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成本线在观看,最新国自产拍在线,免费性爱视频日本,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案大全>數(shù)學教案>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

            時間:2024-06-29 13:55:55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實用)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實用)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1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 會畫已知點關于已知直線 的對稱點,會畫已知線段的對稱線段,會畫已知三角形的對稱三角形。

              2、 經(jīng)歷探索軸對稱的性質(zhì)的活動過程,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作已知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的一般步驟。

              教學難點:怎樣確定已知圖形的關鍵點并根據(jù)這些點作出對稱圖形。

              學習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完成課本第10頁的操作,即圖1—6,并將你完成的操作帶到課堂上來。

              2、思考:

              下列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請把它們找出來,畫出它們所有的對稱軸。

              3、請你在下圖的'方格內(nèi),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

              二.自學、合作探究

              (一)自學、相信自己(書本)

              實踐、操作:

              1、思考:如圖1-9, 3點都在方格紙的格點位置上。請你再找一個格點 ,使圖中的4點組成一個軸對稱圖形。

              2、如果直線 外有一點 ,那么怎樣畫出點 關于直線 的對稱點 ?

              問題一:畫點關于直線 的對稱點 的方法,并說明道理。

              問題二:怎樣畫已知線段的對稱線段?怎樣畫已知三角形的對稱三角形?說說你的想法和依據(jù)。

             。ǘ┧妓、交流(書本例題練習難)

              3、分別畫出圖1-10(1)、(2)、(3)中線段 關于直線 對稱的線段 。

              4、 分別在圖圖1-10(1)、(2)、(3)的直線 上取一點 ,并畫 關于直線 對稱的 .

              (三)應用、探究(難度大綜合縱橫思考)

              例題講解

              例題1、如圖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個牛奶站,向居民區(qū)A、B提供牛奶,牛奶站應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離之和最短?

              例題1

              例題2

              三.學習體會(空)

              四.自我測試(書本練習)

              1.練習1 下列數(shù)字圖象都是由鏡中看到的,請分別寫出它們所對應的實際數(shù)字,并說明數(shù)字圖象與鏡面的位置關系。

              1、如圖1,線段AB與A’B’關于直線l對稱,

             、胚B接AA’交直線l于點O,再連接OB、OB’。

             、瓢鸭堁刂本l對折,重合的線段有: 。

             、且驗椤鱋AB和△OA’B’關于直線l , 所以△OAB -△OA’B’,直線l垂直平分線段 ,∠ABO=∠ , ∠AO’B=∠ 。

              圖 1 圖 2 圖3

              2、如圖2,三角形Ⅰ的兩個頂點分別在直線l1和l2,且l1⊥l2,

             、女嬋切微蚺c三角形Ⅰ關于l1對稱;

              ⑵畫三角形Ⅲ與三角形Ⅱ關于l2對稱;

              ⑶畫三角形Ⅳ與三角形Ⅲ關于l1對稱;

              ⑷所畫的三角形Ⅳ與三角形Ⅰ成軸對稱嗎?

              3、如圖3,四邊形ABCD是長方形彈子球臺面,有黑白兩球分別位于E、F兩點位置上,試問怎樣撞擊黑球E,才能使黑球先碰撞臺邊AB反彈后再擊中白球F?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2

              教學內(nèi)容

              24。2圓的切線(1)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切線的識別方法,并能初步運用它解決有關問題

              通過切線識別方法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切線的識別方法

              教學難點 方法的理解及實際運用

              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 情境導入

              1、復習、回顧直線與圓的三 種位置關系。

              2、請學生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學生判斷的過程,提問:你是怎樣判斷出圖中的直線和圓相切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繼續(xù)提出 問題:如何界定直線與圓是否只有一個公共點?教師指出,根據(jù)切線的定義可以識別一條直線是不是圓的切線,但有時使用定義識別很不方便,為此我們還要學習識別切 線的其它方法。(板書課題) 搶答

              學生總結判別方法

             。ǘ

              實踐與探索1:圓的切線的判斷方法 1、由上面 的復習,我們可以把上節(jié)課所學的切線的定義作為識別切線的方法1——定義法:與圓只有一個公共點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2、當然,我們還可以由上節(jié)課所學的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 與半徑 之間的關系來判斷直線與圓是否相切,即:當 時,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是相切。以此作為識別切線的方法2——數(shù)量關系法: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等于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

              3、實驗:作⊙O的半徑OA,過A作l⊥OA可以發(fā)現(xiàn):

             。1)直線 經(jīng)過半徑 的外端點 ;

              (2)直線 垂直于半徑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從位 置上來判斷直線是圓的切線的方法3——位置關系法:經(jīng)過半徑的外端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理解并識記圓的切線的幾種方法,并比較應用。

              通過實驗探究圓的切線的位置判別方法,深入理解它的兩個要義。

              三、課堂練習

              思考:現(xiàn)在,任意給定一個圓,你能不能作出圓的切線?應該如何作?

              請學生回顧作圖過程,切線 是如何作出來的?它滿足哪些條件? 引導學生總結出:①經(jīng)過半徑外端;②垂直于這條半徑。

              請學生繼續(xù)思考:這兩個條件缺少一個行不行? (學生畫出反例圖)

             。▓D1) (圖2) 圖(3)

              圖(1)中直線 經(jīng)過半徑外端,但不與半徑垂直; 圖(2)中直線 與半徑垂直,但不經(jīng)過半徑外端。 從以上兩個反例可以看出,只滿足其中一個條件的直線不是圓的切線。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方法3實際上是從前一節(jié)所講的“圓 心到直線的距離等于半徑時直線和圓相切”這個結論直接得出來的,只是為了便于應用把它改寫成“經(jīng)過半徑的外端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這種形式。 試驗體會圓的位置判別方法。

              理解位置判別方法的兩個要素。

             。ㄋ模⿷门c拓展 例1、如圖,已知直線AB經(jīng)過⊙O上的點A,并且AB=OA,OBA=45,直線AB是⊙O的切線嗎?為什么?

