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記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記讀后感1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
《學記》開篇就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重”。雖然從一個方面闡述把教育視為政治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立德立人的教育目的。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是否達到這一目的了呢?想到平日學生的一些思想及行為習慣,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關注。有的學生自私自利,凡事只顧想著自己;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卻對人冷淡、嘲諷、狂妄自大;很多學生不知心疼自己的`父母,對之呼來喚去……看到這些,很是難過。那么作為我們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只重視成績,忽視德育教育,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和家長在平日處理事宜時一定要身正為范,做孩子的榜樣。以德服人,在抓成績的同時,更要要重視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僅要在思想品德課上進行,甚至是我們的語文、數(shù)學課也可適時地進行德育教育。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通過這句話就是教育我們人是要學習的,我們的學生要學習,孩子就像一塊璞玉,需要我們來精心雕琢,為他們來引路,我們就像勤勞的園丁,精心培育這些可愛的花朵。那么我們教師為了不辜負國家交給我們的使命,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得要學習,平常我上網查資料,去圖書館借書,通過種種途徑不斷加強自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充實自己,不斷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yǎng)。正所謂“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正是這個理。在業(yè)余時間我加強自己對電腦知識的學習,在我的教學中,不時的通過錄像、實物投影、電腦等形式進行再現(xiàn),讓學生可以親眼目睹,親自體驗。這樣做不僅能激發(fā)興趣,還能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
《學記》還指出: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過后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走“教學相長”之路。
以上僅是本人淺讀《學記》篇的一點個人體會。在今后的工作中,還應更認真的學習,領悟其中的理念,將其貫穿于我的教育教學中,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善于總結,為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而努力奮斗。
學記讀后感2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學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就應如此來教,學習就應如此來學。
一、以學生為本,啟發(fā)誘導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以人為本。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動態(tài)狀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
一、注重引導,但又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
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為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三要打開思路,但又不帶給現(xiàn)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能得到發(fā)展。這點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做到道強開,才能到達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jù)學生掌握的實際狀況而定。
二、以學生為本,循序漸進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必須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xù)下面的需要。而《學記》所說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發(fā)展順序,設計教學資料。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tǒng)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后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三、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思考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能創(chuàng)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總處于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主張課程資料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應體現(xiàn)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就應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秾W記》里所彰顯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就應時時遵循的。應對《學記》我們就應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辟理論,記住啟發(fā)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學記讀后感3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讀后感!薄敖虒W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后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段話: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fā)然后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于未發(fā),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tài),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還沒有發(fā)出來的時候就鏟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小學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脫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fā)然后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shù)臅r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么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說過,很多小學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后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jié)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么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閑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學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學車記小學作文03-03
《學記》讀后感03-11
學記讀后感05-21
讀《學記》思課改03-02
《學記》心得體會11-30
《學記》讀后感(精選18篇)09-14
《學記》讀后感(精選7篇)07-02
讀學記心得體會04-05
學記讀后感(通用5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