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成本线在观看,最新国自产拍在线,免费性爱视频日本,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西方經濟學>論西方產權理論運用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四大問題

            論西方產權理論運用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四大問題

            時間:2023-02-21 19:28:25 西方經濟學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西方產權理論運用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四大問題

            在我國理論界,運用西方產權理論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文獻和觀點越來越多。這里面有兩種傾向值得注意,一種是不考慮約束條件地把西方產權理論用于中國經濟問題的分析研究;另一種則認為西方的產權理論并不適合分析中國經濟問題。前者沒有注意到西方產權理論存在的前提條件或暗含的假定,這就導致西方產權理論用于分析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大大下降。如西方產權理論暗含這樣的假定:有效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產權發(fā)揮作用的前提;產權變化與組織形式是同步的,等等。后一種傾向則沒有注意到西方產權理論的方法論意義。本文的基本觀點是,產權是效率的基礎,產權有效運作必須要有相應的宏觀條件(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和微觀條件(經濟組織形式)及其科學的管理。
                一、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的異同點:馬克思所有制理論更多強調的是公平與分配問題,產權是目的;西方產權理論更多強調的是效率與有效配置,產權是工具
              近些年來,西方產權理論在中國的“盛行”與馬克思所有制理論在中國的“冷落”這個現象本身就有許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產權(或財產權)這個范疇并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概念,還是一個法學、政治學等都要涉及的概念。
              從產權的實質來看,西方產權理論與馬克思所有制理論有相同的地方,如西方產權理論認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系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這些與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又例如,馬克思所有制理論和西方產權理論都強調所有制(或產權)在社會經濟問題分析中重要地位等等。但是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亦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1、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強調的是所有制作為最基本的制度對社會的性質及其社會公平的影響,而產權經濟學卻強調產權的經濟效率的功能,即產權的界定、轉讓以及不同產權結構的差異對資源配置的影響。西方產權理論的中心任務是要表明產權的內容如何以特定的和可以預期的方式來影響資源的配置和使用。一般的財產關系制度的變遷必然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并通過對行為的這一效應,產權安排會影響資源的配置、產出的構成和收入分配等等。阿爾欽認為,在本質上,經濟學是對稀缺資源產權的研究,一個社會中的稀缺資源的配置就是對使用資源權利的安排。經濟學的問題,或價格如何決定的問題,實質上是產權應如何界定與交換以及應采取怎樣的形式的問題。
              2、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強調社會生產力及其發(fā)展水平決定所有制的結構和演變,而產權經濟學則強調交易費用、相對價格水平和人口因素對產權結構及其演變的影響。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從宏觀的、動態(tài)的、歷史的角度探討了生產力及其發(fā)展水平與所有制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所有制演變的一般規(guī)律。這種分析框架受到了新經濟史學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諾思的高度贊揚:“馬克思的分析力量恰恰在于強調了結構變遷和社會生產潛力與產權結構間的矛盾”(諾思,1991)。而西方產權理論認為產權的形成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技術。一些技術的發(fā)明降低了實行所有權的費用。