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稅收立法權轉授有悖于稅收法定主義
對稅收立法權的合憲性要求實質是實行稅收法定原則,即稅收法定主義。但我國實際情況是大量的稅收授權立法的存在,這實為有悖于稅收法定主義。盡管85年有個全國人大的授權,但已早已完成歷史使命(按照全國人大法工委法案部朱主任的說法在當時那個時期是好的,但成功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那就是許多法律沒有跟上)。在建立法治政府的今天,依然拿授權來進行稅收的立法,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一、2000年我國頒行了《立法法》,對稅收立法權及授權立法做了制度上的規(guī)定,但筆者認為《立法法》第9條的規(guī)定是與憲法精神相違背的,是不符合稅收法定主義的。第9條規(guī)定,對有關稅收的基本制度,如果“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做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制定行政法規(guī)”。但這條規(guī)定顯然又是與憲法及《立法法》有關規(guī)定相抵觸和相矛盾的!读⒎ǚā反_認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稅收立法權,并且明確規(guī)定立法的表現形式是“法律”!读⒎ǚā返7條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和其他的基本法律!读⒎ǚā返8條規(guī)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及外貿的基本制度!读⒎ǚā返囊(guī)定表明,稅收立法權是我國國家立法機關的專屬權力。但是根據該法第9條的規(guī)定,對有關稅收的基本制度,如果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做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制定行政法規(guī)。不難看出前面規(guī)定了專有的稅收立法權,后面又來個可以轉授。并且并未規(guī)定轉授的范圍。實際上是將稅收立法權又拱手讓給了行政機關。應當說這是一個不合格的授權。
二、稅收立法權轉授有悖于我國憲法的直接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6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盡管憲法中的涉稅條款僅此一條,但本條的規(guī)定對于稅收立法權的理解卻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是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而不是依照別的東西納稅的義務!肮裼幸勒辗杉{稅義務”的“法律”的規(guī)定正是很好的表達了我國稅收法定主義原則。這里的法律我們只能理解為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雖然只強調了公民應依照法律納稅而未明確國家應依照法律征稅,但因為它限定了承擔納稅義務的條件——依照法律,納稅義務僅僅由法律的規(guī)定產生,其范圍也僅僅限于法律的規(guī)定之內。而根據憲法規(guī)定,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因此可以認為我國憲法隱含了稅收法定主義原則。這是我國稅收立法權不能轉授的憲法根據。根據《立法法》的規(guī)定,“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主要規(guī)定“非國有財產的征收”和“稅收的基本制度”,并且此兩項內容只能由法律規(guī)定。
三、從憲政的淵源看,我國的稅收立法轉授不符合“無代表,則無稅”的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法定主義肇始于英國,且與憲政的淵源極深。“有稅必須有法,未經立法不得征稅,”無代表,則無稅“被認為是稅收法定主義的經典表達。對英國憲政了解的人也會知道,正是因為有了關于征稅權之爭,1215年才產生了近代開限制王權先河的《大憲章》。英國1689年制定的《權利法案》對以國王為首的封建特權的經濟利益加以憲法上的限制。美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在缺乏應有的法律程序和適當的補償條的條件下不允許征用個人的財產,這條原則同樣適用于國家的征稅。1787年美國憲法將征稅權集中在聯邦國會手上。法國1789年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人和公民的權利宣言》第17條規(guī)定:”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顯然必須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的條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剝奪!叭毡久髦螒椃ㄒ(guī)定:”課征新稅及變更稅率須依法律之規(guī)定“;又如意大利,其憲法第23條規(guī)定:”不根據法律,不得規(guī)定任何個人稅或財產稅! 從憲政淵源及各國的憲政經歷看出,稅收立法權的不可轉授已逐漸作為一條重要的憲政原理而為各國憲法所認同。其理論依據為:第一,稅收對人民而言,表面上或形式上表現為將其享有的財產權利的一部分”無償“地轉讓給國家和政府(實質上表現為人民因這一轉讓而獲得要求國家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權利),因此,以人民同意——人民的代議機關制定法律——為前提,實屬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否則便是對人民的財產權利的非法侵犯。第二,政府是實際上的稅收利益最終獲得者,并且作為權力機關的執(zhí)行機關,又是滿足人民對公共服務的需要的實際執(zhí)行者,倘若僅依其自立之行政法規(guī)來規(guī)范其自身行為,無疑可能會導致其征稅權的不合理擴大和其提供公共服務義務的不合理縮小的結果,以其權利大于義務的不對等造成人民的義務大于權利的不對等,故必須以法律定之,排除政府侵犯人民利益的可能性 ——哪怕僅僅是可能性。所以對于我國的稅收立法轉授不符合”無代表,則無稅“的憲政原則,不論具有何種國情。其實在20世紀初期我國就有了”無代表,則無稅“這種觀念。1909年底,在江蘇咨議局會長張謇的推動下,各省咨議局聚會成立了龐大的國會請愿團。該團向資政院多次上書要求早開國會,并向各省咨議局建議采取不納稅主義:國會不開,則各省咨議局不得采納新的租稅,且各局應限制本身選舉的資政院議員,使其在資政院拒絕承認新的租稅?梢妼嵭卸愂辗ǘㄖ髁x不僅有歷史的回應,更是在當今法治政府下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
吳東華
【我國稅收立法權轉授有悖于稅收法定主義】相關文章:
探析我國現行基金稅收政策幾大疑問08-18
稅收征文08-16
情灑稅收08-13
關于稅收征文11-28
稅收調研報告07-26
稅收優(yōu)秀作文03-22
談稅收作文09-02