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讀書征文
教師讀書征文(一):知常識,遵常規(guī),揚常情,樂常態(tài)——讀《致青年教師》一書有感
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仁愛中學 謝小蕓
《致青年教師》一書,雖名為《致青年教師》,其實對任何年齡階段的教師而言,都值得去讀一讀。對于我們年輕教師而言,它更像是朋友間家常式的聊天,有來自年輕教師內(nèi)心的傾訴,有以過來人身份給予的傾聽和開導,充滿了智慧和人情。在這本書中吳非老師曾多次談到教育常識問題,這也使我不得不多次停下來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識問題。帶著疑惑我查閱了字典,在字典中常識的意思是"普通知識".那么教育常識自然就是教育的普通知識。說實在的這樣的解釋還是讓人有點不知所云。讀完全書之后,我更愿意將這個教育常識解釋為教育常規(guī)、人之常情、生活之常態(tài),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尊重常識,就是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崇尚人之常情、樂品生活之常態(tài)。
一、尊重教育常識就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
教育是藝術也是科學,所以教育必然是存在規(guī)律,即便如 吳老師所描述的在很多時候,教育規(guī)律經(jīng)常會被忽視、弱化,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在眾多的教育規(guī)律中, 李老師尤其強調(diào)"慢"的藝術。作為年輕教師而言,我們所擁有的激情、沖勁,卻往往使得我們在這條需要等到的道路上走得頭破血流,心灰意冷,如果我們能早點意識到每一朵花都需要等待的綻放的時間,那么我們就不僅能欣賞到花朵綻放的瞬間,還能擁有更多等待花開的期待和樂趣。在吳非老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一點。
二、尊重教育常識就要崇尚人之常情
所謂人之常情,我想到了作為性善論基礎的四心說,孟子認為人有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zh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人要保持這四心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教師獨特的身份職責又決定這是我們必須擁有和崇尚的,即便學校也并非是一片凈土。
首先,教師要有惻隱之心。
也許是在學生冒雨回家的瞬間,也許是在學生因家境貧寒而暗自神傷時,又或許是他滿腹委屈無處訴說時。對于年輕教師而言我們并不缺少愛,只不過有時我們表達得過于直白,過于急速,過于唯我獨尊。為人父母后的經(jīng)歷,讓我想到年輕教師有可能有了孩子之后,他才可能漸漸地明白該如何更加理地表達他的愛。也許到時他才會明白那個在課堂上經(jīng)常搗蛋,不交作業(yè)的孩子,在他還是個孩童時,該是一個怎樣可愛的孩子呢,也許他可愛的就如你家寶寶。
其次,教師要有羞惡之心。
每次聽到有關中國人在國外種種不文明的事跡時,我就在想這樣的人在學校時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呢?人的習慣的養(yǎng)成正如一個刺激的形成,需要很多次的強化才會最終確定下來。也許他們生活中就是這樣的,只不過與他周圍的人群相比,他們的行為并不"出眾",但跟文明素養(yǎng),家庭教養(yǎng)有明顯差距的人一比,這種距離就明顯了。也是在這時我總會想到學校里那一個對什么都不在乎的女生,每次聽到同學、教師對她種種行為的描述,聯(lián)想起學校中流傳的種種關于她的緋聞時,我總會疑惑,她真的什么都不在乎嗎?甚至于很多次我都有一種沖動,很想跟她聊聊她的未來她的人生,但最終還是放棄了,或許是處于自己的惰性,又或許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與她對話。
對于我們而言,有羞惡之心的教師應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勇于表達自己的不滿,能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而歉疚。在 吳非老師的書中提到年輕教師穿著高跟鞋旁若無人地走進教室的場景,也時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教師培訓的場合,不合適宜的電話鈴聲一次又一次響起,有人舉止大方地接起電話,我經(jīng)常詫異這些人的勇氣,畢竟可以置他人不滿眼神于不顧的人是不多的,更何況是年輕人呢。
第三,教師要有辭讓之心。
表現(xiàn)在教師要有開闊的胸襟,平和的心態(tài),要待人真誠,平易近人。正如 吳非老師在文中所說的要大方。這不僅僅是從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的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角度而言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我們心情愉悅的投入工作。每次進入學校,我都會主動跟門衛(wèi)師傅打招呼,去食堂的路上,跟遇到的老師和學生一一問好,在食堂里我總忘不了在接過早飯的同時說聲"謝謝!",到了辦公室我總會跟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聊聊他兒子的學習近況。我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相互的,這樣做可以讓每天的工作變得更有人情味:雙休日我有快遞時門衛(wèi)師傅會用自己的電話卡給我打電話,食堂的阿姨會悄悄地告訴我今天什么早餐更好吃,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總忘不了問問我家孩子帶得怎樣。
另外對待學生也要平等尊重。我時?吹接行┙處熥约簝墒挚湛盏淖呋剞k公室,而讓學生替他拿東西,也時?吹接行⿲W生為了給老師拿點東西,而在他們不熟悉的行政樓的各個辦公室之間來回奔走,上課鈴響時飛奔回教學樓,碰見這樣的學生我時常會附上一句,"慢慢走,遲到不要緊的,小心摔跤".我想這些老師可能也是有各種原因,或是因為身體狀況,或是因為旅途遙遠,但是無論如何,作為老師,特別是作為年輕老師而言,千萬不要忘了說一句:謝謝。想到我第一次坐在辦公室里,對來交作業(yè)的課代表說"謝謝"時,她是如何的不知所措,我想我們真應該對學生多說幾句"謝謝".
