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后感心得體會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后感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樂觀,是后天的能力
樂觀的品質,絕大多數(shù)的人會認為是可貴的。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也看中培養(yǎng)孩子的樂觀精神。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如果有人問我兒童最需要培養(yǎng)的品質是什么?我會說樂觀、興趣和習慣。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成長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沒有成長的保障;而興趣與習慣都離不開樂觀這個基礎。孩子是否樂觀是教育成敗的根本標志!笨梢,樂觀精神是多么重要。
在逸爸的個人教育體系中,樂觀與好奇心、閱讀習慣屬于最重要的三個培養(yǎng)目標。有人說,這樂觀不樂觀應該是由一個人的性格決定的,我想大多數(shù)人會認同這種普遍認知。
然而《教出樂觀的孩子》的作者塞利格曼,完全不贊同這個說法。他認為,樂觀是一種后天的能力,可以通過引導、練習獲得。塞利格曼是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理論顛覆了傳統(tǒng)心理學的基石,把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從對人的缺陷和不足,轉移到人的優(yōu)勢和美德上,提倡心理學要為提升大眾的幸福而努力。
塞利格曼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之一是,提出了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的教育方向和方法。
所謂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當一個人失敗時,對自身產(chǎn)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xù)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樂觀為什么可以習得?
因為在塞利格曼看來,能否形成樂觀的積極思維的關鍵,是解釋風格。解釋風格從童年開始發(fā)展,如果未經(jīng)干預,就會持續(xù)一輩子。對解釋風格的判斷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會始終存在;普遍性,即起因影響許多情況;個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況。
孩子不樂觀,父母有責任
我們來看一個消極解釋風格:
孩子某次數(shù)學考試成績很糟糕,回家后沮喪地說:“我永遠學不好數(shù)學了!”
作為父母,你會做出何種評價與解釋呢?
有的父母可能會安慰孩子:“老爸老媽數(shù)學細胞少,看來你也不是數(shù)學的料。”
有些父母可能會抱怨道:“真是笨到家了!你是馬尾豆腐提不得啊!”
注意!這種解釋就是消極的,將失敗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從而導致習得性無助。在中國,不缺乏擅長數(shù)落、嘲諷孩子的家長。仔細回想一下,在孩子失敗或犯錯時,我們的解釋風格是什么?解釋的話語,是否有建設性意見?因此,孩子變得悲觀,是父母的責任。所謂悲觀,就是在遭受挫折時,滯留在任何最具有毀滅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
抑郁癥,在流行
抑郁癥是到20世紀60年代才頻繁出現(xiàn)的,典型的病患是中年婦女。20世紀60年代早期,抑郁癥開始流行。如今,抑郁已經(jīng)成為精神疾病中的普遍“感冒”,而它的最年輕的犧牲者常常是初中生,甚至是更年幼的孩子。
彼得·盧因森博士,美國著名的抑郁癥研究者,他與同事隨機選取了美國俄勒岡西部的1710名青少年,進行診斷訪談。出生于1972-1974年的一批人,在14歲時,有7.2%的人有過一次嚴重的抑郁癥;而出生于1968-1971年的,有4.5%有過重度抑郁。此外,另一項研究在美國東南部,3000個12-14歲的青少年中,患重度抑郁癥的普遍性達到9%,9%的兒童患有抑郁癥。
在全球范圍內(nèi),青少年抑郁癥是目前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于車禍。全球共3.5億名抑郁癥患者中,中國就占了1億多,患病率為6.1%。而抑郁癥患者群體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郁癥是15-34歲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我們經(jīng)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某某學校的學生因為抑郁而跳樓自殺。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后感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后感03-01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后感1000字07-31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后感(通用10篇)08-26
優(yōu)秀的孩子都是怎么教出來的08-01
讀《教出樂觀的孩子》有感08-12
讀《教出樂觀的孩子有感》有感08-13
如何教出語文味08-05
傳統(tǒng)環(huán)節(jié),教出新意08-18
優(yōu)秀是教出來的讀后感07-23
《優(yōu)秀是教出來的》讀后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