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20課 三國鼎立教案之四
第20課 三國鼎立教案之四
設計思想
本課采用討論式教學方式
意義:
討論課意為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課堂教學,具體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就教師或學生提出的或發(fā)現(xiàn)的問題(包括教師有準備的和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進行討論的課。
討論課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能較為充分地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同教師以及同學相互交流中主動理解的自覺性和大膽批評的精神,即充分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條件:
討論課應選擇那些社會上廣泛傳播的知識內容,或者課前給學生對課文不足部分的補充材料,并在課前完成閱讀。
對學生在討論內容上的已有基礎,應有清晰的了解和判斷,以便確定討論的知識深度和廣度。
應充分顯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討論課中教師的講述要少,但更要精,包括引導學生注意到課文指示出的重要知識點,補充必要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減弱帶有情感和文采的話語。講述的口吻應表現(xiàn)“我”僅是討論中的一員,以利于和諧、合作的課堂氣氛的形成。
討論問題的設計應有深有淺、層次不同,包含“因材施教”和面對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
幾點說明:
這一教案設計前,就三國歷史的兩上重要人物曹操和諸葛亮,在北京八中初一少年班和普通班、北京三中、北京幸福村中心,對這四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教案中括號內的學生談話,就是吸收了上述學生調查結果,以往的課堂實錄,經過了語言加工,也多多少少考慮今后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而寫成的。限于篇幅和文字表述的限制,不可能把討論課具有的生動活潑的情景如實反映出來。各類不同學校對教案中的討論課題可酌情選用。
教案
(一)教學目的
思想教育: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敗的原因。
知識傳授:
以教材中課文末尾的習題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培養(yǎng):
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將閱讀、聽講、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的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教學重點、難點:
對曹操、諸葛亮的評價,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滲透杰出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教法建議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法進行本課的教學,教學用具為中國古代史地圖冊(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4幅彩色地圖: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三國鼎立形勢。
(三)教學過程
我們已經學過第22課棗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再來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魏、蜀、吳)我料到你們是知道的,但未必很清楚,請翻翻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并參照注解,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建立魏國,歷史上習慣稱之為曹魏,都城在洛陽,即原東漢的都城。第二年,221年,劉備以成都為都城,也稱帝,國號漢,因為在四川,四川古稱蜀,所以又稱蜀漢或者蜀。)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分,貴州全部及陜西、甘肅一部分。(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229年正式稱帝,史稱孫吳或東吳,都建業(yè),即今南京。)