在人類社會,技術因素是制約產權制度演變的一個重要因素;2)人口壓力。歷史上存在著兩個重要的人口與資源比例的轉折點。諾思稱之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經濟革命。在影響制度和產權的成本與收益的多種參數中,“那種最重要的參數的變化就是人口的增長,它可以導致制度的創(chuàng)新從而為西方世界的起源提供一種說明!保ㄖZ思,1991)隨著人口的增長,一些資源也逐步開始變得稀缺起來,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必然促使人們建立排他性的產權;3)資源的稀缺程度。資源的稀缺程度是人口變化的函數,某一資源稀缺程度的增長也必然伴隨其價值的上升,從而對其產權的界定是劃算的(即產權界定的收益大于產權界定的成本);4)要素和產品相對價格的長期變動。要素和產品相對價格的長期變動,某種要素價格的上升,會使這種要素的所有者相比其他要素而言能獲得相對更多的利益。某種產品價格的上升,也會導致用來生產這種產品的要素的獨占性(包括建立更明確的排他性產權)使用更具有吸引力。
              3、什么是所有制形式的最優(yōu)選擇?西方產權理論認為私有產權是最有效的,如西方產權理論認為,私有產權之外的其他產權形式,減弱了資源使用與市場上體現的價值之間的一致性。西方產權理論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私有產權的有效性的:(1)公共地的悲劇,即人們在公共產權的條件下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結果是公共財產的低效使用甚至是無效使用。(2)共有產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共有財產導致了很大的外在性;共有財產排除了“使用財產就要付費”的體制,較高的談判和監(jiān)察成本使得“使用財產不得向他人付費”的體制無效。(3)外在性的內在化可以使資源有效使用并導致財產價值的上升。此外,西方產權理論還通過很多所謂的實證分析來證明私有產權的有效性。馬克思所有制理論則認為,公有制最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而這種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邏輯及宏觀分析基礎之上的。
              4、西方產權理論的方法是新古典主義的。產權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試圖通過效用函數與單個決策者聯系起來,以系統(tǒng)地闡述有經驗意義的最優(yōu)化問題,然后將特定的內容引入到函數中去。西方產權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把產權引入到經濟分析之中,從而使經濟學能更效地分析經濟中的利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新古典經濟學忽視對“生產關系”研究的不足;西方產權理論還闡明了另一個關鍵思想,即不同的產權安排會導致不同的收益-報酬結構。西方產權理論把產權主要作為一種“工具”來分析的趨勢是西方新古典經濟學價值觀和方法論的一種延伸,而馬克思所有制理論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
              5、產權包括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等。在這些權利中什么權利最重要呢?一般認為所有權最重要。其實,在一個社會中,產權最重要的不是歸誰所有,而是由誰在使用。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在發(fā)表演講時指出,這些權利(即產權)應該配置給那些最能有效利用該權利、并有激勵去這樣做的人。為了發(fā)現(并維護)這樣的權力分配,權利轉移的費用要低;這又需要法律的清晰和轉移法律要求的簡化。現代產權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同樣一筆財產的價值因人而異,一種物品或財產在A的手中可能一文不值,但在B的手中可能價值連城;一個企業(yè)在一個企業(yè)家的手中其企業(yè)價值會不斷增長,但在一個不懂管理的人的手中可能會虧損甚至破產。為什么有的企業(yè)換一個老板就起死回生呢?在現代企業(yè)制度中,為什么企業(yè)高級經理人員的工資越來越高?高級經理人員的行為直接關系著企業(yè)的價值,他們不好好干,企業(yè)的價值就會大大下降,企業(yè)的發(fā)展就會受到影響。
              在西方產權理論看來,產權歸誰所有不是什么重要問題,關鍵的問題是誰來使用。誰有能力,誰能使資源有效使用,誰能使生產要素得到最佳配置,誰就應該是產權的使用者;效率應該是產權轉讓的實質。初始產權的界定可能是低效的,但是通過轉讓和交易,產權可能會變成高效的。如果我們能建立起一種有效的產權制度,使產權從低效人的手中轉移到高效人的手中,那么整個社會的效率就會大大地提高。馬克思所有制理論強調的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的問題,因為在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看來,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社會的性質,決定著社會的分配方式以及資源的配置方

