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成本线在观看,最新国自产拍在线,免费性爱视频日本,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文史論文>歷史論文>近現(xiàn)代文學話語轉型與日本白樺派的關系

            近現(xiàn)代文學話語轉型與日本白樺派的關系

            時間:2022-08-07 23:50:50 歷史論文 我要投稿

            近現(xiàn)代文學話語轉型與日本白樺派的關系

              一

              近代文學向現(xiàn)代文學地轉型,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話語轉型,而其集中表現(xiàn),則是  近代文學“國家”話語向現(xiàn)代文學“人”的話語的轉型。對這一轉型從發(fā)生、完成的文  學史過程,特別是從其內在話語邏輯看,與日本白樺派的個人與人類關系之說,有著直  接而深刻的聯(lián)系。

              中國文學進入到近代后,為適應新時代的需要,獲得生命力以承擔開發(fā)民智使命,其  意義訴求、結構關系、存在方式等作了巨大地調整、變革,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文學絕然不同  的諸多特征。例如“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的新文體(注:梁啟超:《清代學  術概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頁;關于新文體的形成、特點及意義,可參見方  長安的《晚清文體革命與日本啟蒙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第45-47頁  。)、小說的未來完成式敘述方式。(注:參見王德威的《想像中國的方法》,三聯(lián)書店  1998年版,第111頁。)等等。然而,這種變革是在強烈的政治意識作用下進行的,變革  雖落實在文學領域,表現(xiàn)為小說革命、詩界革命、文體革命等,但旨歸在“國家”想象  與敘事上,所以文學中“人”的覺醒主題被“國家”意識所遮蔽,文學成為宣講“國家  ”話語的重要方式,“國家”話語成為文學的基本出發(fā)點與歸宿,也就是文學的中心話  語。

              并不是近代知識者沒有意識到個體對于國家興亡的重要性。章太炎、嚴復,特別是梁  啟超,都發(fā)表了關于個性獨立的種種見解,但是,當時的主流話語是民族的獨立、國家權  利,“今日欲救我國,當以輸入國家思想為第一義”(注:轉引自葉易的《中國近代文  藝思想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而非個人主義。這種國家意識構成了近  代文學變革的動力:“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今日誠欲救國,不  可不自小說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說始”(注:王無生:《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系》,  《中國近代文論選》(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文學具有關乎一國命運的重  要性,文學也自然以表現(xiàn)“國家”為重要內容,如《新中國未來記》《中國興亡夢》《  夢平倭奴記》等,以至于是否具有“國家”思想成為評論小說的重要標準:“今日通行  婦女社會之小說書籍……可謂婦女之教科書;然因無國家思想一要點,則處處皆非也。  ”(注:轉引自葉易的《中國近代文藝思想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頁  。)所以,近代文學是一種以“國家”話語為出發(fā)點與目的的文學,或者說,“國家”  話語是近代文學的中心話語。

              二

              這種文學中,作為個我的廣大社會成員被漠視,或者完全粘附于國家敘事!皞”被  抽空,其結果是國家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說,在無視具體的個人的同時,國  家敘事淪為一句空話。這樣近代文學無論怎樣變革,變革到何種程度,都無法實現(xiàn)自己  開發(fā)民智、匡正國家的政治理想。走出“國家”文學話語誤區(qū),使文學轉而立足于人,  以具體的人作為話語言說中心,無疑成為后來文學發(fā)展的一大課題。

              從后來文學嬗變史實看,“國家”文學話語向“人”的文學話語轉型的情形極為復雜  ,而促成這種轉型的原因,從不同角度理解,更是多種多樣的;但如果從日本文學影響  角度切入考察,則不難發(fā)現(xiàn)白樺派理論的啟示、影響,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也許是最直  接的理論推動力。

              白樺派因1910年(明治43年)創(chuàng)刊的同人雜志《白樺》而得名,其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  實篤、志賀直哉、有島武郎、長與善郎等。他們高舉人道主義大旗,尊重個性與生命創(chuàng)  造力,力圖將人從各種束縛中救出,重新調整人與他者尤其是與“人類”的關系。