三國從歷史上最后消失的年代是280年,算一下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大致上多少年?(60年。)而它的醞釀過程,也就是說從一統(tǒng)天下到天下三分的轉變、過渡,從哪一年算起來合適呢?(鎮(zhèn)壓黃巾大起義、184年。)從184年到220年其間是東漢末期的36年,這些年當中的社會景象、社會特點怎樣?(各地的官吏、豪強趁機擴張勢力,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連年爭戰(zhàn),東漢皇朝已經分崩離析、名存實亡,真是天下大亂哪。┰斐蛇@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東漢皇朝從中期起就已經非常腐敗,農民起義爆發(fā)時無力鎮(zhèn)壓,只能依靠地方勢力,前面講過東漢的豪強地主既有自給自足的大田莊,又有軍事設施塢堡和武裝力量家兵,還把持地方甚至中央政權。)這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三國鼎立從醞釀時期起,前后加起來長達96年,將近百年。古人常說亂世出“英雄”,當然這英雄要打上引號棗未必真英雄,有的人不過是驕橫一時、稱雄一時。你能不能把這個時代的英雄道出一、二?我們也來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盡管沒有青梅和煮酒。(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孫策、周瑜、魯肅……)同學們知道得不少,真是“一時多少豪杰”,他們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被不斷地記載在各種書籍中,代代相傳在人們的口頭上,再經民間藝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學家羅貫中寫成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我記得小說最開頭有這么幾句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笔欠浅蓴∞D頭空,轉頭之間或得或失,我覺得這個道理突出地表現(xiàn)在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兩大戰(zhàn)役中。
這兩大戰(zhàn)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zhàn)役的年代。(官渡之戰(zhàn)在200年,赤壁之戰(zhàn)在208年。)相距僅僅八年的兩戰(zhàn),曹操呢?(一勝一負。)前者是從以少勝多,三、四萬對10萬,后者呢?(以多敗于少,20多萬對5萬。)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評論,先說說官渡之戰(zhàn),注意不再敘述事實經過,只是概括地分析列舉。(官渡之戰(zhàn)前,曹操與袁紹是北方的兩支頸旅,他們之間決定性的較量如箭在弦上,盡管曹操弱于袁紹,但也有相當?shù)膶嵙。曹操收編?0多萬青州黃巾軍,軍事實力大為增強。他迎漢獻帝都許,控制著皇帝,政治上占優(yōu)勢。)“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前誰實行過?(管仲建議齊桓公實行過。)意義何在呢?為什么這就能在政治上占優(yōu)勢?(這是順應了當時人的正統(tǒng)觀念,誰也不愿輕易地當篡位的亂臣賊子。)而這種作法為什么對曹操尤其重要?(曹操當時還沒有、還缺乏相應的威望和號召力,尤其是因為他父親是宦官的養(yǎng)子,地位很微妙,一方面使他得以結交士大夫,另一方面又使他被一些士大夫瞧不起。)好,再說說別的。(曹操實行屯田,保障了軍糧,也贏得了人心。)關于屯田,呆會兒我們還要研究研究。接著說。(曹操重視人才,樂于聽取建議。像袁紹手下的許攸,如果不是敬佩曹操,怎么會投奔他呢?!曹操對敵方的叛逆者,向來有高度的熱情和真誠的信賴。官渡一戰(zhàn)也表現(xiàn)了曹操的軍事才能。)大家看地圖,誰來說說這一仗的打法,論一論曹操的軍事思想。(曹操先是聲東擊西解了白馬之圍,又誘敵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優(yōu)勢破敵局部劣勢,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舉的決心,堅守官渡,看清了袁紹遠道運糧的弱點,恰有許攸來降,在關鍵時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贏了決定性的一步棋:夜襲烏巢,火燒袁紹軍糧,使本來就不穩(wěn)固的袁紹全軍動搖。曹操運籌謀略,真是出奇制勝。而袁紹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糧足的優(yōu)勢,以至不可一世。)那當時人心所向呢?(基本上向著曹操。)為什么?(曹操打擊豪強,抑制兼并,保護農桑,以法治軍,如有一回他馬踏青苗,就“以發(fā)代首”。許多方面袁紹與曹操相反。北方人民久經戰(zhàn)亂,渴望統(tǒng)一,必然支持自己擁護的力量。)