              例2、如圖,線段AB經(jīng)過圓心O,交⊙O于點A、C,BAD=B=30,邊BD交圓于點D。BD是⊙ O的切線嗎?為什么?

              分析:欲證BD是⊙O的切線,由于BD過圓上點D,若連結OD,則BD過半徑OD的外端,因此只需證明BD⊥OD,因OA=OD,BAD=B,易證BD⊥OD。

              教師板演,給出解答過程及格式。

              課堂練習:課本練習1-4 先選擇方法,弄清位置判別方法與數(shù)量判別方法的本質(zhì)區(qū)別。

              注意圓的.切線的特征與識別的區(qū)別。

             。ㄋ模┬〗Y與作業(yè) 識 別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有 三種方法:

              (1)根據(jù)切線定義判定,即與圓只有一個公共點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2)根據(jù)圓心到直線的距離來判定,即與圓心的距離等于圓的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3)根據(jù)直線的位置關系來判定,即經(jīng)過半徑的外端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 切線,

              說明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常常需要作輔助線,如果 已知直線過圓上某 一點,則作出過 這一點的半徑,證明直線垂直于半徑即可(如例2)。

              各抒己見,談收獲。

             。ㄎ澹┌鍟O計

              識別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有三種方法: 例:

             。1 )根據(jù)切線定義判定,即與圓只有一個公共點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2)根據(jù)圓心到直線的距離來判定,即與圓心的距離等于圓的半徑的直線是圓 的切線;

             。3)根據(jù)直線的位置關系來判定,即經(jīng)過半徑的外端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 切線,

              說明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常常需要作輔助線,如果已知直線過圓上某一點,則作出過 這一點的半徑,證明 直線垂直于半徑

              (六)教學后記

              教學內(nèi)容 24。2圓的切線(2)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執(zhí)教

              教學目標 通過探究,使學生發(fā)現(xiàn)、掌握切線長定理,并初步長定理,并初步學會應用切線長定理解決問題,同時通過從三角形紙片中剪出最大圓的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內(nèi)切圓的畫法,能用內(nèi)心的性質(zhì)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切線長定理及其應用,三角形的內(nèi)切圓的畫法和內(nèi)心的性質(zhì)。

              教學難點 三角形的內(nèi)心及其半徑的確定。

              教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

              教學過程 教師 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導入: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如何判斷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圓的切線具有什么性質(zhì)?(經(jīng)過半徑外端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圓的切線垂直于經(jīng)過切點的半徑。)

              你能說明以下這個問題?

              如右圖所示,PA是 的平分線,AB是⊙O的切線,切點E,那么AC是⊙O的切線嗎?為什么?

              回顧舊知,看誰說的全。

              利用舊知,分析解決該問題。

             。ǘ

              實踐與探索 問題1、從圓外一點可以作圓的幾條切線?請同學們畫一畫。

              2、請問:這一點 與切點的 兩條線段的長度相等嗎?為什么?

              3、切線長的定義是什么?

              通過以 上幾個問題的解決,使同學們得出以下的結論:

              從圓外一點可以引圓的兩條切線,切線長相等。這一點與圓心的連線

              平分兩條切線的夾角。 在解決以上問題時,鼓勵同學們用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它既可以用書上闡述的對稱的觀點解決,也可以用以前學習的其他知識來解決問題。

              (三)拓展與應用 例:右圖,PA、PB是,切點分別是A、B,直線EF也是⊙O的切線,切點為P,交PA、PB為E、F點,已知 , ,(1)求 的周長;(2)求 的度數(shù)。

              解:(1)連結PA、PB、EF是⊙O的切線

              所以 , ,

              所以 的周長 (2)因為PA、PB、EF是⊙O的切線

              所以 , ,,

              所以

              所以

              畫圖分析探究,教學中應注重基本圖形的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基本圖形,應用基本圖形解決問題。

             。ㄋ模┬〗Y與作業(yè) 談一下本節(jié)課的 收獲 ? 各抒己見,看誰 說得最好

             。ㄎ澹┌鍟O計

              切線(2)

              切線長相等 例:

              切線長性質(zhì)

              點與圓心連 線平分兩切線夾角

              (六)教學后記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3

              教學目標:

              利用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利用已有二次函數(shù)的知識經(jīng)驗,自主進行探究和合作學習,解決情境中的數(shù)學問題,初步形成數(shù)學建模能力,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探索中體驗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數(shù)中數(shù)形結合的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通過合作學習獲得成功,樹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運用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進行解二次函數(shù),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

             。ㄒ唬┮耄

              分組復習舊知。

              探索:從二次函數(shù)y=x2+4x+3在直角坐標系中的圖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導學生從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如何畫圖

              (2)頂點、圖象與坐標軸的交點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邊形的面積

             。4)對稱軸

              從上面的問題導入今天的課題二次函數(shù)中的圖象與性質(zhì)。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數(shù)y=x2+4x+3圖象上找一點,使形成的圖形面積與已知圖形面積有數(shù)量關系。例如:拋物線y=x2+4x+3的頂點為點A,且與x軸交于點B、C;在拋物線上求一點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拋物線y=x2+4x+3上找一點F,使BCE與BCD全等。

              再探索:在拋物線y=x2+4x+3上找一點M,使BOM與ABC相似。

              2、讓同學討論:從已知條件如何求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拋物線的頂點坐標是C(2,1)且與x軸交于點A、點B,已知SABC=3,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ㄈ┨岣呔毩