最后,教師要有是非之心。
學校是辨明是非,追求真理的地方,最基本的就是要讓學生了解真善美,知道對與錯的標準。與其教授學生大量若干年后對他作用不大的知識,還不如讓他學會做人和學會做事。每每看到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冷漠、自私、狹隘,我總有一種眼淚即將奪眶而出的感覺,(adivasplayground.com)不為別的,只因為擔心以后他們也可能遭遇的冷漠、自私、狹隘。
三、尊重教育常識就要樂品生活之常態(tài)
從我跟社會的接觸來看,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應該是處于中間地位,比起普通老百姓我們是屬于知識分子,但是跟公務員相比雖說我們享有公務員待遇,但與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還是有差異,所以我覺得我們教師所擁有的生活還是一種比較常態(tài)的生活:我們不會有眩目的財富但也不用擔心生計,所以我們過得心安理得;我們不會擁有多大的權勢,但不用擔心仕途的得失,不會有推脫不掉的飯局,所以每天吃得舒心健康;我們不用忙于算計他人和提防他人計算而身心疲憊,未老先衰,相反與童心的交流,會讓我們青春永駐。我想生活的實質(zhì)不在于追尋財富、地位、權勢,而在于有時間有心情去品位平凡的點點滴滴。作為年輕教師,要安于生活的常態(tài),不被太多的功名利祿所左右,不被紛繁的人情世故所牽絆,也許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我的老家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我想對年輕教師而言,不看看這本書,你也會后悔的。
教師讀書征文(二):讀書思考成長
新樂小學 唐平虎
做為一名老師,我經(jīng)常對我的學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求學生每天讀書,可想想自己,平時讀了幾本書呢?可能連學生都不如。感覺到自己腦子中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這學期,隨著在教師和學生中開展的讀書活動,我也跟著看了不少書,感覺真是收獲不少。讀書是提高一個人文化內(nèi)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這學期我讀了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使我懂的了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于永正的《教海漫記》中,使我獲取了微笑教學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
除了看一些教育書籍之外,我也會看一些關于人生哲理的 書,如《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有4個"人物"———兩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里,奶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tài)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jīng)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jīng)消失的殘酷現(xiàn)實。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唧唧終于沖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并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郁郁寡歡……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變,常常為后退、慵懶、安逸尋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學習或?qū)W而不思、不勇于進取或有心思無踐行,心胸不開闊,眼界不高遠。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卻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臟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污跡,讓困惑者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所在。
世事變化本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應對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時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nèi)f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尋。
教學工作是繁重、瑣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驗著我們。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沒有隨時奔跑追尋的準備,沒有一個平常心,那人生將不堪重負。一個人面對太陽,眼中就是陽光燦爛;如果背對太陽,看到的將永遠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效果。面對同一扇打開的窗子,有的人會欣喜地呼吸新鮮的空氣,有的人則皺著眉頭討厭蚊蠅的到來。無論對待成功還是失敗,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成功固然可喜,失敗卻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個別學生不聽話、教學成績不理想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學中,很難有常勝將軍,關鍵是如何對待。每一次考試,都代表著過去,不代表將來。我們要及時地找出失敗的原因并加以彌補,任何力圖辯解的話語都是起反作用的。試想一下……
一個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師,怎么能培育出堅強樂觀的學生?
