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探究
歷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探究作者/蔡靜
摘 要: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認識到學生存在的價值,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學習,自主地構建知識結構。對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實現(xiàn)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主體性;歷史教學;主體地位
一、主體性的概念
關于主體性的概念的看法,亞里士多德認為主體是某種特性、狀態(tài)和作用的承擔者,馬克思主義則在認識論意義上使用主體這個概念,認為主體是認識和實踐的能動的承擔者。主體性教學,是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自覺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墓膭,讓學生處于主動狀態(tài),擁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二、如何體現(xiàn)中學歷史主體性教學的原則
“學習任何知識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學歷史主體性教學的核心是重視人,在教學中師生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合作關系。通過教師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自覺性和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例如,在講授中國古代史《大變革的時代》中“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我通過設置啟發(fā)式的問題:“商鞅變法”的四個方面的措施,每一方面的內容“廢”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閱讀內容,聯(lián)系史實,思考分析。
學生甲回答:廢除西周的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廢井田,開阡陌)
學生乙回答: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軍功授爵)
學生丙回答:生產(chǎn)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耕織)
學生丁回答:廢除舊的地方制度,建立縣制。(建立縣制)
通過“廢”與“立”的對比啟發(fā),變法實質上體現(xiàn)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如何理解這個“向封建社會過渡”?其中“廢井田,開阡陌”在《戰(zhàn)國策》中這樣描述: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史記》中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adivasplayground.com)從這些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西周的井田制之下公田和私田之間有嚴格的界限,土地的所有權在國家手中。而商鞅的“廢井田,開阡陌”就是要打破公田與私田之間的界限,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
軍功授爵。這項變法的措施,無疑是對奴隸主貴族致命的打擊!妒酚洝分杏涊d,秦國規(guī)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樣,世代享受官爵俸祿的舊勢力逐漸地失去官爵和田產(chǎn),而依靠軍功得到爵位和田宅的人來說,則成為變法取得成效的最廣泛的階級基礎。
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商鞅變法中明確規(guī)定,生產(chǎn)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商鞅變法中推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以農(nóng)業(yè)為“本”,以商業(yè)為“末”,并且限制商人經(jīng)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廢除分封制,縣設縣令以主縣政。縣下轄若干都、鄉(xiāng)、邑、聚。
分析商鞅變法內容,有助于進一步理解變法的性質和意義。準確把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感知歷史,進而探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思考問題的方式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br />
2.倡導合作探究,明確任務,解決問題
中學歷史主體性教學是倡導一種指導學生研究問題的教學方式,以探究學習為主要特征,強調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講授中國古代史歷史第10課《秦王掃六合》時,針對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以后所采取的鞏固統(tǒng)一的一系列措施這一目內容,我把全班學生分為4個小組,政治組、軍事組、經(jīng)濟組、思想組。提前布置每組去查閱資料,收集信息。第二天上課時各小組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
政治組:
首先,確立皇帝制度。
。1)嬴政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自稱皇帝;
(2)皇帝是最高統(tǒng)治者,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
其次,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
。1)中央官制:中央設“三公九卿”.
。2)地方推行郡縣制?は略O縣,郡有郡守,縣有縣令,均由皇帝任免。
經(jīng)濟組:
首先,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即“使黔首自實田”.
其次,統(tǒng)一度量衡。度—計量長短,量—計量容積,衡—計量輕重。
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頒發(fā)統(tǒng)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
然后,統(tǒng)一貨幣。
最后,統(tǒng)一車軌、馳道。
軍事組:
筑長城:長城是由城、堡發(fā)展而來。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防御體系。戰(zhàn)國時期,魏、趙、燕、齊等國境內均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zhàn)爭中曾經(jīng)起過重大的作用。為了進一步防止匈奴的南下,秦始皇下令修長城,西起臨洮,東抵遼東。
思想文化組:
思想上:“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國家的政權,另一方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阻礙了中國社會發(fā)展。
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tǒng)一,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fā)展。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規(guī)定了教學的內容是“法令”,教師的資格是“官吏”,設有專門擔任教師的官吏。秦朝只許官府辦學,又規(guī)定了統(tǒng)一學習的內容,嚴禁私學,達到鞏固統(tǒng)治的目的。
最后,每個小組派代表歸納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向全班同學介紹各自在積累材料的過程中的經(jīng)歷。這一過程對每位學生來說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分組討論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更多互動的機會。學生積極地參與了教學過程,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xiàn),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用情境教學法,渲染氣氛,引起共鳴
情境教學法以歷史教學內容為依托,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把抽象的知識變成一幅有血有肉的歷史畫卷,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
1.創(chuàng)設視頻情境
用視頻可以把學生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講授中國現(xiàn)代史“香港回歸祖國”這一問題時,播放了自己剪輯的《香港回歸過程的實況》的片段,短短的五分鐘,記錄了香港回歸中英政權交接過程那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加之配以飽含深情的對白,雷鳴般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學生受到鼓舞和感染。于是,我“趁熱打鐵”——“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香港在歷經(jīng)一百多年的滄桑歲月之后,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學生聽著教師動情的講解,學生明白香港滄桑的歷史,認識到香港繁榮的今天,由此懂得香港之所以在1997年順利回歸,其根本原因在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綜合國力增強。
2.利用音樂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
利用音樂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導入新課的時候,例如,我在講授中國現(xiàn)代史《改革開放》這一課時,選取了音樂《走進新時代》,音樂結束,我出示歌詞內容片段:
“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
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
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chuàng)未來!
出示問題:歌詞中涉及了中國歷史上三位領導人,其中讓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站起來”“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的兩位領導人是誰呢?
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從已學的歷史知識中得出結論:一位領導人是毛澤東。
我順勢引導,那么讓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的領導人會是誰呢?請大家走進今天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的好奇心被抓住,自然而然地進入到老師設置的情境中來。
主體參與是建構學生主體的基本途徑,主體參與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感與行為各方面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增強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信心,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趙榮凱。馬克思哲學的主體性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3)。
[2]鄭旭東,張振亭。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生主體性的實現(xiàn)[J].電化教育研究,2003(6)。
【歷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探究】相關文章:
強化主體探究 課堂方能高效04-25
經(jīng)濟法的主體問題探究06-06
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 構建現(xiàn)代語文課堂04-27
關于初中歷史教學論文:探究歷史課堂優(yōu)化學習效率05-31
觀察與探究教學反思04-18
觀察與探究教學反思6篇04-18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巧設探究問題 激發(fā)探究熱情05-01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反思04-18
以 “開放性”教學促進學生主體參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