            論西方產權理論運用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四大問題

            式。
              總的來看,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在對社會財產關系的分析層次上并不一樣,它們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是必然的。西方產權理論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是可以用來分析我國經濟中的問題的,但是我們不能用西方產權理論代替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因為在一些深層次問題的探討上,馬克思所有制理論仍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如馬克思關于所有制與社會性質關系的分析,所有制與分配關系的研究,所有制與公平關系的研究等都是西方產權理論無法企及的。
                二、從宏觀的角度看,我國產權有效運作缺乏制度環(huán)境的支撐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前提;行政權“擠占”產權的現象還存在
              在中國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中,產權制度都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西方產權理論的分析,產權制度是一個經濟運行的根本基礎,有什么樣的產權制度就會有什么樣的組織,什么樣的技術、什么樣的效率。但是,有效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又是產權改革發(fā)生效率和作用的前提。
              1、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國產權有效運作缺乏制度環(huán)境的支撐。西方產權理論的有效產權是建立在制度環(huán)境支撐基礎之上的。制度環(huán)境是指一系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與分配基礎的政治、社會和法律規(guī)則。有利的制度環(huán)境能夠給投資者帶來穩(wěn)定的預期并降低交易成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制度環(huán)境不斷完善,但是要讓產權改革的效率發(fā)揮出來,我國的制度環(huán)境還存在許多不足,這主要表現為漸進式的改革使我國的制度環(huán)境的改變呈現出雙重性、差異性、不穩(wěn)定性等特點。與產權相關的制度環(huán)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國有經濟中大量“公共領域”的存在使相關的制度環(huán)境建立在對公有制經濟支撐基礎之上。第二,雙重性的制度環(huán)境使產權改革的轉換成本上升。產權改革的轉換成本是指從一種產權形式向另一種產權形式轉變所引起的成本。如在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力市場等不發(fā)達的情況下,新的產權選擇包括轉讓都會受到制約。第三,所有權實施和保護的成本還比較高,這主要反映在我國對私有產權保護的問題上。目前在我國憲法中還沒有明確的私有財產保護條款。2002年,中國經濟景氣監(jiān)測中心對國內700余位市民作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3%的受訪者贊同為此修憲。這反映出居民對增加財富仍心有余悸,希望私有財產受到法律保護。對于私有財產可能被侵害的原因,30.3%的居民認為在于無法律保障,沒有像對待公有財產那樣在憲法中表明“公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西方產權理論是建立在發(fā)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之上的。用西方產權理論來分析中國經濟問題必須考慮到我國當前市場化改革進程的特殊性。目前,我國關于市場化程度的衡量的文獻或多或少地帶有新古典經濟學的色彩,然而在用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分析我國市場化進展時,必須要搞清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差異。我國的市場化進展與西方國家的市場化進展有三大不同點,一是從體制層面來看,西方國家是從自然經濟直接演變到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而我國當前的市場化進展除了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以外,當中還經歷了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這種情況決定了我國市場化進展的體制轉換成本要比西方國家高。二是從制度層面看,我國市場化進展還涉及到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結合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實際操作的問題。西方國家的市場化進展實際上就是一個市場經濟與私有制結合的問題。西方的經濟學大量文獻(從亞當·斯密開始)一直是在探討這個問題。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我們都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這也決定了我國市場化進展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而目前我國市場化進展中的扭曲、變形實際上就是這種復雜性和艱巨性的一種表現。三是從經濟市場與政治市場的關系來看,諾思認為,有效的市場經濟模型是不僅可以在短期內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而且從長期來看,可以隨著市場經濟模式的演化,不斷促進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新的生產方式的應用,從而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動態(tài)模型。這個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一個交易成本較低的有效的經濟市場;其次需要一個有效的政治市場來界定和執(zhí)行市場經濟的產權安排;第三需要經濟市場與政治市場之間的協(xié)調(諾思,1998)。當前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相對滯后,我國政治市場與經濟市場之間還缺乏一種有效的互動關系。
              2、從政治體制改革來看,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不斷理順,地方權力的增加與地方之間競爭壓力的上升等都有利于我國產權制度的改革,但行政權過大并“擠占”產權作用的現象還存在。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上,一直有兩種交替發(fā)揮作用的權利,即產權與行政權。產權一般根源于社會財富的生產與分配過程,也就是講,它是產生于經濟市場;行政權本是由政府職能的存在而產生的一種權力,也就是講,它是產生于政治市場。當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是由產權決定的時候,那么就會形成一種尋利的社會;當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是由行政權決定的時候,那么就會形成一種尋租的社會。但也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即使在一個產權規(guī)則決定資源配置的社會里,如果政府在經濟中的活動范圍過大,行政權往往大于產權,那么也容易形成尋租的社會。當一個社會產權失靈的時候,人們就會去追求租金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潤的最大化,產權失靈所留下來的權利真空就會被行政權填補。政府轉變職之所以難,原因在于當社會還有大量租金存在的時候,權力就會進來分割租金以便設租與尋租。如果在一個社會中,產權規(guī)則不能成為社會的基本規(guī)則,而行政權能夠決定資源的配置,那么這種社會就很容易變成尋租社會。所謂尋租社會就是人們不是把精力用在生產財富、面對市場的活動之中,而是用在非生產性活動、面對政府官員的活動之中。公共選擇學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說,尋租活動直接同政府在經濟中的活動范圍有關,同公營部分的相對規(guī)模有關。產權約束的軟化是導致我國當前經濟生活中腐敗產生的根源之一。
                三、從微觀角度看,產權與經濟組織形式改革的不均衡使一些改革績效體現不出來;總體上來看,我國在公有制企業(yè)組織形式上作了很大的變換,但是在產權制度改革上相對滯后;我國私營經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是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經濟組織形式的變化與產權的同步是西方產權理論的基本假定之一;在實踐中,產權制度的變遷與經濟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是相互促進的。如果沒有現代公司制度的創(chuàng)新,私有產權的局限性會暴露無遺。馬克思實際上已經看到了這一點,馬克思曾經講過,股份制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一種消極否定。但在我國的現實生活中,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產權形式的選擇都是有制約因素的。
              首先,我國經濟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許多是在產權沒有大的調整下進行的,導致了改革的變形。我國國有企業(yè)這些年在組織形式上作出了很多改革(或調整),但是收效并不明顯,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們在產權及產權結構上沒有作出大的改革,使經濟組織形式變化的作用難以體現出來。例如,我國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實際上接近西方國家的家庭農場,但是由于產權方面的原因,20多年的改革與發(fā)展并沒有使我國建立起現代農場制度。
              從深層次看,改革既是一個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利益關系的調整過程。制度創(chuàng)新有兩個層面,一是形式或技術層面,二是制度層面。股份制是世界通用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在股份制的改造方面,在技術或操作程序上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別國的經驗;但是股份制改造又是一個利益關系的調整過程,由于各國在產權制度、法律制度及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