              根據(jù)我們學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項目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

              讓班級中的上科院小院士來簡要介紹學校船模組的情況以及在繪制船模圖紙時也常用到拋物線的知識的'情況,再出題:船身的龍骨是近似拋物線型,船身的最大長度為48cm,且高度為12cm。求此船龍骨的拋物線的解析式。

              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與性質(zhì)在解題中的作用。

             。ㄋ模┳寣W生討論小結(略)

              (五)作業(yè)布置

              1、在直角坐標平面內(nèi),點O為坐標原點,二次函數(shù)y=x2+(k—5)x—(k+4)的圖象交x軸于點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2)將上述二次函數(shù)圖象沿x軸向右平移2個單位,設平移后的圖象與y軸的交點為C,頂點為P,求 POC的面積。

              2、如圖,一個二次函數(shù)的圖象與直線y= x—1的交點A、B分別在x、y軸上,點C在二次函數(shù)圖象上,且CBAB,CB=AB,求這個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3、盧浦大橋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拋物線的一部分,在大橋截面1:11000的比例圖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線段DE表示大橋拱內(nèi)橋長,DE∥AB,如圖1,在比例圖上,以直線AB為x軸,拋物線的對稱軸為y軸,以1cm作為數(shù)軸的單位長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圖2。

             。1)求出圖2上以這一部分拋物線為圖象的函數(shù)解析式,寫出函數(shù)定義域;

             。2)如果DE與AB的距離OM=0。45cm,求盧浦大橋拱內(nèi)實際橋長(備用數(shù)據(jù): ,計算結果精確到1米)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4

              一 、教學目標

             。ㄒ唬┗A知識目標:

              1。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斷方程。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好處。

             。ǘ┠芰δ繕

              體會字母表示數(shù)的好處,畫示意圖有利于分析問題,找相等關系是列方程的重要一步,從算式到方程(從算術到代數(shù))是數(shù)學的一大進步。

              (三)情感目標

              增強用數(shù)學的意識,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關系列方程。

              三、教學難點

              如何找相等關系列方程

              四、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于

              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后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例1 某面粉倉庫存放的面粉運出 15%后,還剩余42 500千克,這個倉庫 原來有多少面粉?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若設原來面粉有x千克,則運出面粉可表示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關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 500,

              此時,讓學生討論:本題的相等關系除了上述表達形式以外,是否還有其他表達形式?若有,是什么?

             。ㄟ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來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1)這兩種相等關系的表達形式與“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雖形式上不同,但實質(zhì)是一樣的,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個相等關系來列方程;

              依據(jù)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jù)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仔細審題,透徹理解題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關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題中的一個合理未知數(shù);

             。2)根據(jù)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3)根據(jù)相等關系,正確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應滿足兩邊的量要相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組同學去蘋果園參加勞動,休息時工人師傅摘蘋果

              分給同學,若每人3個還剩余9個;若每人5個還有一個人分4個,試問第一

              小組有多少學生,共摘了多少個蘋果?

             。ǚ抡绽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guī)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蘋果數(shù)為 3× 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

              課堂練習:

              1。買4本練習本與3支鉛筆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鉛筆每支0。12元,問 練習本每本多少元?

              2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shù)的 35%,男工比女工多 252人,求全廠總人數(shù)。

              五、課堂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代數(shù)方法的基本步驟是:全面掌握題意;恰當選擇變數(shù);找出相等關系;

              布列方程)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六、作業(yè)布置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厘米,那么長是多少厘米?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5

              一、學生起點分析

              通過第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已對平移的基本性質(zhì)有了的認識,能否利用平移的基本性質(zhì)來學習有關畫圖的操作技能,能否探索圖形之間的平移關系成了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要任務。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通過實例,讓學生經(jīng)歷對圖形進行觀察、分析、欣賞和動手操作、畫圖等過程,掌握有關畫圖的操作技能,發(fā)展初步的審美能力,增強對圖形欣賞的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的作法.

              2.確定一個圖形平移的位置的條件.

              能力訓練:

              1.對具有平移特征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畫圖和動手操作等過程,掌握畫圖技能.

              2.能夠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情感與價值觀:

              1.通過畫圖,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對具有平移特征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畫圖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觀念.

              教學重點: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的作法.

              教學難點:簡單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的作法.

              三、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環(huán)節(jié) 復習回顧平移的基本性質(zhì),引入課題

              如圖,將線段AB平移,得到線段AB,則圖中的線段有怎樣的位置關系?有哪些相等的線段?

              通過對上節(jié)課內(nèi)容的回顧,幫助學生復習平移的基本性質(zhì):經(jīng)過平移,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AA∥BB且AA=BB, A B∥AB且AB =AB)

              如果給出了線段AB,也給出了平移方向和平移距離,你能作出選段AB經(jīng)平移后的對應選段AB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簡單的平移作圖.

              第二環(huán)節(jié) 觀察操作、探索歸納平移的作法

              ⑴已知線段AB和平移距離及方向,求作AB的對應線段AB。

              讓學生觀察、動手畫圖。

              得出已知平移距離和方向的作圖:過A作平移方向的平行線,在平行線上沿平移方向上截取線段,使其長度等于平移距離,即得點A的對稱點A。點B的對應點B的做法同上。

             。2)已知線段AB和平移后點A的對應點A ,求作AB的對應線段AB[來源:中.考.資.源.網(wǎng)]

              和上面的(1)相比,這里的新問題,不知道平移距離和平移方向,而只知道某點的對應點,該怎么辦?鼓勵學生思考、交流、動手畫圖。

              連接A,A,得到線段AA,則AA的長度就是平移距離,有A到A的方向就是平移方向。于是問題轉化為前面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畫圖中,若有學生有不同的畫法,應鼓勵學生交流、討論。這時,可以思考:“畫出選段AB的方法只有(1)中的方法嗎?還有沒有其他的畫法”。若學生在處理簡單的線段問題時,畫法比較單一,這個討論可以放在(3)之后。

             。3)將(2)中的圖形略微復雜化一些。已知平面圖形以及該圖形上的某一點經(jīng)平移后的對應點,求作平移后的平面圖形。

              例題1 經(jīng)過平移,△ABC的頂點A移到了點D,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留給學生完成。在學生完成平移的'作圖后,根據(jù)前面的若干個作圖問題,增加“議一議”內(nèi)容。

             、龠有什么其他方法,作出△DEF嗎?

