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的德育實效性為何不高?
——一位小學校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當,我們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實效性不高。文中高校長列舉的現(xiàn)象恐怕我們都不陌生。遵守紀律究竟為了什么?轟轟烈烈的德育活動效果究竟如何……高校長思索的這些問題其實是值得每一位校長深入反思的,因為,說 到底,學校德育工作是關系到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大問題。
多年來,中小學德育工作一直不斷地被加強,同時也不斷地被指責,如“德育工作針對性不強”、“德育工作實效性差”等等。究竟為什么?對于這個問題,長期從事學校德育工作的北京小學副校長高玉麗進行了一系列思索。
搞好衛(wèi)生是為了保住流動紅旗,守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榮譽。
遵守紀律究竟為了什么?
高校長感慨地說,學校德育離不開抓紀律教育,但紀律教育究竟應當如何抓?怎樣才能使學生樂于接受并遵守呢?為什么紀律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費盡心思,到頭來學生該干什么還干什么,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紀律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高校長舉了三個例子:
每當大地蘇醒,溫煦的陽光灑向校園時,許多學校的大門口,卻是這樣一番景象:一位臂戴袖章的老師和幾名值日生正在“站崗放哨”,每一個走進校門的孩子都要被審視一番,校服是否穿戴整齊,紅領巾是否佩戴,是否向老師行禮問好。如果誰沒有做到其中的一條,那么他的班級和他的名字就將被公布在學校的大黑板上。于是,穿戴整齊是為了迎檢過關,與別人見面打招呼,是為了不被老師記下名字。
一個孩子與同學打架,碰碎了擺在樓道里的花瓶,聞聲而來的老師第一句話準問:“你是哪個班的?”似乎打碎花瓶不是他個人的過失,而是他所在班級的責任。學習是為別人,守紀律是為班集體,甚至犯了錯誤也應由別人或集體承擔。如此這般的教育,在今后的為人處世中,他怎么可能對自己負責?
“明天有區(qū)檢查團到學校檢查衛(wèi)生,今天下午各班務必進行大掃除,不留死角,四點半鐘學校對各班進行檢查,不合格的班撤銷衛(wèi)生流動紅旗,廣播點名批評!薄案靼嗤瑢W請注意,現(xiàn)在廣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領導到學校考察,請同學們注意遵守紀律,對客人有禮貌,不管在校園的任何地方遇到客人都要行禮問好。如果哪個班同學違反了紀律,給學校抹了黑,我們將在廣播里點名批評……”于是,搞好衛(wèi)生是為了保住流動紅旗,守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榮譽。這無形中使德育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這樣做,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無疑是一種誤導。
一次次這樣的教育,給孩子的心靈帶來了什么?離開了學校的要求,他還會做什么呢?分析以往的德育工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校重視的是班集體的榮譽、各類競賽中的排名、評比的結果等,卻忽略了在日常小事中對學生的幫助和教育,忽略了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翱鄯帧笔堑掠龁?用檢查、評比、扣分能代替教育嗎?
什么是德育?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點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規(guī)范,是諄諄教誨,循循善誘,靠點點滴滴、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而興師動眾的檢查評比代替不了學生自己的領悟、體會、反思、踐行。這種帶有強制性的、以檢查評比為主要方式的教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學校德育不應該成為冷冰冰的道德律令的堆積,而應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的自我內化、自我約束和自律。
高校長停頓了一下接著分析,孩子的表現(xiàn)其實是學校教育的一面鏡子,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邁進憧憬已久的學校大門,他首先體驗到的是學校嚴厲的戒條——“不準亂說亂動”、“不準追跑打鬧”。久而久之,孩子會悟出一個“道理”——在學校里不能違反紀律。這恰恰說明,在學校的好“習慣”是老師“規(guī)定”的,并沒有深入到孩子的心靈中,所以,一遇“氣候”就會“反彈”。
因此,當一名要求嚴格的教師出現(xiàn)在他面前時,他會惶惶不安,不敢越雷池半步;而當一位不太負責任的教師出現(xiàn)在他面前時,他便會有所松懈,小打小鬧一番;當戴著紅袖章負責“扣分”的教師出現(xiàn)在他面前時,他會馬上停止“不軌”行為。由此我們不難想像,當他來到沒有教師管教的大街上,來到沒有值日生扣分的公共場所,回到沒有嚴明紀律的家中,他們會怎樣發(fā)泄他的能量,會怎樣享受這難得的“自由”呢?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德育實效性不高。
在學生看來,道德是空泛的,是可以表態(tài)、承諾而可以不去做的。
轟轟烈烈的活動效果如何?