            差異,企業(yè)股份制的建立又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利益博弈過程。因此,股份制的利益或制度層面是無法借鑒別國經驗的,由此就必然導致制度創(chuàng)新中技術層面與制度層面的摩擦和矛盾,改革變形也就難以避免了。我國的破產法和股份制之類的改革都是在產權制度改革還沒有到位的情況下“倉促”上陣的,技術層面的超前和制度層面(主要是產權制度)的滯后,使這些改革的利益博弈缺乏規(guī)則和制約機制,于是一些人就可以通過改革形式的變化獲得好處,形成一種既得利益集團。
              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證明,沒有產權約束的股市是風險最大的股市。股市的風險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微觀的個人風險,二是宏觀的系統(tǒng)風險。股市風險與產權是什么關系呢?從理論上講,股權應該是產權中界定最明晰的產權,同時股市上投資也是風險最大的投資。但是在我國股市上的產權是雙軌的,一方面是產權界定明晰的個人投資者(主要是大量的散戶),他們要對自己的投資負完全的責任;另一方面是產權界定不明晰的國有股、莊家及銀行資金等,這部分投資者(即代理人)在股市是沒有產權約束的,他們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不受風險、規(guī)則及規(guī)范的約束,虧了是公家的,賺了是個人的。任何股市最主要的約束是產權約束。由于有一大塊的產權約束失靈,中國股市的運行往往與理論分析和技術分析“背道而馳”。這不是理論與技術分析錯了,而是我國股市的“機體”與別國的股市有很大的差異。要規(guī)范中國股市,建立產權約束是第一位的,而規(guī)則、規(guī)范、制度、監(jiān)管是第二位的。從國外借鑒先進的股市監(jiān)管規(guī)則和措施并不難,問題是再好的制度也要有相應的微觀基礎相配合。如果我們的微觀基礎有缺陷,那么再好的制度也會失靈。
              其次,我們在經濟組織形式選擇受到制約的情況下,即使明晰的產權制度也難以發(fā)揮作用或者效率很低。個人擁有產權(或私有產權)如果沒有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配套,那么私有產權也不一定是有效的。以我國私有企業(yè)的發(fā)展來看,私營企業(yè)具有明晰的產權,但是在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上還受到諸多限制,F在我國私營企業(yè)的發(fā)展要么選擇“掛靠”的形式(即假集體、假合資等),要么就是采用家族式的經營模式。據統(tǒng)計,我國75%的私營企業(yè)采用了家族式組織。從融資形式來看,我國私營企業(yè)的發(fā)展至少在兩大融資形式上受到限制,一是銀行貸款。近些年來我國四大國有銀行貸款的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yè)、三資企業(yè)等,而私營企業(yè)所占的比例相當低(大概只占5%)。二是上市公司主要是國有企業(yè),私營企業(yè)的上市也受到嚴格的限制。有人估算,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民營企業(yè)的壽命是2.9歲;以5年為核算基數,民營企業(yè)成活率僅為2%,即100家成活2家,以10年為核算基數,企業(yè)成活率不足1%。(《楚天金報》,2002年4月5日)在美國,每個行業(yè)三分之二的企業(yè)不會超過6年的壽命,與美國相比,我國的民營企業(yè)的壽命要短得多。經過20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個人財產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積累(如銀行存款達到7萬多億),但是這部分民間資本(產權是明晰的)一是缺乏適當的經濟組織形式,二是對于民間投資還有諸多限制。法國歷史年鑒學派的布勞代爾有兩個發(fā)現,其一,資本—產量比在任何時代都是差不多的,基本是3:1;其二,錢在歷史上并不總是得到有效利用的。目前我國就是存大于貸,有錢而不知作何用處。
                四、產權與管理的關系:任何有效的管理必須建立在有效的產權制度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產權可以解決管理中的責任問題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理論界圍繞所有制改革和價格改革誰更重要展開過討論,20世紀90年代又圍繞產權、管理、競爭誰重要的問題展開過討論,這兩次討論都沒有離開產權問題。市場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激勵,二是約束;產權的兩大功能,一是解決激勵問題,二是當存在外部性時,產權可使外部性內在化。管理也必須要解決激勵與約束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產權與管理都重要,但是產權是更基礎層次的一個范疇,西方的經濟學和管理學都是建立在私有產權基礎之上的。為什么這些年西方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很難解釋我們經濟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能不說缺乏產權層次的共性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有人對滬、深上市公司股本結構與企業(yè)效益的關系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論是:國有股比重越高的上市公司,效益越差;法人股比重越大的公司,效益就越好;個人股比重與企業(yè)效益基本無關。管理解決激勵與約束的問題必須建立在有效的產權制度的基礎上。