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教育產業(yè)化問題的經濟思考
表1 學生不同時期的消費支出一覽表不同階段的消費支出
教育階段 每學期每人支出
大學以上 4838
大! 3971
中! 2657
高中 1441
初中 801
小學 548
幼兒園 758
資料來源:《中國信息報》,2000年2月15日,王人代文
教育消費正在成為跨世紀的“住房、信息產品、旅游和文化消費”之外的第四大消費熱點。1999年5月末中國經濟景氣檢測中心發(fā)布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城市消費支出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增長速度為年均20%左右。我國居民儲蓄的10%準備用于教育消費,高于準備用于購房的7%,成為儲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2.教育可以成為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擴大國內需求較有潛力的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公共產品理論,依據產品或服務在消費上是否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將社會產品或服務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凡是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就是公共產品;反之,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即是私人產品。消費的非競爭性指一個人對該產品和消費不影響他人對該產品或服務的消費,在該產品或服務未達到充分消費時,增加一個人消費的邊際成本為零。消費的非排他性指一個人對該產品或服務的消費不能排除他人的消費。不能排除的原因,或者是因服務在消費上具有整體性,無法在技術上進行分割,或者是隨在技術上易于分割從而可以排除,但因排除成本過高使排除成為不必要。教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一般指正規(guī)的三級學校教育,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學校教育提供的不是有形的物質產品,而是教育服務。教育屬于產業(yè),教育產業(yè)屬于第三產業(yè)中為提高民族科學文化水平和素質服務的領域,是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行業(yè)。正因為如此,我國政府把教育列為加快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重點。按照公共產品理論,高等教育屬于有巨大正外部效益的準公共產品!傲x務教育的公共性”原則和“非義務教育的準公共性”原則要求,各級教育完全由政府免費提供,政府壟斷教育,或者完全由市場提供,教育供求和資源配置完全由市場調節(jié),都不能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有效滿足居民和社會的教育需求。教育的不同部分,產品屬性不完全相同,提供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也應有所區(qū)別。義務教育基本上應有政府提供,以使適齡人口都能受到教育。高等教育則應有政府和市場雙邊提供,相對于義務教育而言,市場機制對高等教育有更大的調節(jié)作用。如果教育產業(yè)能夠有效促進教育供給能力的擴大,緩解教育發(fā)展的供求矛盾,從而使教育成本趨于合理,使社會教育消費能力逐漸提高,則必然會促進教育公共性水平的提高,從而更有利于實現(xiàn)公共教育的思想。
3.我國適齡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由1980年的1%上升到1998年的6%。但是,這一比例不僅遠低于美國、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與韓國(48%)、香港(21%)等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也相去甚遠,甚至與經濟發(fā)展程度與我們相近或還不如我們的印度尼西亞(10%)、泰國(19%)、印度(8%)等也有相當大的差距。上大學成了實現(xiàn)溫飽和小康之后的中國人最難得到的“商品”。與此同時,海外市場化、產業(yè)化的學校敏稅地察覺到中國教育的市場需求,紛紛搶灘我國市場。中國留學生服務中心主辦的“99國際高等教育展”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巡回舉行,有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的百余所學校應邀參加(據保守估計,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自費留學,僅以每人每年10萬-15萬元的底限計算,至少有25億元人民幣流往海外)。老外搶奪中國生源,盡管導致大批財富外流,但客觀上也刺激了國內教育的覺醒、發(fā)展。
表2 歐美六國留學費用(以元為單位)一覽表
國名 保證金(人民幣) 學費(人民幣) 生活費(人民幣) 學年(學士學位) 簽證所需時間
英國 200,000/年 100,000/年 80,000-100,000年 3年 8周
澳大利亞 600,000 80,000/年 60,000/年 3-4年 6個月
新西蘭 最低100,000 50,000-60,000/年 40,000-50,000/年 3-4年 6-8周
加拿大 400,000 60,000/年 40,000/年 3-4年 6個月
德國 60,000 免 50,000/年 4-6年(碩士)
法國 50,000-60,000 50,000 35,000 3年 2周
資料來源:《生活周刊》,2000年8月4日
4.國人的消費觀念正在發(fā)生變化。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讓學生受到比較好的、花錢多的教育正在成為新的社會時尚。作為賣方市場—“短缺經濟的最后領地”的高等教育,正在成為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大額、超前消費的領域。對教育消費的重新認識使我們正試圖仿效美國帶頭實行的消費經濟模式。早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凱恩斯就將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家致富的所謂“節(jié)儉”美德視為30年代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他指出,正是人們將沒有價值的貨幣作為觀念財富儲藏,破壞了“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原理,才使經濟循環(huán)出現(xiàn)斷裂。凱恩斯因此認為,消費同時就自動為社會提供了積累,也只有這種積累才是資本形成的良性源泉。也就是說,居民每一次消費,都自動為社會提供積累,消費越早,積累越早;鳌す䦃舸日f,在激情的消費時代,“很難找到一位‘不趕時髦的人’也就是那些用多工作、少購物來擺脫潮流的人”。目前,我國正處在兩次消費高峰的平緩斷代區(qū),推出教育產業(yè)化、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迎合群眾的消費心理恰逢其時。
5.教育產業(yè)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宏觀分析。目前,我國一年中有近10%的小學畢業(yè)生、50%的初中畢業(yè)生、75%的高中畢業(yè)生不能升入高