             、诖_定一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知道原來圖形的位置外,還需要什么條件?

              對于①,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平移作圖的常用方法以及這些作法所依據(jù)的原理。

              方法一:過點B、點C,分別作線段BE,CF,使得它們與線段AD平行且相等,連接DE,DF,EF,△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圖形。

              方法二:過點D分別作出與AB,AC平行且相等的線段DE,DF,連接EF,△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圖形。

              方法三:因為平移后的圖形與原圖形是全等,所以過點B作線段BE,使得它與線段AD平行且相等,得到另一個對應點E(或者過點D作與AB平行且相等的線段DE,得到另一個對應點E)后,按原方向作△ABC的全等△DEF。

              對于②,確定一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的全部條件為:

              (1)圖形原來的位置 (2)平移方向 (3)平移距離.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只有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我們才能準確地找到一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進而作出它平移后的圖形.

              第三環(huán)節(jié) 課堂練習

              1.如圖,將字母A按箭頭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圖形。

              解:在字母A上,找出關鍵的5個點(如圖),分別過這5個點按箭頭方向作5條長3cm的線段,將所作線段的另5個端點按原來的方式連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圖形。

              2.

              將圖中的字母N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圖形。

              3.圖中的窗欞輪廓是由一個半圓和一個矩形組成,試作出這個圖案向左平移10格后的圖案。

              解:分別確定矩形的四個頂點和半圓的圓心,向左平移10格后的位置,畫半圓(以“圓心”平移后的位置為圓心,以6格的邊長為直徑),連線即可。

              第四環(huán)節(jié) 課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作平面圖形平移的圖形,進一步理解了平移的性質(zhì),并且還知道要確定一個圖形平移后的位置,需要有:①此圖形原來的位置.②平移方向.③平移距離等三個條件.

              在作圖時,要注意語言的表達

              第五環(huán)節(jié) 課后作業(yè)

              1.必做習題:習題3.2 2,3,4

              2.選做習題

             。1)如圖,正方形ABCD邊長為4,沿對角線所在直線l將該正方形向右平移到EFGH的位置,已知△ODH的面積為92,求平移的距離.

             。2)如圖,在△ABC中,D,E是BC上的點,且BD=CE,求證:AB+ACAD+AE.

              四、教學設計反思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通過對上節(jié)課學習的平移的基本性質(zhì)的復習,為新知的探索作好鋪墊,進而引出新課課題簡單的平移作圖。在例題的選擇和設計上,循序漸進,前一題往往是后一題的基礎,后一題通過化歸都可轉化為前一題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努力滲透數(shù)學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化歸。

              在練習的設計上,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逐步熟練應用平移的特征、平移作圖的方法,從而體現(xiàn)數(shù)學的價值;同時,設計了不同難度的習題,提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6

              一、 教學目標

             。ㄒ唬。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并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ǘE囵B(yǎng)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三、教學過程

              我們可以直接看出像4x=24,x+1=3這樣簡單方程的解,但是僅僅依靠觀察來解決比較復雜的方程是很困難的 ,因此,我們還要討論怎么樣解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為了討論方程,我們先來看看等式有什么性質(zhì)。

              像m+n=n+m,x+2x=3x,3x+!=5y這樣的式子都是等式。

              由教科書中天平的圖形,由它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我們可發(fā)現(xiàn),如果在平衡的'天平兩邊都加(或減)同樣的量,天平還保持平衡。

              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與上面的事實同樣的性質(zhì)。

              由此,我們得出等式的性質(zhì)1

              等式兩邊加(或減)同一個數(shù)(或式子),結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a=b,那么a±c=b±c

              等式的性質(zhì)2

              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shù),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shù),結果仍相等。

              用字母表示: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 a=b,(c≠0),那么 =

              通過例題來對等式的性質(zhì)進行鞏固。

              例: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 (3)— x—5=4

              分析:要使方程x+7=26轉化為x=a(常數(shù))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邊的7,因此兩邊要減7,另外兩個方程如何轉化為x=a的形式。

              解:(1)兩邊減7,得

              x+7—7=26—7

              于是

              x=19

             。2)兩邊同時除以—5,得

              =

              于是

              x=—4

              (3)兩邊加5,得

              —

              化簡,得

              兩邊同乘—3,得

              x=—27

              一般地,從方程解出未知數(shù)的值以后,可以帶如原方程檢驗,看這個值能否使方程的兩邊相等。

              讓學生檢驗上題是否正確。

             。ㄋ模┱n堂練習

              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下列方程并檢驗。

             。1)x—5=2; (2)0。3x=45; (3)2— x=3; (4)5x+4=0

              教師引導學生做,做好師生互動。

              四、課后總結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

              2。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五、作業(yè)布置;

              習題3。1,3,4,5題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7

              教學目標

             、俑惺苌钪袃绲倪\算的存在與價值.

             、诮(jīng)歷自主探索同底數(shù)冪的乘法、冪的乘方和積的乘方等運算性質(zhì)的過程,能用代數(shù)式和文字正確地表述這些性質(zhì),并會運用它們熟練地進行計算.