一個整天唉聲嘆氣的教師,怎能指望學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個教好教壞都無所謂的教師,又怎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臉色,最能直接地在學生身上起到影響作用。有人說,一個人一天的情緒從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調(diào),一節(jié)課的成敗從教師走進課堂時的神態(tài)就辨得出。學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
教師讀書靠的是長期的積淀,堅持不懈的讀書,讀好書,耳濡目染,日積月累,才會儲備真知,才會受到文化的熏陶,才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學藝術,在教學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現(xiàn)個人魅力和為師者的風范。一個教師如果沒有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書籍、報刊、雜志那是不行的。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熏陶學生,使之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學習型社會的"讀書人",而教師也才會成為真正的"學者型教師".
教師讀書征文(三)
教師這個職業(yè)是注定一輩子做"小事"的。特別是我們小學教師,天天與小學生打交道,天天管的是小孩子那些不上眼的事。而"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是偉大的,被人們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在我們天天干著這些不起眼的事的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形成了他們的思想、形成了他們的行為習慣,成就了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成就了祖國的未來。
為了我們更好地注重教育的"小事",更好地注重教育工作中的細節(jié)。上學期期末我購買了一本《細節(jié)決定成敗》(汪中求著),作為本學期我自學的內(nèi)容。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育的細節(jié),把"小事"做細、做實、做好。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在教學中運用的知識。
讀了《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拒絕浮躁》一文,對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做好每一件小事就等于做了一件大事,如果連一件小事都做不好,就更談不上做大事了。在日常工作中,對待每一件事情,無論大小都須加倍認真,這樣才有可能把它做好。做人也是,不能計較得失,要團結同事,多為集體著想,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中和信任。在這里還有一句話是西方的名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萬里長城也不是一天壘成的"不論是世界500強之首的沃爾瑪,還是我們的教育事業(yè),都是在踏踏實實、埋頭苦干中長大的;浮躁被扎實所代替,沖動被理智所折服,這才是長大的硬道理。
最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例如管理一個班級,要想把這個班級管理的井井有條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老師的耐心、細心和恒心,要求學生做到的除了自己做到以外,必須想方設法讓每一名學生最后都達到要求,并進一步養(yǎng)成習慣,然后再做第二件事。最后,把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班級管理也就到位了。最忌諱的是還有幾個學生沒有達到要求,你就開始急著做第二件事,并把第一件事淡忘了。這樣時間一長,你可能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說實在的,讀書的感覺真好!開闊視野、凈化靈魂,百利而無一害!最近幾天我才靜下心來,經(jīng)常翻開《細節(jié)決定成敗》讀一讀。最初,感覺里面的事例和我們所從事的工作相差很遠,但細細品味,才真正感覺到書里面的每一個事例都影射處了做好一件事情的真諦:"把小事做細"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關鍵。能做到這一步的確很難,需要你認真對待每一件事,認真對待事情的每一個細節(jié),力爭做好每一件事。每當翻開這本書,必然想起一句話:小事成就成就大事,細節(jié)決定成敗。仔細閱讀后發(fā)覺里面也滲透著一種理念:節(jié)約也可以決定成敗。現(xiàn)在國家正在倡導節(jié)約型社會,學校也是如此。要培養(yǎng)人們的節(jié)約意識必須從細節(jié)抓起,從小事抓起。
教師讀書征文(四):《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前不久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是20世紀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我的體會。
"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yǎng)。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yǎng),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產(chǎn)生厭學心理,從而影響數(shù)學教學的效果。