高校長接著說,不可否認,近年來,各校都在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對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做法是華而不實的“花活”,流于簡單化、表面化。
鏡頭一:少先隊代表大會上,一隊隊孩子齊刷刷地站在操場,主席臺上是各方嘉賓。
“首先請……致辭。”
“接下來請……致辭。”
“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講話。”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主持人是教師,講話的是各級領導,孩子只不過是陪襯和擺設。
鏡頭二:學生乘車來到了某展覽館,老師神情莊重地帶孩子們參觀“希望工程”展覽,老師不厭其煩地在一塊塊展板前講解,“某某村孩子為了掙出上學的學費,到地里去挖蝎子,當藥材賣,常常被叮得中了毒。”“某某村的孩子為了掙學費,到十幾里外的窯廠去背磚,每次背16塊,重40公斤,走140米,才三分二厘工錢,他們的背磨破了……”老師講得聲淚俱下,可背著一書包好吃的孩子們卻提不起一點精神,他們終于忍不住了,抬起臉問老師:“老師,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吃飯呀?”
鏡頭三:學校的禮堂里正在召開“向……英雄學習”的動員大會,孩子們正襟危坐,聽著一位位大人的講話,“要在學校掀起學習英雄的高潮!苯酉聛,一些學生代表上臺慷慨陳詞:“我們一定以英雄為榜樣,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讓我們鄭重地簽上我們的名字,以表示我們堅強的決心和永遠的承諾!苯又⒆觽兣牌痖L龍,在一幅幅長卷上龍飛鳳舞地簽上自己的名字;顒咏Y束了,隆重熱烈的場面,激動人心的口號,新聞媒體的宣傳,都認為德育效果很不錯了,然而,這些活動究竟有多大的實效?孩子們不參加不行,那會被扣上“不參加集體活動”、“思想上不求上進”的帽子;參加吧,又不情愿,真的沒意思,大人們一廂情愿的活動形式,對孩子們來說,枯燥、乏味,叩不開孩子的心扉。
再看看我們的品德課,教師在黑板上講道德,學生在座位上聽道德,老師在理論上闡述道德,學生配合著說一些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這樣,孩子們所經歷的道德教育總是在唱高調、掀高潮中度過,如:“我與英雄比一比,我與英雄差哪里?”“做……式的好少年”、“為……做貢獻簽名活動”。不難想像,在他們看來,道德是空泛的,是可以表態(tài)、承諾而可以不去做的。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在會上大談學習雷鋒叔叔艱苦樸素好思想的學生,為了得到一輛更好的名牌自行車與家長大吵大鬧;一個簽名承諾保護環(huán)境的學生,卻在郊游時隨手丟棄垃圾;一個在學校關心集體、熱愛勞動的“好學生”,晚飯后為拒絕掃地與母親大發(fā)雷霆……
我們的德育經常給學生提一些諸如“努力爭當一名好學生”的空洞、寬泛的目標,超前給孩子提一些他們并不理解的道德概念,而不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切合學生發(fā)展的努力目標和成長承諾。如果目標是針對學生的問題制定的,比較具體,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才會認可它,進而以自律的姿態(tài)去踐行,而不是被動地遵守。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回家后,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家長做一些家庭生活需要的、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能持之以恒,養(yǎng)成習慣,那才是切合學生實際的。
學生為什么會對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動停留在“口號式”、“文件式”,學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德育不是單單靠“口號”、“格言”、“警句”就能奏效的。要使德育生活化,進一步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學習實際,就要增強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把德育做到孩子的心里去。
如果學校道德教育只能在學生個體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對學生心靈世界無所觸及,那么就不能起到喚醒、激活與弘揚個體道德潛能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其結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是無效的。道德是“自律”的,強調的是自覺,從心理學角度講,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一種道德的形成,從道德認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為、道德習慣,最后才能形成穩(wěn)固的道德品質。利用簽名進行道德教育,實際上是將復雜的教育過程簡單化了。
當我們的教育真正觸及孩子的心靈,喚醒和鼓舞他們的道德自覺,在他們身上煥發(fā)出驚人的道德力量,最終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時,學生生活上求自理,學習上求自強,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那么,德育工作的實效將大大增強。
當我們制定并反復訓練兒童達到課堂常規(guī)要求時,實際上也限定了兒童天性的發(fā)揮。
教師,你了解孩子的天性嗎?