             、壑鸩叫纬瑟毩⑺伎肌⒅鲃犹剿鞯牧晳T.

             、芡ㄟ^由特殊到一般的猜想與說理、驗證,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說理能力和歸納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冪的三個運算性質(zhì).

              難點:冪的三個運算性質(zhì).

              教學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一種電子計算機每秒可以進行1012次運算,它工作103s可以進行多少次運算?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嗎?

              從實際問題的導入,讓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主動探索,在自己的實踐中獲得知識.從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同時因為關于底數(shù)、指數(shù)、冪等概念是在有理數(shù)的乘法中學習的,學生可能生疏或遺忘,在新課講解之前利用這個實際問題進行復習.

              學生略作思考后得出,它工作103s可以進行的運算次數(shù)是1012×103.怎樣計算1012×103?

              根據(jù)乘方的意義可以知道:

              探究新知1.探一探根據(jù)乘方的意義填空:

              從引例到“探一探”,“猜一猜”,“說一說”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把冪的底數(shù)與指數(shù)分兩步有層次地進行概括抽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留給學生探索與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獲得運算法則.

              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教師板演.

              2.猜一猜

              問:看看計算結果,你能發(fā)現(xiàn)結果有什么規(guī)律嗎?

              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結果:不管底數(shù)是什么數(shù),只要底數(shù)相同,結果就是指數(shù)相加.

              3.說一說

              am×an(m,n是正整數(shù))?學生說出理由,教師板演共同得出結論:am×an=am+n(m,n都是正整數(shù))

              即同底數(shù)冪相乘,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加.

              注意性質(zhì)中的m、n的取值范圍.

              注:要求學生用語言敘述這個性質(zhì),即“同底數(shù)的冪相乘,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加”,這對于學生提高數(shù)學語言的表述能力是有益的.

              4.想一想

              am×an×ap=?

              5.做一做

              例1教科書第142頁的例1(1)~(4)

             。5)—a3a5;

             。6)(x+1)2(x+1)3

              同底數(shù)冪的性質(zhì)很容易推廣到三個以上的同底數(shù)冪相乘.

              在例1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說明底數(shù)是什么,指數(shù)是什么,引導學生觀察是不是同底數(shù)冪相乘,再利用性質(zhì)進行計算.例1(5)中注意讓學生說清“—a3”的底數(shù)是“a”還是“—a”.性質(zhì)中的字母可以是單項式也可以是多項式,如例1(6),把底數(shù)進一步擴充到式的范圍.

              6.自主學習

              根據(jù)乘方的意義及同底數(shù)冪的乘法,讓學生自主探究教科書第170頁探究問題.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得出冪的乘方運算性質(zhì):(am)n=amn(m,n都是正整數(shù))即冪的乘方,底數(shù)不變,指數(shù)相乘.

              7.做一做

              例2教科書第171頁的`例2(1)~(4)

             。5) —(x3)4x2

              8.想一想

              讓學生自主探究教科書第171頁的探究問題,并完成填空.嘗試分析運算過程中用到哪些運算律?運算結果有什么規(guī)律?

              學生自己歸納出積的乘方的運算性質(zhì):(ab)n=anbn(n為正整數(shù))即積的乘方,等于把積的每一個因式分別乘方,再把所得的冪相乘.

              那么,(abc)n=?

              注:和前兩個性質(zhì)的教學一樣,這個性質(zhì)也是先用具體指數(shù)為例說明積的乘方的意義和導出性質(zhì)的每一步依據(jù),從而歸納出一般指數(shù)情形的性質(zhì).這個性質(zhì)也很容易推廣到三個以上因式的乘方.

              9.做一做

              例3教科書第172頁的例3(1)~(4);補充:(5) [—3(x+y)2]3

              例4 計算:x(x2)3—2x4x2

              比一比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三個運算性質(zhì):“同底數(shù)冪的乘法”、“冪的乘方”和“積的乘方”.組織學生進行計時比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教科書第170頁、17l頁、172頁的練習.

              深入探究例5計算:(1)(—8)20xx(—0。125)20xx(2)(—2)2n+1+2(—2)2n(n為正整數(shù)).

              在這三個性質(zhì)中的底數(shù)、指數(shù)中,指數(shù)注明為正整數(shù),而底數(shù)可以是數(shù)、字母或式.把底數(shù)進一步擴充到式的范圍.

              議一議

              下面的計算對不對?如果不對,應當怎樣改正.

             。1)a3a3=a6; (2)b4b4=2b4;

              (3)x5+x5=x10; (4)y7y=y8;

             。5)(a3)5=a8; (6)a3a5=a15;

              (7)(a2)3a4=a9; (8)(xy3)2=xy6;

             。9)(—2x)3=—2x3

              注:補充議一議與辨析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判斷題的討論甚至爭論,加強對運算性質(zhì)的掌握,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和辨析三個運算性質(zhì).

              課外鞏固

              1.必做題:教科書第148頁習題15。1第1、2題.