"追求知識的愿望,是靠兒童的雖不輕松然而快樂的、誘人的、出于自愿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千萬條根須日以繼夜、不知疲勞的工作來滋養(yǎng)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兒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時候,他的勞動才能成為快樂的、誘人的、自愿的勞動。必須使兒童感到自己是一個勞動者,使他為自己的努力所達到的勞動成果而感到自豪。培養(yǎng)自豪也就會意味著在兒童心靈中樹立一種要成為思考者的愿望。" 數(shù)學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huán),從教學心理學角度上講,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對教學將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yǎng)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fā)大腦組織加工,有利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新線索,并進行探索創(chuàng)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yǎng)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數(shù)學課,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外,更重要是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做為數(shù)學老師應努力使學生熱愛數(shù)學,才能對學習有興趣,只要有興趣,才能學好數(shù)學。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礎,我在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激發(fā)學生興趣。?我認為人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積累,都是通過觀察實踐而的不到的,沒有觀察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去觀察、去思考,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數(shù)學的趣味性,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數(shù)學教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主動積極的學習,才能有效的培養(yǎng)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知識智力興趣關系密切,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熱愛學習與情感,并對所教學科產(chǎn)生興趣,因此,老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順利掌握知識,體驗成功后的樂趣,增添學習興趣,使設計的教法符合學生的學法,持之以恒地結合知識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引和訓練,使學生掌握求知識的鑰匙,可以增添學習興趣。
教師讀書征文(五):讀《我的教育之夢》有感
嚴曉紅
讀罷《新教育之夢》,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將教育的本質(zhì)詮釋的淋漓盡致,教育的未來、教育的理想進行了美好的憧憬。朱永新正是懷著一種赤誠的教育理想之心向我們描述著他的"新教育之夢"這本書的引言中用了英國盲人教育大臣戴維的故事---他不斷追尋理想,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兒時的夢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xiàn)理想。
在這本書里,掩卷沉思,心潮澎湃。它帶給我更多的是憧憬,是信心,是思考……更是心靈深處的豁然開朗。《新教育之夢》一書文筆清新優(yōu)美,寓意深刻透徹,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充盈著詩意,澎湃著理想。朱永新老師從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到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父母,娓娓而談,讓人感覺猶如與智者交流,又如與長輩溝通。這本書對我印象最深的應是第七章"理想的教師"中的羅列了理想的教師應該是……八點。使我豁然開朗:原來,人生有夢才精彩!
讀著朱老師清新的文章,激起了我對未來的向往:和同學們談天說地,聊他們的未來與夢想,望著那張張可愛的面龐;向往著美好的教育夢想,憧憬著美好的教育藍圖……學校不再是學生的牢獄,而是他們快樂的天堂,"他們在這里常歡樂,常驚奇,主動地探索,健康地成長".教師不再是重復的機械教學,而是充滿***與理想,追求卓越與創(chuàng)造,為學生打開心靈之窗,開啟詩意田園之門。但是如何成為一個既有詩意又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如何成為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zhàn)自我且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如何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又受學生尊敬的教師呢?《新教育之夢》帶給我許多思考。
當讀到"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家,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人,應該是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一個之所以能夠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個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無心就不能成功"這段話時,深感慚愧。整天泡在學生堆中,與孩子們一起貪婪地享受著成功的快樂,共同體驗著成長路途中挫折和失落,可是很多時候激動了一下,興奮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書中書說的那樣"這些‘火花’不久就煙消云散了".可是成功靠的不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個人沒有沖動沒有***沒有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努力,又怎能會成功?
