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古代黨人的生死觀與士大夫精神
摘 要:東漢黨人、明末黨人以道自守、視死如歸,鑄造了士大夫精神。同時,絕對的殉道忠君也暴露了他們思想的根本局限。
關(guān)鍵詞:黨人;生死觀;士大夫精神
中圖分類號:k23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一
東漢黨人、明末東林黨人均以鏟除宦官集團(tuán)為其鮮明的政治特色,他們因此被宦官誣以“黨人”而慘遭迫害,其領(lǐng)袖人物大多死于獄中。生死之際,黨人所表現(xiàn)出的氣節(jié)與風(fēng)范,確非常人所能為。
東漢黨人最著名的是陳蕃、李膺、杜密、范滂諸人。陳蕃在第一次黨錮之禍既成的肅殺之氣中,上書直斥桓帝拘捕黨人無異秦之焚書坑儒,極言李膺等人為“死心社稷”之臣,不可囚禁,并自申其志曰:“臣位列臺司,憂責(zé)深重,不敢尸祿惜生,坐觀成敗。如蒙采錄,使身首分裂,異門而出,所不恨也!雹俸笈c外戚竇武合謀欲盡誅宦官,事泄,情急之下,陳蕃竟以70余歲之身,僅率下屬、門生80余人拔刃入宮,與宦官論理,即日為宦官所害。李膺不奏請朝廷即誅殺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后,在朝堂之上面對桓帝的責(zé)難,義正辭嚴(yán)地回答道:張朔雖死,主兇未擒,“特乞留五日,殄元惡,退就鼎鑊,始生之愿也”②。他所謂的“元惡”顯然指權(quán)傾一時的張讓。第二次黨錮之禍起,大捕黨人,鄉(xiāng)人勸其逃亡,李膺卻說:“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jié)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③于是主動投獄而死。李膺之語,足見其激越之氣。然而,黨人并不矯情,他們確實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前有秦的焚書坑儒之禍,近有楊震、李固、杜喬等三公與外戚、宦官抗?fàn)幎罱K慘死的事實。李膺等人對政治形勢的嚴(yán)酷,以及自己可能遭到的迫害是清楚的。但一腔激情使他們不能自已。驅(qū)使他們勇往直前的內(nèi)在動力是澄清天下之志,以天下是非風(fēng)教為己任的責(zé)任感與使命感。
較之東漢黨人,明末東林黨人生死觀的思辨色彩較濃。他們中的不少人長期在書院講學(xué),著述較多,得以從容論道。東林諸君中以顧憲成的生死觀最有代表性。他在《小心齋札記》中闡述其核心思想曰:人有無形生死、有形生死,“人身之生死,有形者也;人心之生死,無形者也!薄叭松怼迸c“人心”,實即形體與精神。人若僅以形體之生死為念,則生為徒生,死為徒死,“情欲勝而道義微,不過行尸走肉而已,圣賢見無形之生死,不見有形之生死,故常以無形者為主。道義勝而情義微……固已超然與造物者游矣”④。道義在身,即可超越肉體之生死,追求有價值的道德化的人生。道義與生命相比較,自然是舍生取義。高攀龍解釋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話曰:“當(dāng)死便死”,即為道義而獻(xiàn)身。他強調(diào):“雖殺身也要成得一個仁才好。不然徒死無益,直如草木耳!雹菰谶@種理念的支配下,東林諸君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殉道之途。
天啟五年(1625)楊漣、左光斗等六人下獄。楊漣秉性剛直峻烈,魏忠賢派人刺殺未成,即知將不免于難,但他仍義無反顧地與之抗?fàn)。他堅信“人生夢幻,忠義千秋不朽”⑥。其《獄中絕筆》謂:“不悔直節(jié),不懼酷刑,不悲慘死,但令此心毫無奸欺。白日冥冥,于我何有哉!”⑦楊漣等六君子受盡酷刑死于獄中后,次年,又捕高攀龍、周宗建、周順昌、繆昌期、黃尊素、李應(yīng)升、周起元七人。高攀龍聽到周順昌已被逮,笑曰:“吾視死如歸,今果然矣!彼焱端员M,繆昌期等人均慘死獄中。高攀龍留下遺書兩封,其一為《別友柬》:“仆得從李元禮、范孟博游矣。一生學(xué)力到此亦得少力。心如太虛,本無生死,何幻質(zhì)之足戀乎?”⑧他所為“幻質(zhì)”與楊漣“人生夢幻”意同。而“心如太虛,本無生死”似有佛教意味。對此,劉宗周認(rèn)為:“先生之心與道一。盡其道而生,盡其道而死,非佛氏所謂無生死也!雹徇@是符合高攀龍原義的。他是從“一生學(xué)問”即儒學(xué)中尋求精神動力,而不是從佛教教文中得到解脫。