              2.備選題:

             。1)計算:

              (2)計算:am—1an+2+am+2an—1+aman+1

             。3)已知:am=7,bm=4,則(ab)2m=______

             。4)已知:3x+2y—3=0,則27x9y=___________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8

              一、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qū)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qū)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一個是結果達到什么水平。教學設計不宜于交流,教學案例適宜于交流。

              3、案例與教學實錄的區(qū)別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教學案例是根據(jù)目的和功能選擇內(nèi)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考)。

              4、教學案例的特點是

              ——真實性:案例必須是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須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

              ——濃縮性:必須多角度地呈現(xiàn)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啟發(fā)性:必須是經(jīng)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數(shù)學案例的結構要素

              從文章結構上看,數(shù)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一個重點班級還是普通班級,是有經(jīng)驗的優(yōu)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執(zhí)教,是經(jīng)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fā)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么問題,例如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學困生,還是強調(diào)怎樣啟發(fā)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或是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情況,等等;蛘呤且粋什么樣的數(shù)學任務解決過程和方法,在課程標準中數(shù)學任務認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數(shù)學任務認知水平的發(fā)展怎么樣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jīng)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fā)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3)情節(jié)。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首先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外顯的和內(nèi)隱的)活動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nèi)容,把關鍵性的細節(jié)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就要把學生怎么從“不會”到“會”的轉折過程,要把學習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細節(jié)寫清楚,要把教師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反映的學生思想、情感、態(tài)度寫清楚,或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情況寫清楚,或者把個別學生獨立學習的典型行為寫清楚。不能把“任務”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任務”的完成過程,說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nèi)涵的了解。

              (5)反思。對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nèi)容,包括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是一個學困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guī)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fā),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fā)。

              三、初中數(shù)學教學案例主題的選擇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案例,可從以下六方面選擇主題:

              (1)體現(xiàn)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

              (2)體現(xiàn)教師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3)體現(xiàn)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教學的成功經(jīng)驗;

              (4)體現(xiàn)數(shù)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方法;

              (5)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6)體現(xiàn)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關注和評價,以及怎樣幫助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等等。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9

              教學目標

             。ㄒ唬┙虒W知識點

              1.命題的組成:條件和結論。 2。命題的真假 。 3。了解數(shù)學史。

              (二)能力訓練要求

              1.能夠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會把命題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 判斷命題的真假。

              2.通過舉例判定一個命題是假命題,使學生學會反面思考問題的方法。

              3.通過對歐幾里得《原本》 的介紹,感受幾何的演繹體系對數(shù)學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價值。

             。ㄈ┣楦信c價值觀要求

              1.通過舉反例的方法來 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兩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體。

              2.通過了解數(shù)學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找出命題的條件(題設)和結論。

              教學 難點

              找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教學過程

              Ⅰ.巧設現(xiàn)實情境,引入課題

              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命題,那么什么叫命題呢?

              下面大家來 想一想:

              觀察下列命題,你能發(fā)現(xiàn)這些命題有什么共同的結構特征?

             。1)如果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那么這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如果一個三角形是 等腰三角形,那 么這個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4)如果一個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那么這個四邊形是矩形。

              (5)如果一個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那么這個四邊形是菱形。

              學生分組討論。

              ①這五個命題都是用“如果……,那么……”的 形 式敘述的。

             、诿總命題都 是由已知得到結論。

             、圻@五個命題的每個命題都有條件和結論。

             、.講授新課

              1 .命題的組成:每個命題都有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

              條件是已知的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斷 出的事項。

              2.舉例說明 命題如何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倜黠@的。

             、诓幻黠@的。

              做一做

              1.下列各命題的條件是什么?結論是 什么?

              (1)如果兩個角相等,那么它們是對頂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 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條邊都 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2.上述命題中哪 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你怎么知道它們是不正確的?

              3.真命題和假命題

              我們把正確的命題稱為真命題(tru e statement),不正確的命題稱為假命題(false statement)。

              思考: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呢?

              4.我們這套教材有如下命題作為公理:

              1.兩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 截,同位角相等。

              3.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兩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 等。

              5.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

              6.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

              Ⅲ.課堂練習

             、.課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研究了命題的組成及真假。知道任何一個命題都是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命題分為真命題和 假命題。

              在辨別真假命題時。注意:假命題只需舉一個反例即可。而真命題除公理和性質(zhì)外,必須通過推理得證。

              Ⅴ.課后作業(yè)

              2.預習提綱

             。1)平行線的判定方法的證明

              (2)如何進行推理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10

              [教學目標]

              1. 認識平面直角坐標系,了解點的坐標的意義,會用坐標表示點,能畫出點的坐標位

              2. 滲透對應關系,提高學生的數(shù)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平面直角坐標系和點的坐標.

              難點:正確畫坐標和找對應點.

              [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一.利用已有知識,引入

              1.如圖,怎樣說明數(shù)軸上點A和點B的位置,

              2.根據(jù)下圖,你能正確說出各個象棋子的位置嗎?

              二.明確概念

              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內(nèi)畫兩條互相垂直、原點重合的數(shù)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水平的數(shù)軸稱為x軸(x-axis)或橫軸,習慣上取向右為正方向;豎直的數(shù)軸為y軸(y-axis)或縱軸,取向上方向為

              由數(shù)軸的表示引入,到兩個數(shù)軸和有序數(shù)對。

              從學生熟悉的物品入手,引申到平面直角坐標系。

              描述平面直角坐標系特征和畫法

              正方向;兩個坐標軸的交點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原點。

              點的坐標:我們用一對有序數(shù)對表示平面上的點,這對數(shù)叫坐標。表示方法為(a,b).a是點對應橫軸上的數(shù)值,b是點在縱軸上對應的數(shù)值。

              例1 寫出圖中A、B、C、D點的坐標。

              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后,平面被坐標軸分成四部分,分別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你能說出例1中各點在第幾象限嗎?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下列各點。

             。ǎ〢(3,4);B(-1,2);C(-3,-2);D(2,-2)

              問題1:各象限點的坐標有什么特征?