              武者小路在《<白樺>的運動》中指出:“白樺運動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  探討個人應當怎樣生活的運動!瓰榱巳祟惖某砷L,首先需要個人的成長。為了使個  人成長,每個人就要做自己應當做的事,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工作盡力做好。  ……為了人類成長,個人必須徹底進步,必須做徹底發(fā)揮良心的工作,白樺的人們就具  有所需要的東西!刮覀冞M行創(chuàng)作的是人類的意志。因此,我們是抱著使自己的血  和精神滲入和傳遍全人類的愿望而執(zhí)筆的!(注:轉引自西鄉(xiāng)信綱等:《日本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323—324頁。)個人與人類的關系在這里是互動的,  而其出發(fā)點則是個人而非人類,即通過個人或者個性作用于人類,使人類健康成長,個  人在這種關系結構中被賦予了至關重要的地位與意義。

              這種思想引起了周作人極大地興趣。早在《白樺》創(chuàng)刊之初,他就曾前往購買《白樺  》的“羅丹專號”;而1912到1915年則定期購讀;1918年閱讀了《一個青年的夢》,并  與其作者武者小路實篤交往密切;曾專程前往參觀日本新村。以至于20年代初就有人認  為周作人“底思想似乎很受這一派影響”(注:鳴田:《維新后之日本小說界述概》,  載《東方雜志》第18卷第13號、14號,民國10年7月10日發(fā)行。)。他于1918年12月15日  發(fā)表在《新青年》第五卷第6號上的《人的文學》,可謂是中國近代以“國家”話語為  出發(fā)點與歸宿的文學,向現(xiàn)代以“人”為話語中心的文學轉型的理論標志與宣言書,它  界說了“人”的話語在新文學中的基本內涵、存在方式與言說途徑,也就是為新文學規(guī)  約了“人”的文學的發(fā)展方向。而此文正是周作人對白樺派極感興趣的時候寫作的。它  對于人道主義、人與人類關系的界說,例如“彼此都是人類,卻又各是人類的一個。所  以須營一種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其基本含義來自上述白樺派觀點。  沿著這一思想邏輯,接下來他對人道主義作了如此定義:“我所說的人道主義,并非世  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

              ’的慈善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  ”這是一種白樺派式的人道主義,即如中村新太郎所指出的,白樺派人道主義“堅定地  相信充分發(fā)展個性就可以對人類作出貢獻”,相信“個人代表著人類的意志!(注:[  日]中村新太郎:《日本近代文學史話》,卞立強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  63頁。)周作人在文中還直言了他的“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這一人道主義定義的  兩條理由:“第一,人在人類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樹木。森林盛了,各樹也都茂盛。  但要森林盛,卻仍非靠各樹各自茂盛不可。第二,個人愛人類,就只為人類中有了我,  與我相關的緣故!庇纱丝芍娜说乐髁x的理論基石主要是白樺派的個人與人類關  系的理論,由于這種理論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是個人,所以周作人進而稱自己的人道主義,  “是從個人做起。要講人道,愛人類,便須先使自己有人的資格,占得人的位置。”(  注:周作人:《人的文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9-10頁。)

              人類雖是一個比國家更為廣大的集合性概念,但白樺派想象、倡導的個人與人類的新  關系,無疑是對近代人與國家關系的一種反動,有助于拆除近代抑制“個人”話語的“  國家”話語壁壘。“個人”話語的自覺與獨立性,顯然是對“國家”中心話語的顛覆,  人不再僅是某種抽象概念的附庸,它獲得了自主性,人不是單向地決定于“人類”,完  全受“人類”支配、左右,而是在獨立前提下,同樣決定了“人類”的發(fā)展。由于以個  人與人類這一新的關系取代了近代個人依附于國家的關系,這樣,人自然地從“國家”  話語束縛中解放出來了。在此基礎上,周作人認為以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為本,對  于人生,尤其是對于這種具有“個我”特性的“人”的記錄研究的文學,便是“人的文  學”。這種文學不僅要求以文學為人生取代近代以降的文學為政治的傾向,而且應以個  人與人類的新關系置換近代文學中“國家”話語決定“個人”話語的陳舊模式,從而與  近代以“國家”話語為中心的文學完全區(qū)別開來,在理論上宣告了近現(xiàn)代文學話語轉型  的開始。