談到教師對學生的影響,高校長的言辭更加直截了當,這是影響德育實效的深層次問題。曾有人做過調查,一位教師在一天的工作中與學生交往的次數達1500次,在這么多的師生交往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是怎樣的呢?
一個學生,接連幾次數學測驗成績不佳,他怯怯地拿著卷子找到老師:“老師,我真的想學好數學,可是……”
“你要是想學好數學,除非華羅庚來教你。”
孩子那剛剛燃起的求知上進的火花,就這樣被老師的譏諷熄滅了,也許他從此再也沒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高校長十分感慨地說,我們做教師的往往自認為出于對學生的好心,卻沒有把學生的人格和尊嚴放在眼里,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沒想到”。沒想到,一個漫不經心的眼神兒,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沒想到一句冷漠的話語,會給孩子蒙上難以磨滅的陰影;沒想到一次不公正的待遇,會讓學生刻骨銘心。
有一天,我將自己一天中對學生說過的話記錄下來:
“你會不會掃地,干嗎呢?”
“全班就你一個人有小動作,下操后留下重做!
“提醒你幾次了,怎么還玩?學不學了?”
“你們什么時候把隊站好,咱們什么時候放學,站不好就重來,直到站好為止!碑斘易屑毣仡欉@一番話時,著實吃了一驚,90%的話語都是對學生的責備和訓斥。
請聽聽學生的心聲:老師,我希望你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老師,請你不僅教書,更要教我們做人;老師,請你也把我當人看,而不僅僅是你記分簿上的一個符號;老師,請你不要單看我的成績,請你多看看我所做的努力。
教師的一言一行、治學態(tài)度、學校氛圍等都會對學生做人產生影響。每一個40分鐘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段生命歷程,讓我們看看這段歷程他們是怎樣度過的。
課堂上,我們常常聽到老師這樣的語言:
“不準把手拿上來。”
“起立坐下后不準出聲。”
“打開書,只許動手不許動嘴!
“因為你舉手姿勢不對,所以我不叫你回答!
“你怎么老坐不住,椅子上有釘子呀?”
“說你呢,眼睛不要離開我!
“坐直,不要放松。”
“誰同意你坐那兒說,為什么不舉手?”
“不準接下茬!
我在想,這些所謂嚴明的課堂常規(guī)和紀律,是否都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合乎兒童天性的?當我們制定并反復訓練兒童達到課堂常規(guī)要求時,實際上也限定了兒童天性的發(fā)揮,表達的自由,思維的自由。學生內心的反映是“我不可亂說亂動”,“我做什么都要經過老師的允許”。
比如,當我們參觀一些學校時,會發(fā)現(xiàn)樓道、樓梯上畫有一條醒目的白線或黃線,把道路一分為二,它使我想起馬路上的分道線。學交通規(guī)則時,警察會告訴我們:“它是一堵墻,不可逾越!倍覀兊暮⒆硬皇撬緳C,學校的走廊、樓道也不是車流不息的馬路,當我們成人從校園管理的角度畫上一條條線,警示學生走路不能越線時,我們是否想過這一條條線實際上已經分離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教育學生靠右行本無可厚非,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當學生無意間踏上了線,老師會像警察一樣對他吼:“你違規(guī)了!