              練習:教材49頁:練習1,2。

              三.深入探索

              教材48頁:探索:

              識別坐標和點的位置關系,以及由坐標判斷兩點的關系以及兩點所確定的直線的位置關系。

              [鞏固練習]

              1. 教材49頁習題6.1——第1題

              2. 教材50頁——第2,4,5,6。

              [小結]

              1. 平面直角坐標系;

              2. 點的'坐標及其表示

              3. 各象限內(nèi)點的坐標的特征

              4. 坐標的簡單應用

              [作業(yè)]

              必做題:教科書50頁:3題

             。ń滩51頁綜合運用7,8,9,10為練習課內(nèi)容)

              明確點的坐標的表示法

              仿照例題,畫坐標軸,描點,要求能正確畫平面直角坐標系

              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坐標不但能代表點的位置,而且能反映他所在的直線的特征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ㄒ唬<皶r鞏固所學知識;

              (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三、教學過程

              主要為習題處理,由淺入深,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

              主要由學生完成,老師引導。

              習題3。1中,1。2。3都是基礎知識題,讓學生到黑板上做幾道有代表意義的題,然后老師對錯的給與糾正,讓學生對基礎知識題的正確把握。

              主要針對學生比較難懂的應用題來講解;

              習題5,把1400元獎學金按照兩種獎項獎給22名學生,其中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有多少人?

              分析: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有X人,由已知條件得:

              X×200+(22—X)×50=1400

              本題要讓學生理解這種設未知數(shù)建立方程的思想,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有X人,那么二等獎的人數(shù)就是22—X。

              習題6,種一批樹苗,如果每人種10棵,則剩6棵樹苗未種,如果每人種12棵,則缺少6棵苗,有多少人種數(shù)?

              分析:兩種方法種樹苗,等式就是總樹苗相等,設有X人種樹,

              那么:10X+6=12X—6

              所以找到等式就是列出方程的重要一步。

              習題7,一輛汽車已經(jīng)行駛了12000千米,計劃每月再行駛800千米,幾個月后這輛汽車將行駛20800千米?

              分析:由已經(jīng)行駛了12000千米,計劃每月再行駛800千米,最后達到20800千米,我們設X個月后達到目標,列出等式

              12000+800X=20800

              總之,找出他們之間存在的相等關系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讓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對拓廣探索中的題目老師要細心講解,因為學生對這些題的理解有困難。

              四、課堂總結

              通過大量的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并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五、作業(yè)布置

              習題3。1第7、8題。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1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多個實際問題的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一元一次方程作為實際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的作用。

              2.使學生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3.會判斷一個數(shù)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

              二、重點、難點

              1.重點: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2.難點:弄清題意,找出“相等關系”。

              三、教學過程

             。ㄒ唬⿵土曁釂

              一本筆記本1.2元。小紅有6元錢,那么她最多能買到幾本這樣的筆記本呢?

              解:設小紅能買到工本筆記本,那么根據(jù)題意,得1.2x=6。

              因為1.2×5=6,所以小紅能買到5本筆記本。

             。ǘ┬率

              問題1:某校初中一年級328名師生乘車外出春游,已有2輛校車可以乘坐64人,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多少輛?(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再作講評)

              算術法:(328-64)÷44=264÷44=6(輛)。

              列方程:設需要租用x輛客車,可得解這個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結果。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試試看?

              問題2:在課外活動中,張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我今年45歲,幾年以后你們的年齡是我年齡的三分之一?”

              通過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啟發(fā)?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因為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jù)此檢驗一下一個數(shù)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為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shù),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么辦?

              四、鞏固練習

              教科書習題

              五、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13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礎上,首先通過兩個實際問題,進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體例子,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出它們的共同點,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

              2.書中的定義是以未知數(shù)的個數(shù)和次數(shù)為標準,用文字的形式給出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為ax2+bx+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節(jié)始終都有列方程的內(nèi)容,這樣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這一教學難點,化整為零地培養(yǎng)由實際問題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由一些具體的方程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學情分析

              1、通過課堂練習,大部分學生對概念基本理解,能夠找出各項系數(shù),但有少數(shù)學困生對于系數(shù)符號沒有掌握。

              2、部分學生由于基礎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有一定的難度,解決這問題要以多練為主。

              3、學生認知障礙點:一元二次方程與不等式和整式的綜合運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1、從實際問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xiàn)實世界中數(shù)量關系的一個有效數(shù)學模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用數(shù)學的意識。

              2、使學生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一般形式,正確識別二次項系數(shù)、一次項系數(shù)及常數(shù)項。

              3、通過概念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類比、歸納能力,同時通過變式練習,使學生對概念理解具備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難點:從實際問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確識別一般形式中的“項”及“系數(shù)”。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說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 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水費和出租車計費問題;

              3.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一題多解,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初 步體會數(shù)學建模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增強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

              2. 體會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認識到學習數(shù)學的用處,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數(shù)學意識。

              教學重點:構建“數(shù)學模型”,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難點:挖掘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 方法:探究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情境:

              據(jù)《北京日報》報道: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300立方米,僅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 ,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

             。1)問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當于新建一個自來水廠全年的產(chǎn)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市至少有6×105個水龍頭和 2×105個抽水馬桶漏水,如果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能漏 掉a立方米的水;一個漏水馬桶,一個月漏掉b立方米水,那么一個月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多少立方米(用含a、b的代數(shù)式表示);

              水資源透支令人擔憂,節(jié)約用水迫在眉睫。你家每月用水水多少呢?連續(xù)觀察并記錄一個星期的自來水表示數(shù),估算本月你家共用多少立方米水?按3.7元/立方米計算應交納多少水費?

              小紅家上月5日自來水表的讀數(shù)為344米3,本月5日自來水表各指針的位置如圖所示,這時水表的示數(shù) 是_______ 米3,所以一個月來她家用去_______米3水(讀數(shù)到米3即可), 應繳納水費 元.

              水費是由哪幾個量決定的?(答:單價、用量)

              三者之間的關系:單價×用量=水費.

              二、呈現(xiàn)問題,自主探究

             。ㄒ唬 水費問題

              問題:實行新的階梯水價后你會計算自家的水費嗎?