              五四時期,周作人反復言說、倡導文學上這種個人與人類的新關系,例如“個人既然  是人類的一分子,個人的生活即是人生的河流的一滴,個人的感情當然沒有與人類不共  同的地方!(注:周作人:《自己的園地·文藝的統(tǒng)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第24頁。)又如“我始終承認文學是個人的,但因‘他能叫出人人所要說而苦于說不  出的話’,所以我又說即是人類的!(注:周作人:《自己的園地·詩的效用》。人  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頁。)通過他,白樺派的影響不斷擴大,波及整個五四文  壇。

              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刊出他的《讀武者小路君所作一個青年的夢》,文  中寫道:“在我們看來,在日本思想評論界里,人道主義的傾向在日益抬頭。我認為這  是最值得慶賀的事。雖然現(xiàn)在是極少數(shù),并且被那些多數(shù)的國家主義者所妨礙,尚處在  不得發(fā)展的狀態(tài),但是將來是大有希望的。”周作人從白樺派那里意識到了人道主義與  國家主義的矛盾。魯迅看了該文后,“也搜求了一本將他看完,很受些感動”(注:魯  迅:《<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深感該劇本  “很可以醫(yī)許中國舊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成中文的意義!(注:魯迅:《<一  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二》,《新青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這一認識,使他自191  9年8月2日開始翻譯《一個青年的夢》。該劇將戰(zhàn)爭之根源歸結為國家、國家主義——  “從國家主義生出戰(zhàn)爭,是必然的結果”;而與國家主義相對立的是“人類的意志”。  如何消滅戰(zhàn)爭?劇本認為“就是我們不用國家的立腳地看事物,卻用人類的立腳地看事  物”,因為“從蔑視人類的意志的地方,起了戰(zhàn)爭的!彼,應發(fā)揮人類的意志,而  不是國家意識或國家主義,“人類要將國家主義這一個大病,使個人知道。照這樣下去  ,在人類是可怕的,在人類是可怕的事,不消說在個人自然也可怕。”(注:武者小路  實篤:《一個青年的夢》,魯迅譯,《新青年》第7卷第5號,1920年4月。)這表明,在  武者小路實篤那里,國家主義不僅與人類相對立,而且是個人的大敵,而“人類”與個  人則是統(tǒng)一的。魯迅正是認同于此,才翻譯《一個青年的夢》,他說“我對于‘人人都  是人類的相待,不是國家的相待,才得永久和平,但非從民眾覺醒不可’這意思,極以  為然,而且也相信將來總要做到!(注:魯迅:《<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新青  年》第7卷第2號,1920年1月。)魯迅從“人”的建設出發(fā),由《一個青年的夢》,認識  到了國家、國家主義與“人類”的矛盾,與個性自由發(fā)展間的矛盾,也就是意識到了,  以白樺派倡言的個人與人類的新關系,取代中國近代的個人依附于國家的舊關系的可能  性與重要性。王富仁等曾指出魯迅的《自題小像》、《斯巴達之魂》、《中國地質略論  》等體現(xiàn)出了一種國家主義思想(注:王富仁、查子安:《魯迅與梁啟超——立于兩個  不同的歷史層面和思想層面上》,收入龍泉明、張小東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歷史比較分  析》,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頁。)。如果是這樣,那么白樺派關于個人與人  類關系之說,則是魯迅五四時期走出國家主義的重要的理論背景,而以魯迅在五四文學  史上的地位與影響看,他的這種變化,無疑意味著中國文學朝著走出近代以“國家”為  中心話語的政治文學,并向現(xiàn)代“人”的文學轉變,邁出了一大步。胡適那時雖對新村  運動的歸隱傾向、泛勞動主義存有異議,但仍認為改造社會必須從這個人、那個人的改  造做起,也就是改造社會須從改造個人做起,這一觀點與周作人所宣講的白樺派觀點是  一致的(注:參閱周作人的《新村運動的解說

