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讀后感 推薦度:
-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推薦度:
-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莊子》的讀后感(合集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的讀后感1
我推薦于丹莊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時間讀了一遍,果然受益非淺。于丹教授不愧為北師大知名學者,一本博大精深的莊子,被于教授以平實淺顯的語言展示在我們普通人的面前。于教授在這本莊子心得中,對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莊子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發(fā)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后深有感觸,但是我們普通人若想做到莊子那種逍遙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競爭而更新飛速的現(xiàn)實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說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實際,每天一睜開眼,就不得不為了生存的目標而打拼,正所謂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間多少溫情存。雖然莊子說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們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現(xiàn)在讀莊子心得還真正是時候,因為自己正處于心情浮躁時期,看完這本書心情沉淀了許多。盡管自己平時自認為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風聲草動當頭時,也難免心浮氣躁,以至于搞的自己心神不寧。后來靜下心來想想,有些東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當然不在意并不是放棄,而是如何正確理解。比如親情和愛情,雖然不能時時誓言以對,不能時刻環(huán)繞身邊,但是,只要知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正常運行就可以了,并且彼此都在對方的心中,還強求什么呢?對于理想和事業(yè)更應當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就要學會適應社會環(huán)境,而不是要環(huán)境來適應你。人是這個社會的主體,能夠去研究人體,或許有一種從外到里的神秘揭開,所以,我選擇了冷冰冰的醫(yī)學。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潑好動感的我,每天卻要面對那些厚厚的醫(yī)學書籍,乃至復雜的解剖圖普,還有那血淋淋的尸體標本,毫不顧忌地挖掘著一種自我認可的潛力,面對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離死別的`哀傷,也是對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驗。
當一切都適應了以后,生活又出現(xiàn)了新的轉(zhuǎn)折點,面對自己的新身份感到無所適從。經(jīng)過內(nèi)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間領悟了一些東西:我們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對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問題是怎么樣正確的看待它,我不會刻意的追逐,只會讓它順其自然的發(fā)展。面對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莊子所說的,我雖然不能做裝水的瓢,但我卻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說人總會有自己的位子。
《莊子》的讀后感2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肚f子》共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nèi)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nèi)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xiàn)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nèi)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用那些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規(guī)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tài)和快樂的生活狀態(tài)。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tài),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且环N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jīng)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于己于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huán)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并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fā)到最佳狀態(tài),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shù)娜魏我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jīng)盡心盡力。
《莊子》的讀后感3
我在初三的時候讀過一次《莊子》,大二上學期再讀的時候,理性分析的眼光多了一些,但是體驗感悟的成分也少了一些。不過這次重讀,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問題與收獲。
我們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曾經(jīng)談論過閱讀《莊子》的方式與目的。當時我建議大家不要單純把《莊子》當作一種知識體系去學習、閱讀,更可以把它當成一種人生智慧去體驗、感悟,讀到喜歡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這也是我的閱讀的方式。
后來我們曾多次遇上過很多問題與分歧。我記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場合說過自己的一個觀點:中西哲學的語境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都是不平等的。例如西哲會批評中哲語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邏輯體系;中哲也可以批評西哲過于注重概念游戲,缺乏對德性、人生、社會、自然的體驗感悟。我們以此差異來對兩者進行認識、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們在此問題糾纏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礙交流、進步的。
而《莊子》這本書的問題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個系統(tǒng)、邏輯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個不需多講。其次,由于文言解讀的差異,人們可以從很多個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去解讀。另舉《道德經(jīng)》的一個例子,開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边@第二個“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還是“說明”的意思,兩種解讀,兩種思想,國學有時候就有這個問題。再次,《莊子》年代久遠,我們難以確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偽造的、被篡改過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實的,一貫的思想。
這樣的問題也是還有很多,不一而足,它們導致我們在解讀的時候會遇上很多困難。比如說,我們哲學小組在讀《莊子》的過程中,遇上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莊子常說的、最重要的那個“道”,到底是什么?我們不能像讀西哲一樣,運用邏輯推理、總結(jié)歸納的方法來得出答案。就像我們把《論語》里面有關(guān)“仁”的表訴全部列出來對比,不能總結(jié)出什么是“仁”。而莊子的“道”,同樣如此。
于是我們會開始思考,到底那些觀點才更接近莊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觀點明顯是假托?我們到底是要去追求莊子思想的本真,還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對這些問題,我想每個人讀書的立場、目的不一樣,人們也應該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認為重要的是:第一,我們在讀《莊子》的時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謹慎懷疑的態(tài)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就以為自己領悟了莊子的精髓。第二,這些問題能否解決,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閱讀,走進莊子這個虛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過程已經(jīng)會激發(fā)你的思考,你終究會有所收獲。