大家總結得比較全面了,接下來,我要向同學們補充的是,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繼續(xù)對袁紹的殘余勢力作戰(zhàn),經歷了極其艱難的奮戰(zhàn),直到207年獲得最終勝利,標志著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統(tǒng)一。當他得勝還朝途經勃海邊時,留下了這豪情滿懷的詩句,看課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再看看注解。這一年曹操53歲了,他的壯心是什么?(南下統(tǒng)一全國。)那他將遇到的對手是何許人也?(劉備、孫權。)還有,看課文和注解。(占據荊州即今湖南、湖北的劉表。)其實劉表不值一提,我們先看孫權,他的勢力范圍在哪?(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孫權哥哥孫策遇刺身亡,從此,他繼承父兄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并大有發(fā)展,無怪乎曹操夸他什么來著?(“生子當如孫仲謀”)仲謀是他的字。劉備呢,這位曹操口中的“天下英雄”,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統(tǒng)一的同年,他還無立足之地呢。劉備依附于荊州劉表,但他不甘寄人籬下,思賢若渴,于是就在這207年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在隆中草屋隱居的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這位年僅27歲的諸葛亮為他設計的戰(zhàn)略思想,是什么內容?(占據荊、益,聯(lián)孫抗曹……)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第二年,208年,孫劉聯(lián)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談談在這一戰(zhàn)中居于優(yōu)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曹操遠道而來,十分疲勞,已如強弩之末;曹軍將士多是北方人,不習水土,不習水戰(zhàn),可偏偏要“舍鞍馬,仗舟楫”,舍長用短;剛剛降曹的荊州水軍,懷有戒心,疑慮重重,軍心渙散;……)曹操有多年的作戰(zhàn)經驗,手不離兵書,對兵法非常精通,可對自己的這些弱點怎么能全無認識?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是他的驕傲。208年與200年的曹操已今非昔比,況且又輕易地拿下了荊州,他像200年官渡之戰(zhàn)時的袁紹一樣,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計,這也說明他的對手看準了他的弱點而有充滿信心地謀劃設計。)說說曹操中了哪些計?(蔣干盜書,中了周瑜的離間計,殺了荊州水軍兩員難得的將領;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把戰(zhàn)船用鐵鏈、鐵釘連鎖在一起,上鋪木板,減少風浪的顛簸。)這些情節(jié)中都有虛構的成份,我得插幾句話:“《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得之于歷史,歷史因小說而得到廣泛傳播,但歷史畢竟是歷史,小說又終歸是小說,魯迅說《三國演義》是七實三虛,要注意加以分辨。接著說曹操中計。(最后中了東吳老將黃蓋的詐降計,黃蓋得以輕舟載著澆了油的柴草向北駛向曹操水寨,趁風縱火,火借風勢,使曹操水寨立刻陷入火海之中。)這是陰歷十一月冬天,何來東南風?是諸葛亮在七星壇祭告上天而來嗎?(當然不是。是因為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氣象預報得準確。是因為根據當?shù)乩习傩盏纳畛WR,已把握了這里氣候的特殊性。)說得太好了,你們把歷史和演義已經在加以分辯了。我記得蘇軾的《赤壁懷古》詞里形容“談笑間”,曹操戰(zhàn)船已“灰飛煙滅”,但也有人認為曹操不是因水戰(zhàn)火攻戰(zhàn)敗的,(我見過一個材料說當時曹軍瘟疫流行,死了許多人,迫使曹操退兵,材料上說這是對這一帶做了大量科學調查的結果。)是的,我也見過這個材料,這與史書《三國志》上的記載也是一致的。撇開導致赤壁之戰(zhàn)勝負的具體原因,還是看人心所向?(南方人對曹操南下,打破他們比北方人相對安定的生活,心情上肯定是不歡迎的,所以才拼命地抵抗。)你能否找到更深層的原因?(看來南北統(tǒng)一條件并不成熟,或者說雙方勢均力敵。)是啊,曹操也省悟到這一點,敗歸北方后,未敢再南下。