在樓道和走廊的顯著位置,我們常?梢钥匆妿讉紅色的大字——慢步輕聲。透過這幾個字,我們似乎看見,毫無生氣的校園里,一群群規(guī)規(guī)矩矩的“小大人”在蠕蠕前行。真的不可想像,這是孩子們的學園和樂園!小孩子生性好動,沖出喉嚨的吶喊是他快樂的發(fā)泄,跳躍和奔跑是他活力的展現(xiàn)。由此看來,“慢步輕聲”冠冕堂皇地說是為了維護正常的秩序,創(chuàng)造安靜的環(huán)境,其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滿足成人眼睛里不亂,耳朵根清靜,心里不鬧騰的需要。學校不是不要規(guī)范,而應當在合理地順乎兒童天性的基礎上,將強調校園規(guī)范與保護兒童天性自由結合起來,該規(guī)范時規(guī)范,該自由時自由。若一味地強調“規(guī)范”,勢必使兒童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校園的壓抑。
我曾去日本的小學進行考察,給我印象最鮮明的是,一走進校園,那撲面而來的課間的喧鬧與嬉笑聲。孩子們有的在單、雙杠上旋轉翻飛;有的脫了鞋光著腳丫在彎曲的小水池里踏水花;有的與正接待客人的校長打招呼、拽他的衣襟、抱他的后腰,校長裝出生氣的樣子,他們便頑皮地跑開……課間,置身于校園,似乎所有的男孩、女孩都在“動”,奔跑、跳躍、嬉鬧,個個都那么健康、活潑,讓你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而我們總是刻意要求學生“輕聲慢步”,他們怎能不感到壓抑與拘謹呢?前蘇聯(lián)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在其所著的《孩子們,你們好》一書中,曾這樣深情地寫到:“兒童的喧嚷就是歡樂和愉快!睂W校的環(huán)境、制度,都要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教育和關懷,提升思想境界。
一個孩子在校園中,離不開與人的交往,而在一次次真實的交往中,他所獲得的是怎樣的情感體驗呢?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是怎樣的心靈生活?如果學生經常在課堂上聆聽缺乏人情味的教師大呼小叫,經常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受到教師的挖苦、指責或當眾批評,那么,不難想像,在他心靈的土壤上就會埋下冷漠、自卑、反抗的種子,因此,不難理解為什么德育實效性差。
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游戲、聊天,都是在“身教”,都是在向學生示范著道德準則,不斷地向他們“輸送”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德育,也是最經常、最實在的德育。我認為,德育要有實招、高招、硬招,關鍵是“身教”這一招要落到實處,教師的“身教”本身就是高招、實招、硬招。
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很多紀律的約束、制度的制定,都缺乏對兒童的尊重和關懷。
究竟應當怎樣尊重兒童?
把脈今天的德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漠視學生權利,沒有一個教師說自己不愛學生,但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學生有受人尊重的權利,但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很多紀律的約束、制度的制定,都缺乏對兒童的尊重和關懷。比如,在許多班級的墻壁上,我們常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評比表、成績欄,有學習方面的、紀律方面的、衛(wèi)生方面的,我們是否想過,表中那一串串“紅花”、一排排“紅旗”,對于那些好孩子來說是榮耀的記錄,而對于“差生”來說,表格中的空白,恰恰是他們難堪的記錄,這無異于將他們的恥辱上墻,這對于他們幼小的心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我們不可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要求不一樣的人。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到一所學校參加一個會議,剛進校門,迎面來了兩個充滿朝氣的女孩,跑到我面前,動作整齊地敬了一個隊禮,然后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好!蔽腋械胶脺嘏剑唤χ洫勊麄儯骸澳銈冋嬗卸Y貌!睕]想到兩個女孩朝我自嘲地笑笑,“您不知道,要是不向來校的客人問好,被老師看見會被扣分的!