優(yōu)秀的教師要永遠伴隨著自己的夢想。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就沒有了意義。"我應該朝理想的教師努力;讓我的學生朝理想的學生努力。讓我們重拾自己的夢想,一路不斷地追尋下去!
作為一名一線的數(shù)學教師,在十六年的教學生涯中,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國以來規(guī)模最大、涉及內(nèi)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沖擊,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讀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fā)。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yǎng)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獲非淺。范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fā)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zhì)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yǎng)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臺灣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為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游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贊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里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里擊起快樂的回響。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yōu)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shù)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課程應突出體現(xiàn)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shù)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fā)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xiàn)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fā)事件,實質(zhì)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zhuǎn)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yè),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并善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fā)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lián)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fā)展。
教師讀書征文(六):今天,我們該如何做教師
——讀管建剛《不做教書匠》
臺州市實驗小學 趙永攀
在小學教育界,有一種"35歲現(xiàn)象"的說法。業(yè)界普遍認為教師一過35歲,就轉(zhuǎn)入中年教師的行列,再也無緣各類教育教學評比,教育人生就此平淡而過。我也是這個行列的一員,曾經(jīng)也為自己的青春年華悄然流失而感慨,也曾經(jīng)把自己心中澎湃的教育熱情用冷水澆滅。今天,當我再次讀到管建剛的《不做教書匠》一書后,又一次陷入了深深地思索。
打開書的扉頁,我看到了關于管建剛的介紹:
管建剛生于1973年,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學科帶頭,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江蘇教育》《教師之友》《小學語文教師》《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研究》等全國教育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文章100多篇,著有《魔法作文營》《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不做教書匠》《一線教師》等著作,創(chuàng)下帶班兩年,學生發(fā)表習作200篇的記錄。
和管老師相仿的年紀,和管老師一樣的追求。我也一度在教育科研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曾經(jīng)是《中國教師報》論壇的版主,曾經(jīng)是《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的特約研究員,曾經(jīng)是《語文周報》社特約編輯作者。在管老師發(fā)表過文章的報刊上也曾經(jīng)發(fā)表過數(shù)十篇教育教學文章,所教的學生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發(fā)表和獲獎,"趙永攀"這個名字也曾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受到諸多教育同行的追捧。而這一切曾經(jīng)擁有的激情都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慢慢地消磨。
細細品讀,管老師對青年教師的八條建議不就是我曾經(jīng)所追求的嗎?年輕的歲月在消失,但是教育的職業(yè)卻永遠也不會改變。已近不惑之年,我該如何做教師?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己所曾經(jīng)追尋的夢想?從《不做教書匠》中,我找到了今后要奮斗的目標。