但是,曹操仍“壯心不已”,從210年起三次下令求賢,看看課文。211年起親自率軍西征,看地圖,占據了雍州、涼州、伸向西域,一詩人贊頌他“拓土三千里,往返速若飛”。220年,曹操病逝,對他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依你之見呢?(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心黑手狠,殺華佗、呂伯奢、孔融、楊修……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shù)萬口;曹操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像對關公、趙云,不惜一切代價。官渡戰(zhàn)后發(fā)現(xiàn)的他手下人通袁紹的書信,他下令燒毀說:“自身難保,何況眾人”,包括為袁紹寫過討伐曹操文告的用詞尖刻還罵了祖宗的人,曹操也能委以重任。不少的英雄才士聚到他的帳下,形成了一支勁旅,一個智囊團。曹操重視文化,從匈奴贖回蔡文姬,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曹操是既仁慈又暴虐,既是氣質豪放,又是心胸狹窄,既聰明又刁鉆,正如人家說他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曹操到死還是漢朝的魏王、丞相,但因為他為他兒子篡權準備了充分的條件,所以,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這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該當王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tǒng),盡管劉備都已經破落到織席販鞋的地步,但因為他是皇族后代,再高舉“興復漢室”的旗幟,羅貫中就對他和他的下屬大加美化,而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曹操就成了戲曲舞臺上的白臉的奸臣,這是不公平的。)同學們對曹操分析得很全面,曹操是一個既多疑奸詐,又最有大信,既兇殘殺人,又最寬洪大量的人,在他身上充滿著好多好多矛盾,但你看能不能從矛盾中找尋一條主線?這就是他的自我評論:“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雄!币馑际羌偃鐕覜]有我,不知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他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功勞是不可低估的呀。對曹操的評論就談到這兒。曹操死后三國相繼建立,人們常說曹操是三國時人,其實他一天也沒在三國時代生活過。我還想請你們說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從秦漢以來統(tǒng)一的國家到三國鼎立,這是歷史的倒退;從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割據混戰(zhàn)到形成三國是實現(xiàn)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tǒng)一,就是進步的;三國是從分裂到統(tǒng)一的過渡、轉變時期。)好,這是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
下面我們分別了解一下魏蜀吳三國的發(fā)展情況。先來看魏,曹魏屯田,看注解。這種方式是西漢開始的,但主要是在邊防,三國都曾采用過,從規(guī)模和成效上,蜀不如吳,吳不如魏。在“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的思想指導下,從曹操到他的后繼者,從許都到黃河、淮河流域,曹魏大興屯田。對此,歷史學家看法很不一致,像著名學者郭沫若說“屯田是把農民被奴役的情況扭回過來”,也有人說“屯田是國家用強制手段把農民的收獲物按官六私四或對半分的高度剝削!蹦愕目捶兀浚ㄍ吞锸羌仁共懿僬紦说乇P,又給他供給了軍糧;官六私四或對半分的剝削是太重了,可是比做豪強地主田莊里的依附農民要好一些;屯田民能有一塊土地耕種,而且也不會被大地主兼并走,生計有了著落;屯田是把農民從豪強地主的奴役下扭回過來,給郭老的話加個定語更確切;屯田民原是流亡農民,無家可歸,成了屯田民,總算有飯吃了,不至餓死;當時洛陽、長安一帶幾乎荒無人煙,不靠政府的組織,也很難把大批荒蕪的土地開墾出來,整個社會的生產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同學們在談話中重視了一個分析歷史問題的觀察方法,那就是把問題置于當時的時代,歷史地看待歷史。曹操在一首詩中這樣描述他的時代:“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碑敃r的戶籍“十不存一”,那十分之九的百姓呢?是死于兵火?還是死于饑寒?