              ——對于胡適之先生的演說》,收入陳子  善等編《周作人集外文·上集》,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18-320頁。)。  胡適堅信:“發(fā)展個人的個性須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  使個人擔干系,負責任”、“自治的社會,共和的國家,只是要個人有自由選擇之權,  還要個人對于自己所行所為都負責任。若不如此,決不能造出自己獨立的人格。社會國  家沒有自由獨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典,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腦筋:那種社會  國家決沒有改良進步的希望。”(注: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4卷6號。)以  胡適與周作人的親密關系而言,從胡適對白樺新村的了解來看,這種關于個人與社會、  國家關系的觀點,顯然與白樺派的個人與人類關系之說相關。

              與白樺派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相關,對國家、國家主義地批判,對個性自由地呼喚,成  為五四前后文學的一種潮流——一種反叛近代以“國家”話語為中心的政治文學,以催  生五四以“人”為中心話語的文學的潮流。

              三

              上述論析表明,對國家主義地反動與對人地呼喚在五四時期是同時進行的,表現(xiàn)在文  學上則為:對近代以“國家”為中心話語的文學地批判、超越,與對“人”的文學地倡  導、建構,呈現(xiàn)為一體的兩個方面,或者說是合二為一的文學進程。而將這種進程統(tǒng)一  起來的話語基石,則主要是日本白樺派的個人與“人類”關系之說。

              這樣,來自白樺派的個人與“人類”相統(tǒng)一的觀點,彌漫于五四文壇,成為五四文學  言說的基本話語之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劉納曾作過精辟的概括:“五四作者的思考,則不  但突破了置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強大的中間層次——家族,而且突破了置于人類與個人  之間的更為強大的中間層次——國家。他們不常提起自己是四萬萬中的一個,卻牢記自  己是人類的一員”(注: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頁。)。她是在談論五四文學的人類意識時寫下這段  話的,雖然切入角度不是比較文學研究,且尚未完全意識到日本白樺派的影響問題,但  她從現(xiàn)象中歸納出的“牢記自己是人類的一員”,卻極為準確地言說出了白樺派關于個  人與人類相統(tǒng)一的觀念對于五四作家、五四文學地影響。

              打開五四文學窗口,我們能檢索出大量的表現(xiàn)個人話語與人類話語相統(tǒng)一的作品,如  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親》、冰心的《超人》《國旗》《悟》、葉圣陶的《萌芽》、  劉綱的《兩個乞丐》、劉大白的《國慶》,等等。俞平伯說過,五四作家“只愿隨隨便  便的,活活潑潑的,借當代的語言,去表現(xiàn)自我,在人類中間的我,為愛而活著的我。  ”(注:俞平伯:《<冬夜>自序》,亞東圖書館1922年版。)“我”行走于同“個人”相  統(tǒng)一的“人類”中間,而非與“個人”相沖突的“國家”里。應修人表示:“每個人,  我深深覺得都可愛!(《春的歌集·歡愉引》);劉綱寫道:“他們是人,——是與享  受過分的人類一樣的人!(《兩個乞丐》);郭沫若以那一時代最熾烈的個性意識詠嘆  :“地球!我的母親!我羨慕的是你的孝子,那田地里的農(nóng)人,他們是全人類的褓母,你  是時常地愛撫他們!(《地球,我的母親》)。以地球為母親,是一種廣泛的人類意識  的表現(xiàn),所以羨慕農(nóng)人也只因他們是全人類的褓母,抒情主人公“我”不只是表現(xiàn)出了  一種強烈的“個”的意識,而且有一種深厚的“人類”情懷,二者是統(tǒng)一的。正如劉納  所言,作家們在作品中淡化“國家”觀念,以“人”的概念將個體生命與最大的“群”  ——人類,直接聯(lián)系起來了(注: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  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頁。)。個體“人”與群體“人類”直接對  話、聯(lián)合,“個我”是人類中的一員,“人類”是由具有個體特性的單個人構成的。對  人類的改造落實在“個我”身上,即從“個我”做起,而“個我”又承擔著“人類”的  責任。這種主題傾向,一定程度上可理解為白樺派關于個人與人類關系的話語原則在中  國的一種文學性的再書寫。

              不過,這種再書寫是在中國五四文化語境中進行的,并且是由一批具有強烈主體意識  的作者完成的,因而這種再書寫,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意義上的改寫,一種再創(chuàng)造。

