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師:大家說得好,請同學們看看、想想教科書第頁“做一做”的圖下面那句話和三條線。
小結:我們就把像課本第5頁中間的圖叫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比如書本的邊、盒子的邊、鉛筆、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學生找出身邊的“線段”,并說一說、評一評。
4、量線段和估線段
師:線段可以量度嗎?
讓學生量一量課本第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說說量法。
小結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教師出示橫、豎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請學生估計這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或者同樣長呢?
學生自由發(fā)表想法。
學生通過用尺子量度,發(fā)現(xiàn)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
小結:不太長的線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長度。而生活中的線段有時需要估計一下,有時又要通過實踐來得出正確的結論。另外,同樣出的兩條線段,往往人們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這是視覺的誤會,同學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5、畫線段
教師讓學生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嘗試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讓幾個學生演示怎樣畫線段,大家評價哪種方法好。
學生操作后匯報。
請方法好的學生再演示一遍,并邊畫邊說。
教師出示斷了3厘米多的斷尺讓學生討論:怎樣用這把斷尺畫出3厘米出的線段?
小組討論,試畫。
小組派代表匯報。
師:刻度尺有不同的標記方法,只要掌握畫法就能準確畫出線段。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師: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一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活中運用這個原理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們能說說看嗎?
四、總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課外作業(yè)
完成第5頁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圍環(huán)境,量跳遠距離。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9篇01-27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9篇)01-27
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案03-03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03-03
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備課教案07-16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教案01-26
三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1-25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3-08
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