產權制度有效了,不同的管理方式都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產權制度無效,再先進的管理方式也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這些年最重要的一個教訓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嘗試了不少國外的企業(yè)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我們自己還創(chuàng)造了有中國特色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股份合作制),但是我們在產權制度改革上總是不到位,最終大多數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要么變形,要么流于形式。一些人總是說,為什么西方的企業(yè)管理得那么好,我們?yōu)槭裁床粚W一下別人,加強管理呢?殊不知,問題的關鍵在于產權是否是明晰的。
              我國西部一些草原地區(qū)的牛羊承載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為什么?是牧民積極性高嗎?非也,是我國草原的產權模糊不清。當大家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草原上任意放牧的時候,“公共地的悲劇”就會產生。由此我們還可找到西部一些地方濫開濫采屢禁不止的原因。極強的利益驅動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一個原動力,但是,這種利益驅動如果沒有一定的制約機制就會造成市場的無序和混亂。在制約機制中最重要的不是法律,也不是行政管理,而是產權。因為即使法律制度很健全,行政管理也不錯,但是產權制度是不健全的,那么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也會變形。為什么過去一些商店在集體經濟的情況下難以搞活,而一旦承包給某位個體戶,就會賺錢?這位個體戶不一定懂得什么現代管理,他能搞得好就是因為產權是明晰的,虧了他得賠錢。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為什么我們一些行業(yè)、一些企業(yè)到現在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一些不太成功的社會里,幾乎無人對任何錯誤承擔個人責任,一些集體組織總是犯錯誤,但卻很少加以糾正;而在成功的社會里,責任似乎不成為問題,誰不負責誰就會被淘汰。我國農村改革為什么成功?主要的原因是推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過去在集體耕作的時候,責任問題總是很難解決,但當我們改變一些產權制度安排,使農民意識到他是走向自己田地的時候,不需要誰去督促,經營管理上的問題都解決了。道理在于,任何擁有資產——包括技能或土地——的人們,將對自己采取行動后生產率的升降和資產價值的增減帶來的后果負責。沒有個人所有者,就沒有個人對所發(fā)生的事負責,甚至沒有為雙方共同利益而與他人進行合作的激勵。
              產權可以解決責任問題,誰也不會拿自己的財產打“水漂”。為什么我們的國有企業(yè)會產生一些“敗家子”,并且任意拿公家的錢打“水漂”?原因也很簡單,這財產不是他個人的,他不會為此負責任。信用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責任感的問題,講責任的人一般也就是講信用的人。當一個社會使個人負責的收益大于負責的成本的時候,這個社會肯定是一個負責任、重信用的社會。如果在一個社會中人人都想得好處而又不愿意承擔成本或代價,那么這個社會是不可能發(fā)展的。所以社會還應有一個負激勵,即如果不好好干,將會承擔什么后果,負什么責任;僅僅通過培養(yǎng)或監(jiān)督來提高個人的責任心是不夠的。而當我們離開了產權、離開了成本-收益來談責任的時候,最終會形成這樣一種結局:

            誰負責任誰吃虧。責任并不僅僅是一個道德良心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經濟選擇問題。
              收稿日期:2002-12-26
            【參考文獻】
              [1] 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96.
              [2] 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 詹姆斯·A·道等.發(fā)展經濟學的革命[M].上海三聯書店,2000.
              [4] 科斯,諾思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譯文集[M].上海三聯書店,1991.

            【論西方產權理論運用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四大問題】相關文章:

            西方現代美術教育理論中的工具論和本質論08-05

            價值預設事物與事態(tài)——邁農對象理論中的價值論問題08-26

            論反不正當競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08-05

            淺談西方管理理論在水務管理中的運用08-05

            論中國財政基本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08-07

            論購房產權過戶中的法律障礙08-05

            中國引渡立法的若干理論問題08-05

            論史料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07-26

            論中國憲法在司法中的適用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