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琴曲《陽關三疊》有感論文
古琴曲《陽關三疊》幾個版本看音樂中不同主體的個性表達擴展出的空間這節(jié)課的作業(yè)之一是任選東方或西方古典音樂的一首曲子,聽三個不同版本,并寫出其中差別和感受。西方的老師推薦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峰回路轉的第二樂章,東方的推薦古琴曲陽關三疊、平沙落雁或流水。
這個作業(yè)非常有意思,看似無厘頭,實則高端大氣上檔次。糊糊老師是在課上講解書法的行氣和章法,講到如何提高書寫性時講到的。這是對書法的更高要求。書寫與時間有關,是單位時間內(nèi)同一形狀的空間切割,和不同主體的個性表達有關,是時間里的節(jié)奏擴展。這和音樂很接近,每首曲子都有曲譜,標注了音高和節(jié)奏(西方古典音樂節(jié)奏很嚴謹,東方如古琴曲雖然沒有明確的節(jié)拍標注,但也有一些表示大略節(jié)奏的標記),但不同的人演奏出來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的,這里有演奏者放進去的人生體驗、情緒感受和個性表達。因此,老師讓我們聽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曲子,為的就是體會在同一時間要求下的個性表達擴展出的空間。
我選擇的是聽古琴曲《陽關三疊》,一則很喜歡這首曲子,二則巧的是最近正在學的曲子就是它。
一、古琴曲《陽關三疊》簡介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adivasplayground.com)王維在此基礎上作《渭城曲》,在當時就已經(jīng)廣為傳唱,唐人送別,每每就用這首詩來歌唱。因曲中有渭城和陽關兩個地名,故后人又稱之為《陽關曲》。
王維原詩是因朋友元常(因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奉朝廷的使命要前往安西都護府,王維在渭城這個地方為他送行而寫的送別詩。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這首詩以及延伸出來的琴曲。渭城,是秦都咸陽故城,在唐長安西北,今陜西省咸陽市南部,位于渭河以北。陽關,故址在甘肅省敦煌市城西的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是古代“絲綢之路”南路必經(jīng)的關隘。安西都護府,是唐代設于西域的軍政機構,在龜茲這個地方,就是今天新疆的庫車。從渭城出發(fā)到安西,路程非常遙遠,有3千多公里,即便元二乘坐當時算是快捷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少則幾個月多則半年多才能到達。這中間必經(jīng)的要塞之一就是陽關,出了陽關,便是荒遠大漠,杳無人煙,因此詩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路途不僅遙遠,而且古時這一路也很兇險,當時又沒有便利的通訊手段,這一別有可能此生再無可能相見,或者至少要多年以后才可能相見,因此,這首詩本身是非常凄涼傷感的,早期古琴譜上標的也是“凄涼調”。
古琴曲《陽關三疊》,是一首琴歌,主要歌詞就是王維這首渭城曲加以演繹引申而成。最初見于明代弘治四年前《浙音釋字琴譜》(1491年前),為八段之曲,僅第一段歌詞全用王維原詩,F(xiàn)今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清末同治三年(1864年)張鶴所輯《琴學入門》的譜本,為三段之曲,每段起首全用王維原詩,原詩后再繁衍出其他歌詞,故稱為“陽關三疊”。
二、《陽關三疊》不同版本
我聽的是6位琴家的7個版本,其中管平湖、吳釗、丁承運(琴瑟合奏)、金蔚(琴歌)是家里CD里有的,成公亮、糊糊的是網(wǎng)上找的,金蔚的另一個琴曲版本是我現(xiàn)場聽時錄下來的。
1、管平湖版:清新質樸
版本來源:林西莉著書《古琴》配的CD
時長:5’31”
管先生得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名琴家之真?zhèn),并能博取三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adivasplayground.com)管先生彈奏的琴曲最大特點是“清新質樸”,這首《陽關三疊》也不例外,根據(jù)《琴學入門》琴譜彈奏,沒有不必要的吟猱綽注,吟猱方直明晰,綽注簡煉清雋。節(jié)奏規(guī)整,韻律方正,但這種規(guī)整又不同于西方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有著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典型韻味,更蘊含著管先生的個性表達。
2、吳釗版:簡潔婉轉
版本來源:吳釗《山居吟》CD
時長:4’35”