一級學校。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迫雽W人數(shù)僅占同齡人的6%左右。因此,敏銳地抓住我國教育市場嚴重的“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的特性,發(fā)展教育產業(yè)勢在必行。從居民儲蓄來看,如果未來教育支出的比重能達到居民消費儲蓄的10%,那就是6000個億。假定有效支出是50%的話,那也是3000億元的教育支出。以1999年擴招為例,從現(xiàn)在的培養(yǎng)成本看,一個在校的大學生每年的正常消費大體上接近1萬元。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33萬人,按一年一個學生消費1萬元計算,33萬學生實際上消費將近33個億。同時,擴招還會帶來投資的支出。據了解,中央財政從1999年增發(fā)的600億元國債專門撥出14億元用于高校擴招補貼。國債安排時還吸引了地方、部門和學校的配套投入37億元。有關專家分析,如果把范圍擴大一些,我國目前現(xiàn)有普通中小學生2億人,如果其中有10%以教育消費形式擇校就讀,則每年就有1000億元潛在效益;我國現(xiàn)有高中生及適齡高中學生約2000萬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費形式就讀,每人每年收費以2000元計,則每年的潛在收益將達300億元以上;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和潛在學生約500萬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費形式就讀,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消費,則潛在收益每年就有200億。在通過有償教育的形式將居民手中的貨幣節(jié)余轉化為教育消費的同時,教師、學生和相關人員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一般和特殊需求對相關產業(yè)的推動也不可低估。據測算,教育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一般為4%-7%,高于其他許多行業(yè)。
6.教育儲蓄、教育貸款政策的推出,為超前消費者、貧困生上學提供了經濟保障。教育儲蓄因“政策影響、消費需求、市場環(huán)境”等的有利因素影響而變得異常火暴。教育貸款政策指出,“國家助學貨款是以幫助學校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和日常生活費為目的,運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的重要形式”。以刺激個人消費信貸為特征的教育助學貸款和以幫助貧困生求學為目的的國家助學貸款業(yè)務的相繼開展,標志著我國教育貸款金制度初具規(guī)模,也為教育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鑒于教育這個公共產品市場大得驚人,國人的消費觀念不斷變化,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完善,教育的發(fā)展對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極具拉動作用。因此,教育產業(yè)化就勢在必行。
2世紀之交,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教育日益成為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產業(yè)。國外教育機構依賴留學教育資源謀取教育利潤、國內公辦教育領域部分地實行著有償服務、民辦學校絕大部分完全依靠學費經營、從事教育服務的機構和企業(yè)利潤豐厚……客觀存在的教育市場被瓜分、肢解的現(xiàn)實,要求我們調整思路、迎接挑戰(zhàn)。
1.在思路上,啟動教育消費市場、實現(xiàn)教育的產業(yè)化勢在必行,但萬萬不可忽視教育以教書育人為主要目標,要充分體現(xiàn)教育的社會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因此,教育產業(yè)應該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溝通的有機網絡狀態(tài)——以主體產業(yè)(學校教育、課堂教學工作)為核心,以骨干產業(yè)(教育教學設施建設、教材教具文具供應以及考試、留學、升學、就業(yè)指導等相關服務)為基礎,以輔助產業(yè)(教育基金、貸款、保險等金融支持和學生公寓、營養(yǎng)配餐、健康飲水、交通安全等社會服務)為枝干,以邊緣產業(yè)(體現(xiàn)產學研結合特色的校辦產業(yè))為補充。這個網絡狀況系統(tǒng)通過綜合管理與運營,為受教育者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務。
2.要切實解決好制約教育發(fā)展的后勤服務保障體系問題。按照經濟學的木桶理論,決定木桶裝水量的是那塊最短的木板,要使木桶多裝水,就得把短板接起來。因此,必須通過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以“政府政策支持、學校提供土地、銀行給予融資、企業(yè)投資建設、學生宿費還貸”、建立“教育產業(yè)園區(qū)”“教育產業(yè)基地”、后勤服務社會化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導、教育部門主管、學校聯(lián)辦后勤”的產業(yè)運作模式。
3.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近年來已由消費熱點向投資熱點轉移,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國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經費總數(shù)的1.4%的財力,支撐著占世界學歷人口22.9%的龐大教育體系,加快實現(xiàn)辦學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化,是解決“窮國辦大教育”矛盾的根本途徑。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充分吸納社會資金發(fā)展教育。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的開辦是教育大眾化的有效途徑。發(fā)展民辦教育,思想要更解放一點,步子要更大一點。民眾期待更加寬松的教育政策——放松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yè),進一步擴大學校在招生、專業(yè)設置等方面的自主權,以法律手段保證民辦教育的發(fā)展,使學校成為相對獨立的、名副其實的思想文化載體。
4.教育儲蓄、教育貸款要進一步放低門檻,為更多的受教育者提供經濟保障。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儲蓄參儲對象的范圍,增加教育儲蓄的存款額度,繳款方式和違約處理要更靈活一點,要將教育儲蓄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農村市場;要豐富教育貸款的種類,實行多種擔保,要延長貸款償還期限,貸款償還期至少應為10年,要制定合理的償還條件,增加免還條款。只有不斷完善教育儲蓄、教育貸款的政策,它們才能成為促進國民素質提高的助推器。
5.要將教育的觸角伸向國際市場。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外國的資金和智力來我國辦學。另一方面,要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走出國門,到境外招生,擴大國外自費留學生的數(shù)量。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在發(fā)達國家占據國際競爭優(yōu)勢的情況下,開發(fā)教育產業(yè),擴張教育產業(yè)的空間,無疑是發(fā)展中國家決定命運的選擇,在預期人口達到16億才可能實現(xiàn)人口零增長的人口大國,可以預見,中國教育產業(yè)必將充滿無限生機和活力!
【教育產業(yè)化問題的經濟思考】相關文章:
民營經濟發(fā)展問題的思考與建議08-12
對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15
對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12
對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08-06
對優(yōu)化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的思考與調研_[實習報告]08-15
關于農村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問題的調查與思考08-12
對區(qū)域經濟史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08-07
關于經濟增長中“流動性陷阱”問題的思考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