怕也有不少是顛沛流離,躲避軍閥的兵鋒,蔡文姬詩中的軍閥形象是:“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狈斒恰坝啦荒艿,欲生無一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把屯田這個問題置于這種歷史環(huán)境中去看待,是非功過就清楚。屯田的同時,曹魏還重視了興修水利和新生產工具、技術發(fā)明的推廣。你看課本上的圖:翻車,能看出它的用途嗎?(是灌溉工具,從低處往高處,從河里往岸上提水用的。)看課文,汲讀作jī,意為從下往上打水。誰能看著圖講解一下這翻車怎么汲水,有說不出來的地方,我給你“幫腔”。(把木制的水槽靠在岸邊,槽里架一塊和槽一樣的寬的板,板的上端裝一個大輪軸,板的下端有一個小輪軸,一條由一塊塊小板連結成的長鏈環(huán),在那塊板的上下兩面,繞過大小輪軸。)當那兩個人踏動那大輪軸上的拐木,大輪軸轉動帶動長鏈環(huán)棗龍骨板葉轉動就把水從下邊,用個什么動詞最妙,最貼近?(刮上來。)如果要把這兩個人解放出來,用什么力量代替?(畜力。)可是牛、馬踏不了那拐木,怎么改裝?(讓牲口轉靡盤,再用一個立齒輪轉動一個臥齒輪,就能帶動大輪軸。)用你們小學自然科學里學過的機械知識,是能完成這個改裝的,可是我們的老祖先還要等幾百年以后才能解決。(翻車也還可以采用水力、風力。)你們的想象很豐富。曹魏時,還把水排棗水力鼓風冶鐵推廣到官營冶鐵作坊里?茨撬膹垐D:牛耕、采桑、播種、揚場,和中原技術差不多了,可這是在今甘肅,說明了整個北方農業(yè)的發(fā)展。
讓我們轉到西南的蜀漢,它的建立是在赤壁之后,劉備乘機占據荊州的大部,接著以三年時間占領了益州,即今四川,這才發(fā)展到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何等艱難!孫權見劉備實力增長,襲擊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結果呢?(劉備失了荊州。)劉備稱帝不久,對東吳如何?(他報復東吳,在彝陵之戰(zhàn)中被東吳用計打敗,劉備病死在長江三峽口的白帝城。)臨終呢?(把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從此,蜀國就由諸葛亮來支撐,所以人們說諸葛亮治蜀,說說你知道哪些事?(劉備死后,諸葛亮第一件大事就是派人出使東吳,重修盟好。還有,整頓蜀國,加強法紀,勸民農桑。)我插句話,先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課文中諸葛亮的一段話。(“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保┦駠垮\的生產和貿易、遠銷魏吳,來維持生存。錦是絲織品中最華麗、最名貴的,要不然怎么會以金字為偏旁呢!蜀地的絲織也源遠流長,最早見于甲骨文的“蜀”字,有一種說法說是桑中蟲,早在戰(zhàn)國時的秦國就在蜀郡設置了錦官,可見早已有了織錦業(yè),到三國時蜀錦在中國各地的織綿業(yè)中號稱頭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諸葛亮重視水利那一段。諸葛亮曾明確指出:“此堰是農業(yè)的根本,是國家的資源!蹦侵T葛亮堤是為了防止洪水沖刷低洼地帶的莊稼而修的。還知道諸葛亮治蜀哪些事?(諸葛亮親自帶兵平定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武裝反抗,七擒又七縱少數(shù)民族首領孟獲。)當時西南,今云貴川一帶叫南中,看一下地圖。諸葛亮這七擒七縱是什么戰(zhàn)術?(既打又拉,但攻心為主。)這是采納誰的建議呢?(馬謖,他在諸葛亮南征前說:“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保槭裁础靶膽(zhàn)為上”?(南中多山多水,又偏辟,又險要,動用一次武力很不容易。即使武力上打贏了,派駐大量軍隊也不可能,要是人心不服,會再反抗,朝廷承受不起。從地圖上看,南中地方很大,占了蜀國差不多一半,假如南中不真心實意歸順蜀國,蜀國很難辦。從地圖上看蜀國北有魏、東有吳,南中是蜀的后方,南中不安定,諸葛亮怎么能六出祁山?!)諸葛亮平定南中是在225年,從春天開始,秋天結束。結果是孟獲心悅誠服,跪在諸葛亮面前流著淚說“南人不復反,”從此恪守誓言。盡管南中還是非常落后的所謂“不毛之地”,但也不乏金銀戰(zhàn)馬和勇武的戰(zhàn)士,給諸葛亮以巨大支持。諸葛亮派人給南中人傳授煮鹽、冶鐵、牛耕、織錦的技術,至今在那一帶的各族人民中還流傳著對諸葛丞相充滿深情的佳話。在三國當中,論民族政策,屬諸葛亮最為成功。當諸葛亮解除了東顧和后顧之憂,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八個年頭中,北伐曹魏,歷史上稱之“六出祁山”。但他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營。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笔惆l(fā)了對諸葛亮和對他未能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無限惋惜之情。