《莊子》的讀后感4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guī)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guī)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坐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zhì)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zhì)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么樣才能不喪失?怎么樣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zhì)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人叫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過于認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這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很多彎路。莊子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返璞歸真。也就是說外在的道德少點,不要過分相信技巧,讓我們回到最樸素、最本初的狀態(tài),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甚至有人不擇手段獲取利益和名譽。莊子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的意義在于,多一些內(nèi)心樸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機取巧的刻意行為,否則,我們則有可能在這個大千世界里迷失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進自然地大道之中呢?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莊子》的讀后感5
歷史上,孔子稱為圣人,莊子稱為神人。最初知道莊子是初中語文課本里的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雖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現(xiàn)在不太清楚什么意思。今年寒假讀了于丹莊子心得,知道了莊子最為著名的是《逍遙游》,這篇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態(tài)度。
莊子留給我們最深的是充滿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來表達對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諷,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結(jié)舌。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養(yǎng),但是她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困到極點卻從不接受別人一點的施舍。
在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是“境界有大小”。一個人的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同樣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認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秘方用于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衛(wèi)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秘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過發(fā)起的水戰(zhàn)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的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在大千世界,我們既要做到順應外面的世界,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有所堅持,秉承內(nèi)心最本質(zhì)和最純真的東西,只有這樣在大千世界里才不至于迷失我們自己。
令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有“認識你自己”這一篇,F(xiàn)實生活中往往離我們最近的卻是我們最難認識,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最難認識的是你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對于自己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過多的在乎了周邊世界的感受。因此就會出現(xiàn)被名、利所困擾的局面,莊子交給我們盡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養(yǎng)成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就是“心齋”?雌剖篱g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作文
《莊子》的讀后感6
莊子崇尚遠古時代,因為遠古的社會與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樸、簡單、平等,社會沒有等級、沒有壓迫,更沒有戰(zhàn)爭動亂。莊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贊頌這種社會狀態(tài)。
然后他們考察智慧與技能之所以產(chǎn)生的原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保ā兜赖陆(jīng)》第十八章)而莊子也是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人世間》)。也就是說,所有的智慧、技能、名聲、禮節(jié)、等級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東西,是因為人們淳樸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漸發(fā)展出來的。因為有了斗爭之心,所以才會又不斷進步的智慧;因為有了盜竊,所以才會有鎖鏈和監(jiān)獄。所以《莊子》一書多有反對、批評儒家孔子主張恢復禮樂仁義的做法。
再者,莊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現(xiàn)之后的影響和后果。道家始終認為,仁義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這種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就會越來越遠離自然淳樸的狀態(tài)。所謂“禮樂偏行,則天下亂!保ā犊樞浴罚┮驗樘岢t能,百姓就會互相競爭;因為提倡禮節(jié),家人就會產(chǎn)生隔膜;因為有了貴重的財物,人民就會成為盜賊。
更進一步的是,莊子認為,因為人們脫離了淳樸的`狀態(tài)之后,世間善良的人會比邪惡的人要少得多,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智慧技能,也就作惡得多,而不是為善得多。在《胠篋》一文中莊子就有精妙的諷刺: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發(fā)明了籠子來保護自己的貴重物品,但是更聰明的盜賊直接把籠子都偷走了,這樣一來,籠子不是為了給盜賊更好地保護他所盜之物嗎?那些自以為聰明的臣子用禮樂制度來維系一個國家,結(jié)果傾國之賊把整一個國家都奪走了,所謂“盜國者為諸侯”,那樣人民提倡的禮樂制度,不也是為亂臣賊子保存國家嗎?
以上就是莊子和道家批評智慧仁義的主要原因。因此,莊子極力提倡“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反對智慧與仁義。
在《漁父》一篇中,莊子譏諷儒家想通過提倡禮樂來恢復社會和諧的做法,就像一個人想擺脫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陽下拼命奔走,結(jié)果跑到累了也沒能擺脫影子。莊子主張,想要恢復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只要讓人們放棄智慧,回歸淳樸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擺脫影子的人,只要在樹蔭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謂“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絕圣棄知,大盜乃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過,無論莊子的這個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現(xiàn)實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擋的。他所提倡的“無知、無欲、無為”的狀態(tài),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來也沒有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實際措施。他只是一個思想家。
《莊子》的讀后感7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膶W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爸圮囍,谷食之所生,人處一焉!毕鄬τ谟钪嫒f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 日記
富蘭克林曾說: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牛頓說過,“我不知道人家怎樣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的小孩子,偶爾拾到較為光滑的圓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發(fā)現(xiàn)!边@種謙虛的胸懷,不正是牛頓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
滿招損,謙受益。
【《莊子》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莊子的語錄11-05
經(jīng)典莊子語錄03-04
莊子經(jīng)典語錄11-04
與莊子對話作文06-05
莊子優(yōu)秀心得06-11
莊子名句語錄02-09
《莊子》讀后感06-25
莊子讀后感07-31
莊子的讀后感02-03
《莊子》的讀后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