吳先生師從古琴大師查阜西,本次演奏是按查阜西傳譜,參照《琴學入門》原譜重加斟酌彈出。這個版本是幾個版本里時長最短的,只有4分半鐘,跟管平湖版相比,節(jié)奏簡潔明快,富于變化,多用吟猱表現(xiàn)深情婉轉。
3、成公亮版:細膩動聽
版本來源:成公亮古琴音樂網(wǎng),唐琴“來凰”演奏絲弦版
時長:4’44”
成先生先后師承梅庵派大師劉景韶和廣陵派大師張子謙,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繼承了廣陵琴派的風格,這個琴派具有三百年的歷史,善于變換指法。運用這些指法,成先生往往能把聲音處理得細膩豐富,彈到情深處總有折心驚骨之感。成先生有個觀點,大概是說古琴曲也要彈得好聽,你聽著不好聽,那就是彈得不好,沒什么神秘玄乎的?催^成先生彈琴的視頻,常常是那種全身心灌注在古琴中的感覺,手指飛快而精準。這首《陽關三疊》雖然用了較多的吟猱綽注,但卻不覺綿長拖沓,即便是第三疊尾聲部分,速度也并不是很慢,有著他一貫干脆利落的曲風,顯得細膩而動聽。
4、丁承運版:低徊婉戀
版本來源:《琴瑟和鳴》CD
時長:5’20”
這個版本是丁先生和其夫人傅麗娜用琴和瑟合奏的。“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與古琴合奏最合適的樂器除了簫,大概就只有瑟了。但古瑟其實早在唐代其調弦及演奏方法就已經(jīng)失傳了,唐人張籍曾嘆“古瑟在匣誰復識?”丁先生近年致力于古瑟研究,在古文獻研究和出土文物取證的基礎上,發(fā)掘并恢復了失傳千余年之古瑟定弦及演奏法。從形制和音色上,瑟和箏是很相似的,比箏低沉柔和。這個合奏版本的《陽關三疊》因為有了瑟的加入,曲調顯得低徊婉戀,節(jié)奏也較規(guī)整。個人覺得悅耳有余,凄涼不足。
5、金蔚版:古雅深情
版本一:琴歌,《琴山硯田》CD,時長6’35”
版本二:琴曲,自錄,時長5’07”
當初就是因為看了金老師的書《響山集》和《琴山硯田》,聽了他的古琴CD,才找到金老師的琴館“樂只堂”學琴的。金老師的琴歌聲韻和諧,非常古雅動人。琴歌,又稱弦歌,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這首《陽關三疊》就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弦歌。金老師的這個琴歌版本,緩彈低唱,時長是幾個版本里最長的,長達6分半鐘,但聽起來卻絲毫不覺得長,我平時聽得最多,百聽不厭。那樣一種牽衣惜別、反復叮嚀、依依不舍的一往情深,通過金老師低沉古雅的歌聲和琴聲表達出來,凄清欲絕。金老師曾講過弦歌吟唱之法,美聲、民族、通俗唱法均不可用,“而昆曲最為古雅,其清工調底之法,幾可近之。不但魚腹其音,所謂折字者亦備矣。”
另一個版本,是在琴館看金老師彈奏時錄的。由于只是琴曲,整曲速度要快一些,第三疊節(jié)奏最為跌宕起伏,套用西方古典音樂的說法,短短幾句從行板到快板到慢板,尤其“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一句名指十徽搯起拖上九徽收勢,之后速度一下子從輕緩到急促,再到輕緩,把那種“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6、林曦版:簡古雅靜
版本來源:網(wǎng)上《水泉院》專輯
時長:5’19”
在《水泉院》專輯中,是這樣介紹《陽關三疊》的:琴就是情,何況是“愛離別”的動容,“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進,是珍惜當下,西出陽關,可能有新人有故人。而在此刻,故人和離人都是唯一的。
這段文字很有糊糊的特色和風格,我稱之為“糊糊體”。在我看來,糊糊有一個最大的本事,或者說過人之處,就是對于事物有著異常清醒和究竟的認識和理解,可以很快很容易地深入其中,得其精髓,但骨子里卻又永遠透著一種超然,有著難得的清醒和緣于心性明了的體悟。具體到她的琴聲,我相信她并不像其他琴家那樣在古琴上注入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精心鉆研指法和曲譜,達到入迷甚至癡迷的程度。她并不是那樣的琴人,古琴就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沒什么特別,跟書畫、茶、中醫(yī)、插花等等一樣,要說這其中更專注的,也許是書畫,或消耗學習力最多的中醫(yī),反正不是古琴。古琴我猜大概是興之所致,彈上一曲的狀態(tài)。但她仍然彈得一手好琴,清新自然,除了學琴時間略長(也不過十幾年),我想更是因為她全面的個人修養(yǎng)和性格,琴棋書畫詩酒茶,其中的道都是相通的,一樣通,樣樣可通。再加上佛法修行,更可以達到圓融究竟的境界。
清代張鶴在《琴學入門》里用了四個字來形容《陽關三疊》,就是“簡古雅靜”。我想,這四個字也是最適合用來形容我喜歡的糊糊老師以及她的琴聲的。
【古琴曲《陽關三疊》有感論文】相關文章:
陽關三疊教學反思08-25
三疊泉作文05-12
敦煌陽關導游詞06-14
敦煌陽關導游詞08-24
游三疊泉作文04-05
陽關雪讀后感09-26
《陽關雪》讀后感07-17
《陽關雪》讀后感4篇07-17
技師論文06-03
論文評語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