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達到神靈的程度,把他當作忠誠和智慧的化身。你心目中的諸葛亮怎么樣呢?(我特別佩服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不佩服,因為他“一心只為酬三顧”,輔佐昏庸的劉禪,就應當取而代之;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明知蜀國地小力弱,卻六出祁山,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其實從東漢桓帝、靈帝以來,百姓吃夠了苦頭,再讓他們“思漢”已不可能,天下本不是劉家的;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一種以攻為守、以戰(zhàn)求存的戰(zhàn)略;我敬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軍法嚴明,又能自貶三等,做自我批評;諸葛亮治蜀能任人唯賢,開誠布公,集思廣益,他自己也能清廉一生,無愧為一位政治家;諸葛亮還是軍事家,打了許多勝仗,司馬懿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諸葛亮還是氣象學家,發(fā)明家,發(fā)明了木牛流馬;諸葛亮特別能揣摩人的心理,他是個心理學家。他神機妙算,遇事先知,是個名副其實的“智多星”;我看諸葛亮的神奇,是讓羅貫中給“吹”出來的,以此達到他貶低曹操的目的。)我同意同學說的諸葛亮的事跡未必都是真的,未必那么“神”,我也希望同學能諒解諸葛亮的那種“愚忠”,因為我們要“設身處地”地為古人想,想古人之所想。我心目中的諸葛亮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正像同學已經指出的,我最敬佩他高尚的道德品格,特別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當然,是為了人民。
我們對三國的了解只剩東吳了,回想東吳立國的江南,在遙遠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曾有什么諸侯國呢?(吳、越、楚。)自從秦漢以來,統(tǒng)治中心在哪個地區(qū)?(在關中,在黃河流域。)因此,可想而知,我國南方還落后于黃河流域,地廣人稀。等到東吳建立,自然會給江南的開發(fā)帶來一個機會,一種保障。而這一時期江南得以發(fā)展還得到一個什么條件?(東漢末年,北方戰(zhàn)亂,許多人南遷,又帶去了北方先進的工具、技術、文化。)再看課文,對開發(fā)江南做出貢獻的還有?(少數(shù)民族山越。)從課文來看,吳國的經濟有多方面發(fā)展,哪幾方面?(農業(yè)從火耕水耨到推廣牛耕,手工業(yè)制青瓷、造大船、麻織、絲織,海上交通發(fā)展有萬人船隊到臺灣,與許多國家包括歐洲的羅馬的貿易往來。)在這當中,我想多說幾句造船,從原始社會的獨木舟,到春秋戰(zhàn)國已有多種類型的戰(zhàn)船,漢代的多層樓船、櫓、舵、布帆的發(fā)明,東吳的造船業(yè)大大超過前代。為什么?(東南地區(qū)多江河湖泊,交通運輸以舟船最為便利。東吳北有曹魏,西有蜀漢,東南面向浩瀚無邊的大海,自然會努力向海上發(fā)展。)是的,東吳的海船據說已遠達100多個小國和地區(qū),而其中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航行就是孫權派衛(wèi)溫到夷洲、即今臺灣?吹貓D,看那臺灣島,我們倒數(shù)第二小的省,卻是最大的島,被臺灣海峽從大陸邊緣輕輕切開,又緊緊靠在大陸的旁邊,據地質學家判斷,臺灣是大約距今1萬多年前開始與大陸分開的,據考古學家的判斷,臺灣出土的原始社會的石器、陶器,與大陸東南沿海的同期出土文物屬同種文化。所以,我覺得,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歷史上,臺灣與大陸真是相隔而又相連。衛(wèi)溫到夷洲,把當時的臺灣人稱作山夷,發(fā)現(xiàn)夷洲土地肥沃,既生五谷,又多魚肉,說明山夷是農耕兼漁獵。這次航行,成為臺灣與大陸大規(guī)模的相互聯(lián)系或者說漢族人到達臺灣的最早記載。
三國中的每一國都追求以自己的國家統(tǒng)一中國,三方的角逐競爭,最后的勝負如何,通過以上我們對三國的分別了解,我想你會有一定的估計吧。不過《三國演義》最后一回也是三國歷史的最終結果棗三分歸一統(tǒng)局面的出現(xiàn),可要等到下一節(jié)課才能看到啦。
【第20課 三國鼎立教案之四】相關文章:
第20課 三國鼎立 教案之一08-17
第20課 三國鼎立 教案之二)08-17
第20課 三國鼎立 教案之三08-17
第22課 三國鼎立08-17
第22課 1848年歐洲革命 教案之四08-17
第3課 華夏之祖08-17
歷史《三國鼎立》教案12-02
三國鼎立歷史教案11-02
歷史教案-三國鼎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