我心頭一顫,朝他們手指的方向望去,在一個極其顯著的位置,我的目光落在一塊大黑板上,那是“一日常規(guī)評比專欄”。上面畫著表格,填滿密密麻麻的分數,全校各班各項紀律、禮貌、衛(wèi)生等得分和扣分狀況一目了然。這是所有學校最常見的管理方式。
望著一個格子中的“扣6分”的記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個個故事。
“今天是誰給咱們班扣了6分?”一位老師站在講臺前嚴厲地質問。幾個孩子從座位上忐忑不安地站了起來。
“又是你們幾個,你們做了什么有損集體榮譽的事,跟全班同學說清楚!庇谑菐讉孩子站在講臺桌前,在眾目睽睽下坦白自己的“罪行”。
“我下課跑來著……”
“我沒戴紅領巾……”
“我做操時跟同學鬧著玩……”
一旁的老師再次提高了嗓門:“瞧你們干的好事,多給班集體抹黑,你們問問大家能不能原諒你們?”
“不能!焙⒆觽円缓舭賾。接著一場小小的批斗會開始了。
“他們不配在我們班!
“他們心中無集體。”
“他們給我們班丟了臉!
前面的幾個孩子或深埋著頭,一副無地自容的樣子;或歪著臉,斜著頭,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老師見集體輿論差不多了,便話鋒一轉:“你們說吧,以后打算怎么辦?”
“以后再也不給班集體抹黑了!
不知他們的回答是否由衷,但這樣的故事發(fā)生在我們許許多多的學校,甚至發(fā)生在每一天,然而有多少人想過,它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們常常辯解自己的一些做法“是為了學生好”,可是卻常常忽略,有時我們的教育體現(xiàn)的并不是“育”的過程,而是學生被馴服的過程。從手背后不許動,到訓斥、責罵、體罰,都缺乏對兒童的尊重。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問題乃至日常的師生交往中,也常常會出現(xiàn)不尊重學生人格,不體諒學生感受的情況。因此,漠視學生權利,缺乏人文關懷,已成為當前德育工作中突出的問題。
只有教育者對學生的教育、監(jiān)督回到自然生活狀態(tài)時,我們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如何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教育?
在日常的學校教育中,我們常常有意無意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不真實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說“高尚的口號”。
品德課上,老師飽含深情地講述一位鄉(xiāng)村女教師的故事,她為了讓山里的孩子能夠上學,每天一個個背著學生過河到學校,放學再一個個把他們背過河送回家。老師說:“你們看,那個老師多么愛他的學生。≌f說看,我們應該怎樣愛老師呀?”一個女孩站起來極認真地回答:“我長大了也背老師過河!鳖愃七@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德育活動真是不勝枚舉。學生長期浸潤于這樣的道德情境中,他們怎么會言行一致呢?
記得近期去參加一個全國性的教育會議,安排我們到一所有名的學校參觀。那天,天氣格外晴朗,我們乘坐的幾輛大車?吭趯W校的門口,一陣震耳欲聾的鼓號聲響起,我看到幾位老師正忙活著“擺放”夾道歡迎的孩子們的位置,“訓練”孩子們的歡迎姿勢。為了迎接代表們的到來,孩子們在太陽底下不知等候了多長時間,演練了多少遍。盡管他們站位準確,動作整齊,但卻一個個表情木然。因為,那是大人們要求他們做的,并不是他們自己的歡迎方式。
德育存在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存在于師生的相互交往中。一個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行為是最真實、最穩(wěn)定的行為,只有教育者對學生的教育、監(jiān)督回到自然生活狀態(tài)時,我們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盡管我們每天都在喊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學校實際工作中,對教學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德育。因為,“教學”、“分數”、“評優(yōu)”、“職稱”是硬指標,而“品德”、“教育”是軟指標。教學任務必須完成,而德育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學生勞動觀念差,就加強勞動教育;心理素質差,就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禮儀差,就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在如此“加強”的過程中,使德育成了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缺乏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通盤考慮,恰恰在加強中迷失了德育本來的意義。德育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拿出高招、實招、好招,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才真正成為可能。
【我們的德育實效性為何不高?】相關文章:
增強德育實效性須轉換思維視角08-13
借鑒學科教學法 增強德育實效性08-17
談中職班主任德育教學方法的實效性08-17
提高德育實效性做一個大寫的人07-25
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08-13
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08-13
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08-17
為何微笑,為何流淚08-16
淺談實效性教學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