做一名睿智者。管建剛說"把工作和學習當享受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為他每時每刻都是快樂的,他們是智者--生活的智者,人生的智者。"的確但凡有成就的老師都是詩書堆積起來的。王崧舟老師談到讀書時說:"人的生命有三個:生理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過吃飯和呼吸來解決,社會生命主要通過交往來解決,而精神生命的成長主要要通過讀書來解決。"薛瑞萍對讀書的看法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說:"教師的語言魅力從何而來?讀書--日漸不斷的讀書。除此以外,別無他法。"如何讀書,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我想,只有迷戀讀書的老師才是有魅力的,才是教育的智者,才能夠真正使學生受到書香的熏陶。
做一名仁慈者。所謂仁者,便是宅心仁厚的人,對人對物充滿愛心的人。年輕時總愛對學生發(fā)脾氣,現(xiàn)在雖然有所收斂,但是也不是會冷若冰霜。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曾經(jīng)教過的學生的短信"趙老師,這一年,讓您辛苦了。喝口茶吧。噢,對了,別老板著臉,笑一笑,十年少。"我自認為對他們還是比較和藹可親的,不料在學生的心中還是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這使我想起了三年前在一個學生身上的一件事情。那時,我教的班級中,有一個特別調(diào)皮的學生,惹是生非,很讓老師和同學們反感。作為班主任的我更是對其沒有什么好臉色。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覺得這個孩子過得很壓抑。一次,帶學生去春游,那天大家都很高興。我和孩子們一起游戲、拍照。第二天,這個調(diào)皮的孩子母親來學校接孩子,她告訴我:"昨天孩子回家特別高興,他說今天趙老師對他笑了。"我的心不禁一振。一個隨意的微笑居然帶給孩子如此深刻的印象。"年輕的老師們,每天向?qū)W生露出幾次真誠的笑,你會發(fā)現(xiàn),課還是這么上,作業(yè)還是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率卻提高了。"這是管建剛老師在書中對老師們的忠告。我也從中很受教益。笑對學生,做一名仁者。因為仁者無疆。
做一名謙卑者。管老師在書中的一段關于水的論述,讓人頗受啟發(fā)。他說:"水有了柔性,于是一切阻擋的大石頭都被它磨去了菱角。每一條河流都是逶迤而下的,每一條大河都是蜿蜒曲折的。"我們一直認為勇往直前就是銳氣,披荊斬棘就能成功,其實不然。刀磨得過于鋒利,刀刃很快就會翻卷,從而失去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過猶不及".真正的成功者,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謙遜,就如大海之所以是大海,因為它比哪一條河流都"站"得低。管老師的論述讓我想起了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王老師的成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王老師總結他的人生分四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是孤獨沉潛。沒有任何公開課,沒有任何榮譽,有的卻是大量讀書,大量聽課,每年累計不少于200節(jié),而且有記錄有反思。我曾經(jīng)去杭州拱宸橋小學拜訪過王老師,王老師謙遜的態(tài)度著實讓我感動,在和他告別時,王老師送我出門,他雙手合十,很善意地和我道別。我似乎讀懂了王老師成功的秘訣。洗去鉛華和浮躁,不斷地修煉自己,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自卑。我想,這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吧!
做一名開拓者。有一位商業(yè)人士講,你必須睜大商業(yè)的眼睛,因為你一不留神商業(yè)的信息和情報,你就會被無情的商海淹沒。作為教師,如果你不睜大眼睛,不以積極地心態(tài)去關注和學習心的知識和技能,也將被教育淘汰。所以,在教育日新月異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必須做一名勇敢的開拓者,只有這樣才能在改革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管建剛老師自己本身就可以現(xiàn)身說法。18歲教書,26歲發(fā)表教育文章,32歲出書,35歲被評為特級教師……唯有不斷地開拓進取才會有如此的成就。從管老師的"魔法作文",可以看出一條奇異的作文探索之路。辦班級《評價周報》,堅持做了8年,和學生們一起辦了300多期。在這8年"抗戰(zhàn)"期間,依托班級作文周報逐步構建了"動力系統(tǒng)""助力系統(tǒng)""保障系統(tǒng)""訓練系統(tǒng)".學生被寫作熱情被激發(fā),自覺自發(fā)地寫日記,一些同學一年寫了10多萬字。學生的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開拓進取,銳意創(chuàng)意,才是一位教師永不停歇的活力所在。
讀完《不做教書匠》,心中陡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有一種找到家的感覺。的確,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行業(yè),就已經(jīng)把教育當成了自己的家。失去了這個家,我們的人生將一無所有。為了讓我們的家變得更加溫馨,我們唯有用自己的睿智、仁慈、謙卑去努力開拓,不斷攀登,直到永遠,永遠……
【教師讀書征文】相關文章:
讀書的征文12-30
寫讀書的征文06-08
關于讀書征文09-01
讀書書香征文04-15
讀書征文范文04-14
暑假讀書征文04-13
與經(jīng)典同行讀書征文05-16
關于讀書的征文11-04
寒假讀書征文02-27
最美教師征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