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資治通鑒1—4卷有感
讀資治通鑒1—4卷有感
晨熹
司馬溫公蓋世之奇才,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溫公幼年即知砸缸而救人,其機智敏捷果斷,略見一斑耳。至于文采堪與司馬子長論短長,而二人之大作一為紀傳體之肇始,一為編年體之最巨,其恢恢弘文皆為"史家之絕唱",真天降英才也,且二人俱姓司馬,豈"司馬氏世典周史"之天命哉?
自宋以后,讀《通鑒》且評點一二者,不可勝數(shù)也。有明清之際王船山先生之《讀通鑒論》,《評點資治通鑒》版本,此二家皆思想者,吾今一并覽之。至今日僅讀四卷耳,于船山先生之教誨未嘗聞也,蓋先生之品評乃自始皇起;于主席之教誨也僅二三條耳,然倍感主席之視角之獨到。如主席之于商鞅立木為信之故事,主席非獨見商君之苦心,猶見民智之未開,此吾所未見也。又如主席言蘇秦張儀口舌未淑,其目不昧,吾亦有所感,然未出適言以道明。今僅就此四卷,發(fā)吾之感慨耳。
此四卷從周威烈王開始到羋八子出場,期間風起云涌,豪杰之人輩出,真乃大景觀大造化也。晉國智氏立了有才無德的智瑤,雖不可一世,然終究被韓趙魏三家所滅。此事真可以作為有才無德者的警示,才德之爭古已有之,都云才在德先,我迄今才有切身體會。無才者造惡有限度,有才無德者造惡之力有余,其毀滅性也廣大。無才少德者,庸庸碌碌蹉跎一生,雖浪費好時節(jié),一事無成,然亦無大害,既不害人,也不害己。如智瑤一般先是害人,終究害己。德才兼?zhèn)湔,寥寥無幾,即使功成名就者,未見得是德才兼?zhèn)渫昝乐。德廣才虧者,以廣德聚賢才,不以一人之力,而成一人之功。司馬溫公之評點,入木三分,反觀自身,終究碌碌無為者,混得個不害人,不害己,此生足矣。
周天子分封韓趙魏,前者我只知其乃戰(zhàn)國之發(fā)端耳,讀《通鑒》方知此乃周天子之敗德壞禮之舉。前者我只知論語云:名正言順之道理。今乃知名與禮堪堪不可自廢耳,由此明白,古人為什么如此看重名節(jié)。上示下無禮,下承之以示下下,故而禮崩樂壞,紛亂不休。然則或曰:三家勢力龐大,周天子無奈何也。豈不知三家亦無奈何天子也,天子雖暗弱仍為天下主,今天子討好叛亂的大夫給他們加封為諸侯,自壞禮教,真是做了一個不好的示范啊。當時雖沒有陳勝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我想當時的實力派內(nèi)心都有這樣的想法和共識:只要有人有地,人人可為諸侯,人多地廣,天子必來封侯。爭人爭地,互相搶奪,君不君,臣不臣,豈有不戰(zhàn)之理。
彼時我只知道蘇秦身兼六國相印,深為其口才折服,《通鑒》亦有其勸說列國之語錄,然則,讀《通鑒》方知,其德行實在不敢恭維,與人主遺孀私通,進而為了保身而再度游說,終究死于爭寵事情上。就這點智商,竟然還值得張儀折服,從后來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上看,張儀的智謀,豈止是蘇秦可比,只不過張儀處在落魄的境地,需要蘇秦的金錢來給自己爭取機會,才不得不說:"蘇秦智慧在我之上,我在他的計謀中都沒覺察到,只要蘇秦活著,張儀就不會給秦王出計謀。"我看《通鑒》中蘇秦尚在,張儀的計謀使用了不知多少了,可見張儀的那番恭敬的話,也只不過說說罷了,當不得真。再來說說張儀,張儀真是厲害啊,我甚至在想如果我是某某國的國君,會不會也被張儀這張嘴給忽悠得不知東南西北了,F(xiàn)實中也有不少人能夠口吐蓮花,每句話都能說到你的心坎里,從此后,但凡見到這樣能讓你中意開心的人,可真得長個心眼兒,仔細分析他的話的目的,他的表情,他的心機,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不可忘記啊,否則,如楚懷王一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有商鞅輔助秦孝公,真是天賜給秦國一個好好的機會,我們現(xiàn)在叫做戰(zhàn)略機遇期,商鞅變法的時候正是列國交戰(zhàn)正酣的時候,秦國可以獨善其身,坐收漁利,比較當今的時代,中東混戰(zhàn),大國博弈,歐洲經(jīng)濟一落谷底,美國經(jīng)濟復蘇乏力,且有卷入戰(zhàn)爭的潛在威脅,中國周邊雖有東海南海之危機,但終究不影響內(nèi)陸的促增長調(diào)結構,與當時的秦國應該一樣,趕緊加快改革,富國強兵,即便幾十年后不能像秦國一樣單挑六國,也能在世界格局中獨領風騷。在關注近年來中國的外交也無外乎連橫與合縱,中國合縱,我們乃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意見領袖,連橫乃與英法德澳等美國盟友一一簽訂各種協(xié)議,力求打破美國的合縱孤立中國政策。
看看史書真是好,難怪有人講讀史可以明智。古老的中國文化會給我們當今治國理政提供參考。
歷史劇《羋月傳》上映,正巧我讀到《通鑒第四卷》宣太后立昭王故事,且看且讀之,必然妙趣橫生。
【讀資治通鑒1—4卷有感】相關文章:
讀《資治通鑒》有感(精選33篇)03-01
讀《資治通鑒》有感550字08-23
讀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有感08-23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8-20
資治通鑒讀書心得02-28
資治通鑒經(jīng)典句子02-11
《資治通鑒》 讀后感03-04
《資治通鑒》經(jīng)典讀后感10-20
《資治通鑒》讀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