              個人與“人類”相調和、統(tǒng)一,在白樺派那里,主要停留于一種理論上的表述與“新  村”實踐,創(chuàng)作上雖也作了一些探索,如武者小路實篤的劇本《人類萬歲》《一個青年  的夢》,表現(xiàn)的便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愛,是個人話語與國家主義的對立、與“人類”的  統(tǒng)一,但尚未能將這種理念化為生動的形象。白樺派作家是一群家境優(yōu)裕、畢業(yè)于貴族  學校的青年,過著特權、安逸的生活,不知人間疾苦,而且他們生活在日本資本主義飛  躍發(fā)展、走出了民族危機的時期;文學上日本啟蒙文學早已過去,近代文學得到了較充  分地發(fā)展,所以他們從事文學主要是為了擴張自我,白樺運動是探討個人應如何發(fā)揮自  己的運動,他們缺少的是一種真正的社會責任感,沒有一種發(fā)自內在的啟蒙意識與責任  心。

              與之相比,五四作家有一種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自覺地承擔民族話語轉型期“人”  的啟蒙重任,白樺派關于個人與“人類”統(tǒng)一的學說,使他們意識到了“人”的啟蒙的  現(xiàn)實可能性與重要性,啟蒙決定了他們對白樺派的認同。然而,人類意識、人類愛畢竟  太抽象,它們雖能刺激作家們的理性思索,許多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也確實

              表現(xiàn)出了這種理性  思索傾向,但更多的作家不愿停留于人類愛的抽象思辨上,而是從具體的啟蒙出發(fā),將  這種抽象的人類愛,轉換為對構成人類的普通民眾(主要是下層民眾)的關注與同情,于  是表現(xiàn)、同情下層人民疾苦的作品成為五四文學中最亮麗的風景,如魯迅的《孔已己》  《明天》《故鄉(xiāng)》、葉圣陶的《這也是一個人》、劉半農(nóng)的《學徒苦》,等等。農(nóng)人、車夫、女工、丫頭,無家可歸的孩子、乞丐等  ,成為作家們發(fā)抒人類愛的對象。作家們將他們視為人類中的一員,對他們的同情與愛  ,也就意味著對人類的同情與愛。這樣,白樺派抽象的人類意志、人類愛,被五四作家  改造成了一種具體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人道主義情懷,一種對個體“他者”的同情與尊重  。

              因而,五四文學對人類意志、人類愛的抒寫,實際上就是對個人自由與尊嚴的表現(xiàn)。  個人與人類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統(tǒng)一起來了,正如周作人所言:“這文學是人類的,也是個人  的;卻不是種族的,國家的,鄉(xiāng)土及家族的!薄拔壹词侨祟悺,“個人以人類之一的  資格,用藝術的方法表現(xiàn)個人的感情,代表人類的意志,有影響于人間生活幸福的文學  。”(注:周作人:《藝術與生活·新文學的要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6-  21頁。)這便是周作人所向往的文學。這種文學基本上避免了白樺派文學中那種生硬地  圖解個人與人類關系原則的現(xiàn)象,抽象的原則、觀念被五四作家轉換成了對具體的人、  具體的社會人生的描寫。這就是五四文學從中國現(xiàn)實語境出發(fā),對日本白樺派的個人與  人類之說的一種改寫,一種再創(chuàng)造。這種改寫與再創(chuàng)造賦予了五四文學較之于日本白樺  派文學更為豐富、深刻的現(xiàn)代人學內涵。中國文學也由此真正實現(xiàn)了話語的轉型,即“  國家”話語向“人”的話語的轉型。

            【近現(xiàn)代文學話語轉型與日本白樺派的關系】相關文章:

            近現(xiàn)代文學話語轉型與日本白樺派的關系08-11

            日本歷代對外關系08-17

            音樂與文學關系管窺08-15

            音樂與文學的關系作文07-26

            外國近現(xiàn)代雕塑08-16

            白樺林08-12

            《白樺》教學反思09-02

            《白樺》教學反思01-02

            白樺的教學反思01-29

            白樺教學反思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