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英語]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新探
高中英語(SEFC)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征,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傳統(tǒng)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常常是單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學方式只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傳統(tǒng)的閱讀理解提問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對所閱讀文章的表層理解層次上。那么,如何借助這些課文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水平呢?經過教學實踐和不斷嘗試,筆者發(fā)現:不同閱讀活動階段,必須采用不同閱讀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單元閱讀課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側重培養(yǎng)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閱讀理論模式。這一理論反對把閱讀看成是對一系列詞句的知覺,認為閱讀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們在文章中挑選和選擇足夠的信息來作出預測,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有關客觀世界的知識去驗證他們的預測。按這個模式,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結合自己的預測,在文章中找出有關的信息,來驗證自己的預測。該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對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學生語言基本功不扎實。然而,由于強調整體篇章理解,在閱讀時采取跳躍式搜索、猜測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速度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目前,中學生閱讀能力在速度上與可能達到的指標相比普遍要低幾倍,甚至十幾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急需盡快獲取各種信息資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與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快速閱讀理解能力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訓練學生閱讀速度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內容處于陌生狀態(tài)的基礎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觸閱讀課文時,應該采用自上而下閱讀模式,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他們的快速閱讀習慣、快速閱讀理解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引入題材?刹捎迷O疑懸念、直觀導入、故事導入等引入方式。
2、進行快閱?上驅W生介紹組讀法、察讀法、瀏讀法、略讀法、跳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
3、檢測理解?刹捎脝柎痤}、判斷題、選擇題、做筆記、填圖表等檢測形式。
附SEFC Book IA Lesson 26 & Lesson 27 閱讀理解問答題:
1) Which was the USA's strongest earthquakes ?
2)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nd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in the 1906 earthquake ?
3)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1989 earthquake?
4) When the 1906 earthquake happened, how many metres did the Pacific
plate jump to the north ?
5) How many measures(措施) can we take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
6) What is " The Big One"?
經過一讀課文及完成表層信息捕捉問題后,學生對文章有了膚淺的認識,閱讀速度也得到訓練。然而,閱讀包含兩個階段:一是辨認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階段;二是理解內容,吸收信息,創(chuàng)造性思維譯碼的理性認識階段。因此,二讀課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側重培養(yǎng)閱讀理解綜合能力
語言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閱讀過程是讀者通過視覺器官接受以文字符號形式輸入的外部代碼,再結合大腦中的內部代碼(即圖式)進行編解碼認知加工,從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過程。根據魯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即是讀者大腦中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認知加工交互作用的過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稱為圖式理論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決定: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是指讀者對文章的體裁的了解程度。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大腦中的這三種圖式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結果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
閱讀的關鍵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層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能起關鍵的作用。借助形式圖式模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文體思路,了解各種不同體裁的課文的結構特點。例如教"Earthquakes" 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文體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借助文章體裁結構幫助理解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閱讀策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下一階段完成重建語篇的表達訓練。借助內容圖式,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尋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線索去激活自己大腦中相應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回憶“板塊學說”(plate tectonics)相關內容,將文章內容與大腦中的相關信息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細節(jié)內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態(tài)度、寫作意圖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語言圖式在閱讀理解中起著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fā)揮不了作用。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提高學生識別文章中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這樣做,學生讀懂文章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下一階段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會有基礎?傊,綜合利用形式圖式、內容圖式、語言圖式來指導二讀課文,對提高學生閱讀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細讀課文?刹捎萌拈喿x,逐段閱讀,合段閱讀等閱讀方式。
2、檢測理解?刹捎脝柎痤}、判斷題、討論題、選擇題等檢測形式。
3、閱讀析評?刹捎脤W生發(fā)言、教師總結或師生一起討論歸納等雙邊活動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閱讀理解問答題:
1) What do the first three paragraphs talk about ?
2) What does the writer try to expl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of Lesson 26 ?
3) What does the writer intend to do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Lesson 27 ?
4) Why does the writer mention "The Big One" ?
5) If we compare the 1986 earthquake with the 1989 earthquake, what can we find ?
6) If the 1989 earthquake had happened in the centre of town,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7) Why can't we stop earthquakes ?
8) Do you think that San Francisco is now in danger ? Why ?
9) How does the writer make each paragraph of the two lessons coherent (連貫的) ?
10)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lessons ?
經過二讀課文及完成一些深層閱讀理解問題后,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獲得信息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閱讀吸收信息, 吸收是為了表達。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不應只停留在輸入的層次上,應該使語言輸入(聽與讀)和語言輸出(說與寫)之間產生一種平衡。運用所學語言知識以及題材信息重建語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勢在必行。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側重培養(yǎng)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從最小的單位——字母和單詞(從底或下層)識別開始,逐步弄懂(在頂或上層)較大的語言單位——短語、分句、句子和語篇的意義。按照這個模式去理解閱讀過程,教師在教授閱讀課時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解決語言上的障礙,即弄清詞、短語和句子的意義。
由此看來,閱讀課教學既是一門閱讀課,也是一門語言課。隨著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閱讀理解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語言方面的問題。所以,通過閱讀,可以學習語言知識,通過學習語言知識,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與語言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密切關系;另外,中學英語大綱規(guī)定,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并發(fā)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為此,在完成二讀課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語言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則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必然要求。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主要如下:
1、歸納知識?梢龑W生按語言單位來分類歸納;也可按段落順序或情節(jié)內容來歸納排列。
2、深化知識。可介紹一詞多義、詞與詞區(qū)別、長句分析和邏輯紐帶等拓展性知識。
3、運用知識?陬^上可采用命題發(fā)言、口述大意、復述課文、話題討論等準交際或交際練習形式;筆頭上可采用改寫、縮寫、書面表達等準交際或交際練習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讀后重建語篇訓練題:
1) 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are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
2) 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3) 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
4) 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實踐證明,把閱讀課教學活動分成三個階段,不同閱讀活動階段采用不同閱讀理論模式以實現閱讀課教學的最終目的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當的。這種做法有以下主要特點:
1、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訓練。在認知能力方面,快速閱讀理解訓練促使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高度集中;深層閱讀理解訓練使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得到發(fā)展。在語言能力方面,各個階段中閱讀理解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培養(yǎng),尤其是閱讀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學們在老師引導下,在交流與討論中相互合作、相互溝通,最后得出認識比較統(tǒng)一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相互溝通能力、協調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養(yǎng)。另外,通過重建語篇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將得到培養(yǎng)。
2、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方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閱讀理解練習能給不同程度的同學提供體驗成功樂趣的機會,能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素質教育的整體性方面,這種教學設計主張適應各類體裁的閱讀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和主旨,使各種有用信息滲透到英語教學之中;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在素質教育的主體性方面,這種教學設計克服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記的弊病,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發(fā)現,學會表達,真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
3、它有利于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所謂認知(Cognition)就是通過學習過程的感知、領悟、推理及轉化,從而實現對學習信息的了解、發(fā)現、知曉和理解。所謂認知結構就是學習者頭腦里的知識信息網絡結構,即已有的全部觀念的內容及組織結構。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它將學習內容有序地組織起來,并進一步內化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不同年級應有不同閱讀達標要求,課堂上各階段的閱讀理解訓練也應隨之有所側重?傊,教師若能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靈活地把上述教學設計運用于閱讀課文教學中,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高中英語]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新探】相關文章:
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論文08-23
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課中改善學生的口語能力08-25
淺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08-19
漫談高中英語教學08-20
高中英語教學總結08-26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論文08-24
高中英語教學反思08-24
高中英語教學心得04-30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之我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