東漢黨人“或死或刑數(shù)百人”⑩,牽連受迫害者數(shù)千人。東林黨人僅天啟五年左右,下獄而死或遣戍者百余人,受牽連遭迫害者千人以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酷刑與死亡的威逼下,他們與凡人一樣,對親朋摯友有著無限的依戀,同時對自己終生信奉的道義也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一些懷疑。盡管史籍中此類史料較少,但我們?nèi)钥蓮闹胁蹲降近h人微妙而復(fù)雜的心態(tài)。
范滂在獄中與母親、兒子訣別時,母親以豪言為之壯行,但他內(nèi)心仍不自安,回頭對兒子說:“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性善說是儒家禮治說立論的根據(jù),從善去惡是儒家學(xué)說的重要原則之一。范滂在第一次入獄時面對宦官“何以結(jié)黨”的詰問,答復(fù)即是“聞仲尼之言‘見善若不及,見惡如探湯’,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表現(xiàn)出他對儒家道義的執(zhí)著追求。而此次劫難必死無疑,面對幼子(范滂此時33歲),他既不愿其棄善從惡,但自己終生向善,下場又如何?萬千心緒,難以言說。范滂凄楚無奈的心態(tài),在1400余年后的東林黨人那里,以詩文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世事渾如夢,貽經(jīng)累后生”,“寄語兒曹焚筆硯,好教犁犢聽黃鸝”,“卻怪登車攬轡者,為予灑淚問蒼穹”。“登車攬轡者”是指范滂,他在擔(dān)任清詔使案查地方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當(dāng)時是何等的躊躇滿志,最終卻命喪囹圄。儒家倡導(dǎo)修齊治平,而篤行此道的士大夫不僅不能治國,反而被害。李膺、范滂等人的悲劇再次重演,這不能不使東林諸君困惑萬分:自己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是否還要教育后代走這條路?剛烈如楊漣者,在受盡酷刑后,亦曾呼喚其家人至身邊曰:回鄉(xiāng)后“分付各位相公不要讀書”。這些號稱“血性男子”的“剛腸鐵石人”也有難以割舍的親情。家中父老妻兒,無一不令他們牽腸掛肚:“君憐幼子呱呱泣,我為高堂步步思。最是臨風(fēng)凄切處,壁間俱是斷腸詩!”繆昌期有《就逮詩》八首,六首以《痛親》、《痛弟妹》、《慰妻》、《示兒》、《慰女》、《慰妾》題名,足見其生死關(guān)頭的痛楚心境。他們明白不能幸免于難后,便慷慨赴死。道義與生命兩相比較時,他們選擇的是前者,正是楊漣所謂“求仁得仁”。他們有凡人情懷,但骨子里是君子人格、大丈夫氣概,所以,最終能以鋼鐵般的意志坦然地面對死亡:“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fēng),于我何有哉!闭珙檻棾伤裕詿o形生死超越了有形生死。他們堅信“他日清朝應(yīng)秉筆,黨人碑后勒遺文”。青史留名,忠義永存,“常留日月照人心”,他們便死而無憾了。二
$False$
【古代黨人的生死觀與士大夫精神】相關(guān)文章:
古代的語錄12-24
古代的語錄12-24
古代詩歌08-01
古代傷感的句子11-14
關(guān)于古代的句子10-20
古代經(jīng)典語錄01-30
冰雪的古代詩歌08-30
古代的勵志詩詞10-30
古代好聽的名字11-10
經(jīng)典古代傷感詩詞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