              資料表明:“按照《北京市水價調(diào)整及階梯式水價初步方案》,對于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價格級差擬采用1:3,即第一級水量價格為居民基本生活水價,第二級水量價格為居民基本生活水價的3倍,階梯式水價的計量方法將按四口家庭核定水量基數(shù),每人月均用水量3立方米,為了方便居民用水淡旺季自行調(diào)劑,實行階梯式水價以后,每半年查一次水表.”

              若居民基本生活用水費用為每立方米3.7元。某戶 共4口人,上下半年各繳納水費543.9元和259元,問上下半年各用水多少立方米?

              分析:階梯式水價水費的計算,需要分別按不同的單價進行計算。單價分別為3.7元和11.1元.

              解: (元)

              設上半年用水為x立方米,根據(jù)題意列方程,得

              解這個方程,得

              下半年用水為: (立方米)

              答:上半年用水97立方米,下半年 用水70立方米.

              說明:本題也可采用計算的方法直接得到結果.

              例1:某市收水費按以下規(guī)定:若每月每戶用量不超過20立方米,則按每立方米1.2元收費,若超過20立方米,則超過部分每立方米按2元收費.如果某戶居民在某月所交水費的平均水價為每立方米1.5元,那么他家這個月共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分析:

              單價 數(shù)量(立方米) 水費(元)

              未超部分 1.2 20 1.2×20

              超過部分 2 (x-20) 2(x-20)

              平均 1.5 x 1.2×20+2(x- 20)

              水費應按兩部分計算, 即單價分別為1.2元和2元.

              解:設他家這個月共用x立方米的水.

              1.5x=1.2×20+2(x-20)

              x=32

              答:他家這個月共用32立方米的水.

             。ǘ┏鲎廛囉嬞M問題

              例2:

              乘某市的一種出租汽車起價10元(即行駛在4km以內(nèi)都需付10元的車費),達到 或超過4km后,每增加1km加價1.2元(不足1km的部分按1km計算).超過15千米,加收50%的空駛費.現(xiàn)在小紅乘這種出租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支付車費34元.求甲、乙兩地的路程大約是多少?

              分析:收空駛費了嗎?即超過15千米嗎?如何判斷?

              15千米收費:10+1.2×11=23.2(元)

              34 > 23.2

              所以,超過了15千米.

              總費用應分三段計費:(1)10元:4千米 ;(2)1.2×(15-4)=13. 2元:11千米 ;(3)超過15千米部分的費用,單價1.8元.

              解:設甲、乙的路程大約是x千米,由題意得,

              10+1.2×(15-4)+1.2×(1+50%)(x-15)=34

              解這個方程得:x=25

              答:甲、乙兩地的路程大約是25千米.

              鞏固練習:書P119/2

              三、提高拓展,發(fā)展創(chuàng)新:

              圍繞出租車計費的多 種情況,學生分組進行編題并解答。

              由學生利用投影進行展示,其他學生給與評價.

              四、師生共同小結:

              1. 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的問題是什么?共同點是:由于單價的變化,必須要分段計算.

              2.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3. 你的收獲是什么?

              五、作業(yè):

              整理分組編題 及解答的筆記.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字母表示數(shù)的意義,了解字母表示數(shù)是數(shù)學的一大進步;

              2.了解代數(shù)式的概念,使學生能說出一個代數(shù)式所表示的數(shù)量關系;

              3.通過對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講解,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4.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教學建議

              1. 知識結構:本小節(jié)先回顧了小學學過的字母表示的兩種實例,一是運算律,二是公式,從中看出字母表示數(shù)的優(yōu)越性,進而引出代數(shù)式的概念。

              2.教學重點分析:教科書,介紹了小學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實例,一個是運算律,一個是常用公式,上述兩種例子應用廣泛,且能很好地體現(xiàn)用字母表示數(shù)所具有的簡明、普遍的優(yōu)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數(shù)學從算術到代數(shù)的一大進步,是代數(shù)的顯著特點。運用算術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小學學生的思維方法 ,現(xiàn)在,從具體的數(shù)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shù),滲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在認識上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對代數(shù)式的概念課文沒有直接給出,而是用實例形象地說明了代數(shù)式的概念。對代數(shù)式的概念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1)從具體的數(shù)到用字母表示數(shù),是抽象思維的開始,體現(xiàn)了特殊與一般的辨證關系,用字母表示數(shù)具有簡明、普遍的優(yōu)越性.

              (2)代數(shù)式中并不要求數(shù)和表示數(shù)的'字母同時出現(xiàn),單獨的一個數(shù)和字母也是代數(shù)式.如:2,m都是代數(shù)式.

              等都不是代數(shù)式.

              3.教學難點分析:能正確說出一個代數(shù)式的數(shù)量關系,即用語言表達代數(shù)式的意義,一定要理清代數(shù)式中含有的各種運算及其順序。用語言表達代數(shù)式的意義,具體說法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以簡明而不引起誤會為出發(fā)點。

              如:說出代數(shù)式7(a-3)的意義。

              分析 7(a-3)讀成7乘a減3,這樣就產(chǎn)生歧義,究竟是7a-3呢?還是7(a-3)呢?有模棱兩可之感。代數(shù)式7(a-3)的最后運算是積,應把a-3作為一個整體。所以,7(a-3)的意義是7與(a-3)的積。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06-29

            初中數(shù)學設計教案模板范文01-03

            初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08-06

            初中數(shù)學的作業(yè)設計07-30

            初中數(shù)學 教案02-24

            數(shù)學教學設計教案02-15

            初中數(shù)學直線教案12-29

            初中數(shù)學教案08-12

            初中數(shù)學矩形教案12-30

            初中數(shù)學《圓 》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